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进口好博:聚焦课改 激扬生命——张店区马尚一中课改经验交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33:37

马尚一中是一所建校四十余年、有着优秀文化传承的老校,现有16个教学班,学生792人,教师55人。为了改变那种“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学校以“生本教育”为课题、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做文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我校的课改工作分两方面汇报如下:

一、课堂组织——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课堂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地方,是课堂让学生获取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健全了人格。在课堂上,教师是“关注知识”还是“关注发展”,这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我校建构“生本”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六个字:“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校以构建“自主、规范、有效”课堂为目标,通过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建立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中不但收获了知识,而且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积极,越来越有责任感,课堂成为学生一种幸福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分组。“分组”是“生本”课堂具有核心价值意义的特征。我校采取平均分组,4人一小组;12人一大组。通过平均分组促进组与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每组有一个业务组长和一个行政组长,整个组是一个学习、生活的共同体。每个组都有自己的组名,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口号,有自己文化和精神追求。

2.课前自主先学。先学就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高度相信学生,相信学生,你的课改就会“柳暗花明”;不相信学生,你的课改就“山穷水尽”。为此,我们提出的口号是: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有了自主先学,教师课堂的任务就变为:明确目标,创设展现平台,营造氛围,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在关键地方画龙点睛。

3.课初学习汇报。课初1分钟,由一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前自主学习情况,提出存在的知识问题,并对其他同学提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

4.课堂成果展示。“展示”是“生本”课堂的最大亮点。“生本”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展示这一“天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和时间。我们的操作程序是:教师明确目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分组展示和汇报——强化训练。教师要遵循“低入、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让学生步步成功,环环进步。展示时,组内分工要明确,要启动互帮、互助、互学机制,出现问题随时进行责任帮扶,不留死角。我们的观点是:教师眼勤腿勤不能嘴勤,让学生多说多讲,多写多做,多思多疑。课堂中学生的“展示”无处不在:课前活动由学生组织、主持,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课中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上黑板展示、汇报,鼓励学生质疑、解答。这样学生在说、讲、写、做、思、疑这些“展示”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学生在展示中自信,在展示中进步,在展示中发展。每一次展示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每一次展示都是一次成长的过程,每一次展示都是学生进步的阶梯。

5.小组评研成果。评研的主要任务是: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对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抽取学习规律。评研的主要形式是:师生共同对展示内容进行质疑、评价;互学互教、生生互动,教师辅导答疑、及时总结规律,对学优生进行知识拓展、深化。

6.反思学习效果。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反思、总结、评价;利用相对开放、概括、规律性较强的题目检查课堂效果。

7.接受新的任务。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一是要考虑如何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二是要选择具有开放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索与研究。只有向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科学的前置性作业的完成,使得课内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探索,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教师则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我校生本教育课堂“六步”教学法初见成效。

二、课改研究——为课堂教学保驾护航

为了使课堂主阵地始终保持先进、科学、高效的运作状态,学校建立了课改组织机构,机构成员包括校长、教研组长、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负责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和检查。学校将教师参与课改情况列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人员、时间、制度、资金等方面为课改工作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1.统一思想,脚踏实地

课改机构成立伊始,大家就达成共识:搞课改最忌就是搞花架子。为避免课改流于形式,参与课改的老师要从三个方面做到切合实际:一是课改的问题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学实践,来自于师生的现实需要。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二是课改过程紧紧围绕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同伴互助,借助外力引领,不断完善解决问题思路,不搞“档案式”、“材料化”的课改;三是课改形式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问题的特点、学生的现状、教师的素质等因素采用灵活有效的办法,课改形式因人而宜,因问题而宜,因大小而宜。

2.同组备课,集思广益

同组备课是课改的最有效途径,我校的同组备课本着“个人先有思路、小组集体评议、修改形成定稿、课后深刻反思”的原则开展。其中最重要的过程是集体研讨,在集体研讨过程中,既要有重点发言人,也要有大家的集思广益,在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中,大家畅所欲言,重点讨论与交流教学的重难点、个人备课遇到的困惑等,进而产生思想与智慧的火花碰撞,分享同组备课的成果。

每次同组备课后形成的教案定稿,都会被收录到学校网站的资源库中,这是经过不断修改完善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但把本届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也为下届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大大缩短了同组备课的时间。

3.每周一课,全组研讨

各教研组每周至少出示一节研讨课,授课教师提前一周写出教案和说课材料,全组参与讨论,课后评议进行首次研讨,然后异班再次执教,全组教师再次听课,再次评析、修正完善。该项活动促进了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教师间教学思想的比较、跟进,促使教师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促使了课改向纵深发展。

4.坚持反思,集腋成裘

反思是教师对过去教学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是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反思是普通教师走向名师的快速通道。

首先我们从培养教师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做起。平时学习、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听课时都要处处留心,寻找“反思点”,并及时记录。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坚持写反思的教师必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一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释然与欣喜。

其次引导教师共享资源、及时交流。各教研组及时收集教师的优秀课堂感悟、教学随笔,形成案例,编入学校网站、校报、汇编专集等,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对话与共同提高。

5.主题研讨,强化效果

每周教研组会议上,由一位教师确定教研活动的主题,针对自己近期关注的教学热点,阐述本人的基本观点,提出疑问,组内其他成员对此主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相互支招,最后教研组形成解决此问题的方法。这种时效性极强的研讨形式,改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行为,大大提高了教书育人的技能,有效地强化了课改的发展。

在课改制度的落实和激励下,我校教师的课改行为逐渐由盲目变为理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肤浅变为深入。近年来我校教师逐步养成了这样的课改习惯:备课组每周至少一次同组备课,教研组每周一人上研讨课,教师每周听一节研讨课,每课写一段教学反思,每月写一篇教学札记,每月进行一次案例分析,每学期上交一篇精品课教案,每学期上交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随着课改活动的深入,我们越来越体味到课改带给我们的惊喜,感受到课改带给教师的变化。这变化不仅是学科成绩的领先,更是生命之花的绽放。走在校园里,我们看到的是自信的笑容和昂扬的姿态,在一片春光灿烂中,一中人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