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管委会电话:两作赤壁赋 双赋传千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8:03:58
——浅析前后《赤壁赋》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杰出代表作家。在其6 4年的生涯中,他创作丁大量的诗歌、散文。而其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历任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直至被贬黄州时期。前、后《赤壁赋》均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两赋虽相距三个月,却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古文观止》评曰:“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前赋夹叙夹议,随机生发,情味隽永。此作以作者感情的起伏而分成三个段落。先从秋日清风和明月交织成的江山美景中,写出作者由此而生的飘飘欲仙之乐。继而从悲凉的箫声和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跌入人生的苦闷之中。最后仍从眼前景物立论,以“水”与“月”的例子,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转悲为喜,重又回复到旷达超脱的心境。

    相比于前赋的字字秋色,后赋则句句冬景。后赋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绘赤壁的风光:峭拔直立千尺的高岸,奔流空谷的江水,陡峭的冈陇,葱茏的草丛,如虎豹的石头,蟠似蛟龙的古树……作者尽力捕捉赤壁景物来创造一个特异的境界,暗示自己胸中的块垒坎坷和被压抑的情绪。文末,作者又写仙鹤托梦的幻境,凄凉朦胧的环境,象征自己当时抑郁不平的心境。与前赋相比,后赋更带有些许消极情绪和虚无色彩,写作上也更具浪漫主义特色。故李扶九评曰:“前赋借客生波,尚似实情,后赋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

    前赋,作者紧依月夜泛舟的特定情景,借景抒情,因景喻理,使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后赋,作者紧依赤壁的风景、奇特的梦境和自我超脱、乐观的情怀,将诗情、画意、哲理三者自然地联合在一起。

    两赋大体不同,却相辅两成,缺一不可,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后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佳。”譬如后赋中的“梦一道士,羽衣蹁跹。”引申于前赋中的“羽化而登仙”。

    无论前赋,还是后赋,作者都融情于景,见景抒情,即其写作用意皆为一种抗议与感慨。他不向政敌屈膝,对当前的迫害表示不在乎,他感慨青春虚度,感慨“物与我皆无尽”。在两篇文章中,都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寓悲愤于旷达的复杂感情。

    能借自然之景和释道哲理,排遣忧绪,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并把悲喜感情变化抒发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这是苏轼写作的特点,也是前、后《赤壁赋》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  (金洁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