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知乎怎么添加话题:无为则无不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8:44:23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中国人的智慧。“无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定命题。无为是老子提出的。“无为”两个字在老子《道德经》共出现12次。而无为的思想,不仅仅属于老子,它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思想。   无为不能解释成无所做为。   无为的基本涵义就是天人合一,主观符合客观。 ☆ ☆ ☆   无为而无不为的运用,大体上可以从三方面看。   第一,无为则无不为的普适原则。   第二,无为则无不为与和谐。   第三,无为则无不为与战胜。 ☆ ☆ ☆
第一,无为则无不为的普适原则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7章)   “万物将自化”,这就是说,无为的真正涵义就是,不要人为,而让万物自化。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普适价值。   老子在《道德经》翻来复去地讲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贵、不自生、不自为大等,就是要让“万物将自化”。而这就是无为。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2章) ☆ ☆ ☆   什么是道?道就是道路,道就是方法,道就是普适原则。这是道最浅显的诠解。这是普通中国人稍加思索,就都能得出来的结论。   老子说,“道法自然”。   换句话说,道就是自然。或者说,道就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西方人如果用“道”这个概念,他们一定会对“道”下定义。中国人则不对“道”定义。   为什么中国人不对“道”定义?   因为中国人谁都知道“道”就是道路,三岁的孩子都知道。“道”在每个人头脑中,都是有形象、有概念的。而这一形象和概念,在世界上没有哪两个人是相同的,就象在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对于一个人,他能够领悟的,比他实际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摸到的要少;而他能用语言表达的,又比他领悟到的要少;能够记述下来的(不管是他记述还是别人记述),又比他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要少。   语言表达,真的不容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道。把意会到的道,用语言表达出来,用书籍记载下来,需要深入浅出。这是很难的。   即使做到了深入浅出,不被人误解,又是很难的。编码(encode)和解码(decode),如果不是一个人,或者用了不同的编码解码体系,那么就会解不不了码,或者误解。   鉴于上述原因,中国人不对道定义,中国也不对其它任何概念定义。中国人把对道和名(概念)理解的权力,还给每个人。   所以老子《道德经》开章明义,第一句话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 ☆   上帝给每个人一个脑子,每个人对他所感知道的世界,他的脑子都会给出一幅图画。每个人的图画,都是他的脑子制作的,都是合理的。   按中国人的传统,对别人所悟、所言、所书是是不给予批评的。   庄子甚至写出《齐物论》来说明,物不要齐,论也不要齐,要保持天籁。一定要齐物或者齐论,这个“齐”,也只能是天然。中国人经常把 天然简化成“天”。   天就是天然。这不是我讲的,这是庄子讲的。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   庄子推崇“天籁”。   何为“天籁”?庄子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这就是说,使其自己,保持其天然的自己不加改变,就是天籁。   庄子又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所以所谓齐,就是“自其同者视之”。   那么万物、万事、万理、万声,如何才能齐,如何才能同,如何才能一呢?当然只有一条,那就是天然,那就是天。   庄子又说,“无为为之之谓天。”(《天地》)   这也就是说,齐物、齐论、同一、求同,就是天然,就是无为。 ☆ ☆ ☆   中国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天”、“道”作出自己的定义,它可以是一、同、齐、统一、元、玄、无为,等等,不可枚举。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中国文化,是求同的文化,也是智者的文化。   老子说,“同谓之玄。”   正因为同就是玄,而中国的文化就是求同的文化,所以中学(或叫国学)可以叫做玄学。   这是针对西学而言的。   西学大家都知道,叫做“科学”。   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分科的学问。   我真佩服第一个把science译成“科学”的人,他没有译音,而直接把它与中学根本不同的特质表达出来。   “科学”这分科的特质是什么?   恩格斯说得非常清楚。恩格斯说,“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就是科学。   恩格斯又说,“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就是科学。   中国的文化与西方完全不同,它不分科,它不孤立地、逐个地和分别地考察研究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对象。中国文化动态地从整体上、从全局上对时刻变化的对象加以研究;中国文化是察同、求一;中国的办法是以不变应万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察同、求一,是中国文化的特质。   庄子说,“通于一而万事毕”(《天地》)   察同、求一,就是与自然一致,就是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   这也就是老子讲的,“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 ☆ ☆ ☆
求一、求同,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易经》在中国文化中是六经之首。   易者,简单容易;经者,路径。易经就是简单容易之道。   这不是我说的,是孔子说的。   孔子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系辞》) ☆ ☆ ☆
孔子又说,“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终也,人与天一也。”(《庄子·山木》)孔子接着解释说,这话的意思就是,做到不怕苦不怕死容易;不受爵禄物利引诱难;大自然化其万物,人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只能“守正而待之而已”。而“人与天一”就是,人,天然也;天,亦天然也。人之不能天然,性也。只有圣人能够终生安然体察自然之流逝而与其一致。   我们说天人合一,而孔子说“人与天一”。孔子的说法,更具操作性。   对的,就是天然的,是不容人去为所欲为的,所以是简单容易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对的才能做得成。而所有成功的都一样,对的只有一个。不对的,不符合天然,一定是做不成的,即便第一时间成功了,自然也会在第二时间报复。   只有符合规律才能做成,符合规律的只一种,不符合规律的,则可能不可胜数。做所有的事,都应该简单容易。它之所以简单容易,是因为符合规律。不简单不容易,就重新选择。   选择比努力重要。   这就是说,寻找规律,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比为所欲为、任所欲为重要。   选择符合自然的、法自然的,这就是无为。 ☆ ☆ ☆ 第二,无为则无不为与和谐
无为的第二个应用领域是和谐、是平衡、是稳定。   世界和而不同。这是孔子的话。   它的涵义,就是世界是众多的不同所构成的和谐体,世界是众多的不平衡所构成的平衡体,世界是众多的不稳定所构成的稳定体。   中国人用的理论是五行相生相克。 ☆ ☆ ☆   最简单的理论,当然还是“无为”。   老子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   最形象的说法,是黄帝垂衣裳而治。   普通老百姓的说法是,君子动口而不动手。   “君子动口而不动手”,不是说君子只进行口诛笔伐,而不运用肢体冲突。   “君子动口而不动手”,是说君子发号施令,而不需要事事躬亲。   用毛泽东的话说,领导的责任,就是两条,第一出主意,第二用干部。“出主意”就是“君子动口而不动手”。 ☆ ☆ ☆   老子对“君子动口而不动手”有一个说明。他说,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38章)   庄子对此有更明确的说明。他说,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古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天道》) ☆ ☆ ☆   现在,石油资源、煤炭资源、土地资源,都要穷尽了;淡水资源、森林资源,如果我们不保护,也会穷尽。   世界上,只有人力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谁有最大的人力资源,谁有最大的团队,谁就在最大的事业。   要有最大的人力资源,就必须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人不能不放手,也不应该吃独食。   卡耐基说,你想得到朋友,你就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能干;你想得到敌人,你就表现得比你朋友能干。   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什么是最好的领导?他实行了领导,但下属“不知有之”,在他的领导下,下属都说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这是什么?这就是无为。这就是垂衣裳而治。 ☆ ☆ ☆   庄子说,“众人役役,圣人愚钝,参万岁而一成纯。”(《齐物论》)   从历史上看,项羽之所以失天下,是他输在“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的人性弱点上,而刘邦之所以有天下,就是因为他自己无为,而让张良、韩信、萧何有为。   刘邦和韩信的关系正说明《庄子》讲的领导要无为而属下要有为。司马迁的《史记》说:   上(刘邦)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刘邦一个兵不能带也没有关系,只要他能“将将”。毛泽东是伟大的军事家,但他连枪都不拿;人家要他打靶,他把枪拿起来看看,又放下了。   历代明君是都知道自己只是制定目标把握方向和用干部这两条的。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说,“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   当然贤才不是别人的标准,而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贞观政要》中,“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 ☆ ☆ ☆   人不可能事事亲为,但要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毛泽东讲当领导,就是两条:出主意,用干部。   出主意就是制定目标把握方向,也就是制定路线,也就是“制定目标把握方向”。   用干部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性。毛泽东说群众路线、统一战线是我们的法宝。毛泽东说,解放战争的胜利,靠的是两条,一条是支前的民工,一条是隐蔽战线工作的同志。   现代管理学的做法,就是董事会退出管理,而只制定目标把握方向。管理则请能人来做,请CEO、CFO来做。 ☆ ☆ ☆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在庄子那里,领导通常被称作圣人。   圣人必须忘掉自己,而去代表群众。圣人是群众的代言人;圣人是自然的代言人。前苏联工人回忆斯大林,说他们之所以选他作领袖,就是因为他能把他们的利益代表得最好。李宗仁回忆毛泽东时说,当时他们开会,毛泽东总是坐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等别人都发过言了,毛泽东才最后讲话。而毛泽东所讲的,是他们想讲而没有讲出来的,是他们没表达清楚的。最后的决议,都是在毛泽东讲话的基础上做出的。谁想当领导,谁就必须代表群众,谁就必须为群众谋幸福。领导不能自封,领导不能为自己谋利益,领导不能吃独食。领导可以任命,但任命的领导,未必是下属心中的领导。领导,就应该“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毛泽东认为出主意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为在这里就是,心里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48章)   为道日损,道就是法自然,日损就是去掉自己多余的东西。思想要经常盘存,去掉多余的东西,使之符合自然。完全符合自然,就是无为。   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及之。”(43章)   “不言之教”,就是领袖的人格魅力,就是代表人民。代表人民、符合自然,就是无为。代表人民、符合自然之益,“天下稀及之”,能及之者,就是圣人,就是领袖。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领袖只能俯首甘为孺子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能指手画脚。人民是不能教育的,因为中国人都知道,水以载舟水以复舟。   老子说,“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65章)。“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3章) 第三,无为则无不为与战胜
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竞争。唯适者生存。所谓适,就是适应环境,适应变化。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最能适应环境,最能“示弱”,最为卑下,最能润物。 ☆ ☆ ☆   孙子说,   昔之善战者,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成功,是因为不可战胜。   不可战胜,不是因为强大。   自然告诉我们,强大和弱小都一定会向各自的反面转化。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不可战胜,是无隙可击。   战胜,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事无不意,事无不备,就无隙可击。 ☆ ☆ ☆   成功者都一样,失败的人各有各失败的原因。   只有无为,才能成功;只有法自然,才能成功。   人家要我做的才做得成,我要做的都做不成。这就是无为。   《周易参同契》说,“藏器待时”。待敌之可胜。这就是无为。   成功是因为有机会。这就是无为。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机会只给养成了习惯能抓住机会的人。   成功是因为养成了成功的习惯。   行为是由许许多多细节构成的,习惯由许许多多重复的行为构成的,习惯造就了人格,人格决定人的命运。   成功是因为把握住了机会。   老子说,“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64章) ☆ ☆ ☆   庄子认为,圣人之治,正而后行。(《应帝王》)   正,当然是正己,而不是正人。   人能够改变,只有自己。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对于大任而言,天就是使命感。   有使命感的人,自然会先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或者更准确地说,成功是因为培养了成功的习惯;   培养成功的习惯,就是庄子的正而后行。   培养成功的习惯,就是孟子的增益其所不能。 ☆ ☆ ☆   正己,老子谓“为道日损”,颜回曰坐忘,庄子说逍遥游、在宥、超然物外。   孔子问颜回,“何谓坐忘?颜回说,“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在为自在,宥为愉快。   逍为逍闲,遥为遥远遥渺,游为游乐。   庄子认为大悲小、小笑大。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鲲鹏之游需要条件;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蟪蛄不亦悲乎。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难处,它们都难以逍遥游,它们都难以无论远近都能愉快玩转。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空间)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时间)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教育)也。”(《庄子·秋水》)   拘于墟、笃于时、束于教,必不能超然物外,必不能自在愉快,必不能大无外、小无内、逍闲自在地玩转。   用现代的话说,只有每天都要去掉多余的东西,经常盘存自己的思想,走出认识的误区,丢掉思维定式,才能无往而不胜。 ☆ ☆ ☆   性格左右命运,气度左右格局。   从历史看,秦之所以统一中国,齐赵韩魏燕楚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六国只想作王而无秦要做皇帝的大格局。   从历史看,刘邦之所以生,项羽、韩信之所以亡,是因为项羽只想为王、韩信只想封侯,而没有刘邦做皇帝的气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局者迷,身在山中必不识山,身在林内必见木不见林。   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超出经济。   解决中国问题,必须必须超出中国,站在世界的格局上。   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   或者用毛泽东的话说,战略上以十当一,战术上以一当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 ☆ ☆   无为而无不为,是普适原则。   人不能改造世界,只能改造自己。人不能胜天。天已经有150亿年的历史。人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如果把天的历史比做一天,人的历史不过是一天最后的35秒。想用35秒内取得的能力,去改造24X3600秒的自然,比蚂蚁伸出一只腿想绊倒大象更可笑。   改造自己,去掉多余的东西,为道日损,以至于无,无人无我,超然物外;心中只有群众,而没有自己,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被人利用是福;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可待而不可为;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是目的;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目标方向坚定明确,战略战术灵活机动。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