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谷手游特殊符号:本自心源任物兴现——读姚鸣京山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20:20:58

本自心源任物兴现——读姚鸣京山水  

2011-12-20 00:30:36|  分类: 国画精品 |字号 订阅

 

 

 

 

 

 

 

 

 

 

 

 

 

 

 

 

 

 

 

 

 

 

 

 

 

 

 

 

 

 

 

 

 

 

 

 

 

 

 

 

 

 

 

 

 

 

 

 

 

 

 

 

 

 

 

 

 

 

 

 本自心源任物兴现——读姚鸣京山水

         

“心源”一语来自佛学,在佛学中,心源是般若,是智慧,是生命的本性,是灵魂的光芒,人人皆有。心为万法之源,对画家而言,是观照万物的始基,是形象创造的根本,正如宋郭若虚所说“本自心源,想成形迹”。但在俗世虚妄欲望的熏染下、在现实功利的驱使下、在理性逻辑的遮蔽下,这一心源便从人的生命意识中隐去了。恢复这一心源的生机,找回人的生命本真,重新点亮生命中的智慧之灯,从而跃升天人合一之境,便是中国审美思维的一个核心而独特的内涵,同时作为艺术创造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传统文人画中表现得尤为鲜明,或者说,文人画正是在这种精神渴求的推动下绵延展开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内涵,构成了中国画在当今时代,在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独特而高超的价值。所以今天,我们仍需把它当作审视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视角。   

姚鸣京的作品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章法、用笔、画境、山石草木、烟云溪亭,都有强烈的自家面貌,迥异成法。有独特的形式创造虽然可以视为一个画家的成功标志,但对于中国画的追求而言,这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艺术不仅是对形式美的把握和创造过程,更是一种人生的历练,一个深入探寻和妙悟生命本真的过程,后者甚至有更重要的意义。这种审美与人生合一的追求,对于姚鸣京同样重要。熟悉姚鸣京的人都知道,近十几年来,打坐吃素,心斋坐忘,禅心禅境,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画也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画与他的修持又有何深刻机缘呢?

  中国画家一般都很重视心灵的涵养,然各有各的方式,读万卷书者有,行万里路者有,而默处修禅且光耀美术史的名家更是屡见不鲜,当今许多论者以禅宗论画说艺的更是大有人在。修禅可以养就人平淡玄远的心性,在物我往还中,冥合物我,融通内外,以心观物,以物照心,心物互照。这里心物对举,只是个方便的说法而已,因为在此已没有观照的主体和客体,哪来以心观物?这里所说的“观”,当然不是视知觉对对象的感知,而是“内视”,从对外在对象的观照回到内在心灵的体验,荡去浮华回到自己的生命本性,从有意识、有情感倾向的体味回到无思无虑、无粘无滞、澄明空灵的自在心灵。

姚鸣京修禅是否获此心源,不敢妄说,但读他的画须有此心源。在他“想成形迹”的画中,“任物兴现”便是一突出的审美内涵。这里所谓的任物兴现,意指物摆脱了理性的割裂、欲望的熏染后的自然浮现,是物自在本性的呈现,如“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在状态,而现于深沉宁静的性灵之中,是物我冥合、心物互照的结果。在姚鸣京的画中,任物兴现首先打破的是视觉惯常的空间逻辑概念。山水景物的远近、上下、俯仰之态是个体的视觉感受所致,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并非是物的本来样貌和内在真实。在姚鸣京的画中,忽焉云行脚下,忽焉塔耸云端,忽焉危石倒立,忽焉树木横生,忽焉屋坐水上,忽焉木出泉中。画中的景物似乎都摆脱了大地的拘束,逃脱了人向外注视的目光,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云行与空,游戏自在,在游中得到了伸展自己的机会。物在游,心亦在游,游是自由的,烟霭缥缈,云舒云卷,树木横出,万影浮动,任物兴现,都是游心的象征,如庄子所说:“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姚鸣京画中横生倒长的树最为特出,完全不符人固有的认识,正因这种描绘,他的画与他人笔下的山水、人们眼中的山水拉开了距离,产生了矛盾。但在姚鸣京看来,无论横生还是倒长,虽违背了人们的视觉习惯,但并不妨碍树还是树,反而让树摆脱了人的视觉囿限,更为自然地呈现自身,正所谓“物在灵府,不在耳目”。姚鸣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把“任物兴现”绘画观念表达得更为透彻。

  任物兴现还打破了笔墨成法的先入为主。笔墨是中国画表现语言的核心,寄寓着中国画的灵魂,历代画家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为中国画总结出了一系列笔墨经验和成法,掌握这些经验和成法是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一个基本条件。但笔墨成法作为一种有形、有限的程式套路,却与人无边无形的澄明之思、物的本性仍有相当的隔阂,它也是不挂一念、无我两忘的神思、妙悟所排斥的对象。这种成法一旦先入为主地进入画者的思维,物我便难以交融,妙悟也会受到成法的干扰。因为有定势在先,树法、石法、水法,都已规定了物的呈现,还谈何任物兴现。在姚鸣京的画中,我们已很难看到那些成法了。山石时而会闪着锦缎的光芒,云雾会像扭动的棉絮逶迤盘旋,树木透出玉般的晶莹,墨气玲珑婉转,用笔沉静温润。画面中光影浮动,物象灿然,深山古寺、林木塔影、溪桥柴屋、樵夫渔民,自在相处,于深邃玄远中蕴含生的温暖,形成新的生命合奏。万物在心源之光的朗照下,透射出自身的生命光华,这种光华转而化为笔墨之光,形成了别开生面的笔墨面貌和趣味。人心闲而物自现,物自现而法自生,人、物、法便会形成一个妙合无垠的关系。

  姚鸣京修禅,以信士自居,身处纷扰之尘世,心向澄明之净界,以禅养性,以性发悟,以悟明物,以物照笔,以笔印心。姚鸣京的艺术便体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中国画不仅在于表达什么,更在于艺术过程本身,作品是给人看的,而过程属于自己,画者的心灵在过程中展现、充满,也在过程中点亮智慧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