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恒发展是什么公司:方大庆?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29:18

方大庆 藏--吴越武肃王钱鏐像<9>

(2011-09-29 23:09:34) 转载标签:

方大庆

吴越王

吴越武肃王

钱鏐

五代十国

古代人物画

收藏

文化

钱氏

分类: 收藏的古代书画

 





  吴越王,名钱鏐(音:留,公元852一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临安人。(今浙江省临安县北)人。

 传说他降生时,“红光满室,后庭一片兵甲声”,他父亲钱宽认为不吉利,要将他抛弃在井里,全仗阿婆留养,所以,他小名“婆留”,后以“鏐”字代“留”字。这口“婆留井”遗迹尚在,钱鏐也有绰号,而且有两个,一个是“婆留”,一个是“海龙王”。当初,钱鏐的母亲怀他时,“家中时常火发;及至救之,又复不见”,他的父亲认为这都是还在腹中的钱鏐在作怪。钱鏐刚一出生,父亲便要将其溺死,奶奶王婆“倒身护住,定不容他下手”(《喻世明言》)。就这样,钱鏐就得了“婆留”这个名。钱鏐是个穷奢极欲的国君,在任期间,他把自己的住所修建得富丽堂皇,像传说中海底龙王的宫殿一般。所以说,“海龙王”的绰号,也包含了人们对他腐朽荒淫生活的斥责。

位于临安城东南三里的功臣山南菜地中,石质井圈,八角形,径约一点二米,深约五米。功臣山南面山脚叫钱坞垅,是钱鏐的出生地。功臣山巅有功臣塔,是后来钱鏐所建。唐末节度使,吴越国建立者。在位二十六年,病死,终年八十一岁,葬于今浙江省萧山县茅山。

  钱鏐自小骁勇过人,少年时为乡里无赖,长大后以贩私盐为业。唐末藩镇割据,天下分裂的大动乱时代,他投入临安石镜镇将董昌的军中,屡建战功,不断升迁,公元896年击败要称帝的董昌,占据苏南和两浙(浙东、浙西)一带,形成了割据势力。统一了战乱不休的吴越之境,史称“一剑霜寒十三州 ”。公元893年唐昭宗任钱鏐为镇海、镇东西军节度使,五代梁太祖朱温灭唐后,又封钱鏐为吴越王。吴越国大致与五代相始终,传三代五王,至宋始亡。公元907年五月,受后梁封为吴越王,立国,定都钱塘,用唐哀帝的年号为“天示右”,第二年建年号为“天宝”。

  钱鏐自从当上节度使后,生活豪华,在故乡临安盖起了宏大的宅第。他经常回临安,来去都坐车,骑马,有卫兵簇拥。但是,他的父亲钱宽总是对他避而不见。一次,钱鏐便单身步行回乡,找到父亲请问原因。钱宽说:“我家世代是打鱼种庄稼的人,没有出过有钱有势的人。如今你成了一方之主,却是三面受敌(南有闽国,西、北有吴国),还要去与别人争城夺地。我怕你连累全家,所以不愿见你。”钱鏐听了这番话,大为震动,哭着表示一定要记住父亲的教训。立国后,他始终小心翼翼,只求保住自己的地盘。对外方面,他自知吴越地小国弱,在西北方吴国的威胁下,他始终向后梁、后唐北方小朝廷称臣拿贡,借以牵制吴国。北上的陆路交通被吴国阻断了,他便凿平钱塘江中的滩石,开辟了自钱塘江至山东的海路交通,年年北上拿贡和通商,即使有不少船只被风浪颠簸沉没也不中断。他还派船队和日本通商。

  对内,钱鏐广泛兴修水利,增加田亩,尤其所建筑钱塘江石堤,保护了杭州城,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他又扩展杭州城区,修建风景区,使杭州成为日后的风景胜地。这些措施,终于使吴越成为五代十国中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的地区。

  钱鏐始终不忘吴越处境的危险,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他用小圆木制作成枕头,熟睡时头稍微一动就落枕惊醒,称为“警枕”。他又在寝室里放置一个涂着白粉的木板,还有一块木炭,夜里想起什么事,就立刻起床记在白粉板上,用完之后再涂上白粉,第二天接着用,以免遗忘。他命令侍女通宵值夜,一有人来就立即报告,立刻唤醒他。

  公元919年,吴国权臣徐温与吴越讲和,两国息兵,他仍警觉防备,不敢有一点儿懈怠。他命令将士也象他一样保持警惕。有一天晚上,他起来查夜,见保卫他宫殿的士兵在墙角打瞌睡,就扔去几粒铜弹子将他们惊醒,使他们不敢疏忽。又有一天夜间,钱鏐穿了便衣从北门进城。这时城门已经关闭,他高喊:“我是大王派遣,出城办事的,现在急着要回城。”管门官拒绝说:“夜深了,别说你是大王派遣的人,即便是大王本人也不能开。”第二天,钱鏐召见管门官嘉奖了他。

  钱鏐有个宠爱的妃子郑氏,她的父亲犯了死罪,有人向钱鏐求情。钱鏐大怒说:“难道让我为一个女人而败坏法纪吗?”命令将郑妃和她父亲一起处死。钱鏐就是如此小心谨慎地维持着他的政权。

钱鏐很尊重文人,留心招纳名士,皮日休、罗隐、胡乐等人来投奔他,他都以礼相待,给予优厚的待遇。他也喜欢吟咏诗句,和名士唱和。对名士的劝谏,他也能听从一些。他规定西湖边居住的渔民每人每天得交纳湖鱼数斤,称作“使宅鱼”,供王宫使用。渔民有时捕不到鱼,只得从集市上买了来交税,怨声载道。有一天,任钱唐县令的罗隐进宫朝见,钱镏让他根据壁上挂的《蟠溪垂钓图》作一首诗。罗隐当即吟道:“吕望当年展庙漠,直钩钓国更何如?若叫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这显然是在讽谏钱镏的,钱镏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称赞罗隐敢于直言,下令取消了“使宅鱼”。

  但是,钱鏐在位期间,劳役繁重。他除了扩建杭州城外,又大造亭台楼阁,把自己的宫廷建筑得如龙宫一般豪华。军民不堪劳役之苦,有人深夜用白土在宫府门上写道:“没了期,侵晨起,抵暮归。”斥责他滥用民力,不顾百姓死活。他见了,不但不收敛,反而在旁边写道:“没了期,春衣才罢又冬衣。”表示要百姓仍然无休止地为他干下去。他对田赋、市税、山林、川泽等都要征很多的税,甚至鸡、鱼、蛋也要交税;交不出的贫民就被抓到官府,欠多少的就笞责多少下,百姓痛苦不堪。

  公元932年四月,钱鏐病重。他将部下将领、官员召入寝宫,流着泪说:“我的儿子们都很愚蠢懦弱,只怕难以担当大任。我死后,就请从你们中,推选一个贤德之人而立吧。”他这是在试探部下的心意如何,部下也都明白。有人建议说:“钱元瓘跟随大王征战,功劳最大,其他兄弟都不如他,可以立他为王。”钱鏐同意,将钱元瓘召来,取出印玺,钥匙交给他,并告诫说:“将士们推举你为王,你要好好守住吴越,子子孙孙都应当事奉中国(中原王朝),即使中原改朝换代,也不能失礼,千万不能忘记!”不久,钱鏐病死于钱塘。

钱鏐死后史称武肃王。因为他举止奢侈,活到高龄,平生着力兴修水利,民间又称他为“海龙王。”

 钱鏐治吴越,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整个五代时期,中华大地连年内战,遍地烽烟,惟有吴越一隅,未受战乱的影响。据说当时谋臣罗隐曾劝钱鏐出兵讨梁,他说:“我若出征,邻国乘虚来袭,百姓必遭荼毒。我以有土有民为主,不忍兴兵杀戮。”这是相当明智的审时度势之举。

  吴越国有国七十余年,不烦干戈,安然无事,得以有机会致力于经济建设,终于使吴越国首府杭州超升为全国第一等的城市。当时钱鏐在今杭州凤凰山下建筑了“子城”,作为国治,称为西府。子城有两个门,“皆金铺铁叶,用于御侮”。后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城墙长达七十里。城东濒钱塘江,南至六和塔,西到雷峰塔,北达艮山门,形似腰鼓,俗称“腰鼓城”。这也是现今杭州城的雏形。

  钱鏐对于西湖的开治和保障,也是很有功绩的。唐景福年间,扩建杭州城,当时有个方士献策道:“若改旧为新,有国止百年。若填筑西湖,以建府治,国运将会十倍于此。”钱鏐却回答道:百姓借西湖水来灌田,填了西湖就断了百姓的生路。何况哪有江山千年不换主人的?我有国百年就够了。这就是钱鏐的眼光。如果听信方士的话,西湖早就填没了,杭州是否还能以江南名城的身份来立足,自然也就大可疑问了。不过钱鏐一语成谶,吴越国还真不足百年就灭亡了,当然这是后话。

  钱鏐在水利建设上颇有成绩。后梁开平四年(910),钱鏐因江潮为患,百姓受害,就发动民工,以“石囤木桩法”,在钱塘江沿岸筑起一条长达百余里的海塘。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里面装满大石;又以“罗山”大木作桩,竹笼横堆,垒在岸边,防止海水泛滥,使杭州不再受潮水的侵蚀,原先的卤湿地区,渐变良田。这座海塘,史称“钱氏捍海塘”。一九八二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星桥发现了当年的一段海塘遗迹。海塘分前后两道防线,前立几排晃桩,直接承受海潮冲击,以减弱潮势;后面就是堤坝,外侧为横宽十二米许的木框架,中间叠置盛石竹笼,内侧也建一道木框架,其外挡以竹编,在内外框架之间填筑泥土,著称于世的吴越捍海塘于是建立了。

  当时,南北陆路交通常因战争受阻,钱鏐凿平了钱塘江中的石滩,便利了水路航行,促进了浙江海运的发展。吴越国还与日本、暹罗(泰国)建立了通商关系,这样,杭州成为当时我国东南最大的都会之一。

  杭州慈云岭是当时从城南江边通向湖滨和城内的重要通道口,这条通道是钱鏐开辟岭路开通的,并亲自书写题记,刻在岩壁上。慈云岭的东南是将台山,山巅有两排岩石拱立,钱鏐称之为“排衙石”,岩上刻有他所作的诗并序,部分字迹至今清晰可辨,如“南一剑定长鲸”、“帝匡扶立正声”、“辉争不伏神明”、“建瑶坛礼玉京”等。从内容分析,很可能是钱鏐于后唐同光年间建造的道观上清官。

  其时吴越国崇信佛教,在境内广种福田,现今杭州西湖的大部分寺宇、塔幢、石刻等,都是这时期创建或扩建的。杭州著名的“四大丛林”,除孤山圣因寺是由清康熙行宫改建的以外,昭庆寺、净慈寺是吴越国时建的,灵隐寺也扩建于那时。著名的“西湖四塔”,即宝石山上的保俶塔、月轮山上的六和塔、南屏山的雷峰塔和闸口白塔,都建造于吴越国时。此外,飞来峰青林洞的三尊造像,烟霞洞的十六尊罗汉石刻,玉皇山慈云岭的观音、弥陀、大势至摩崖石龛及灵隐天王殿的经幢等,都是五代吴越国时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杭州佛教,始于两晋,盛于吴越国,吴越国寺塔之盛,为南方诸国之首。所以,那时的杭州有“佛都”之称。

 

我的更多文章:
  • (2011-01-14 13:58:47)
  • (2010-09-13 17:26:41)
  • (2010-03-05 15:53:13)
  • (2009-12-14 19:48:50)
  • (2009-04-07 18:37:49)
  • (2009-03-07 18:59:39)
  • (2009-02-10 16:43:47)
  • (2008-12-01 21:22:08)
  • (2008-10-09 18: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