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专用胶:有为谈幽默(八)幽默的常用技巧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04:51

有为谈幽默(八)幽默的常用技巧之三(  

2008-10-29 19:10:13|  分类: 理论分享 |字号 订阅

三、修辞        14
1. 重复        14
2.借代        15
3.对比        15
4.引用        16
5.拟人拟物        16
6.夸张        17
7.反问        17
8.比喻法        17
9.双关        18
(1)谐音双关        18
(2)语义双关        19
10.仿拟移植        19
11.飞白        21
(1)语音飞白        21
(2)文字飞白        21
(3)词语飞白        21
(4)语法飞白        22
12.正话反说        22

  三、修辞
使用修辞手法来制造幽默,是常见的幽默成因法之一,因为语言中的修辞手法除了能使深奥的语言变得浅显、枯燥的语言变得生动外,往往还有“画外之音、言外之意”,所以人们常常用此法来制造幽默。
  1. 重复
  虽然林语堂曾说,绅士的演讲应如少女的裙子,越短越妙。但有时却有例外,那就是当重复作为一种修辞时。絮叨,又称啰嗦,类似于修辞格上的重复手法。絮叨这种手法如果能运用自如也会很精彩,絮叨到马三立的水平便可以称为大师了。重复几次谈一个话题,发表一个观点,虽然有强调说明的作用,但多半因为没有新意而使听众生厌。其实,一个人哪能不断有新的话题呢。譬如一些朋友相聚,无新话题,只有重提旧事时,可以旧话新说,即用新的叙述语言,从新的表达角度来讲,同样也会有好的效果。所谓“戏重演不好看,话重说炒冷饭”,只是表明了道理的一部分。一些戏可能因为新的扮演者新的表演,也会受人喜爱;一些话题,也会由于不同的表达方式,而每次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一对恋人相会,只要一方善于老话新说,就能有永远讲不完的话题。当然,这里包含另一方喜欢听的因素。
  《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就是一个絮叨的典型。诸如“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之类的经典语言不绝如缕,令悟空心烦意乱,头疼不已,起到了搞笑的作用。
对于马三立的啰嗦,梁左遗作《笑忘书》中称其为“意识流相声”,这里是马三立的一个经典段子:我写,我写小说!我上比巴金,下比柳青,超过托尔斯泰,不让巴尔扎克,外国有马雅可夫斯基,中国有马三立!高尔基写《母亲》,我写《二姨》!短篇,中篇,长篇。稿费,源源不断,邮局汇款:“马三立,拿戳儿!马三立,拿戳儿!”有了钱,怎么办?我先买一顶帽子戴。
  在一对新人的婚礼上,宾客们故意指着新娘问新郎:“这位是谁呀,也不介绍介绍?”新郎略思片刻,顺口答道:“她是我丈母娘的大女儿,也是我妈妈的大儿媳妇。”两句啰嗦话,说得宾客们哄堂大笑。按常理,像这样的问话,可简练地回答:“她是我妻子。”而新郎却采用啰嗦的语言绕了几个圈子,一下子使婚礼的气氛活跃起来。当你处在极为窘迫的境地时,不妨啰嗦几句,它可帮你摆脱困境。
  有一对青年夫妇,结婚几年还没有孩子,俩人都非常苦恼。有一天,他们在路上碰到老同学,说话间,老同学的儿子突然发问:“阿姨,妈妈说要把你的儿子给我做干弟弟,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干弟弟呢?”面对小朋友的问话,妻子十分为难,答吧,怎么答?不答吧,又下不了台。这时丈夫灵机一动,答道:“不在今年,就在明年;不在明年,就在后年……”几句啰嗦话,不但帮妻子解了围,而且不使小朋友失望。有时,“啰嗦”也是一种比较亲切的语言,在一些送别、欢聚等场合,适当的啰嗦,往往会使人感到温暖、体贴,或感受到你对某种事物的重视。
  马克?吐温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里抨击了美国政府的腐败和那些政客、资本家的卑鄙无耻,这部书引起了很大反响。一天,在酒会上,记者追问马克?吐温对政府官员的看法,马克?吐温一气之下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这句话在报纸上披露后,议员们大为愤怒,纷纷要求作家出来公开道歉或予以澄清,否则,就将诉诸法律。马克?吐温在另一个场合又对记者发表谈话:“前一次我在酒会上发言,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事后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适当,而且也不符合事实。我郑重声明,我上一次讲话应该更正为: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娘养的。”这个声明十分精彩。作家没有把已说过的话简单地重复一遍,而是作一种相反的表达,其实跟前次所说的是同一个意思,甚至抨击的面更广些,而且,这样就抓不住把柄了。
  2.借代
  这里所谓的暗指借代法,有别于修辞学上的借代,因为修辞学上的借代,是指用对象的部分取代整体,例如,用“老人头”代“人民币”。而幽默中的借代法,是直接用一种东西,去指代另一种东西。也正因为如此,后者比起前者来,就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由于出乎意料之外,容易显示出幽默。
  一对年轻夫妇走进首饰商店,妻子问售货员:“右边的那个钻戒要多少钱?”“3万美元,女士。”丈夫惊愕地打了一个口哨,问道:“在它旁边的那个呢?”售货员答道:“两个口哨的价,先生。”口哨当然不能作为标价单位,但由于有了对3万美元惊愕得吹口哨的基础,借代就可以实现了。幽默的店员使顾客对商品价格的埋怨化为一笑,的确聪明。
  一个爱说废话而不爱用功的青年,整天缠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要他公开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厌烦了,便写了一个公式给他:A=X+Y+Z,爱因斯坦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什么?”青年迫不及待地问。“代表少说废话。”爱因斯坦说。
南唐时,税收繁重,民不聊生。时逢京师大旱,烈祖询问群臣:“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城不下?”大臣申渐高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进谏,便诙谐地答道:“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天性比较豁达,听罢大笑,决定减轻税收。借助一句笑话来暗指,竟然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晋国人鲁褒写文章,总是把钱称作“家兄”。人们也就用“家兄”来指钱。有个周通判,因为贪污,被贬为县官。到任的时候,有个小吏前去看望,把一个一斤重的银娃娃放在大堂的桌子上,然后对着里屋大喊:“家兄在厅堂里,请收下。”说完就走了出去。周县官出来看见银娃娃,就捧进了屋里。后来,那个小吏因得罪了周县官,县官要治罪于他,他忙哀求道:“请看在家兄的面子上,饶了我吧。”周县官说:“你家兄也太不识趣了,明明知道我喜欢家兄,却不让他再来见我!”
  3.对比
  对比法,就是在说话中,有意把不相同的两个事物、概念或者本身对立的思想、观点,甚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拉到一起进行比较,从而产生令人莞尔的效果。对比法也可以将行为和结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幽默往往出于规劝的目的,具有说服的力量。
  俺们刚吃上肉你们又吃菜了;俺们刚娶上媳妇你们又独身了;俺们刚吃上糖你们又尿糖了;俺们刚拿白纸擦屁股你们又用它擦嘴了;俺们刚存点钱你们又买保险了……
  为齐景公养鸟的烛邹丢失了鸟,齐景公要杀他。晏子说:“烛邹有三大罪状,不能轻饶了他,让我先数说他的罪状再杀吧!”齐景公点头称是。晏子就当着齐景公的面,指着烛邹,一边扳着手指,一边说道:“烛邹,你替大王养鸟,却让鸟逃了,这是第一条大罪;你使大王为了一只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大罪;杀了你,让天下诸侯都知道我们大王重鸟轻士,这是第三条大罪!三条大罪,不杀不行!大王,我说完了,请杀死他吧!”齐景公笑着说:“别杀了,寡人已经听懂你的话了。”齐景公从怒杀烛邹,到笑赦烛邹,是因为晏婴将杀烛邹的行为与带来的后果进行了对比,从而说服了齐景公,使烛邹免于一死。
  4.引用
引用是一种修辞格,在特定的环境下引用别人的话语或成语、谚语、格言,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每一句话都有它产生的场合和特定的思想和内容,虽然是同样的语言,场合变了,思想和内容也会跟着起变化,就会产生幽默。
在美国一所学校里,一位女教师在课堂里提问:“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是谁说的,知道的人请举手。”教室里鸦雀无声,女老师脸上一片失望。这时,有人用不熟练的英语答道:“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对,同学们,刚才回答的是日本留学生,你们生长在美国却回答不出,而来自遥远的日本的学生都能回答,多么可怜哟!”这时,从教室内传来一声怪叫:“把小日本干掉!”女教师听到叫声,不由气得满脸通红,大声问道:“谁?这话是谁说的?”静了一会,教室一角有人答道:“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1945年杜鲁门总统的宣言的确说过类似的话,而那位学生引用得那么“贴切”。
  比如,你向一位姓赵的先生借了一些东西,归还的时候可以说成“完璧归赵”;一位姓牛的先生在满头大汗地搬家,可以说成“汗牛充栋”。
  5.拟人拟物
  拟人与拟物,都是修辞格的种类,前者把物当做人来描写,使物“人性化”;后者把原来适用于物的词语来描写人,使人“物性化”。由于具有许多相同之处,故而放在一起研究。在制造幽默的过程中,常常使用修辞中的拟人或拟物的手法来制造幽默。
例如,猎人正要向大狗熊开枪,大狗熊甜言蜜语地说:“谈判不是好过开火?你需要什么,说吧。”猎人把枪放下说:“我要皮大衣。”熊说:“这一点也不难,咱们坐下谈吧。”过了一阵,熊拍着凸起的肚皮往回走:“瞧,咱俩都满足了吧,我不饿了,你也穿上了皮大衣。”
杰拉尔德?R?福特是美国第38任总统。他说话喜欢用双关语。有一次,他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是一辆福特,不是一辆林肯。”众所周知,林肯是一种最高级的名牌小汽车,同时,也指早期的林肯总统,福特则是当时普通、廉价而大众化的汽车,同时也是他自己的名字。福特说这句话,一是表示谦虚,二是为了标榜自己是大众喜欢的总统。福特巧借同名来比拟,以显示“自己是大众喜欢的总统”,不仅十分幽默,而且十分巧妙! 这则故事说明人也可以“拟成”无生命的东西。
  前面是将人比拟成车子,下面是将白兔比拟成人了。俾斯麦很喜欢打猎,他和一名法官相邀去游猎时,突然从草丛中跑出一只白兔。法官自言自语说:“这只白兔已被宣布死刑了。”可是法官这一枪未打中,白兔跳着逃走了。俾斯麦当即大笑,对法官说:“它对你的判决好像不大服气,跑到最高法院去上诉了。”俾斯麦的比拟贴切而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主人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客人酒醉饭饱仍不想告辞。主人终于忍不住了,指着窗外树上的一只鸟对客人说:“最后一道菜这样安排:砍倒这棵树,抓住这只鸟,再添点酒,现烧现吃,你看怎样?”客人答道:“只恐怕没砍倒这棵树,鸟早就飞了。”“不,不!”主人说,“那是只笨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离开。”不想告辞的客人,被比拟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离开”的笨鸟,如果这只“笨鸟”不是太笨的话,应该知趣地快点离开了。
  康拉德?阿登纳刚走出办公室,在花园的小道上小憩,这时一位为丈夫说情的科隆博塔夫人又来了。阿登纳真不愿意见她,但她喋喋不休地要总理回办公室去谈。“有什么要说的,坦率地讲出来吧。”阿登纳有些不快。这时不知从哪里钻出一只苍蝇,嗡嗡乱飞,夫人叫道:“总理阁下,这里有苍蝇呢!” “没关系,它老是在我身边。你中午再来吧,它中午就到餐厅去了。”“它老是在我身边”,明指苍蝇,暗拟喋喋不休的夫人,既幽默而又巧妙。
  以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见长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一次演讲中,用比拟法幽默地抨击了当时社会上对科学的极不公正的态度。他说:“科学这位‘灰姑娘’天天升起火来,打扫房间,准备餐食;而到头来,人们给她的报酬,则是把她叫做贱货,说她只配关心低级的物质的利益。”
  他60岁那年,怀着既沉重又难舍的心情辞去了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职务,他在一次讲话中说:“我的理智和良心向我指出,我已经无法完成这个会长职位的各项重大任务,所以我一分钟也不能干下去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痛心地讲完上述话语后,又不无谐趣地对朋友们说:“我刚刚宣读完了我去世的官方讣告。”赫胥黎拟人化的幽默,将教会和习惯势力摧残扼杀科学的狰狞面目揭示得淋漓尽致,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又风趣幽默地将辞职演说比喻成“官方讣告”,这正是他自己复杂、痛苦内心的写照。
  6.夸张
  所谓夸张法就是以极其夸大的言辞达到幽默的效果。它与前面的荒谬夸张不同的是它更合情理,是修辞学的一种。不过这样制造出来的幽默,往往带有讽刺的意味。夸张要故意扩大或缩小客观事物,而使人仍感到真实而合理。夸张法也不同于吹牛法,吹牛法只是男人间简单的吹吹自己的能力,讲讲牛皮,而夸张法是一种修辞格。
  一群人围在伦敦白厅前,中间躺着一个小男孩,蜷缩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着,原来他吞了一枚10英镑的金币到肚里。围观的人眼看孩子痛得不行了,都急得不知如何处置。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位先生,他走到小孩身边,抓住小孩的腿,把他倒提起来,猛力地摇晃了几下,忽然听到“呼”的一声,那枚金币从小孩子的嘴里喷了出来,围观的人舒了一口气。一位旁观者问那位先生:“你是医生吗?”“不!”那人回答,“我在税务局工作,叫花子见到我都逃。”
  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给马克?吐温写了封信说,听说鱼骨里含有大量磷质,而磷质能补脑子,那么要想成为一个作家,就一定得吃很多的鱼了。他问马克?吐温:“你是否吃了很多的鱼,吃的又是哪种鱼呢?”马克?吐温在回信中告诉他说:“看来,你要吃一对鲸鱼才行。”鲸鱼可以说是最大的“鱼”,这里的夸张已经达到了极限,甚至荒谬的程度,却收到了良好的幽默效果
  7.反问
反问法,就是针对对方思想、观点中的破绽,提出一个针锋相对的问题,由于这类问题的提出往往出人意料,所以幽默由此而生。反问法往往是后发制人。不同于归谬法,因为对方的话并无谬误,也不同于借力打力法,因为借力打力法是用对方的话攻击别人。
  在一个休闲沙龙里,一个贵妇人在高谈阔论,她认为凡是流行的都是好的。“那么,流行感冒呢,夫人?”另一位女士问道。贵妇人哑口无言。
  记者问基辛格:“美国究竟有多少潜艇导弹配置了分导式多弹头?究竟有多少民兵导弹配置了分导式多弹头?”
  基辛格回答道:“我不知道有多少民兵导弹配置了分导式多弹头,至于潜艇,那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保密的?”记者:“不是保密的。”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请你说是多少呢?”基辛格的反问,记者能回答上来吗?如能回答上来,记者还要提问干什么?
  8.比喻法
  比喻,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根据甲乙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喻甲事物。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物、深奥的道理讲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幽默所采用的比喻手法和一般修辞意义上的比喻在审美要求方面是截然不同的。一般的比喻以贴切、神似、谐调为原则,但幽默则反其道而行之,刻意追求由反差过大或因对比荒谬所造成的不谐调,这是比喻的一种特殊用法。
  比喻也是幽默艺术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幽默艺术在运用语言移植技巧时常采取明喻和暗喻手法,在运用语言交叉技巧时常采取借喻手法。明喻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构成;暗喻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构成;借喻则是以喻体代替本体。在语言移植技巧手段中,本体、喻体和喻词之间的差距极大,褒贬色彩也截然不同,含蓄而又出人意料的比喻常能给人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产生意味深长、忍俊不禁的幽默效果。在语言交叉技巧手段中,巧妙的借喻使表面意义上的喻体和其所暗示的、带有一定双关意义的本体构成交叉,令人在领悟了比喻的真正含义后发出会心的微笑,因而具有很强烈的幽默效果。
  亨利?克莱曾任美国国务卿,是位温和的蓄奴派领袖,在对待奴隶制的问题上,他被人讽称为“伟大的妥协者”但有一次,他在演讲中的观点略有变化,便有几个奴隶主想用“嘘”声压倒他的声音。而克莱则向听众们喊道:“绅士们,你们听到这些声音了吗?这就是真理的甘霖洒落在地狱的火焰上发出的声响!”亨利?克莱的比喻幽默法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他把废除主义比喻为“真理的甘霖”,而把蓄奴主义比喻为“地狱的火焰”,爱憎分明而不失幽默。
  曾经当过英国首相的麦克唐纳同一位政府官员讨论持久和平的可能性。这位政府官员冷嘲热讽地说:“要求和平的愿望不一定能保证和平。”麦克唐纳说:“完全正确!要求吃的愿望也不一定能使你充饥,但至少可以使你向餐馆走去。”用吃饭来比喻和平闻所未闻,但用在此处不仅贴切而且具有威力。
  至于罗斯福用比喻法幽默来对付记者的难题也堪称一绝。1945年,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美国一家著名报社的记者采访了他,请他谈谈连任的感想。罗斯福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很客气地请这位记者吃一块三明治。记者觉得这是殊荣,便十分高兴地吃了下去。总统又微笑着请他吃第二块。记者觉得情不可却,又吃了下去。不料总统又请他吃第三块,他的肚子虽已不需要了,但出于礼貌,他还是勉强地吃了下去。谁知总统在他吃完之后又说:“请再吃一块吧!”记者一听啼笑皆非,因为他实在吃不下去了。罗斯福这才微笑着说:“现在你不需要问我对于第四次连任的感想了吧,因为你自己已经感觉到了!”罗斯福就是用记者吃四块三明治的体会,来比喻四次连任美国总统的体会。借比喻事例中的道理,来深入浅出地说服对方,真是妙不可言。
  一位反对纳妾制度的外国女士问辜鸿铭:“您崇尚一夫多妻制度,那么你认为一妻多夫制度怎么样?”辜鸿铭笑道:“我常常见到一个茶壶配四个茶杯,却从未见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
  汉语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就是歇后语。歇后语本来属于比喻的暗喻之列,但是它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是不伦不类的,因而大都十分滑稽,如形容人做事有条不紊或唱戏有水平,从容不迫,口语叫做有板有眼的。这是一个带着褒义的词语,可是有一个歇后语是:光屁股坐板凳———有板有眼。这里的有“板”是指板凳之板,而有“眼”则指肛门。这与做事或唱戏有水平不但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在联想意味的雅俗上也不能相容。
  绝大多数歇后语都以本体与喻体之间的无类比性作为特点,因而著名作家茅盾认为歇后语是一种“文字游戏”。歇后语不是一种正经的修辞方法,而是一种戏谑性的修辞方法,由于它往往远及无类,而强加比附,常常奇趣横生。
  (形容人做了不必要的无用功)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形容人说话不实)阎王出的告示———鬼话连篇。
  (说人意图不善)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9.双关
  双关,也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又名“多义关联”。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于语言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联涉及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在幽默口才中使用双关法,往往一句话关联两个层面上的意思,一层是普通语言上的意思,另一层是深层意义上的思想,使之往往产生出幽默来。
  (1)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幽默语言交叉技巧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式,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双重意义,使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产生不谐调交叉。谐音双关以语音为纽带,将两个毫不相干的词义联系在一起,使观赏者通过联想领悟艺术家的幽默感。
  辛亥革命,皇帝被赶下了台,改呼“皇帝万岁”为“民国万岁”,以为从此天下太平,而事实却是军阀混战,贪官横行,民不聊生。撰联大师刘师亮编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的对联。此联的讽刺效果可谓入木三分。确实,民国不能“万岁”,但却有“万税”;天下不太平,只有“太贫”。
  清朝的纪晓岚和和珅当时分别担任侍郎和尚书职务,有一次两人同席,和珅见一狗在桌下啃骨头,便问纪晓岚:  “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马上回答:“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说实在的,两人都在骂人,但都含而不露,谑而有度。特别是纪晓岚,急中斗智,巧用谐音,以眼还眼,令人称快。
  苏东坡与友人承天寺的和尚参蓼泛舟赤壁,见一狗在河滩上啃骨头,马上灵机一动,说:“狗啃河上(和尚)骨。”参蓼一听,觉得话中有话,马上回敬一句:“水流东坡诗(尸)。”两人听罢都哈哈大笑。因为,表面听来,是吟诗写实,颂扬风雅,实际是互相戏弄,互相嘲笑。
  (2)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本义和转义),使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彼此之间产生了双关。有些词语本无多义性,但在特定条件下受上下文影响,也可带有某种双关的含义。语义双关的修辞格式以语义的关联为纽带,利用本义和转义的差距造成幽默语言交叉,产生了含蓄的幽默效果。
  美国里根总统要恢复生产新型B-1轰炸机,这一决定引起了众人的反对。为了平息人们的反对,里根说道:“我怎么会知道B-1是一种军事飞机呢?我只知道B1是人体里不可或缺的一种维生素,既然人体需要它,那我们的武装部队也不应该缺少它。”里根总统一语双关,故作糊涂。间接地说明了B-1轰炸机是武装部队所不可缺少的,从而说服了众人的反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西方某国一个大型机场售票厅里,许多旅客正排队购买飞机票,秩序井然。突然,一个穿着笔挺的绅士,手拄文明棍,挤到最前面,无礼地指责售票员动作太慢,耽误了他的宝贵时间。他唾沫四溅地大声嚷道:“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边说边用手指着售票员。售票员平静地转过脸去,对票房里别的工作人员说:“这位先生需要咱们帮助他回忆,他有些健忘,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接着,她又对排队买票的旅客问道:“你们有谁能帮助这位先生回忆一下吗?他已经忘掉自己是谁了。”
  从前有个财主待私塾老师很吝啬,每餐饭只给一碟萝卜菜,塾师心中有气却不说。一日,财主请塾师喝酒,想借此来考考自己孩子的功课。
  塾师预先嘱咐学生说:“你父亲如果在席前让你对对,你看我筷子夹什么,就以什么相对。”
  酒席上,塾师上坐,学生侧坐。财主说:“先生日日费心,令徒功课想必卓有成就了。”
  塾师说:“小徒学业未就,若对对尚可。”
  “我出两字对,让令徒对。”财主说:“绸缎。”
  学生望着塾师,见他用筷子夹萝卜,于是对:“萝卜”。
  财主说:“绸缎如何对萝卜?”
  塾师说:“萝是丝罗之罗,卜乃布匹之布,有何不可?”
  财主无言,抬头隔窗望见东岳庙,又出对子说:“锣鼓。”
  学生又见先生夹萝卜,即对“萝卜。”
  财主向儿子瞪眼说:“胡对,锣鼓怎么对萝卜?”
  先生说:“萝是锣钹之锣,卜是锣钱之钱,为何对不上?”
  “十分勉强。”财主说,“再对‘岳飞’。”
  学生见先生仍然夹萝卜,就对“萝卜”。他倒觉得很好玩,欣喜先生大摆萝卜阵,斗得他爹脸红脖子粗。
  财主一听还是“萝卜”,就冲着儿子大吼:“胡扯!这就更不对了。”
  塾师慢条斯理地说:“东家息怒,《目莲生救母》里有个叫罗卜的,是个大孝子,难道对不上岳飞大忠臣吗?”
  财主恼羞成怒地说:“先生因何总以萝卜让儿子相对?”
  塾师冷笑一声,也气愤地说:“你天天叫我吃萝卜,肚内装的也是萝卜,你岂能不许我教令郎对萝卜呀?”
  这位塾师巧用“萝卜”对“罗布”、“锣钹”的同音关系,既对了财主的对子,又表示了对财主每顿饭一碟萝卜菜的不满,一语双关,既有语音的双关,又有语义的双关。
  梁实秋垂暮之年花开二度,爱上了比他小30岁的韩菁清。一天,他们在台北梅园餐厅共餐。梁实秋点了“当归蒸鳗鱼”,韩小姐关切地说:“当归味苦啊!”梁先生若有所思地说:“我这是自讨苦吃。”韩小姐笑道:“那我就是自投罗网!”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心有灵犀一点通。梁先生和韩小姐不愧是才子和才女,他们谈情说爱的幽默,使用了修辞法中的双关法,使爱情充满了甜蜜和幸福。 
  10.仿拟移植
  仿拟移植法就是把原有的语言和情境,移植新意与原意形成对照,从而产生不协调之趣,造成幽默感。仿拟,原为修辞格之一,即为使语言诙谐讽刺而故意仿照一种既成的语言形式。在幽默口才中,常常使用此法来制造幽默。运用仿拟移植法要把握好这样三个字:名、热、新。名,就是你所模拟的应当是知名度高的名篇、名言、名句,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台词、俗话等。旧瓶装新酒亲切自然。热,就是你要表达的内容要与时代合拍,最好是人们关心思考或者有争议的热门话题,这样就能很快引起人们联想,产生共鸣。新,就是观点新,这是仿拟移植法的灵魂。也就是说,旧瓶装了新酒还不够,还必须装上新的气息,以造成幽默的醉人气氛。仿拟法不同于曲解经典法,后者对经典进行曲解,而前者是进行模仿与移植。
仿拟移植法的方法有顺拟法、反拟法、别拟法等。模拟的要诀在于出人意料地把毫不相干的事扯在一起,内容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好,距离越大越能引发效果;在形式上,则越是接近,越有幽默的效应。顺拟法是顺着旧格式拟出新的内容。由于这种手法多用于触景生情而即兴创作,所以,常能迸发出新的寓意和偶发词。反拟法就是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偶尔反用其意,造成新奇的幽默感。比较而言,反拟比顺拟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反差造成的效果。反拟法看起来简单,只是要将现成话反过来说。但是,必须说到点子上,才有幽默感。只要你懂得点到为止的道理,强扭的瓜也是甜的。在“反拟法”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反拟对象的选择,能找到精妙的搭配对象,幽默的效果才能更明显。
别拟法就是拟出幽默的别解来,这也是我们经常有意识无意识地运用的。比如,我们会把那些为儿子安排锦绣前程的父亲叫做“孝子”,这已不是封建礼教所指的“孝子贤孙”了,而是孝顺自己儿子的“孝子”。别拟法要拟得自然贴切,切忌生搬硬套,应当追求一种天然的妙趣,人为的痕迹越少越好。不管是顺拟、反拟,还是模拟、别拟,其实都可以归为仿拟移植法。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仿拟移植的方法,使幽默感在模旧中拟新呢?一方面是顺应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不忽视人们喜新恋旧的心理,将这两种心理移植在一起,也便产生了幽默的奥趣。我们说好作品百读不厌,这是夸张。不管什么人,只要口头禅一多,就会缺少幽默感,这时,一个最经济的办法,就是运用仿拟移植法推陈出新。移植是幽默创作的主要技巧之一,即把在某种场合中显得十分自然和谐的情节或语言移至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场合中去,使之与新环境构成超出人们正常设想和合理预想的种种矛盾,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移植包括情节移植和语言移植。情节移植以违背人们的正常思维逻辑为前提,对情节内容进行与环境失调的移植,即有意无视时间、场合、条件、对象等因素的变化,使人物和环境、现实、历史、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社会地位之间产生强烈的不谐调对比和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趣味横生的幽默审美价值来。语言移植是对修辞手法的反向运用,即有意打破语言的正常使用习惯。打破语言条件和语言手段之间的正常对应关系,有意选择似乎是最不恰当的词、词组和句子,进行反常组合,造成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失调和错乱状态,从而产生了幽默感。语言移植往往借助于对不同语体的错综使用即语体移植,或借用某些修辞格式如比喻、粘连、仿拟、飞白等,有时甚至对某些词语做出更新词义的创造性处理,给人以新鲜、风趣之感,增添了幽默的情趣。
  有一位经理,在大会上给员工们作报告。为了严肃纪律,奖勤罚懒,他坚决地说:“谁说我们杀鸡给猴看?我们还要杀猴给鸡看!”“杀猴给鸡看”这个反拟的幽默在这场斗争中,不是扮演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角色吗?
  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某乡下人想为其子在一公司中谋一职,遂携甲鱼数只去公司送礼,因其重量不同,又须按“职”分配,为免错记,故将官名写在纸上,贴于鳖背上。到公司大楼前,天色已晚。不料竹篓倾覆,众甲鱼乘暮色争相逃命,乡下人忙呼叫儿子:“赵总经理”跑啦!那个块头最大的。抓住“钱经理”———小心它咬手。那墙角黑压压的,莫非是“孙主管”?“李秘书”个头小,爬得快,怕是找不到了。旁人好奇地问:“你们在抓啥?”乡下人答:“抓那些王八。”
  某报曾刊登过这样一篇寓言。饥猫与饿虎相遇。猫问虎:“我因吃不到东西而饥饿,你精神不振,难道也吃不到东西吗?”虎答:“我一直以人为食物,只是现在这个世界上,难以找到一个像模像样的人,我怎么还有东西吃呢?我真的有可能要被饿死了,这是我为什么精神不振的原因;而你一直以鼠为食,这世上没有人了,难道老鼠也没有了?”猫叹道:“怎么能说现在世上没鼠呢?只是近些年来鼠辈太多,且越来越多有集体意识,其中的一些又极会钻营,一个个都钻营到拥有很高的地位,护卫森严,叫我如何敢去吃它!”应该说这是一则难得的寓意较深、讽世尖刻的幽默,是“比拟法”中的一篇杰作。试想,如果不是通过“猫虎对话”来把世上的坏人臭骂一通,一般还真不容易制造出这种效果。
  模拟幽默的另一主要方式是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调、篇及语句格式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句、调、篇及语句格式,即仿拟。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运用仿拟可以更好地帮助你沟通与交际对象的情感;可以把原本很生硬、很无味的“死”语言化为生动活泼、诙谐幽默、意趣横生、新颖奇妙的“活”语言,可见,仿拟是幽默赖以产生的一块“肥沃的土地”。仿拟主要借助于某种违背正常逻辑的想像和联想,把原来适用于某种环境、现象的词语用于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新的环境和现象之中,产生一种新鲜、奇异、生动的感觉,也就是移植运用。仿拟的关键在于出人意料地把毫不相干的事扯在一起,内容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好;距离越大越能引起惊讶,仿拟本体与新词结构越相似就越有幽默性。
春眠不觉晓,时间何时了,夜来麻将声,输赢知多少
读书诚可贵,考试价更高,若非文凭故,二者皆可抛
  有人感谢朋友专程送行,手执朋友双手,吟道:“淀山湖水深千尺,不及老友送我情。”这是仿拟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情真意切。
  仿拟成语:
  作家———投笔从“融”
  历史学家———谈“股”论“金”
  书法家———玩物丧“字”
  记者———言为“薪”生
  教师———谆谆“叫悔”
  演员———多“财”多艺     
  11.飞白
  故意仿效、描绘某人语言上的错误和可笑之处的修辞手法,叫做飞白。飞白法可以是模仿记录或援引他人的语言错误,也可以是说者有意识的制造语言错误,以求得幽默效果。对飞白法进一步细分,则又有以下几种方式:
  (1)语音飞白
  语音飞白是利用人物讲话时各种不准确的语音。如:口吃、咬舌、方言等取乐。“飞白”,即指故意写(说)白字。是明知其错而有意仿效的一种修辞方法。用法有两种:一是人家怎么错的,就照直录用;二是援引人家的错误以取笑或讽刺。”在现实生活中,汉语“飞白”现象俯拾即是,且寓意一目了然。如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李冬宝故意将“嗅,原来如此”念成“原来如比”以及把妻子管得太严说成“妻管严”等等,不一而足。
  如今大量的网络语言的创新,其实多是用飞白法。1314———表示一生一世;伊妹儿———表示E—mail,即电子邮件; 55555———表示呜呜,他在哭;886———表示Bye—Bye喽;U—————表示You;
  《红楼梦》: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会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对话中的史湘云因舌位不对致使发音不准,“爱”为“二”之音讹,“爱哥哥”的“爱”就是作者按照湘云的不准确发音直接加以录用,而“幺爱三四五”的“爱”则是林黛玉援引湘云的错误加以取笑或讽刺。
  (2)文字飞白
  文字飞白可以展示文字使用上的种种错误造成的笑话。
  据说一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汉语,一日他突然对老师说:“贵国的民族优越感宣传得极好,只是用语过于单调,到处都是‘中国人民很行’‘中国农民很行’‘中国建设很行’。”老师解释说:“你看得不仔细,那是‘银行’。”这个笑话还是颇有些幽默意思。
  (3)词语飞白
  词语飞白则是在用词上故意出现错误以体现幽默,特别是黑色幽默。另外,许多“词语飞白”的幽默使用则是表现为讲话者对某些词语的错误理解或错误运用。
  今天上午,上司派来了一个解馋(检查)团,由酒精(久经)考验的喂处长带队,白、吃、喝三位处长陪同,来饭店烟酒(研究)横向联喝(联合)的问题。在肠胃(常委)扩大会议上,他们经理虽然嗓子里洇满了眼泪,还是坚持汇报饭店全年盈利五元三毛钱的经验……  
  晚上,贝贝一家在看电视节目,正播放天气预报,当播音员播完“局部有雨”时,贝贝的奶奶喜滋滋地接着说:“幸好我们没住在‘局部’,那地方天天下雨,没晴过!”
  而一则《“难过”三分钟》,则是人忙无智的“替代措施”。葬礼开始,主持人一时想不起“默哀”这个词来,便宣布:“现在大家‘难过’三分钟。”三分钟眼看就要过去了,可是他还是没想起“默哀”这个词来。哀乐停止了,他只得宣布:“现在‘难过’结束。”
  (4)语法飞白
  语法飞白是语句中语法关系上出现错误,如:某展览馆贴出告示,说:“这里正在展出三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就是由于在句子成分的顺序上出现了毛病,闹出了笑话。还有像“打球类”、“跳舞蹈”、“唱音乐”等说法,则是搭配不当的语法飞白。
  在运用飞白法时,要做到恰当合理,才能产生幽默效果。首先,要判断好使用对象,即对象是否可以用飞白法来嘲笑,因为对某些讲话出毛病的人不宜采取嘲笑的态度;其次,语言、逻辑方面出现的错误,可以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但错误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和道理,你只有把错误说得或写得符合出错的规律才可信,进而才会产生幽默感。
  12.正话反说
  正话反说相当于修辞格中的反语,是用相反的词语表达本意,使反语和本意之间形成交叉。在幽默语言交叉技巧中,反语以语义的相互对立为前提,依靠具体语言环境的正反两种语义的联系,把相反的双重意义以辅助性手段如语言符号和语调等衬托出来,使观赏者由字面的含义悟及其反面的本意,从而发出会心的微笑。反语是造成含蓄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简言之,就是故意说反话,或正语反说,或反话正说。反语幽默一般有一定的攻击性。如果有针对性,要注意分寸,主要是对方与你的关系是否经得住这种幽默。此外还得考虑场合和其他条件。有时同样一句话在一种场合下可以讲,在另一种场合下就不能讲;对同样一个人在他心平气和时能讲,在他心境很差时就不能讲。
  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境和环境的性质,同时把握自己说话的分寸,是有幽默感的人的重要修养,如果在这一点上粗心大意,那不但幽默不起来,反而可能冒犯了对方的自尊心,弄僵彼此间的关系。
  实际上人们常爱说反话。如到朋友家参加聚会,你发现朋友的夫人越来越胖了,你如有幽默感的话,一定会说:“啊,你怎么越来越苗条了。”对方会嗔怪地笑起来。  
  如某香烟公司推销员站在市场上大喊大叫:“新牌香烟,芳香可口,防虫牙,除百病……”围着看热闹的人群将信将疑。突然,从人群中钻出一个老头儿,他帮着推销员说:“其他好处我来补充:新牌香烟可使小偷不敢进屋、狗还不敢咬人,抽烟的人永不衰老……”推销员听了大喜,连连向老头致意,并希望他再向听众们解释解释。老头说:“很简单,抽烟的人整夜咳嗽,小偷岂敢进屋?抽烟的人身体虚弱,走路拄着拐杖,狗敢咬吗?抽烟的人易得肺癌,能活到老吗?”老头的话是反语,他补充了一大堆所谓的“好处”,实质上是抽烟的一大堆坏处,幽默感从中而生。既驳斥了推销员的谬论,又教育了围观的群众,其效果不言而喻。这就是反语幽默的魅力所在。它和逻辑学中的“归谬法”有些相似,也就是将语言中的某些意义引申至谬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