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cc2018款最新消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6 16:28:48
关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五)]的字幕:
  • 孔子通过长期的私人讲学的实践
  • 创造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 他把因材施教
  • 和启发诱导结合起来
  • 即从学生的个人实际出发
  • 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 朱熹讲
  • 朱熹是南宋时候的教育家
  • 思想家
  • 他说“夫子教人 各因其材”
  • 他说孔子注意从学生的
  • 具体实践出发来进行教育
  • 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
  • 往往学生问同样的问题
  • 而孔子回答不尽相同
  • 譬如说大家都问一个孝 孝道
  • 孟懿子问孔子“怎么才算孝 ”
  • 孔回答 “无违 ”
  • 你不要违背《周礼》的规定
  • 这就是孝
  • 孟武伯问孔子什么叫孝
  • 孔子说 “父母唯其疾之忧”
  • 意思是说
  • 你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
  • 他就是针对这位阔少爷
  • 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所说的
  • 子游问孝 孔子认为
  • 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
  • 于是就提出加强对父母的恭敬 敬爱
  • 他说 “犬马皆能有养
  • 不敬何以别乎 ”
  • 他说狗和马我们还养它呢
  • 如果我们对父母不尊敬
  • 那么我们跟养狗养马
  • 有什么区别呢
  • 所以我们要养父母
  • 更重要是敬重父母 敬爱父母
  • 用一种恭敬的心理对待父母
  • 那才区别于你对狗和对马的态度
  • 子夏问孝
  • 孔子回答“色难”
  • 色就是面 脸色
  • 难得是脸色要和颜悦色的
  • 对待父母
  • 他用不同的回答
  • 同样问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
  • 这叫什么 因材施教
  • 根据你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
  • 我给予你帮助
  • 这个孔子做得非常好
  • 我们现在达不到
  • 我们现在都是一班几十个人
  • 上百个人的
  • 做大报告似的
  • 不像孔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 启发他们的思维
  • 同时启发他们的个性
  • 让他们个性都能够成长
  • 这恰恰是古代教育
  • 优于我们现代的地方
  •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 在《论语·先进 》篇
  • 子路问 “闻斯行诸 ”
  • 我听到一个道理我就去做吗
  • 孔子怎么回答的呢
  • 孔子对子路这样的话说
  • “有父兄在
  •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你的爸爸 你的哥哥都在
  • 为什么你不请示他们你就去做呢
  • 所以你应该请示他们
  • 用今天的话说
  • 要有组织性 纪律性
  • 请示他们以后你再去做
  • 不要盲从地去做
  • 另外一个学生叫做冉有
  • 冉有也问孔子 “闻斯行诸 ”
  • 我听到一个道理我就去做吗
  • 孔子说“闻斯行之 ”
  • 对 你听到一个道理你就去做
  • 同样的问题两种不同的回答
  • 被第三者公西华这个学生听到了
  • 公西华就很纳闷 很疑惑
  • 他说“由也问闻斯行诸”
  • 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
  • 按这个道理去做吗
  • 孔子说 “有父兄在”
  • 为什么你不请示爸爸
  • 和哥哥就去做呢
  • “求也问闻斯行诸”
  • 冉求也问
  • 听到一个道理是不是就去做呀
  • 孔子说闻斯行
  • 对 听到一个道理就去做
  • “赤也惑” 赤就是公西华
  • 叫公西赤
  • 他说我很疑惑
  • 敢问 我大胆地问孔子
  • 为什么你有两种不同的回答
  • 孔子就回答了
  • 他说“求也退 故进之”
  • 他说冉求这个同学他很内向
  • 他畏畏缩缩的 胆子小
  • 所以故进之
  • 所以我们鼓励他
  • 听到一个道理就大胆去做
  • 不要有什么顾忌
  • 不要请示谁 你大胆去做
  • 因为他太内向
  • 他胆子很小 他很退缩
  • 我就鼓励他大胆地前进
  • 针对他个性不同
  • 他说“由也兼人 故退之 ”
  • 他说子路不同
  • 子路是争强好胜
  • 所以我就提出他要三思而后行
  • 要请示父兄以后
  • 多思考以后你再去做
  • 所以对一个胆子小的
  • 我就鼓励他大胆
  • 对于一个胆子很大的人
  • 我要教育他小心一些
  • 要请示一些 要三思而后行
  • 所以李远哲博士
  • 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说里头
  • 他又提了一段话
  • 他说“中国文化所留下的
  • 另一个珍贵的教育理念
  • 是‘因材施教’
  • 但是我们没能在
  • 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好好将它落实
  • 孔夫子深深体认到
  • 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学生
  • 学生的学习
  • 远比老师的教学更重要
  • 所以他对学生的指点与启发
  • 也有很深入的看法 ”
  • 李远哲的意思就是说
  • 我们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
  • 学习的学是主体
  • 所以我们应该深深地体会到
  •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的学习
  • 学生的学习
  • 远比老师的教学更重要
  • 所以他对学生的指点和启发
  • 也有很深入的看法
  • “《论语·述而》篇有一句
  •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 这句话告诉我们
  • 如果学生自己不努力想学习
  • 那么灌输他知识
  • 也许没有多大用处
  • 每一个人因为个别条件不同
  • 学习的方式不同
  • 对事物的感受也不一样
  • 如果不了解学生
  • 不分析学生的客观条件
  • 不注意学生的成长背景
  • 与学生的性向与学习努力
  • 只用同一方式一厢情愿地
  •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方法来教导
  • 对很多学生的培养
  • 往往不能有很大的帮助
  • 非常遗憾的是
  • 在东南亚国家随着教育的普及
  • 国家机器
  • 全面掌控国民义务教育之后
  • 或许是为了方便 为了效率
  • 或为了容易管制
  • 对学生的教育高度划一化
  • 全国学生被放入同一课程标准
  • 同一进度 要全国千千万万
  • 同龄的学子们去迎合
  • 尤其在班上
  • 学生数目过多的情况下
  • 学生们几乎得不到(个别)照顾
  • 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不能适应或赶不上进度
  • 便遭淘汰
  • 除了少数考试成绩好
  • 而最后有希望进入大学的学生外
  • 大半学生的学校生活
  • 可能是不快乐的 ”
  • 所以除了少数学生还好以外
  • 能够考取大学以外
  • 他说大半学生
  • 他的学校生活可能是不快乐的
  • “而社会的很多问题
  • 便产生在这一群
  • 被学校教育遗弃的
  • 不幸的人们当中 ”
  • 我想他这个提法
  • 不仅适合台湾
  • 适合东南亚一些地区
  • 也适合我们大陆
  • 我们大陆现在也是
  • 每一个班的学生很多
  • 老师根本照顾不了他们
  • 往往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出发
  • 很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 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情况
  • 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性
  • 要因材施教
  • 要变学生要我学
  • 变为我要学 不是你要我学
  • 不是老师要我 强迫我学
  • 而是我自己主动地要求学
  •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 那么素质教育就会得到体现
  • 以上就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
  • 我想我讲孔子的三个方面
  • 对我们当今素质教育
  • 都是很有启发 很有借鉴意义的
  • 第三个问题我再讲一下《学记》
  • 它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
  • 大家知道礼记一共49篇
  • 49篇当中有《大学》 有《中庸》
  • 有《乐记》 还有《学记》
  • 《学记》是《礼记》49篇当中的一篇
  • 这篇《学记》是专门谈教育的
  • 所以有人说它是古典教育学
  • 它不长 一共才1229个字
  • 一篇很短的文章
  • 但是它把教育的方方面面
  • 谈得很深刻
  • 我们下面举几个例子
  • 可以看到它这个教育思想
  • 和我们当今素质教育也非常有关系
  • 我们能够按照它的思想
  • 汲取它的经验教训
  • 那我们就可以
  • 大大提高我们的素质教育的效果
  •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中
  • 最早体系比较严整
  • 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文章
  • 它产生于战国后期
  • 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
  • 和教育思想的总结
  • 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
  • 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
  • 也是世界教育史上
  • 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
  • 教育学的专著
  • 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
  • 当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 《学记》在具体分析教学中
  • 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的基础上
  • 总结出了一系列的
  • 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 这些原则和方法非常的珍贵
  • 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
  • 有利于我们提高素质教育的
  • 我们的效果 效率
  • 第一点 教学相长
  • 《学记》提出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
  • 叫教学相长
  • 它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 它说“虽有嘉肴
  • 弗食不知其旨也”
  • 嘉肴就是很好的饭菜
  • 虽然摆的一个很好的饭菜
  • “弗食不知其”
  • 假如你不吃它 不尝它
  • 你不知道这个嘉肴它的美味
  • 它的味道多美
  • 你不知道 你没有体会
  • 所以你必须实践尝一尝
  • “虽有至道
  • 弗学 不知其善也 ”
  • 虽然也很深奥的道理
  • 很精辟的理论
  • 假如你不学习它
  • 你不知道它的好处在什么地方
  • 它的奥妙在什么地方
  • 就像我们现在读了《论语》
  • 我们才知道孔子思想非常的伟大
  • 读到老子《道德经》我们才知道
  • 道家的思想也非常伟大
  • 假如你不读 不学习它
  • 你就不知道
  • 所以 “虽有至道
  • 弗学 不知其善也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教然后知困 ”
  • 所以说我们越学习
  • 越感到自己不足
  • 因为你通过实践
  • 你才体会到自己的不够
  • 你不学习它你没有这个体会
  • “教然后知困”
  • 你当了教师
  • 给学生讲解以后
  • 你才知道教师是很不容易的
  • 所以“教然后知困”
  • 教育以后
  • 你才知道还有很多困惑的地方
  • 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 《学记》说
  •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 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
  • 然后自己反省自己
  • 严格要求自己
  •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 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 才知道自己应该自强不息
  • 不断地去奋斗 去努力
  • “故曰 ‘教学相长也’”
  •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 长就是互相促进
  • 教有利于学 学有利于教
  • 教学相长也
  • “《兑命》曰
  •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 《兑命》就曾经说过“学学半”
  • 就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 这个思想
  • 这个“半”不要翻译成为一半一半
  • 半就是一方面重视教
  • 一方面重视学
  • 教和学互相促进
  • 成为一个统一体
  • 那么这就是古人对我们一个启示
  • 教学过程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
  • 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 是这两方面辩证统一的
  • 互动的过程
  • 是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过程
  • 从教师方面来说
  • 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 教也是学 教即是学
  • 譬如说我要教育
  • 我要备课 要学习
  • 要收集很多资料
  • 要查很多文件
  • 我说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 教即是学
  • 所以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 我备课备得越好 学习得越好
  • 我讲课讲的效果就越好
  • 同样我讲课也就促进了我去学习
  • 讲成了我学习的一种动力
  • 所以我的教有利于我的自学
  • 我的自学备课
  • 又有利于我的教
  • 所以教和学是互相促进
  • 提高教的水平
  • 从学生方面来说
  • 学生从教师那里
  • 教师当中得到知识 得到修养
  • 但是仍需要自己努力地去学习
  • 自己要提高
  • 要消化老师所教的东西
  • 不限于师云亦云
  • 不限于老师讲什么
  • 我就学什么
  • 还要有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 加到里头
  • 你学习效果才能够提高
  • 教因学而得益 学因教而日进
  • 老师的教
  • 因为你备课自学受到教育
  • 学生的学因老师的教而日进
  • 所以叫教因学而得益
  • 学因教而日进
  • 《学记》明确地指出教和学之间
  • 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关系
  • 认为教与学是不断深入
  • 不断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 不是孤立的
  • 它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 教学相长
  • 不只意味着教和学两方面的关系
  • 也还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
  • 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 特别在今天
  • 推进素质教育这方面来说
  • 我们应该提倡教学相长的精神
  • 也就是说
  • 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 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 把两个积极性统一起来
  • 要充分地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
  • 所以我刚才讲
  • 我们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 学生就不是被动的要我学
  • 而是主动的我要学
  • 韩愈后来继承和发展了
  • 《学记》的教学相长的这种思想
  • 进而提出“相互为师”的观点
  • 韩愈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就是弟子不一定处处都不如老师
  • 老师不一定处处都比学生高明
  •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 如是而已 ”
  • 闻道 听到一个道 掌握一个道
  • 有先有后 我学习的专业
  • 我学习这一方面
  • 你学习那一方面
  • 这方面我是你的老师
  • 那一方面你是我的老师
  • 这是韩愈讲的非常得合理
  • 韩愈的思想
  • 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又明确提出了“相互为师”的新思想
  • 教人要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
  • 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
  • 就向他学习
  • 建立新的相互为师的师生关系
  • 提倡这种原则的
  • 即在现代世界教学论著作中
  • 亦所罕见
  • 这个原则
  • 对于我们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 对于我们提高教学质量
  • 对于我们改善师生关系
  • 都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 和实践的价值
  • 这是第一点 我们讲一下
  • 《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
  • 它的深刻的含义
  • 对我们今天推进素质教育
  • 提高教学的质量
  •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 都是非常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