三星电视型号ua含义:历史故事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4:17:50
秦如初

隋朝时,牛弘得到皇帝的信任,荣耀于当时,但是他的车子、服饰俭朴。事奉皇上极尽礼节,对待下属十分仁爱。说话迟钝,但行动敏捷。

皇上曾经让他传达诏令,牛弘到了殿阶之下,不能说话,退回来谢罪说:“我把诏令的词语忘了。”皇上说:“传达诏令是小口才,本就不是重臣的任务。”更加称赞牛弘的质直。

牛弘性情宽厚,坚定志向努力学习,虽然政务繁杂,仍经常手不释卷。隋朝的众多老臣中,始终得到信任,没有因过失而悔恨的,只有牛弘一人。

牛弘有个弟弟叫牛弼,喜欢喝酒,酒醉逞凶,曾经因为喝醉了,射死了牛弘架车的牛。牛弘回到住宅,妻子迎上来对他说:“小叔子把牛射死了。”牛弘听说了此事.没有任何惊怪责问,只是回答说:“做成干肉吧。”

牛弘坐下后,妻子又说:“小叔子忽然射死牛,真是一件极大的怪事。”牛弘说:“已经知道了。”脸色如同平常,继续读书不止。他对人宽厚和蔼,从来就是如此。

古人赞赏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牛弘的行为,可以算是最形象的注释了。

牛弘在隋朝,初任秘书监,官至吏部尚书。他好学博闻,宽厚质直,颇受世人敬重。即使是当时傲慢自负、看不起同朝大臣的杨素,也只有见到牛弘,才不敢放肆。杨素曾经感叹说:“牛弘,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愚不可及”的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

“大智若愚”,不是刻意做作,而是一种真正超然物我的至高境界。以牛弘的行事来说.他虽然荣宠当世,但车服卑俭。那些看重权势虚荣,醉心于物质享受的人,能够有如此作为吗?

牛弘久居重臣之位,然而朝堂宣敕一幕,竟把诏令词语忘了,忘了就说忘了,毫无官场做作,质直得令人忍俊不禁。他完全可以下令叫别人:“取诏令来,我要宣读!”如此遮丑,天衣无缝。那些患得患失,装腔作势的人,能够做得如此坦然吗?

他的弟弟酗酒杀了牛弘的牛。妻子再三诉说,牛弘颜色自若,读书不辍。如果换上其他人呢?现今报纸上兄弟邻里为了一只鸡、一只鸭,甚至一句话、一个眼色,争打斗殴,以致刀光血影、伤害人命、两败俱伤者,不乏其例。致于官?的争权夺利,杀人无计,件件丑闻,种种怪异,真是不胜枚举!

若牛弘者,真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清代郑板桥也讲过类似的话:“难得胡涂”!也很值得品味。

(事据《隋书?牛弘传》)

古风悠悠:王杰一身正气,鄙夷权奸和珅

郑介文

王杰(1725~1805年),字伟人,号惺园,一号葆醇,陕西韩城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任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左都御使,兵部尚书。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军机大臣;次年拜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嘉庆帝亲政后,又被委以首辅。史书上说他为官四十余年,“受两朝知遇,始终无间”。

王杰曾督浙学三任,督闽学两任,三充会试正总裁,堪称“桃李满天下”。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难得的徇私谋利的好机会和条件。但是,王杰则不然。他不仅严于律己,从不谋求私利,而且教育门生也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有一次,王杰的一位得意门生调任回京,正遇上王杰过生日。于是,带上白银数百两,前去为他贺寿。师生久别重逢,自然分外欣喜。但王杰发现礼金后,顿时显出了不悦的神情。他诚恳地批评那位门生说:“你还记得当年我是怎么教导你的吗?今天我若是收下你的礼金,不等于我说话不算话了吗?”那位门生非常感动,当即让人将银子收了回去。

王杰的儿子“工文艺,善书”,曾在京城为父代劳。由于他聪颖好学,又谦逊厚道,王杰的同僚们都非常喜欢他,关心他,希望他也能早日金榜题名,就连乾隆帝也多次问及他的有关情况。然而,王杰却认为他“豪于饮”,不适合做官;而且自己身居要职,他若参加考试,势必招致同僚的照顾。所以,每届考试时,总是先发出警告:“谁荐中吾子者,吾将劾之!”

后来,王杰的儿子无奈而回到陕西,又打算参加本省的乡试。当时,陕西巡抚正巧是王杰的门生。于是,王杰又给那位巡抚打招呼,“亟致信,亦以是属之”。那位巡抚基于王杰的恩德和威严,到底没敢将他的儿子录取。

王杰生活简朴,从不铺张;而且嫉恶如仇,耿直清介。他和大贪官和珅共事多年,不仅不与之同流,而且多次指责、揭露和坤的丑恶面目。当时,尽管和珅位居首辅,事多擅决,但乾隆帝也非常信任王杰,以至于“和珅虽厌王杰而不能去”。所以,每次议政之后,王杰对和坤不屑一顾,和珅却总要主动地同王杰套近乎。

有一次,和珅拿出一幅水墨画,请王杰一起观赏。王杰为讽刺和珅贪得无厌,便用双关语说:“贪墨之风,一至于此!”和珅听罢,无言以对,只好悻悻离开。

还有一次,和珅为了讨好他,在议政后拉着他的手,开玩笑地说:“状元宰相手果然好!”王杰却板着脸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珅顿时满脸通红,而围观者无不感到分外开心。

和珅在忍受王杰嘲弄、批驳乃至弹劾的同时,也无时无处不在寻机报复他。有一次,和珅听说王杰在其家乡盖有“三王府”、“四王府”。立即如获至宝,得意忘形,顾不得弄清原委,便匆匆跑去告御状,说:“王杰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大奸似忠,欺君傲下,结党营私,罪当斩杀!”乾隆帝虽未全信,但也没有不信,遂密令亲信到陕西韩城,实地调查王杰在家乡的住宅。当那人来到王家住处一看,竟是“湫隘如寒士”。问起“三王府”、“四王府”是怎么回事,才知道这是当地人就其姓氏及排行,而作为一种开玩笑的称呼。待那人回京“以实密奏”后,乾隆帝不禁哈哈大笑。随后,特诏王杰、和珅進宫,并对王杰说:“卿为宰相,而家宅太陋”,随即“赏银三千两修之”。王杰至此都不知是怎么一回事,但他还是谢绝了皇上的美意;而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的和珅,却在一旁又惊、又怕、又后悔,恨无地洞可钻。

嘉庆帝即位后,和珅很快便原形毕露,身败名裂。与此同时,王杰更为世人所公钦,并被擢升为当朝首辅。

嘉庆帝非常敬重王杰,每逢大事,定要征求他的意见。可惜,这时的他已经78岁了。基于自己年迈体弱,腿脚不便,王杰在嘉庆五年(1800年)提出了退休的申请。但嘉庆帝不希望他离开,并進行了多方挽留,还特许他在紫禁城乘轿,可拄着拐杖上朝,不必再去军机处值班等等。三年后,王杰又多次坚请退休。嘉庆帝遂晋升他为太子太傅衔,恩准他以原职原俸回乡。当他离京前,又赠他拐杖一只,诗两首。其中一首诗,嘉庆帝这样写道:

屡蒙恩旨秉文衡,
艺苑群瞻桃李荣。
直道一身立廊庙,
清风两袖返韩城。

时至嘉庆九年(1804年),因王杰与其夫人均年过80,嘉庆帝又特命陕西巡抚到其家祝贺生日,并赐御诗及其他许多珍物。此后,王杰到京谢恩,在京师去世。

王杰死后,嘉庆帝追赠其太子太师衔,入祀贤良祠,谥“文端”。

(事据《清史》《清官传》等)

 

 

古风悠悠:正直高官轶事数则

辛弃名

一、白水送别

隋朝时,赵轨担任齐州别驾,刚正清廉,深受百姓拥戴。后来被召,進入朝廷任职。

齐州的父老,挥泪与他作别,说:“您任别驾期间,只为百姓做好事,却连饮水、借火等急需,也不侵扰百姓一点点,真正做到了一尘不染。您没有私交,与任何人,在财利上一点联系都没有。我们不敢拿一杯酒送您,您清廉如水,我们只好请您喝一杯白水,为您送行!”讲完话,大家就都哭了。

赵轨别驾,非常高兴的接过来这杯白水,高举过头,连说谢谢,一饮而尽。

那时的情景,十分壮观,非常感人。父老乡亲们的那份真情敬意,是千金难买呀!

二、燃须无罪

北宋大臣韩琦,在军旅中,有一次夜间写信,让士兵举蜡烛,不小心烧到了韩琦的胡须,韩琦用袖子拂了一下,仍然像刚才一样,继续写信。

过了一会儿,他发现换了一个士兵。韩琦恐怕主事官吏鞭打原先的那个士兵,急忙叫道:“别换人!是我让他把蜡烛弄亮了些,才烧到了我的胡子,幸好没烧到书信,这有什么罪?”

很快把那个士兵保释了下来。

三、汪公补银

汪一麟从知州升任刑曹,拿出十两俸银,让州民赵锷为他修船,以便北行。

船修好后,汪一麟携带家眷登船,见船修得很坚固,便问:“用了多少钱?”赵锷回答说:“用了十两银子。”

汪一麟找来修船工匠,秘密查问,原来是用了二十两银子。于是取出六两银子;另加三把扇子,三斤墨,这两样东西,加起来,一共值四两多银子。接着唤来赵锷,对他说:“我知道你赔了十两银子,现在我再加六两银子和三把扇子、三斤墨,补偿你。”赵锷勉强接受了。

赵锷退走后,汪一麟的夫人对他说:“既然你知道少给了人家十两银子,就应该如数补足银子。扇子和墨,可以作为对他的酬劳。”汪一麟急忙又拿出四两银子交给赵锷,赵鍔更加不敢收了。

汪一麟满面通红地说:“你要是不收下,我就连一个妇人也赶不上了,请你一定不要推辞!”

四、辞金

东汉时代,杨震孤贫,然而好学,人称关西孔子。大将军邓骘,向朝廷推荐他,使他官至刺史。

他的门生王密,当了县令,乘黑夜,带着银子送给他,声称:“无人知晓”,杨震推辞不受,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难言,谢罪而退。

杨震的子孙,平时吃的是蔬菜,出门粗衣、步行,有人劝他们置办些产业,杨震说:“让后世称他们是清白吏子孙,这份遗产,不是很丰厚吗?”

(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古风悠悠:贤明的母亲

陆文

这事发生在隋朝时代。

郑善果的母亲,是清河地区崔氏的女儿。她十三岁时,嫁给郑诚,生了郑善果。

郑诚讨伐敌人,英勇无畏,死于战场。郑善果的母亲,二十岁就守了寡,她父亲崔彦穆,想要她改嫁。她抱着郑善果对父亲说:“我丈夫虽然死了,幸好我们还有这个儿子。抛弃儿子是不慈爱,背叛丈夫是无礼。我宁愿割去耳朵,剪了头发,来表明我的心愿。违背礼制,丧失慈爱,我不敢听命。”她的父亲也就不勉强她。

由于父亲是为朝廷捐躯的,郑善果才几岁时,就被封为持节大将军,承袭开封县公的爵位,食邑一千户。开皇初年,進一步封为武德郡公。十四岁时授沂州刺史,转任景州刺史,不久改为鲁郡太守。

郑母性情贤惠开明,有节操,博览文献,知书达理。每次郑善果对外处理公务,郑母总是坐在屏风后边的简易床上,静听和观察他。听到儿子分析判断合乎情理,郑母就很高兴,儿子回来后,就让他坐下,相对有说有笑。如果儿子办事不恰当,或者乱发怒,母亲就蒙着被子哭泣,整天不吃饭。郑善果便跪伏在床前,决不敢起身。这时,母亲才对他说:“我不是生你的气,而是为郑家感到惭愧啊。你去世的父亲,是个忠诚勤恳的人.做官清廉,恪尽职守,从不图谋私利,把身心都交给了社会,并用死报效了国家。我也期望你不要辜负了他的这种心志。你年幼就成了孤儿,我不过是寡妇罢了,有慈爱但没有威严,致使你不懂得礼制训导,怎么可以继承忠臣的事业呢?你从童年起,就承袭祖上余荫,位置高到伯爵,难道是你自己挣来的吗?怎么能不想想这里边的道理?你乱责怪他人、乱发脾气,心里只想着骄横痛快,这会损害公务大事啊!对内说,就是毁坏郑家门风,或者丢失官爵;对外说,就是损害了天子的法度,因此会犯下罪恶。我死的那一天,又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你的先人呢?”郑善果跪地、叩头、敬受教。

郑母常常自己纺纱织布,夜深了才睡。郑善果说:“儿子封侯护国,位居三品,秩俸足够享用。母亲何必这样亲自劳累呢?”母亲回答说:“啊!你已经长大,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了这话,看来你还是没有懂得!现在,你的这些职位、俸禄,是天子报答你父亲的为国捐躯啊。你应当把财物封赐,都散发给亲戚们才对!作为你父亲的恩惠,妻子、儿子怎么能独占其惠,当作自己的富贵呢?而且,丝麻纺织,也是女人份内之事。上自皇后.下至士大夫的妻子,各有规定。如果懒惰于做这项事情,就是骄奢放纵。我虽然不懂礼制,但是能自己败坏自己的名声吗?”

郑母从刚守寡开始,就不用脂粉,常穿粗布做的衣服。性格又节俭,不是祭祀或招待宾客的时候,酒肉从来不上歺桌。在宁静的居室里,过着严肃的生活,从不随便走出家门。内外亲戚有婚丧之事,只是把礼物送得丰厚些,从来不進他们的家门。不是自己亲手制作、庄园出产和俸禄赏赐得到的东西,既使是亲戚族人赠送的礼物,都一概不准拿進家门。

郑善果历任州郡长官,都是自家提供饮食,送到衙门中吃。公家官府提供的,都不准享用,全都用来修建官府、房舍;或者分给下属官员。

郑善果也很克制自己,被称为清官。隋朝皇帝派遣御史大夫张衡去搞劳他,考察他的清廉政绩后,被评为全国之最。召他到京城,授光禄卿的官职。郑母去世后,郑善果做了大理寺卿。

这位郑母,堪称中国妇女的楷模,贤明伟大的母亲!

(事据《隋书?列女传》)

【历史人物】

谭纶

谭纶(1520-1577) 字子理,号二华。宜黄人。明末抗倭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谭纶自幼饱览诗书,性格沉稳,有雄才大略。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次年登進士第。二十七年,授南京礼部主事。不久,补兵部郎中。时有倭寇逼近南京城下,官员惊慌失措,将士“怯懦不前”。谭纶请命募壮士五百,击退倭贼,以能用兵闻于朝廷。

二十九年,浙江倭犯猖獗,谭纶受命台州知府。他募乡兵千人,“教以荆楚剑法及方圆行阵”,严格训练,成为劲旅。三十六年五月,倭寇侵扰台州一带,谭纶 率兵大挫倭犯。三十七年四月,倭寇再次聚集数万人窜扰台、温、福、泉、漳等州,谭纶亲率精兵与寇大战。

三战三捷,军威大振。升浙江按察司副使,巡视海道, 转右参政使,兼治兵事。此时,他与浙江佥都司、参将戚继光、浙江总兵官俞大猷等联合,转战于浙江沿海,屡战皆捷,至嘉靖四十年,浙江倭患得以平息。谭纶改任福建参政。卒于任上,赠太子太保,谥“襄敏”。著有《谭襄敏公奏议》、《睹物寓武》等。

谭纶主持兵事近30年,抗倭、戍边,屡建奇功,与戚继光齐名,并共同训练士兵,号称“谭戚”。他善于用人。戚继光、俞大猷、刘显、李梁、李超、陈其可、胡守仁等一大批战将均得到其重用,被史家称为“善任俞戚而建大勋”者。

以下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谭纶与他夫人之间命中注定的奇特姻缘:话说谭襄敏公(谭纶卒后谥襄敏)的夫人,最初是要嫁给一位李姓青年的。可就在她嫁到李家的当天,却突然在迎亲的轿子中失禁了。出了这个丑后,那个李姓青年觉的脸上无光,就断绝了这门婚姻,把她送回了娘家。由此她娘家周围的人们也都知道了这桩事情,多有耻笑,一时间竟然找不到一个肯娶她的人。

当时青年时代的谭襄敏公,因家贫付不起聘礼而未娶,正好谭襄敏公的夫人娘家,愿意不要聘礼而把女儿赶快嫁出去,这样,一对璧人就拜了天地父母成了亲。婚后谭襄敏公发觉夫人既贤淑又聪慧,不像是会在迎亲轿中失禁的人,故而曾向她询问此事,可夫人就是不说。

后来谭襄敏公在大明嘉靖甲辰年(公元1544年)高中進士,为国为民做了很多好事,历任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等要职。一次谭襄敏公的夫人因事被召至宫中,出来后笑着对丈夫谭襄敏公说:数十年前之梦,今日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当时我登上到李家的迎亲轿后,中途突然迷糊着睡了过去,梦见有俩位皇宫中的宫女把我引到宫殿中,宫阙雄伟壮观,经过了数重宫门后,忽觉腹涨要上厕所方便一下。这样俩位宫女便把我引至皇宫中的厕所,让我在一个红色的马桶上方便。结果醒来时就已经失禁了。心中虽觉羞愧,然而也知道此梦必然有缘故,故而隐忍等待再配佳偶。过去之所以不把此梦告诉别人,是怕别人说我故意编造出这么一个说法而为自己遮羞。

然而今天我入皇宫,所见的一切皆和数十年前的那一个梦中的景象一模一样,走到中途我也是觉的要如厕,便被宫女引至厕所,到了厕所一看,竟然也和梦中的景象完全相符。这样看来,当年没有那个梦,也就没有今天这样的荣耀了;然而反过来说没有今天这样的荣耀,那当年肯定就没有那个梦啦,神的安排真是奇妙啊。谭襄敏公听完夫人的述说后大为感叹,觉的真是万事早有定数,他与夫人也真是天作之合,姻缘早定啊。

看来,姻缘真是早有定数啊,那么人的婚姻如何好或如何不好,也都是在神的安排中的,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在家庭关系中,我们也一定要用善心和宽容来对待自己的配偶、家人、亲友。

古风悠悠:不媚权贵的儒林义士

陆文

清代时的湖北人张大维善楷书,任工部主事。嘉庆元年,张大维参加殿试,当时权臣和珅兼管工部。和珅是个贪财妄为、利欲薰心的奸佞,他想拉拢张大维为己所用,便很有把握的张扬说:“工部今年要出状元了!”

张大维听了,心中十分难受,他为立身正义,保持清白,在殿试时,把答卷故意弄得污浊,违犯规定。和坤找到他的考卷看了之后,生气地说:“真是没有出息的东西,快快再抄一遍!”

张大维以有病为托词,竟没有重抄,这件事曾风传一时。

后来,和珅的罪行终于败露,倒台。朝廷内外,人心大快。

皇帝特地召见张大维问道:“你就是为了立身正义,保持清白,连状元都不要的人吗?”张大维回答:“是。”

人们无不佩服他的刚正之气和远见卓识,称赞他为儒林义士。

正是:

儒家诗书洁士魂,
奸贼权利污良心。
愿持高洁远鄙佞,
不做状元要做人!

(事据《清代吏治丛谈》)

 

志在抱朴 修己利民

文/智真

【】葛洪,晋代丹阳郡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他取字稚川,别号抱朴子,以示守其本真、朴实,不为物欲所诱惑之志,是著名的道士、医药学家和思想家,一生以修道和济世利民为务,鼓励人修道、重德、向善,被后人称为“葛仙翁”和“稚川真人”。

生逢乱世艰苦求学

葛洪少年时丧父,其父葛悌原为邵陵太守,由于为官清廉,没有留下任何积蓄,葛洪与母亲扶柩还乡,生活非常贫困。葛洪在“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之中,依靠耕田打柴奉养母亲。他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卖薪买纸、笔抄书学习。在农樵之暇,不远千里寻师请教,借书览阅,问学解疑。每晚挑灯夜读,诵念经文,读了《孝经》、《论语》、《易经》、《诗经》等经史书籍,其博学名气传遍乡里。通过读书,他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逐渐产生了修道、研习医术以拯民于水火的理念,十六岁时便师从祖父之徒郑隐修道。

修己利民行医济世

葛洪生性淡泊,不好荣利,乐善好施,只要他家中存有食粮,必定要分至一半接济穷困之家,为周围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他见《老子》中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句,于是欣然自号“抱朴子”,安贫乐道,乡亲们也都称他为“抱朴之士”。

葛洪在潜心修道的同时精研医术,扶危济急,救助百姓,他说:“为道者,以救
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他所撰写的《金匮药方》、《玉函方》、《肘后救卒方》等医药学著作,在我国医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所谓“肘后”,即是谓此书可以挂在胳膊肘上随时携带,上面记载了许多常见病、急病及其治疗方法与药方,系古代随身常备急救之手册,并在东南亚各地广为流传。葛洪写道:“余所撰《玉函方》,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救卒》三卷,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阡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金匮药方》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份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方剂和经验。葛洪为百姓解除疾病,往往药到病除,有时药资分文不收,人们都很感谢他的仁德。

有人向他请教处世、养生长寿之道,葛洪说:“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他还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蜩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他认为修德行善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长生成仙的基础。葛洪后来在临安宝石山修行,举止宛如仙人,他在岭上一边修炼,一边采药为民治病,并向民众劝善,使百姓追求向善,逢凶化吉,生活祥和。宝石山山清水秀,奇花遍地,异草飘香,后来人们便以葛洪之姓改称宝石山为葛岭,一直流传至今。

葛洪精通儒学,又是道家思想的实践者,博学多识,著述颇丰。他对为文之道的见解:主张德行为本,立德重于立言,文以载道,为文当有助于教化。当时时局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葛洪提出文章要立足现实,有益于世,并且将此作为衡量文章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敢于揭露社会的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不昧着良心粉饰太平,他写道:“古诗刺过失,故有益而贵;今诗纯虚誉,故有损而贱也”(《辞义》)。面对社会黑暗势力、腐败现实、道德之沦丧、生灵之涂炭,葛洪提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是不会置之不理的,更不会同流合污,应以维护道德为己任,应当“式整雷同之倾邪,磋砻流遁之暗秽”(《应嘲》),反对“阿顺谄谀,虚美隐恶”(《应嘲》)。葛洪的这种敢于揭露现实而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其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体现了文人的良心和节操。他认为真正的美文华章应当出自德行高尚之人,其人应博学多识,天文物理,无所不解;王道人事,无所不知;内外兼通,故能文质相应,外并日月星辰之高丽,内蕴大海玄渊之深妙,如此立言,方不负“经国之大事”;如此为人,自然修德立品,千载而弥彰。

神仙存在仙可学致

葛洪论述了神仙之存在和神仙之可以修成的道理,“天地之间,无外之大,其中殊奇,岂遽有限”,所以,“不见仙人,不可谓世间无仙人也”。葛洪举例说,历史上有神仙存在的大量记载,刘向在《列仙传》中就举出了七十余位仙人,刘向学识渊博,思理清澄,他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诚无其事,妄造何为乎”;再有,前哲所记仙人近将一千,邃古之事,用不着亲眼所见,都是依赖于记籍传闻,所以古人关于神仙的记载是应当重视的,很多史料说明“神仙实有,仙学可得”。

葛洪认为修道就是要通天地之化,运阴阳之用,源道德之妙,达性命之真。为此,要绝贪去欲,不为物役,修身养性,返本归真。他在《抱朴子内篇》中写道:“修至道,诀在于志,不在于富贵也”、“仙者,唯须笃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静,便可得之”,而达到“与天地同流”的境界。他在《抱朴子外篇》中,主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匡时佐世的理国治世之方,“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指出不仅要个人修炼、勤勉修持,还要关爱苍生,努力行善、劝善。他在《神仙传》中收录了古代八十四位神仙的故事并弘扬道家思想,许多人看了书后立下了修仙学道、长生久驻的志向。如南朝人陶弘景十五岁时看了这本书后,说:“读了《神仙传》,使人产生壮志凌云的胸怀,有修仙学道的志气。仰望青天白云和太阳,就不觉的象原来那样遥远不可及了。”陶弘景后来成为“华阳真人”。

葛洪在世道离乱的年代,不趋炎附势,以悲悯仁爱之心,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既有着儒家的君子气象又有着道家的神仙风骨,展现了修炼人的淡泊无争、济世利人的精神风貌。他一生对真理和人生真谛的追求,鼓舞着世人坚定信仰、修道向善的信心。

 

历史故事:解缙主张平易亲和

解缙(1369-1415)是明代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進士,曾主编永乐大典,才气放逸,勇于主持正义,平易近人,明史有他的传记。现介绍他的两则轶事如下:

一、雨水不挑地方下

明永乐年间,解缙当了大学士,待人依然亲和平易。每年求他写文章、写字的人很多,他都答应人家,成天都很忙,但他从来不生厌倦。

有人劝说他:“你助人也要有个主次之别,该答应的,就答应;不该答应的,就不要答应。这样,你便轻松得多了!”解缙笑着说:“难道上苍降雨水给百姓,还挑地方下吗?再说,人又有谁高、谁低呢!”

二、题诗劝帝

明成祖,因太子的一事不当,触怒了他,便将太子逐出宫门。解缙得知,认为有太过绝情之弊。而上官绝情,易生暴戾。但又不敢明言。

有一天,明成祖得到一幅画,画的是:一只大虎领着几只小虎,走在山间。明成祖十分高兴,就命解缙在画上面题一首诗。解缙领旨后,题诗道:

虎为百兽尊,
谁敢触其怒?
唯有父子情,
一步一回顾。

成祖从来不喜欢太子(明仁宗皇帝),读了这这首诗,受到了感动,很想念太子。当时太子被打发住在南京,也心怀忧愁。成祖见诗后,当天派了他最亲信的臣子夏原吉,去南京,把太子接回到宫中。父子重归于好。

(事据《玉堂丛语》)

历史故事:朱元璋轶事

秦如初

一、骄侈必亡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以后,见到他所使用的镂金床,说:“这与孟昶的七宝溺器,有什么不同?”便命令毁掉它。

侍臣说:“陈友谅没富却骄横,没贵却奢侈,因此而败亡。”

朱元璋说:“难道富了就可以骄横,贵了就可以奢侈吗?有骄侈之心,即使富贵了,天怎能保持长久?身处富贵的人,更应抑制奢侈,洪扬俭约。戒除嗜欲,还恐怕不能满足百姓的期望;何况穷尽天下之技巧,来供奉一己之私呢?这样导致败亡,是自然的。”

二、慎断亲情案

明洪武年间,太平府的老百姓中有兄弟二人,相互之间攻击揭短,告到了官府。刑部请求治他们兄弟二人的罪。

朱元璋说:“兄弟之间,是最亲的骨肉关系,岂有互相告状的道理?只因一时糊涂,或偏向自己的妻子,争长竞短,怒气相加,才闹到如此地步。我想:他们的人心和天理,尚不至于泯灭。暂且推迟断案,等到他们气忿平息,善心重新萌发,一定会自己悔过。”

第二天,那兄第二人,果然要求改过,于是释放他们,兄弟二人,和好如初。

三、成不忘难

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对侍臣说:“我常想创业的艰难,白天饭吃不安,夜里觉睡不宁。”侍臣回答:“皇上日理万机,未免太操劳了。”朱元璋说:“你们不知道,创业刚开始,成功不容易,守护成功之后的基业,更加困难,我怎敢心情安闲,而忘记艰难呢!”


四、言必求简

明洪武年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疏议论时务的文章,字数长达一万多,朱元璋命令几个人,才连续的给自己诵读完毕,而采纳其中切实可行的文字,才五百多字。他因此感叹道:“我征求意见的目的,是要它切合实际,并且有益于国家,那些浮夸的语言,只能搅乱视听罢了。”于是命令中书官员,按照这份上疏中写得好的部分去做,并且将其确定为進言上书的格式,使進言者,在陈述意见时,没有多余的文字。

(以上数事皆据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

古风悠悠:德政惠民 百姓感戴

陆真

明代有一位好官,名字叫廖钦。他曾经在河内(古代旧县名,在今河南沁阳)做官,德政惠民,当地百姓十分感戴他。若干年以后,廖钦因事经过河内,停在路旁的小店的门口休息,当地老百姓看见了,说:“这不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官廖大人吗?”

廖钦故意的说:“我是商人,不是你们的父母官。”老百姓越聚越多,都争着来看是不是廖大人。当地百姓淳厚,很重情意,多少年过去了,他们还在怀念这位廖大人。当大家确认他就是廖钦后,都拿来酒食慰问他。

第二天,又有许多人拿缣(读兼,一种细绢布,百姓家中的珍品)送给他,不大一会,竟达数百匹。廖钦辞而不受。老百姓诚恳地说:“大人对我们有恩德,我们没法报答,现在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是来报答恩情的,请大人一定收下!”

廖钦回答说:“我对你们有什么恩呢?就算你们认为我有恩德,为什么不用德行来爱戴我呢?如果我接受了你们的礼物,那不就等于过去所做的事,是希图今天的报答吗?”

百姓们更加恳切地请求他接受,一个个长跪不起。廖钦知道盛情难却,于是就答应接受了下来,请他们起身,并拱手向父老乡亲们一一答谢。然后,请大家早点回家休息,明天再来叙谈。他本人就住在路旁小店里。

等大家都回去歇息后,廖钦写了一封致谢告别的信,连同全部礼物,一起留了下来。

趁晚上无人之机,廖钦自己依依不舍的,流着感激的眼泪,悄然离去。

第二天上午,百姓们再来看望廖大人,却发现他己经走了时,一个个都抱头痛哭…

(事据明代焦竑《玉堂丛语》)

【历史人物】

卓茂

卓茂,字子康,是汉朝南阳宛人,性格宽厚仁爱谦恭。当初被朝廷征召出任丞相,当他从相府走出来时,有人指认他骑的马匹是自己的。卓茂问说:“您的马遗失多久了?”那人答道:“大约有一个多月!”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对方误认,仍默默解开缰绳将马牵给对方,自己拉车离去时,回头告诉他:“如果发现这匹马不是您的,请您来丞相府还我!”隔了几天,那位马主另外找到遗失的那一匹马,于是他便来到丞相府归还马匹,并且向卓茂叩头道谢。

后来,卓茂因精通儒家学术被举荐为侍郎,调任密县县令。卓茂对百姓生活、道德忧心苦思教诲不倦,视百姓为自己的孩子,任用贤良教化百姓。有人曾告一亭长接受他的米肉,卓茂屏退左右问那人:“是亭长找你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付他而给的?”那人说:“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使百姓不惧怕官吏,官吏不向百姓索取。而今我害怕他,所以送他米酒,亭长既然最终接受了,所以我来告他。”

卓茂说:“你是鄙陋的人啊。大凡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们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现在乡邻间尚且表达馈赠之礼,这是人们之所以相互亲近的原因,更何况官吏与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能乘势求取馈赠罢了。你又不想修行,岂能远走高飞脱离这个世俗不与人交往呢?亭长平素就是个好官,过年时送些米肉,这是礼节。”

那人说:“假如这样的话,法律为什么禁止那样做呢?”卓茂笑着说:“律条的设定要合乎大的准则,礼制的理顺要合乎人间真情。而今我用礼教导你,你必定没有怨恨;用法律来惩治你,和处置自己的手足有什么不同呢?”

于是那人接受了卓茂的训诫,亭长也很感激他的德惠。过了几年,教育感化普遍实行,东西掉在路上都没人捡走据为己有。那时光武帝刚刚登上王位,就下诏说:“先前密州县令卓茂,约束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坚持自己的节操纯洁不变,的确能做好别人所作不到的。而今任他为太傅,封为曪德侯。”

卓茂曾经学过诗经和礼记,对儒学颇为通达,生活恬淡、逍遥,崇尚自然、性情真诚。他从少年到老年,从来没跟别人发生争执。卓茂出任密令时,非常关心百姓的福利,经常发觉人民的优点而加以教导,自己的嘴里从不说难听的话语。数年后,教育和道德的感化广被,每个人都路不拾遗。

汉平帝时,发生了蝗虫灾害。河南省二十几个县的受灾情形都十分严重,但蝗虫却不進入卓茂所管辖的区域。

汉光武帝即位后,先拜访卓茂,说他名冠天下,应当接受重赏。汉光武帝请他出任“太傅”,封他“褒侯”,并且赐他两个儿子官爵。(出自《后汉书》卓茂传)

 

古风悠悠:杨翥宽厚,让驴子不叫

程实

杨翥德性宽宏忠厚。明景帝未登皇帝大位时,他就是景帝宫中的官吏,住在京城,平时因事外出,从来不按规定坐轿子,只是骑一头毛驴子。这样过了几年。

后来,邻居老人,老年得子,小孩听见驴子的叫声,就受惊吓,啼哭不止。老人没有办法,只好去向杨翥反映情况,建议杨翥外出还是坐轿子为好。杨翥问他为什么要让自己坐轿子?老人这才向杨翥说明了真情。杨翥的儿子,当时在旁边听见了,不满意的插嘴对邻居老人说:“你养你的孩子,我爸骑自己的驴子,碍着得你吗?”杨翥对儿子讲:“大人讲话,小孩子别挿嘴!”然后对老人说:“好,我明天就让驴子不叫了。你放心!”

老人走后,杨翥的儿子不服气的问:“你能让驴子叫吗?驴子不叫,它还是驴子吗?”杨翥笑着说:“我还真能让驴子不叫了。”

到了第二天上午,杨翥便让仆人把驴子牵到集市上卖掉了,从此外出,均改为步行。

有一段时间,阴雨下个不停,邻居家的院墙,出现了一个洞口,雨水都从洞口流到了杨翥家里。仆人打算同邻居评理。杨翥说:“毕竟还是下雨天少,晴天多,何必引起争吵?”对这事一忍,又过去了。

有一年,朝廷的金水河上,建好了桥,皇帝下诏书命令:推选有德行的人,最先从桥上走过,这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朝廷大臣们,都一致推举了杨翥。

(事据明代焦竑《玉堂丛语》)

 

 

历史故事:林则徐选女婿

华翰

林则徐是近代抗击侵略、禁毁鸦片的著名人物。从小聪明有异才,二十岁中举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進士,入翰林院任编修。自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起,曾先后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山东等地任官,办理过军政、漕务、盐政、河工、水利等事,注重实际调查,干练有政绩,后升至巡抚。

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到徐任湖广总督,那时英国的鸦片已大量進入中国,林则徐在职时严禁鸦片,卓有成效。第二年,道光皇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查禁鸦片。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力严禁鸦片,惩处走私烟贩及受贿官吏,迫令英美烟商,交出鸦片二百三十七万余斤,在虎门当众销毁。又驻守海防,抵御英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后来因受朝廷投降派排挤、陷害,被流放新疆,禁烟最终失败。

林则徐一生廉直,也以此要求家人。他喜欢勤于办事、任劳任怨的人,他在选女婿的这件家庭大事上,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同是福建侯官人的沈葆桢,字翰宇,一字幼丹。道光年间,林则徐当江苏巡抚时,沈葆桢还是个秀才,他在林则徐的官衙中,担任抄抄写写的书记员,当时,林则徐对这位下属了解并不深。

有一年除夕夜,衙门中的人,全都回家过年去了,只有沈葆桢一人未走,在衙门中抄写一份公文。林则徐恰巧走过沈葆桢书室门口,见他一人独自在室中,便问道:“今天是除夕夜,大家都回去团聚了,你为何还独自留在这里?”沈葆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事情还没有做完,所以不能走。”林则徐看了沈葆桢好久,对沈说道:“我有一份奏章,今晚要抄好发出,请你帮我抄写。”那封奏章长达万言,沈葆桢二话没说,点起蜡烛,便埋头抄写起来。直到三更后,才将奏章抄完了。沈葆桢又认真将奏章看了一遍,没有发现抄错和脱漏,这才呈送给林则徐。

沈葆桢以为差事已完,未料林则徐只将奏章粗粗一观,便对他说道:“字迹太草率了,必须要重抄才行!”沈葆桢听林则徐这样说,便毫无怨言地拿过奏章,又埋头重新抄写起来。等他认真抄完,外面天色已经亮了,沈葆桢将重新抄写好了的奏章呈上,林则徐微笑着,点头认可。

没过多久,拜年的家人、宾客都已云集。林则徐显得非常高兴,对众人说道:“今天贺新年,也应该庆贺我得到了一个好女婿。”众人突然听到这话,一下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林则徐便把沈葆桢叫到面前,介绍他跟大家认识,一一行过礼,说道:“他就是我的好女婿!”又说明了他是如何用让他抄写奏章的办法,考核沈葆桢品性的。林则徐看重沈葆桢的,主要就是勤劳刻苦和遇事不急不躁、任劳任怨的品格。林则徐自己性子较急,且易于动怒。他曾特意书“制怒”两字,制成匾额,挂于室中,以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犯急躁易怒的毛病。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故特别赞赏沈葆桢不急不躁、任劳任怨的品德。

沈葆桢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進士,入朝为官。后官至江西巡抚、两江总督。

(事据《清史》)

历史故事:张齐贤断案

严谨

北宋初年,张齐贤任宰相。

他在担任地方官时,就留心刑狱,亲自纠正过许多疑案、冤案。他任江南西路转运使时,每次出巡各地,经常看见各州押送囚犯前往京师。囚犯们披枷戴锁,狼狈不堪,酷暑严寒之日,更为惨切,死于路上的,十有五六。他几次碰见南剑、建昌、虔州的送囚小队,他便要来押解公文一看,几乎都不是首犯、要犯。对此,他都立即加以审问,弄清了不少冤枉的或不该解送的。

有鉴于此,他上疏皇帝,建议以后凡地方送囚至京,皆委任精明强干的官吏审问,倘若情况不实,一定追究原审官员的罪责。他的主张实行后,江南送到京城的囚徒,就减少了一大半。

张齐贤判案,既果断又机智。宋真宗时,有两兄弟是皇亲国戚,由于分享家庭财产,闹起了纠纷。两人都说对方分得多,自己分得少,太不公平。他们告到了官府里。贵族之家的财产纠纷,地方官不好认真追究,无法解决他们的矛盾。他们依仗裙带关系,又闹到皇帝面前,皇帝也觉得很为难,偏袒哪一边都不好。皇帝亲自调解了十多天,也未曾奏效。真宗把他的苦恼,告诉了宰相张齐贤,张齐贤说:“这件事情的确不好办,御史台和开封府自然办不了。陛下就把这事交给臣吧,臣亲自为他们了断。”

张齐贤坐在相府的大厅里,把诉讼双方叫来问道:“你们不是认为对方得到的财产多,自己分得的财产少吗?”双方都说:“是的。”张齐贤说:“那好。你们就将各自陈述的理由写成文字,签名画押,作为凭据,三天以后,我再判定。”

双方把字据立好后,张齐贤说:“如今我让你们皆大欢喜。”他先对甲说:“你说他家的财产多,我就判你搬到他家去,他的财产归你了。”回头又对乙说:“你不是说他的财产比你的多吗?我也让你满意,你搬到他家去,他的财产全是你的了。”说罢,又召来两个吏员,叫他们各派兵丁多人,分别监督甲家搬到乙家,乙家搬到甲家,但人搬、财产不搬。又让二人相互交换了财产文契。手续办完后,张齐贤笑着问他们道:“这样,你们都该满意了吧?”

两兄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哭笑不得,可字据在宰相手上,既不敢翻悔,又不敢再告,只好遵照执行,心里却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次日,张齐贤向真宗皇帝奏明他的处理情况,真宗笑得前仰后合,半天后,才喘过气来,说:“我就知道:除了你、没有谁能断好这场官司!”

(事据《宋史》等)

【历史人物】

富弼

富弼(西元1004→1083年),字彦国,北宋洛阳人。与文彦博同时被任为宰相。嘉佑六年(1061),以母丧罢相。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因足疾解职,進封郑国公。

熙宁元年(1068)入觐,宋神宗赵顼问边事,以“愿二十年口不言兵”为对。二年,以左仆射、门下侍郎拜同平章事,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称疾求退,出判亳州(今安徽亳州)。青苗法出,他拒不执行。后退居洛阳,仍继续请求废止新法。元丰六年(1083)病死,年八十。有奏议、安边策、文集等,今存《富郑公集》一卷。

范仲淹在泰州当官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年仅二十岁的富弼。一见面之后范仲淹对富弼大为欣赏,认为他有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荐给当时的宰相晏殊,还替他做媒,让他做了晏殊的女婿。

几年以后,因为当时在山东一带多有兵变,有些州县的长官看见乱兵来攻打不是進行抵抗,而是开门延纳,以礼相送。兵变被镇压后,朝廷派人追究这些州县长官的责任。

富弼很生气的说:“这些人都应该被判处死罪,否则的话,就没有人再提倡正气了。”

范仲淹则说:“这些县官進行抵抗的话,又没有兵力,只是让百姓白白受苦罢了,他们这种做法,大概是为了保护百姓采取的权宜之计。”二人意见不同,争执起来。

有人劝富弼说:“你也太过份了,你难道忘了范先生对你的大恩大德了吗?你考中進士后,皇帝就下诏求贤,要亲自考试天下的士人。范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马上派人把你追回来,还给你准备好了书房和书籍,让你安心温习考试,你因此被皇帝赏识,难道你都忘记了吗?”

富弼回答说:“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范先生举荐我并不是因为我的观点始终和他一样,而是因为我遇到事情都有自己的观点。我怎么能因为报答他举荐我的情意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呢?”

范仲淹听后说:“我欣赏富弼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啊。”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友朋之道。儒家认为朋友是人与人之间除了亲情之外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朋友要待之以诚,友情应该建立在互相欣赏、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要坚持自己的主张,不盲从,不随便附和。这样的友情,虽然看起来像水一样平淡,但是却可以更加长久。

 

 

历史故事:一忠一孝令人钦
严自律

一、忠勇的破肚将军
康熙年间的彭湖之战,福建漳浦县人蓝理为先锋。敌舰突然从江面驶来。蓝理在战斗中,腹部被炮弹击中,肠子流出肚皮外,鲜血淋漓。
蓝理的同族侄儿见了,连忙把流出来的肠子塞回他肚子里;蓝理的四弟蓝瑗,脱下衣服,为他包扎伤口;五弟蓝珠,用白布把他的腹背缠裹。此时的蓝理,依然生死不顾,口中还大喊杀敌,督促大家勇敢杀敌。
战斗结束后,经过一位医生的救治,蓝理的伤口,竟奇迹般地愈合了。
待到台湾平定后,蓝理進京,走到赵北口,正遇到康熙皇帝的銮驾。这时,蓝理的坐骑站立不动,他来不及躲避,便只好扔下马,步行躲入菜园中。康熙派卫士查问、喊叫:“这匹马是谁的呀?”蓝理只好从园中走出来,向康熙帝行礼,回话道:“这马是臣下的,臣蓝理从福建来。”康熙帝问:“你是不是征彭湖时、拖肠血战的蓝理?”蓝理回答说:“是臣下”。
康熙帝立即将他叫至跟前,详细的询问当时的情况,并叫他解开衣服,康熙帝亲自抚摸他的伤处,感叹良久。
嗣后,蓝理负责管理浙江,每遇康熙帝南巡,他必定前去接驾。康熙帝常常向随驾的诸王公们,讲述蓝理拖肠血战的事迹。又让蓝理入宫拜见太后,康熙帝对太后介绍说:“这位就是‘破肚将军’。”
忠勇的蓝理,受到很多人的尊敬 !

二、孝亲的幼女救父

清代嘉庆十七年,四川重庆人佘长安,因犯罪被判流放湖北的山区。佘长安十一岁的幼女佘酬,不远数千里,从四川赶到北京,赴刑部哀诉说:“我的祖父母已年过八十,无人奉养。请求释放我的父亲。我愿意代替父亲受罚!”
刑部看到这个十一岁的幼女,如此孝亲,受到感动,立即奏请皇上。嘉庆皇帝认为:佘长安所犯的罪过,并非十恶不赦。念其幼女至孝,可以法外施仁。特恩释佘长安,返回原籍。
人们听说这位十一岁的女孩孝亲救父的事,都赞叹不绝,感慨万分!
(出《郎潜纪闻三笔》)

成语故事:孤苦零丁


【原文】

晋武帝立太子,征为太子洗马(1),诏书累下,郡县逼遣,于是密上书曰:“臣以险衅(2),夙遭闵凶(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4)。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见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5),零丁孤苦,至于成立(6)。既无伯叔,终鲜(7)兄弟;门衰祚薄(8),晚有儿息(9)。外无期功(10)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11),形影相吊(12)。而刘早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亦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敢废远。臣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晋.李密〈陈情表〉)

【注解】

(1)太子洗马:古代职官名。汉朝所设置,职务是太子外出时,在前导威仪。洗,音显。
(2)险衅:命运艰难。衅,音信。
(3)闵凶:忧患凶丧的事。闵,音敏。
(4)见背:父母或长辈去世。
(5)不行:无法行走。
(6)成立:成长到可以自立。
(7)鲜:音险,少。
(8)门衰祚薄:门庭衰弱,福祚浅薄。祚,音坐,福气。
(9)儿息:儿子。
(10)期功:古代的丧服。期,指服丧一年。功,又分大功、小功两种。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11)茕茕孑立:音穷穷节立。形容人孤苦零丁,没有依靠的样子。
(12)形影相吊:形容孤独无依的人。吊,音掉,慰问。

【故事阐述】

晋武帝册立太子,征召李密出任太子洗马一职,诏书多次颁布催促,郡县官府也逼迫他上任。于是李密上书陈言:臣子因为命运恶劣,小时候就遭遇不幸,出生六个月,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逼迫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丧父身体又病弱,就亲自抚养我长大。

臣小时候多病,到九岁还不能走路。孤单困苦,一直到长大能够自立。既无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弱,福气浅薄,直到年纪很大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也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单无依的生活,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相互慰藉。祖母刘氏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汤药,不曾离开过她。

………。臣如果没有祖母,是无法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照料,也无法安度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这正是我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的原因。臣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了,臣在陛下面前戮力效命的日子还很长,但尽孝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想以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陛下能让我达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李密,三国时蜀汉犍为郡人。父亲早亡,母亲改嫁,是祖母把他抚养成人。李密尽心侍奉祖母,以孝闻名。晋武帝时,征召他任太子洗马,李密因祖母年高,不可无人照顾,于是上〈陈情表〉婉辞,文中言辞哀伤恳切。晋武帝看了非常感动,于是赐给他们祖孙二人奴婢和粮米,使他能终养祖母。

原文中的“零丁”是指孤单无依靠的样子,又可写成伶仃、伶丁。而“孤苦零丁”这句成语,就是从〈陈情表〉中的“零丁孤苦”演变而来,用来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民间传说:汤公居心诚正 菩萨力助还魂

紫悦

汤公,名聘,辛丑進士,病重弥留、那口气将绝之际,忽然觉得脚下一股热气,逐渐升腾而上,这股气升至双股则足部立即僵硬;再升至腹部则双股马上坏死;接着到了心脏部位。而这时却感到心脏要停止跳动随之死亡是颇难的,于是在与死神挣扎的拉锯战中,举凡从童稚时期开始的诸多琐事,以及久已忘怀的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等等,都随着心血来潮、血液循环像过电影似的一一涌现眼前:

例如干了一件好事,此时心中就感到无比的清静宁帖、祥和慈善;相反的,做了恶,那可惨了,心头立即懊恼烦躁,一如满锅的沸油,正翻滚、奔窜马上就要起火燃烧似的,那难堪痛苦之状,是言语所不能表达于万一的。记忆犹深的一件事,是七八岁时,曾调皮的爬上树,把鸟巢里的雀雏掏出弄毙……,只此一事,心头热血潮涌、后悔自责、歉疚难过、剜心透骨,足足有一顿饭工夫方才过去。

一直等到生平所为,事无巨细一一回顾完毕,才又感觉那股热气化为丝丝缕缕,悄然穿行咽喉進入脑际,然后自头顶的百会穴钻出,如缕缕炊烟缓缓腾空而起,如此历经两个多小时,灵魂乃离窍忘却肉身躯壳啦!

这股烟儿似的汤公灵魂,飘飘渺渺无所依归,正茫无头绪的在风神的带动下,漂泊于荒郊野外间,忽然瞅见来了一个巨人,身高超过八尺,弯腰把他的灵魂拣拾起来纳入袖中。

汤公魂一進入袖中,就发觉里头有一大伙人,叠肩压股,拥挤不堪,空气郁闷,无法喘息,一刻都呆不下。他立刻想起此时唯有神佛能解他困厄,因此高声宣念佛号,才念了三四声,立刻感到自己飘坠于袖外了,呼吸到新鲜空气了。可这巨人仍不放过,照样又拣起他扔入袖子。因为汤公不停的宣念佛号,所以这巨人三次拣起,汤魂又三次掉出,于是巨人就不再管他了!

汤公此时独立原地,彷徨无主,不知往哪走好?想起佛在西天,于是向西走。不一会儿见到路旁有个和尚盘腿打坐呢,急忙趋前拜问路途。那和尚说:“凡是读书人的‘生死禄’,都归文昌帝君及孔圣人监管,必须在他俩那儿除名,才能另做安排。”汤公赶紧询问他俩的居处,这和尚详示路途,汤立刻飞奔前往。

没多久就到了孔圣庙,见到孔老夫子南面而坐,汤拜祷于前细说缘由,宣圣(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对孔子進行追封追谥。例如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曾追封他为‘文宣王’。)说我这边已把你的名籍除掉了,但你仍得到帝君那儿再办手续,同时告诉他怎么个去法。

汤公又重新上路。不久就见到一座宏伟如王宫般的连绵殿阁,躬身俯首進入,果然有神人高坐其上,就如世间所传闻的文昌帝君形象,立即跪伏在地,恳切诉说前因后果。帝君检视名籍说:“你居心诚正,应该还有生还、再世为人的机缘,但是你的肉身皮囊已经开始腐朽了,这非得找菩萨,否则任何人无能为力。”因此指示他赶紧前往,汤公马上照办。

俄顷,触目所及是一片茂林修竹,殿宇华好,一走進去,就见到观音菩萨,螺髻庄严,金容满月,瓶浸杨柳,翠碧垂烟。那慈悲祥和的景象,让汤公打心底里肃然起敬。于是跪拜叩首,详述帝君所言,可菩萨难以认同,汤公不断的哀嚎恳求、涕泗滂沱……观音身旁的尊者看不下去、不忍心,开口帮腔提醒:“菩萨施大法力,撮土可以为肉,折柳可以为骨。”于是菩萨动了恻隐之心,慈悲为怀,答应即如所请。

接着,观音大士,手断柳枝,将净瓶中的圣水倒出点儿,和着些净土成泥状,连泥团带柳枝一起拍附在汤公身上,然后让童子领着他的魂儿送回汤家灵堂,再用力一推,那魂魄就与肉身合而为一了。

立即,棺椁之中呻吟之声不断传出,汤家人惊骇不已,大着胆子打开棺盖,扶他出来,赫然发现,不知啥时,病已霍然痊愈,合计已断气一周啦!

看了上文,你会发现,古今中外、东西方各民族间都相似的濒死经验、一生回顾、轮回转世等等的传说与研究,并不是什么新兴行业,咱中国几千年前留下的正式史料或稗官野史、闾巷传闻中,都已讲得沸沸扬扬,比现在的数据、案例还有根有据哪!

自古以来,人们口耳相传、历代庭训都一再强调:要当好人,天佑善者!要重德行善,为后代积阴福!其实当个好人并不难,看淡各种物欲,降低各类需求,随其自然,不追名逐利,尽其在我,活得自在又有神佛护持,命不该绝时,还能像汤聘一样,得观音菩萨救度哪,何乐而不为?

 

道家修炼故事:谭处端立雪求见王重阳

莫求

相传王重阳弟子之一的谭处端在当常人的时候,因为一次酒醉而跌倒在雪地里受了风寒,从此行动不便,到处求医问药都无法治愈。最后,他听说王重阳道法高深,因此前去拜见王重阳。

没想到谭处端来到王重阳的住处时,却吃了一个闭门羹。谭处端面对这种情况,并不是掉头回去,而是恭恭敬敬的站立于庵门之外,久久不去,以此表达他的诚意和恭敬之心。这是冬季里的一天,天渐渐的黑了,又下起了大雪,谭处端依然恭敬的站立于门外。他就这样一直站立于风雪中,直到大约快到子时(23点~凌晨1点)了,这时突然狂风大作,紧闭的庵门竟然给吹开了。

此时的王重阳也在庵中等待时机,他一见庵门被吹开,就知道谭处端的机缘已经成熟了,于是他终于将谭处端迎了進来。这时的谭处端早已冻的浑身哆嗦,王重阳便让他抱住自己的一只腿,顿时谭处端只觉的一股热流由此注入他的身体,不一会儿竟然大汗淋漓。接着王重阳便吩咐谭处端去好生睡一觉。

第二天一早,谭处端一觉醒来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疾病,一门心思想的就是如何赶快去叩拜王重阳。他迈了好几步,才发觉困扰自己的疾病与疼痛竟然完全消失了。他当即赶到王重阳面前,俯伏在地叩谢王重阳,并拜他为师。王重阳欣然接受,为他赐道号“长真子”。从此谭处端精進修炼,终于修成,被世人称为 “全真七子”之一。

历史故事:强盗不抢君子

华翰

陈献章(1428-1500年),明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任职翰林院,后辞归乡里。博学厚德,名闻遐迩,主张端坐澄心,静中悟道。弟子众多,世称白沙先生。有“广东第一大儒”之誉

有一次,他从京城回家乡,与亲友们同乘一条船。他们的船,到了广东的阳江以后,遇到了一伙强盗。众强盗把船上旅客的财物,一抢而空。

这时,陈献章坐于船尾,正在澄心静修。他见强盗们纷纷乱乱的抢走了别人的财物,便开口喊道:“我这里也有行李,还是把我的行李,也一起拿去吧!”

强盗们听了这话,大吃一惊,心想:“世界上还有这种人?真是奇了怪了。”其中有一个强盗头目就问:“你是谁?”“我是陈献章。”

这个强盗头目,早闻陈献章的德望高名,连忙合手作揖行礼说:“我等小人不知情,惊动了君子,请不要怪罪!船上的人,也算是先生的朋友了,我等不好意思贪图他们的财物。”于是就吩咐众强盗,把抢到手的财物,又都送还到船上,走了。

(事据明代焦竑《玉堂丛语》)

 

 

古风悠悠:捐银促亲 不欲人赞

严自律

王玉涧长于诗文,很有才华。他还十分宽厚,乐意在别人困难时,去帮助他们,并且自己从不向旁人说起。

有张、陈两家,张家儿子和陈家女儿订了婚。刚订婚时,这两家富裕程度相当。但是,没过几年,张、陈两家都衰败了,一家无力娶,一家无力嫁。

男方的父亲,一天,去恳求王玉涧,请他出面到女方家商量结婚的日子。王玉涧到了女方家里,女方的父亲一直低着头,不知怎样说才好。

王玉涧追问了好几次,他才慢慢说:“要是能有二十两银子,马上就能把女儿嫁过去。没有钱,确实不好办啊!”王玉涧连连点头称是。

王玉涧回来后,估计男方绝对拿不出二十两银子为女儿办嫁妆。于是,他就自己拿出来二十两银子,送到女方家,让他们准备嫁妆,但却没有泄露一个字。王玉涧本人,当即又和女方商定了婚期。

到了那一天,婚礼如期举行。男方家以为是女方家什么也没要,女方家以为银子是男方家出的,谁也不知道真情。两家都很高兴,爽爽快快、和和乐乐的,办好了这桩亲事。

正是:

善行佳愿,
不欲人赞,
唯德是举,
心地璀璨。

心正节高,
光耀域甸,
谁曰不知?
神目如电!

世人在干,
上苍在看;
善恶皆报,
桩桩必验!

(事据明代王锜《寓圃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