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兰州酒店传菜电梯:趺阳脉  又称冲阳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12:59:21

趺阳脉

  又称冲阳脉。切脉部位之一。位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   趺阳脉最早出于《伤寒杂病论》。现行版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对趺阳脉的论述达29处之多(包括伤寒论条例辨脉、平脉篇)。对主病、主症、病机及治法方药有部分的阐述。晋王叔和《脉经》中亦有论及多处,下此以往少闻。仲景在原序中郑重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夫欲死别生,实为难矣……。”对那些马虎草率诊视病人的不良医疗作风给予严厉的批评。可见古人对趺阳脉的切诊是重视的。古人切得趺阳脉时谓:“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而当治也”(注:木刻本濒湖脉学,辨生死脉诀歌注解文。)更加证实了趺阳脉的诊断实用价值。   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 三部”脉之一,“三部”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 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扩展阅读:
  • 1

    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 。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 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 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 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 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 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 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 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 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 脉(冲阳); 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 、中、沉三侯,共为九候。

    中医 三部九侯

    冲阳

    .technology-def{height:1%;margin:0 0 30px 0;position:relative;zoom:1;padding-top:5px}.technology-icon{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s/tec-icon.gif) no-repeat;top:0;left:10px;width:25px;height:30px;position:absolute}.technology-def a{text-decoration:none}.technology-def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chnology-def h4{padding:6px 0 0 36px}.technology-def dt{color:#666;float:left;display:inline;width:90px;text-align:right;font-size:14px}.technology-def dd{display:inline;float:left;width:600px;font-size:14px}.technology-def .tech-foot{margin-top:10px;line-height:25px;font-size:12px;color:#666;border-top:1px dashed #ccc}.technology-def .tech-foot span{float:right;margin-right:10px}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冲阳
    英文名称:
    chōngyáng;S42;ST42
    定义:
    足阳明胃经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应用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针灸学(二级学科);腧穴(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注音   chōng/chòng yáng

    编辑本段释义

      1、亦作“冲阳”。 2、中医针灸穴位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足背最高点。      

    冲阳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短伸肌、第二楔骨。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皮下有足背静脉网,外侧引出小隐静脉,内侧则有大隐静脉的起始。足背深筋膜浅层薄而坚韧。针由皮肤、皮下组织,避开足背动脉,在(踇)短伸肌的上方深进,可达第二楔骨表面的骨膜。以上诸肌均受腓深神经支配。

    作用

      合胃化痰,通络宁神   冲阳阳气较胜,为脚背阳气主要输供之处,流经本穴的水气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循胃经上行。其气性温湿,为胃经气血的主要来源。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   2.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   3.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   4.其它:牙痛。   【刺灸法】   刺法:避开动脉,直刺0.2~0.3寸,局部酸痛。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开放分类:
    词语,词汇,词典,针灸学,中医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