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恒电源质量怎么样:北京的五大古坛之天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14:47
北京的五大古坛之天坛 

天坛 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共占地273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群。天坛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圣地。每年的三孟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三孟即孟春、孟夏和孟冬。孟春为正月上辛日,皇帝在祁年殿祈谷,祀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孟夏为夏至日,在寰丘坛祈雨免旱;孟冬为冬至日,在寰丘坛祀天,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皇天上帝恩情。
  天坛距今已经有580多年的历史。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历经十四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这一规模宏大的工程才告完成。天坛建成初期,既在这里祭天又在这里祀地。直到嘉靖九年(1530年)将北郊另建的地坛作为祀地场所之后,天地分祭,天坛才名副其实地成为专门祭天的地方。天坛呈"回"字型布局,设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的内外坛墙高大,而南面围墙相对较底,象征"天高地底";北面的内外坛墙呈圆弧型,南面围墙则呈方型,表示"天圆地方"。天坛的主体建筑都集中与内坛。南面是夏至和冬至祭天所用的寰丘坛;北面是春天祈谷所用的祁年殿。南北两坛之间是一条宽敞的海墁大道"丹陛桥"。清代沿用了明代的制度,天坛仍然是祭天的圣地。乾隆盛世大兴土木,将天坛的内外土城垣用砖包砌,使得天坛的内外墙更加厚重、壮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国。袁世凯为了当皇帝举行登基大典,也在天坛祭天。军阀混战期间,辨帅张勋曾在祈年殿设司令部,将天坛变成与段琪瑞巷战的战场。1918年,天坛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来的寰丘门一带建成了居民区,外坛仅保留了北半部。在外坛墙上新辟了东门和北门,现在的南门即是历史上的内坛南门。现在,天坛仍为公园对公众开放。

北京的五大古坛之地坛

地坛,曾称方泽坛,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代屡经重修。坛北向,汉白玉筑两层方台。坛下四周为方泽水池。坛南有皇祇室五间,供奉黄地祇神牌位,西边有神库、神厨、祭器库、乐器库各五间,西有宰牲亭,西北有祭宫。地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黄地祇神的处所。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9年改市民公园,现名地坛公园。 是以坛、庙、园林为特色的公园,它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地方,是仅次于天坛的第二大庙坛,占地面积42.7公顷。地坛分内坛和外坛,由两重坛墙环绕。建筑都集中在内坛。有方泽坛(拜台)、皇祗室、神库、宰牲亭、斋宫、神马圈、钟楼等7组建筑。每年春节时举办文化庙会,吸引大批市民前往观看。 地坛建于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帝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地坛坛墙只在清朝乾隆年代进行过一次大修,历经2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地坛的坛墙年久失修,整体破旧,而它周围的大量临时、经营用房和仓库等违章建筑和办公用房对地坛形成合围之势,紧挨着这个皇家园林边竟出现了“都市里的村庄”。今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决定,将地坛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列为北京市今年138项整治重点之一,投资近5个亿整治修缮地坛公园周边环境。
    现在,地坛正被打扮得“里外一身新”,园内今年进行了集中园林绿化改造,草坪面积达到3万多平方米;园内还有一处中心广场,广场中有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旱喷泉,每当夜幕降临,326个喷头及82个彩色水下灯变换出色彩迷离、造型各异的水景,尤为壮观。喷泉周围,原有的古树都得到保护,树下裸露的土地上铺设了草坪,地面的仿古砖和地上的宫廷路灯,与新近修葺一新的坛墙交相辉映。地坛坛外景观设计按照人与自然、园林绿化与地坛历史文化相互和谐统一的原则,建成天人合悦、坛桓春深、金翠双辉、方泽泉涌四处绿色生态精品园林景观,并结合地坛历史文化特色建设一批小品雕塑,它将成为今年北京市城区面积最大的绿化工程之一。现在,这个依邻北二环与雍和宫隔河相望、浸染着大气与绿色的地坛又将成为一条延续历史文脉的绿色走廊,尽显皇家园林的风貌。

 北京的五大古坛之日坛

日坛,位于北京朝阳门外,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处所。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日坛扩建,开辟为公园。园中林木成荫、路面整齐、古朴典雅、景色幽静 

    日坛于中国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建成。主体建筑是祭坛,四周环绕着矮墙。坛为方形,西向,白石砌成。坛面明代为红琉璃,以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墁砌,四周有谴墙(短围墙),正西有白石棂星门3座,其余三面各1座,西门外有燎炉、池。北为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南为具服殿。清墙门东西有神厨、神库、宰牲亭和燎炉等。

明清时代,每逢甲、丙、戊、寅、壬年,皇帝就要在春分日寅时亲临日坛朝日,其它年份由文臣代行(朝文夕武)。举行祭祀礼仪时一概用赤色的祝板、玉器、礼器和布帛等,皇帝也是红袍加身。

昔日的神坛,在饱经沧桑的中国近现代也命途多舛。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古物大艘被毁、被盗,连神坛也不复存在,仅余圆形的矮墙,日坛也变得无限荒凉。

新中国成立后,日坛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日坛扩建为占地20余公顷的日坛公园。修建了南、北大门及展览橱窗,建了牡丹园、清晖亭、曲池胜春园、“祭日”壁画、古雅的“羲和雅居”,山明水秀古典式的西南景区、画廓等,并将被拆毁的祭台修复一新。

在公园东南角的胜春园颇有特色:占地1万平方米,中有曲池,池中有一对石雕的天鹅,一只石蛤蟆向上喷水。园东南小山上有清晖亭,南侧建有花果园,西北角有马骏烈士墓。

现在被开辟为旅游场所的日坛公园,由于座落在使馆区,而且林木成荫,路面整齐,古朴典雅,景色幽静,因此它成为各国外交官员喜游的处所。

北京的五大古坛之月坛

月坛,又名夕月坛,是首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北京著名的五坛八庙之一。月坛地处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月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型高台,高1.5米,坛面铺设着白色琉璃,四面设有白石阶。月坛内则建有具服殿、祠祭署等附属建筑,钟楼、天门、神库等古建筑则保存完好,风采依旧。园内的古建筑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对象。园内还种植了大量松柏树木,走进坛内,顿时觉得生意盎然谈。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代,秋分亥时在夕月坛举行祭祀之礼,主祭夜明之神,配祀二十八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每逢丑、辰、未、戌年,皇帝则要亲自赴月坛行祭祀礼,而其它年份“朝日则谴文臣,夕月则谴武官”代行。

改革开放之后,月坛又被修缮一新。1983 年新建景点月坛蟾宫、香院、揽月亭、霁月亭、爽心亭、月桂亭等诸多景点点。蟾宫内有碑廊、双环映月池、广寒桥和嫦娥奔月雕塑。此外还加种了婆罗树、梧桐树、石榴树和桂花等名贵观赏树种。突出了“月”的主题和秋的意境,成为北京一处优美的赏月和游览胜地。

顺便说一句,月坛还是男女老少单身青年的好去处,因为新建的月下老人祠设有婚介服务,代行月下老人之事。

 

 北京的五大古坛之先农坛

先农坛,是古代帝王祭祀先农,即炎帝神农氏的地方。中国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崇尚农业。远古时人们称神农为帝社、王社,汉代始称其“先农”。由汉至南北朝时期,皆在京都设坛祭祀先农,形成了规制。唐宋时仍沿袭前代,规模则扩大了许多。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在南京正阳门外建山川、太岁诸坛及庙,先农坛便是其中之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悉仿南京旧制”,于京城正阳门西南始建山川坛,合祀山川太岁诸神。同时在正阳门东南建天地坛。它们就是今天的先农坛和天坛。二都都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两大建筑群在中轴线南端东西对应。每年开春,皇帝会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据记载,清朝皇帝先后亲祭先农坛的次数多达248次,这充分说明了耕祭在中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作为目前全国保存的惟一一座祭祀先农的遗迹,北京先农坛的建筑经明清两朝多次修建,形成了以太岁殿、庆成宫、先农坛、天神坛、地神坛、神仓、观耕台为主的建筑群。先农坛中的建筑群种类繁多,其建筑形式、规格华贵而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明清官式建筑艺术精品。有人称这里是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难得的实物标本。也正因此,北京古建博物馆就在这里安了家。

 

北京社稷坛

 

位于天安门西,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西)。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社稷坛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16万多平方米。内坛墙南北长266.8米,东西宽205.6米,红色墙身,黄琉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三座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通面阔20米,进深7米,明间为仿木绿琉璃重昂五踩斗拱,三座门均为拱券式。东、南、西各辟一拱券门亦为砖石结构的黄琉璃歇山顶,面阔12米,进深7米,仿木绿琉璃单翘单昂五踩斗拱。 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最北为戟门,明代建筑,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中柱三门之制,后改为五间均为隔扇门。室内彩画为旧物,金龙枋心旋子彩画,室外彩画为新作的金龙和玺。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铁戟,插在木架上,清光绪廿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误认为是金银戟,将其全部掠走。

戟门南为享殿,又称拜殿,即现中山堂,原为皇帝到此祭祀时休息或遇雨时行祭之处。建筑始建于明,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重昂七踩斗拱。室外和玺彩画,室内为金龙枋心旋子点金彩画,也是改变功能后的改动。殿内为彻上明造,无廊步,歇山角梁与采步金和下金檩相交于垂柱,这是明代无廊殿座的结构特征,足证此殿仍是明初原物。门窗装修已非旧物,现中三间隔扇门,梢间间槛窗。戟门同拜殿前后连陛,都立于约1米高的白石台基上,台阶六步。

在该殿之南即为社稷坛。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四出陛,各三级。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为“社主”,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全埋,1950年移往他处;原坛中还有一根木制的“稷主”已无存。当时坛中所铺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每年春秋二祭由顺天府铺垫新土。明弘治五年(1492年)将所铺坛土由二寸四分改为一寸,后皆遵此制。 坛四周建有宇墙(壝),墙顶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砖,宇墙每边长62米,高1.7米,四面均立一汉白玉石棂星门,门框亦为石制,原各装朱扉两扇。西南除社稷坛、享殿、戟门外,在内坛墙内还有神厨、神库,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南北并列,之间加建一过厅,其西边内坛墙处开一栱门,通墙的宰牲亭,宰牲亭位于坛墙西门外南侧,为屠宰祭祀用牺牲之处,黄琉璃瓦歇山顶,四角重檐,方形,每边均面阔3间,亭东南有一井亭,现仅存基础和井口。其外有垣墙一重(大部分已拆除),接于西坛墙,在北墙正中有砖石结构琉璃发券门一座,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一间,檐下有仿木绿琉璃三踩斗拱。

外坛墙周长约为2015米,天安门内西庑正中为社稷街门,东向,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端门内西庑为社左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社稷坛东北门在午门前阙右门之西,原为黄瓦三座门,近年经过改建,已失去原状。兰亭八柱原在圆明园的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处,仿绍兴兰亭而建。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置兰亭碑于亭内。兰亭碑上刻有曲水流觞图,背面有乾隆写的诗文。八根柱上分别刻有乾隆和精选的七位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帖。

园内还有许多古柏,大多是明代建坛时所栽,古木虬枝,是祭坛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槐柏合抱”树,是一对槐树和柏树相抱而生,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壮观,为园中别景。

外坛墙新辟南门内有一座三间蓝琉璃顶汉白玉石牌坊。此坊原在东单北大街,为清廷向1900年被杀死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赔罪而建。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1919年被市民砸毁,后民国政府命德国重建于此,改名“公理战胜” 坊,并布置喷泉花木,形成一处欧式景观。1950年改为“保卫和平”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