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美容头部视频教程:2011广东 “幸福文化研究”研讨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3:07:28
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 “幸福文化研究”专场研讨会综述
[ 更新日期: 2011-11-12 ] [ 作者: 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于小娟 ] [ 阅读次数: 201 ]
2011年11月12日上午,2011年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幸福文化研究”分会在广东商学院举行。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魏安雄,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秘书长周华,广东商学院校长王华等领导以及省内专家学者和我校师生近两百人与会。此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学术征文116篇,其中87篇入选本次学术会议。同时,会议还邀请了4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近52位会议代表在分组讨论会中宣读了会议论文。
从学术报告和论文的内容看,此次会议大致可分为三个主题。即幸福文化研究、幸福广东建设、幸福研究理论与方法。
幸福文化研究
对于幸福文化的研究体现出多角度、多元化的特点,不仅涉及主观的幸福价值观、传统的幸福理念、道德文化等方面,而且一些专家学者也从当下一些客观的社会现象方面深刻的剖析了当代社会的幸福文化的涵义,并从政府层面来探讨影响幸福文化的因素和实现手段。
在主观幸福价值观方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赵细康——提升广东幸福文化的几点思考,从人们对幸福的争议出发探讨了影响幸福文化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机一部提出通过幸福制度、观念和器物三个方面来构建幸福文化,最后提出的关于幸福文化是否可以测量以及幸福的悖论等几点思考非常值得人们深思。中共湛江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主任赵银月从幸福对于人们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幸福与文化的关系两方面回答了何以要构建幸福文化,使幸福成为稳定而又权威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从而给人们追求幸福以有益的启迪。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戴贞标则对幸福文化的概念和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其他嘉宾不同,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吴灿新教授则从宗教、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幸福文化本质上就是道德文化。广东商学院经贸与统计学院刘禧通过对中西方幸福文化史的研究,然后站在现实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幸福文化作一简单的比较,从中得到关于幸福建设的一些启示。韶关学院科研处、韶关文化研究院李曙豪教授从老子思想与当代伦理关系的重建这一新的视角探讨了幸福文化。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郭景萍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关系幸福”的新范式并进行了研究,其认为幸福社会学重点关注的是幸福的实然状态,即实现的可能性。
在理性层次和客观的社会现象方面。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军,从法治“呵护幸福”方面阐述了关于幸福文化的发理性思考。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的胡玉兰从清乾隆时期广州文人钟启韶的日常生活表现这一客观现象探析幸福,从而为建设和谐、幸福的当代社会提供“鉴往知来” 的理论基础。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陈媛媛从幸福文化中论中国女性沉默交际中的关联性这一全新的视角来探讨如何透过中国女性的沉默弄清她们的交际意图。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范佳凤教授以广东省珠三角九市的中产家庭为蓝本研究了中产家庭如何幸福养老问题。嘉应学院的徐文明从马斯洛的五个需求理论方面阐述了马斯洛的幸福思想,认为现阶段建设幸福社会,不能仅仅关注经济建设,应该注重法律建设、人文建设,帮助民众树立一种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幸福理念,使人们的行动遵循幸福的特性。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高级经济师徐宁通过设计企业员工主观幸福感量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影响企业员工幸福感的因素,度量企业员工幸福感水平,据此提出以员工幸福感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嘉应学院文学院张劲松教授从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的性别叙事探析大众文化中必然隐藏的意识形态内容,进而挑战和颠覆大众的常识,帮助人们看清楚习以为常和天经地义的文化现象背后的权力真相与利益关联。
从政府层面来讲。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的王浩在论述科学的幸福文化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政府视角探讨影响科学的幸福文化实现的因素及实现手段,认为科学的幸福文化与GDP发展并无直接的关系。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教授仇小敏认为纵观我国幸福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得出幸福文化的内在要求:开放文化的品格、先进文化的特性与和谐文化的本质,从而以幸福文化建设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谱写幸福文化的新篇章。广东白云学院德育研究所所长刘志新从广东政府的文化责任和公民文化权利以及文化民生角度,认为以幸福文化为依归的“文化惠民”的发展路径,是幸福广东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的选择。
幸福广东建设
《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以人为本,改善文化民生,全民共享文化改革成果,并且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建成“十里文化圈”, 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十届八次全会上,用“幸福”描绘了未来广东的宏伟蓝图,幸福成为“十二五”广东经济和文化建设增添的新元素,成为新时期广东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幸福文化也成为幸福广东长远发展、形成新优势、再上新水平的终极意义追求。
在这次学术探讨会中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顾涧清作了题为“城市文化与幸福广东”的主题报告。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幸福的理解,强调要建设幸福广东,领导要有清醒的头脑,社会要有正确的态度,谈了自己对城市文化与幸福广东的理解。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何东霞通过把习惯上的广东地区文化分为广东族群和岭南文化,并把岭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突破口,探讨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的罗灵通过对广东顺德传统体育项目龙舟文化进行研究,认为应振兴广东民间龙舟文化,并把其当作幸福广东的示范窗口,构建幸福广东。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高法成从幸福理论方面认为要注重从文化层面来理解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系统化的文化路径研究,最终建立符合群众实际幸福和期望幸福双重需求的评价指标体系。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陈端计教授在充分挖掘、总结马克思丰富的幸福理论的基础上,进而以东莞为个案,分析了马克思的幸福理论对建设幸福广东的城市升级路径的几点启示。惠州学院肖向明教授是基于幸福家庭是幸福广东的基石,对建设幸福广东作了几点思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康蕾从广东经济历史演化的方向探析了广东企业道德文化形成的源头和发展,探究影响企业道德文化的各种社会文化基因,从而让我们认识到一种真朴的幸福。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梁凤莲认为我们应强化城市文化认同,让文化认同成为建设发展的理念,从而建设幸福广州。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管委会主任林仲豪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幸福广东、文化先行”的思路,提出了几点关于广东省幸福文化发展路径与对策。惠州学院张毓雄教授通过基于被调查对象的人口自然特征分析,指出民间非物质花文化是持续推动广东花卉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广东海洋大学思政部宋玉忠教授通过透视其历史与现实的演进,分析广东人民三阶段幸福上的经验教训,力求有助于构建广东特色的幸福文化,在建设幸福广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广东肇庆学院音乐学院范晓君教授以1957年原广东省韶关专区连县文化馆编印的46首《连县民歌(采茶曲调专集)》为研究的样本,通过对它的分析研究,从中更多的了解采茶戏唱腔的历史和发展变化的概貌,其对于更好的继承传统和创作出更优秀的现代采茶戏有一定的意义。
此外,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于红彦教授在微观通过入户访问的方式调查了都市家庭就餐行为,从而探索广州都市家庭幸福感。广东商学院经贸与统计学院张丽娜通过揭示国民幸福指数作为国民幸福指示器的作用,指出现阶段建设幸福广州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王智教授对建设幸福广东作了几点理论思考,认为其需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条件。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叶德珠利用广东21地市10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居民幸福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建设幸福广东”应该选择内需驱动型发展道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王焱教授改善个体幸福的主观维度方面对幸福工程与幸福教育进行了研究,认为幸福教育能对幸福主观维度产生显著正效应,并将深远地影响到幸福之塔的高度与稳固。广东电网公司江门供电局政工师陈诗华分析了当前员工幸福感的现状和成因,并从以人为本的管理角度提出了增强企业员工幸福感的意义和对策,打造企业幸福文化。广东金融学院李国岳教授通过对低碳理念构建中的珠三角绿道体育研究,认为在碳限制的环境中传播着政府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是建设幸福广东的具体实践,也是中国全民健身的发展标杆。广东商学院经贸与统计学院邱天试从国民幸福理论的起源和其发展进程出发,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差异作出归集总结,以期对“建设幸福广东”有参考价值。
幸福研究理论与方法
对于幸福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呈现出多角度、多元化的特点,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给出了什么是幸福,如何测度幸福,如何提高幸福,以及把幸福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术研讨会上,广东省发改委规划处副处长董文忠提出幸福广东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把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编制细致精准化,把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实处。广东商学院林洪教授阐释了国民幸福研究缘起与幸福广东建设,探讨了幸福指标层级设置问题,为什么要分置主客观幸福指标体系及指标赋权等问题。
幸福的涵义是什么。广东商学院的江传月和中山大学的郑永延教授从个体的价值取向的角度探讨了个体自身价值取向的和谐与个体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体自身价值取向和谐的内涵和促进措施. 广东嘉应学院的林澜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名人名言中的幸福观。嘉应学院的施保国从文化唯物主义的的角度探讨了幸福文化建设应包括的客位行为的基础结构、客位行为的结构、客位行为的上层建筑、思想和主位的上层建筑。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杨竞业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视角对“可能幸福”概念作出阐释,指出“可能幸福”具有一个由外在结构、中介结构和内在结构所构成的总体结构。华南师范大学的曾昭皓在回答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时提出了幸福有不同的层次,讨论了幸福的三重境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天波从“信息复杂全息人”的“巨复杂智能系统”(GCIS)和事理理论对人的幸福进行了探析。
测度幸福的方法方面。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的教授卜国琴的神经经济学方法应用于主观幸福感问题研究的前景从神经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1)如何研究和改进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使其更具客观与精确性;(2)如何分析各种因素对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提升民众的主观幸福感。暨南大学李爱梅教授的幸福感的“五心”层级模型构建,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建构幸福感的多维度结构理论,为提高民众的幸福感提供理论指导。暨南大学的魏季基于时间心理帐户视角的幸福体验通过分析归纳人们日常生活事件得到的时间心里账户5维结构,借助日重现法,测量时间心理账户各维度上的幸福体验。
另外,幸福理论总是与实际相联系。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梁国英把幸福理论应用与实际,讨论了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肇庆学院的蒲德祥借用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讨论了员工积极心理的培育与维持,为组织幸福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广东金融学院的邹国振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相关策略。华南理工大学的陈升、张俊基于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的背景,讨论了如何通过不断调试国民心态来提高国民幸福感。广东商学院的于小娟对国民幸福指数的源起及其在现实中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前关于国内对于国民幸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的评述。广东商学院的叶永生分析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居民收入的增加与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相关建议。广东商学院王维婷分析了GDP在衡量经济水平中存在的缺陷,并指出了国民幸福指数相对于GDP的优势,但是用国民幸福指数代替GDP其可信性是值得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