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骨力泰国哪里有卖:芬兰印象(4):从乡村到城市的距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9:07:16

当下的中国大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为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人满为患等所谓“大城市病”所困扰,他们开始对回到乡村、田园、自然而做出准备,并开始有所实践。与此同时,如何快速的完成中国乡村的改造也成为了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主导下,正在实践着资本下乡、人才下乡等多种开发战略,寄望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路径,实现对乡村落后面貌的改变,对这些曾长期被边缘化的地区,实现文明化的改造。

这是两种不同情怀主导下的“怀乡病”,而在这两种不同的情怀主导下的乡村改造会选择不一样的路径,当然,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但无疑,在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政策下,都遭遇到了规则和政策的挑战,在挑战面前,第一种或许可以通过柔性的乡情和个人化的亲情、友情使得城里人在回乡的路上,变得可行。而在第二种更多带有城市文明对乡村面貌快速、强力改造的霸道逻辑下,已经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冲突、流血甚至是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已经带来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会影响到这个国家的走向。

我比较愿意相信,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矛盾的发生机制之一就是,满怀自信和霸道的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的野蛮践踏。而要解决在这一发生机制下产生的矛盾,首先需要彼此明白的一个问题是,从乡村到城市的距离到底有多远,然后,我们才可以负责任的思考,这段路应该怎么走。

 

                                      二,

 

在来打芬兰之前,我对这个国家70%的森林覆盖率已经有所听闻,但是,当车长时间行驶在被森林所覆盖的土地上的时候,你还是会对眼前的景色感到有些出乎意料。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亲眼见证了一个芬兰小城如何伴随着摩托车奔跑声从睡梦中苏醒,然后看到橘红色的朝阳打在城堡式建筑的屋顶,然后洒向大片的树林,直到最后,我们才看到温暖的太阳从树梢下面升起,为更多的森林披上阳光。那一刻,我们都被眼前的蓝天、一望无际的森林、安静的阳光所打动,快速的按着相机快门,并感叹称,对于业余摄影爱好者而言,这样的美景还只是在明信片上见过。

车在柏油路上奔驰,一路上我们除了看到绵延无际的森林外,还看到隐藏于树林中的木屋别墅以及那被孤独的烟囱所表征的林间桑拿屋,还有不时出现的湖泊,当然,还有红色的小屋,以及小屋前面被整理的很平整的田地。这就是芬兰的乡村了。

在不到100年前,这些基本上还是芬兰这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和生活方式的背景,不仅仅代表了这里的居民对生活方式的最大依赖,也为较多的人认为,这就是这个国家生活的未来。自然赐予了芬兰大片的森林、超过18万个天然湖泊,于是这里的人们从森林开始,经营自己的生活,伐木和农业长期主导了人们的职业,依湖而居,过着田园式的生活。甚至在更多的人开始接受工业化和多元化的文化教育以后,更多的年轻人奔向城市寻找工作和新的文化依托的时候,老人们依然对森林和自然保持了持久的眷顾,而艺术家们也依然将自然、森林、湖泊、农夫、乡村淳朴的姑娘,作为其艺术创作的素材,表达着植根于内心的乡愁。

当然,后来的历史是,和全球其它国家一样,这里也难以避免的开始着城市化,更多的人开始向南部沿海的以赫尔辛基为代表的城市迁移,芬兰也在其多次的工业化革命中,完成了国家经济的产业构建和国家整理竞争力的提升,在这过程中,诞生了像诺基亚、瓦锡兰以及北欧设计等在全球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工业企业和形象,也形成了向赫尔辛基、坦佩雷、瓦萨等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及其城市经济。

如果单从时间跨度而言,芬兰可谓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城市化的过程:在1900年的时候,芬兰的城镇居民占人口比还仅仅是7.5%,而且,直到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对很多芬兰人而言,在乡间拥有一个自己的别墅和一块种土豆的小田地,还是其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其后的50多年里,才开始大规模的往城镇转移的过程。

不过,到今天,似乎已经没有再去统计芬兰的城市化率到底是多少的必要了,因为,对于很多人而言,想明确的区分其是一个农村人还是城市里人,一个家庭是一个城市家庭还是一个农村家庭,并不容易——在500多万人口的芬兰,离开城市而建的夏季别墅或说乡村别墅已经达到47万之多,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增加,因为,无论是还在城市工作的还是已经退休的芬兰人,在乡间修建一所自己的别墅并配上一间自然的桑拿屋,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甚至越来越多人认为这是其最重要的居住方式,而那些分布于乡间的别墅,也越来越被很多人认为是其真正的家。

在仅仅对城市保持了不到一个世纪的向往的芬兰人,已经开始了重归自然和乡村之路。这给我带来的思考之一是,乡村和城市到底谁代表了文明?或者可以说,是否代表文明从来都不是区分乡村和城市的标准之一,更非唯一标准。可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大陆,在我们中间,突然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先验性的认为,城市代表了更现代的生活方式,而乡村却成了落后和边缘化的象征?

当然,越来越多的芬兰人开始移居乡野的情况,也让我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在进行从城市到乡村的迁移中,应该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无论是这种迁移更多的源于城市病的逼迫,还是源于人的内心对自然、田园的淳朴追求。我们目前看到的是,更多的围绕中国大陆乡村的改造中,官员们最热衷的口号之一就是,用建设城市的思路来建设乡村,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发展乡村。并在这样的口号和逻辑之下,让一个个乡村消失,让一片片土地变成城市,城市化也成了一种运动,在运动中并伴随着对人和权利的践踏,暴力、冲突、流血每天都在发生。

 

                                    三,

 

虽然芬兰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在北部一些地区甚至每平方公里不足2人,而且,国土范围内多丘陵但无大山脉,再加上森林的覆盖和湖泊的分布,水资源和风光资源都使得人们有足够的自然空间可以选择分散居住于乡间,这使得芬兰的居住模式并非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可以模仿的。

但是,在这个国家的文化基因中对自然、乡村的情感,以及在在人们的心目中城市和乡村或许只是影响和体味生活的两个方面的思维,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一下,城市和乡村的距离或许并没有那么遥远,更非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以至于使更多人狂热的主张用城市化运动来消灭乡村。

在芬兰参观一家名为斯道拉-恩索的造纸企业的工厂时,我们登上工厂内一个高台,正好看到美丽的晚霞,将整个天空和视野范围之内的森林尽染成了显眼的彩色,在我们的远眺中,没有看到一个高楼大厦。在这个占地10平方公里的工厂区内,并没有工人的居住区,工厂的负责人告诉我,工业大概生活在距离工厂20-3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他们开车上下班,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并没有让职工感到苦不堪言。

这亦让我有点吃惊,因为在之前我采访多个中国大陆的开发区的时候,开发区所在的城市决策者以及开发区的决策者,普遍感觉到的困境是,这种一开始为工业发展所主导的园区发展,普遍遭遇到工人生活无法满足的困局。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先发的中国开发区,都在开始进行所谓开发区的城市化改造,新建设的开发区也在试图尝试一种“产城融和”发展的新模式,让工业区和生活区离的更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这样的发展模式,或许未来会遭遇的困境是,工业区的噪音、环境等污染问题。

所以,在芬兰参观的过程中,我就在考虑,中国大陆的城市、工业区、以及乡村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其求解思路或许就在于将城市、乡村、工业区放到一起来看,而非现在的对立起来看,城市里的问题可能从乡村中可以找到答案,乡村的一些问题可能从城市能找到答案,工业区的问题可能从城市与乡村中找到答案。

后来,我们的车驶离斯道拉-恩索的工厂厂区,道路两边大片的森林不断成为身后的风景,成为身后风景的还有,隐藏域森林中的木屋别墅,以及别墅中闪烁的灯光和从桑拿屋烟囱中冒出的淡淡的烟,不知不觉,我们进入了一个人口不过10万的小城,就像我们不知不觉的驶离赫尔辛基,进入另一个存在森林中的企业美卓公司的办公楼一样。

在芬兰,城市、乡村、工厂之间的距离,总是那么近,甚至让人感觉不到距离的存在,这,让我陷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