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知识产权局:通明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23:17

 

 10月30日

关于通明禅

   问:何谓通明禅? 答:善修此禅,必发六通三明,故称通明。 问:通明禅如何修习? 答:行者从初安心,即观息色心三事俱本不生,本来空寂,其证人相,亦有欲界定。未到地定,四禅四定,种种支林功德,而与诸禅之相回殊也。  

【通明禅】摘自《佛学大辞典》

禅定之一种。阿罗汉等圣者于修四禅定、四无色定、灭尽定等九次第定时,观息、色、心三事之禅法。又作通明观禅、通明观。

修此禅定时,必通观息、色、心三事而彻见无碍,故称通明;又能得六通、三明,故称通明。

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以下论及此禅法,然未有通明禅之名;于我国,自天台智顗之前的北地禅师修得证之,始称通明禅。

摩诃止观卷九上(大四六·一二一上)‘次通明禅发相者,上特胜修时观慧,犹总见三十六物,证相亦总。通明修时,细妙证时分明,华严亦有此名。大集辨宝炬陀罗

尼,正是此禅也;请观音亦是此意。修时三事通修,能发三明、六通。’

此禅修证之相:

初禅时,断离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具觉、观、喜、安、定五支,视息、色、心三事如泡沫之相;

二禅时,断离五盖,具喜、安、定三支,视三事如浮云之相;

三禅时,断离五盖,具念、舍、慧、安、定五支,视三事如影相;

四禅时,断离五盖,具念、舍、不苦不乐、定四支,视三事如镜像;

五空处定,灭尽三事,见皆空;

六识处定,断灭其空,缘识;

七无所有处定,断灭其识,缘无所有;

八非想非非想定,断灭其无所有,缘非想非非想;

九灭尽定,断灭非想非非想等三种受想,身证灭受想之法。

摘自[法界次第卷上]

 

 

通明禅出自《大集经》

 

    “通”,指从本修习本禅法,必须通观身、息、心三事。如果观息时,即通照色、心两者,观色乃至观心也须通观其余两者。这个禅法观想明净能开心眼,使行者无诸暗蔽,而且观照一种而通达三者,所以名为“通明”。善修此禅法者,必定能通达三明,六通。别种虽也能得三明六通,但不如此禅的快速、明利,所以名为“通明禅”。

    练习此禅法者,无原则从初发心修禅,即观息、色、心三事皆无分别,通体一如。观三事必先观息如,即摄心静坐,调和气息,一心谛观呼吸,观想息遍身出入。如果慧心明利,即能察觉气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无所经由,去无所履滞。虽然明觉息出入遍身,然观之如空中风,无有自性,即是观息如心相。

    次观色如。行者既然已知息依于身,离身无息,即应谛观身色相。此色相,本来不有,都是无始以来妄想、因缘、串习所成;招感今世,地火水风,四大造诸色相,围此虚空,假名为身。此时应一心谛观身体之三十六物,四大之相,一一非身,亦非实有,了无自性。此时用察觉无色可得,即达色如之境。

    再观心如。行者当知,由于有心识的缘故,而有身也,此身来去动转。如果无心,谁能了别色相?色相又因谁而生?因此仔细谛观此心,发觉此心用是籍因缘而有,所谓“有因有缘世间有,有因有缘世间灭”。生灭决速,不见有住处相貌,但有假名,而假名空,即达心如。

    复次,行者观察呼吸时,察觉息不可得,以其来去无常,了无自性,即达色心空寂,因为三法本不相离,色、心亦复如是。如息、色、心三事了不可得,即不可得一切法。色、息、心三者相合,能出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诸法,使诸有情领受众苦烦,产生善恶行业,往来六道轮回,流转不息。若能了知此三事本来无生,则一切诸法,本来空寂。

如此则为修心如心之相。

 

【通明禅】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虚空处 识处 少处 非有想非无想处 灭受想定

次十六特胜。而辨通明禅。此禅竖深横细。定观精巧。过于特胜。故次后辨之。而不次九想背舍后辨者。此禅虽是实观深细。而未具无漏得解。广大对治之用。于破烦恼义劣。故不次背舍等安之。亦以非其气类。今次十六之后。正应从容得所也。言通明者。辨此禅相。具出大集经中。但经不别出名目。而北国诸禅师。坐证此法者。欲以教人。必须标名传世若用根本禅说。虽定名一往相似。而行相迥异。还用此名。说者行人便作常解。则大乖其妙。若安十六特胜观法。虽小相似。而名目都不相关。若对背舍胜处等。名之与观。条然并异。既进退并不同余禅。岂可用余禅名说。故别为立自名。名曰通明。所言通明者。修此禅时。必须三事通观。故云通明。亦以能发六通三明。故云通明。但此禅境界繁多。非可传述。今止列大集经中所出科目示知有此一法门异常所传禅也

初禅六支 大集经云。言初禅者。亦名为具。亦名为离。离者谓离五盖。具者谓具足五支。言五支者。觉观喜乐安定。一觉支者。云何名觉。如心觉大觉。思惟大思惟。观于心性。是名觉。云何名观。心行大行。遍行随喜。是名为观。云何名喜。如真实知大知小。心动其心。是名为喜。云何名为乐。行于此法。心悦受于乐触。是名为乐。云何名为安。谓心安身安。受于乐触。是名为安。云何名为定。谓若心住大住不乱。于缘不谬。无有颠倒。是名为住

二禅三支 大集经云。言二禅者。亦名为离。亦名为具。离者同离五盖。具者具足三支。谓喜安定也

三禅五支 大集经云。言三禅者。亦名为离。亦名为具。离者谓离五盖。具者具足五支。谓念舍慧安定

四禅四支 大集经云。言四禅者。亦名为离。亦名为具。离者同离五盖。具者具足四支。谓念舍不苦不乐定

空处定 大集经云。若有比丘。观身厌患。远离身相。一切身触喜触乐触。分别色相。远离色阴。观无量空处。是名比丘得空处定也

识处定 大集经云。若有比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观。心意识自知此身不受三受。以得远离是三种受。是名比丘得识处定

少处定 大集经云。若有比丘。观三世空。知一切行。亦生亦灭。空处识处。亦生亦灭。作是观已。次第观识。我今此识亦识非识。若非识者。名寂静我。云何求断此识。是名得少处定

非想定 大集经云。若有比丘。有非想心。作是思惟。我今此想。是苦是漏。是疮是痈。是不寂静。若我能断如是非想及非非想。是名寂静。若有比丘。能断如是想非非想者。是名获得无想解脱门。何以故。法行比丘。作是思惟。若有受想。若有识想。若有触想。若有空想。若有识想。若非想非非想等。皆名粗想。我今若修无想。无想三昧。则能永断如是等想。是故见于非想非非想为寂静。如是见已。入非非想定。已不爱不著。破无明。彼无明已。名获阿罗汉果。前三种定。二道所断。后第四定。终不可以世俗道断。凡夫于非想处。虽离粗烦恼。而亦有十种细法。以其无粗烦恼故一切凡夫。谓是涅€€。凡夫者。外道郁头蓝弗是也

灭尽定 大集经云。€€陈如。若有比丘。修习圣道。厌离四禅四空处观。灭庄严之道。而入灭尽定也

今此所述。通明禅支。并出大集经文。是中未有一句私解。读者自具寻思

杂说:通明禅修法

吸气,全身84000毛孔全都张开,一齐吸气。

呼气,全身84000毛孔全都张开,一齐呼气。

不停的这样观想,一吸一呼,时间长了后就能发大光明,体内36物了了分明。

 

通明观禅,据说是吸气的时候是全身在吸。呼气的时候,亦然。之后,在体会这呼吸往来之间,并无动静。之后,心眼大开,引发六通。

动静等观   无去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