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6层价格是多少:“种菜赔”“买菜贵”的原因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8:02:44
                 “种菜赔”“买菜贵”的原因何在? 

               洛神洛书的收藏 收录于2011-05-09

       农民种的菜贱买,面对产菜区大辐度的降价,但市民到菜场买的菜价不跌,每斤0.1元的卷心菜到了消费者手中已接近1元,原因何在? 

       一端是不到1毛钱的产地收购价,另一端却是菜场1元左右的零售价,巨大的差价去了哪里?
       这厢是“菜贱伤农”,许多菜农因种菜亏本欲哭无泪,有菜农说,去年卷心菜价格坚挺时能卖到每斤一块五毛钱,今年前些时候最高也只能卖到每斤1毛5分,最低时跌到了每斤5分;而那厢是“菜贵伤民”,市民却依然感到菜价上扬,菜篮子难拎。这从农民地里到百姓篮子里的蔬菜,买卖两头的价格本该成正比才是,为何会出现收购价持续走低,市场销售价却仍然居高不下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这一“贱”一“贵”说明了什么? 

       问题出在中间流通环节这个怪圈上。但是,说穿了也不为怪,试想,蔬菜从地头到餐桌,需要运费、过路费、油费等七七八八的费用,如果再碰上有的农贸批发市场出现的利益部门巧取豪夺等,可想而知,一棵菜若要绕这么一大圈怪圈下来,农民和市民有多少血将被吸取。比如,白菜收购价每斤1毛,运到上海后,一道道的费用层层加码,最终消费者得用1.5元至2元的价格来买单。 

       据调查,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很多批发商表示,作为“头道贩子”,并没有因为菜价下跌而获得更多利润,一斤卷心菜从收购时的1毛变成了3毛,但是每斤充其量只赚个三五分钱,由于油费、雇工及进场费等都比往年涨了不少,从产地运到市场每斤光成本价就是2毛5到2毛8,眼下市场竞争激烈,他们也不敢随意定价,收益比往年差了许多。 

       既然作为头道贩子,批发商并未加价太多,菜价是怎么被推高的呢? 

       很多菜市场的蔬菜零售商都是直接从批发市场批菜,经他们一过手,菜价骤然拉高。 

       蔬菜零售商们也有很多无奈,摊位费、运费、水电费等经营成本在不断上涨,菜价很难大幅下降,城市生活成本这么高,菜卖便宜了,他们就难以维持生计。 

        在供销模式相对稳定的超市,由于蔬菜种植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低,与超市采购多样化需求存在矛盾,蔬菜大多只能通过中间菜贩子集中收购,几经倒手送进超市,使菜价也基本和农贸市场的价格持平。此外,在很多超市,由于“农超对接”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接的更多是高档货,平价农产品的数量及种类都十分有限,普通消费者目前很难真正从中受益。 

       相对比较规范的菜市场和超市,街边小商小贩卖的菜价格则要低很多,同样的卷心菜价格大约在每斤5毛左右。但是,由于他们一直没有合法的销售资格,加上供应并不稳定,目前也还无法对整个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种菜赔、买菜贵”的循环重复出现,充分说明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采取的菜价过高时抑制价格,过低时临时给菜农补偿的权宜之计只能治标,无法治本,要想从根本上平衡好菜价这块“跷跷板”,必须下大力气推动生产和市场流通领域的变革,理顺菜生产、收购、运输、储存、批发、销售等各环节。 

       政府应多建设产权属于地方政府的标准化菜市场,并进一步增加菜市场网点。严格控制公益性菜市场摊位租金,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从源头上减少菜贩的负担。同时,在标准化菜市场应该设立蔬菜生产基地和菜农供应专区,限时供应,兼顾市场其他菜贩的利益。在居民社区建立蔬菜直销点,减少流通环节,保证多渠道充分供应。 

      我们还应充分肯定蔬菜摊贩存在的合理性。要看到流动菜贩在减缓就业压力和平抑菜价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应在特定时段为流动菜摊开辟专门销售区域,方便居民购买。 

       一个地方每天蔬菜供应多少是与人口状况息息相关的。人们每天要吃菜,尤其是放心菜不能少的。一旦超过了这个总量就难免出现供过于求,农产品就会出现滞销现象。因此,各地办蔬菜基地不能不考虑这个需求量。此外,蔬菜生产有季节性,有旺季与淡季;蔬菜还有叶菜与茎根类蔬菜之分。从储存性而言,茎根类蔬菜又比叶类耐储存。当然,蔬菜在农村田地种植,运到城市销售需要时间,这些都要通盘考虑。 

       蔬菜从地头到餐桌,需要运费、过路费、油费等七七八八的费用。处于流通、销售环节的商家,因为无法控制成本,又缺乏市场博弈能力,也只能赚点微薄的辛苦钱。既然菜价上涨太快要压制,菜价下跌太多更要保护。地方办菜篮子工程就需要进行综合平衡,运用政府的、民间的、企业的力量进行总体实施,才能使社会像一部大机器和谐运转,才能既确保蔬菜供应,又能有效避免菜贱伤农或菜贵伤民问题出现。 

       有关部门现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条:加强商农合作,促进产销衔接;细分产销信息,拓宽发布渠道;支持菜农投保,建立救助机制。这措施,如果能够得到有效执行,那么,很多菜农或许能够渡过眼下的难关。然而,在现实当中,靠这些措施无法根本解决菜农的问题。比如“农超对接”能够降低流通成本,可推行的结果也并不很理想。此前商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产品经由直采直销销售的比例仅为15%,有很多村仍然是一家一户生产,农超之间没有实现有效对接。 

       实质上,无论是农超对接、信息发布、菜农投保,都在执行环节遭遇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一家一户的蔬菜生产方式。零散的生产方式让菜农、超市、市场、保险机构之间的沟通成本居高不下,让一些好政策措施推行起来相当缓慢。 

       应该说,农超对接、打破信息不对称、健全菜农保险机制,方向都是对的,然而,现在,菜农迫切需要的却是生产组织方式的升级,即从一家一户向现代化、规模化、组织化转型。蔬菜生产如果不能完成公司化转型,就难以降低市场交易各方的成本。 

       按说,这些问题完全能够按照市场自发的秩序完成,并不需要地方政府再额外做些什么。可是,大多数的菜农仍然是个体户的生产就说明,因为有些制度的存在,制约了农业市场化的发展和升级。 

        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的农户,他们建立的农村合作社与城市的超市对接,多数都避免了影响。但是,规模化经营遇到了两个致命问题:一是土地流转不易,二是规模化经营资金不足贷款难。这两个问题其实都和农村土地制度有关。 

       如果农村土地可以自由流转,流转的过程中能够正常反映其市场价值,农地可以像国有土地那样抵押、贷款,那么,这两个问题或许将迎刃而解。菜农在规模和经营水平上去之后,抵抗市场风险和对行情的判断力都会大大提高。 

        菜农更需要得到政府怎样的帮助?不必要去细微地指导他们的生产和销售,也不一定要给他们大量推销种菜保险,这些通过市场都可以实现;菜农更需要的是,拥有参与市场交易的完整的权利和作为公民的基本保障,因而,需要通过《土地管理法》的修改等制度改进,打破影响农业升级的制度障碍。 

        当然,菜价两头的贵贱不成正比,除了流通怪圈外,与一些地方政府调剂不力不无关系。当看到去年尤其是今年春节期间菜价持续攀高,菜农们纷纷下“赌注”,盲目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时,农业部门有没有去给菜农提个醒?有没有用已经掌握的市场信息去引导菜农种植什么品种与数量,甚至当蔬菜滞销时积极地为菜农去寻找调剂出路等?农民到底种什么赚钱,真的只能靠猜靠赌,政府没有提供宏观的政策正确引导,没有真正设计好菜篮子工程。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正确指导,认真规划,合理调控,关键还是减少蔬菜流通中的层层加价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