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用的东西:太极杂说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05:22
太极杂说4


作者:太极网罗    文章来源:网络http://www.anshanbbs.com/archiver/?tid-3458.html&page=1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这是敌方未暴露弱点时具体的战术指导。前面是战略思想。啧啧,老王不亏是大哲学家,一篇几百字的小文章,真是滴水不漏啊。
    敌人以力打来,在无缺点的情况下,我就回避,所以就叫走。但是当敌人出现断劲时,我就要把这个断劲接上,这才叫粘。好多人在这里就糊涂了。什么叫粘?只有对方的劲一断,你马上要把自己的劲续上,所谓发落点对即成功,就是从粘字来的。你不回粘,不能粘,对不起,太极拳你还是不懂的。所以粘字最重要。粘在水平低时,用劲,高时用意,特此说明。
   
l         练太极,练拳练心~~ 拳可以学,心则不能,不能急于求成。
l         莲花身
    雨落九霄天不湿,
    嫦娥云躲月还圆;
    人在江湖心在岸,
芙蓉出水玉洁身。
l         每次问老师何时才得入门,老师每次总是说:“就这样练,功夫上身了你自己都不知道”
l         都说太极拳“舍己从人”,不舍己就无法从人,没有"肚量"自然做不到,这里的肚量就是太极拳的功夫:一句话,看你身上是否"空"到家了。
l         太极拳又有"引进落空",双方搭上手,一看对方打来,赶紧让开,或者把劲道引走,是个办法,不能说错,只是这就不是"引进"而是"引出"了,何谓引进?对方要打你怎么办?好,你不是要打我吗?我把整个身子都给你,让你打!拳、掌、肘、拿、绊、踢,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此为"舍己"功夫,也就是太极拳的肚量,没肚量可不敢这样:)
l         "从人",你怎么打,我就怎么来,顺着你的劲路,或者说听住劲,等到你前力已尽,后力未续,也就是"落空"之时,便是我打你的时候了,到了这个时候,想怎么打你就怎么打你,长劲短劲随便用,长劲打的漂亮,短劲打的狠,伤人重。
l         所以说,太极拳的"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比的就是谁的肚量大。听劲听的好的人,就怕你不打他,打的越重越狠,越好借你的劲,你挨的也就越重。太极拳的"肚量"大的人,不是不跟你争,而是要打你一个脆的。单纯的化开或者干脆挡开对方的劲路,不能算是太极拳,但是现在看外面的太极拳无论推手散手,似乎真正能做到舍己从人,引进落空这一境界的不多,大都是你来我挡,或者你来我闪的层次。
l         太极拳研究的是心意和内劲的运动,犯顶就练成肢体运动了。
l         王维诗歌中有一句,“安禅制毒龙”,说的就是“制心”,当然,王维说的有点执着,有点着相,境界也不高,可说的还是“制心”的理儿的。简单点说,能调和欲念,清和其心了,“制心”便初窥门径了。道家讲补漏,补漏还是着相,若能“不漏”,便是小成了,这些事情,佛道不明说,说补漏,说制心,在初乘阶段,其实,都是指如何调伏欲念的。当然,漏有形体的漏,也有心意的漏。欲念调伏好了,调和得妥妥当当了,心就清静了,心一而静,便是真制心啦。至于,无所住而生其心,说的是不假一丝人为,纯系自然,而能大欢喜,大清静,却又活活泼泼,自由自在宛如水的禅的自如的境界的。
l         王维虽说是佛门居士,也给六祖惠能写过碑文,诗文名气很大,官也不小,一生半官半隐的,可他“安禅制毒龙”,始终是坐在火药桶上,清静其心的,这样做很难入道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有也未可厚非,若是以排斥的心对待之,更容易激起心的反叛的,所以,制毒龙不仅制不了,安禅也安不了的,所以,王维虽然写了好多好美好美的诗,可始终没能真入禅门的。这一点,有点像苏东坡,苏东坡的才气更大,诗文的名气,包括作官的名气,都是天大的响的,可是,苏东坡依然是性情中人,一读他们的东西,我就笑了,哈哈,自古以来,吾道不孤啊。
l         孔夫子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境界大致相当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境。只是,儒家说的道理,更具有社会化的色彩,针对的也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佛家针对的只是人心。在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真的是互补的,也是并行不悖,一齐繁荣壮大的。虽说,由于统治者的横加干预,一时排佛,一时排道的,可总的看来,三家还是协调发展的。中国知识分子,往往以儒学为根基,入世,回报社会,以道家修养个人性情,深入身心的美的自由境界,最后,在佛家云山雾海中,升华精神,获得心灵的宁静,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彻底了悟人生根本的。

道中情 发表于 2009-4-21 11:05:00

太极拳如同放大镜,
自身有什么问题会非常的、明显地 表现出来。
l         “王侯以静天下自正”
多体会拳中的“中正”。
l         吴式太极拳说,行拳实际上便是“意识体操”。
l         东方式的修炼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制心,观心,不观而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l         其实,神意气,文字里面就有的,看文字就知道拳功大致练到什么地步了,有的人练出来了阴阳怪气,有的人练出来了含沙射影,有的人练出来了阴谋诡计,有的人练出来了钢钉长矛,有的人练出来了大板砖,有的人练出来了绣花针,我是一片云,什么都没有。
l         太极性命双修,拳道一脉。真正的拳家,他的人,他的生活,他的谈吐,他的文字,他的一切就都是拳了。从字里行间可看出他的太极拳的心性修为,他的拳风韵致,他的拳品种种……。
l         老师不是找的,随时,随遇,随缘,随喜四部曲。没有这八字,唱不成调啊。
l         守丹田时,似守非守,朦朦笼笼,恍恍惚惚。当然不守丹田也可以,用一良性的意念去代替即可,以一念代万念。
l         记得李真阳先生在武当课教时,曾谈到宗风太极拳之修为:三丰祖师翻少林而创武当,把少林的刚猛化为柔和,把惊险化为平缓,形成了武当宗风太极拳的风格,形似唯唯诺诺,行拳时如履薄冰。故要存柔和之心,当练至威猛生之,但要收藏入内,身心只有一团柔和的元气,正如先贤云“常教身心养太和”,有利于养心养性。传统之宗风武学有律;如交锋时,一旦露出威猛之象,即使战成平手,也算输。故武林中的内家高手功夫越深,越觉得平庸,故武当前贤关亨九先生曾笑问,你们看我象不象病夫?(关老走路,左手背着,弯腰,低头)。笑笑又说:“我一只右手在前已足以应付七星,左手功夫不纯,一出手就要命了、、、、、。”当时不甚了解,后来有了点体会才知道功夫越高,为人越谦恭,正如只有成熟的高粱穗才会始终低垂着头呀、、、、、、。

l         鹰立如睡, 虎行如病.。极高明而道中庸!也许拳亦如是吧.。
l         南方吴氏和北方吴氏,基本的思想,理念,劲路,没有区别.但是从练法上有些不同,比如北方的吴氏动作较大,南方的动作较小,还有些线路也有些差异.。
l          上海吴式太极拳同济辅导站看.教练是沈老师,钱超群前辈的弟子,得到过马岳良师爷的指点.保持着吴式太极拳的一贯教学风格,教拳一板一眼,一丝不苟,老师随和谦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儒家温良恭俭让的道统.沈老师功力深厚(这里当然指的是根同辈人相比较),手法细腻.。
l         王宗岳《太极拳论》节选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正是!对极!现在通常的断法都是把"快"字放在"和能为"这一句里,这样断的话就变成了: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一个老头子能对付一群人,动作快是没用的(动作越慢越好)
其实这句话,用大脑一想就明白,周围一群人围着你哪,你不快能对付的了?如此简单的道理!竟然会理解成越慢越好,搞不懂是怎么想的!
l         窃以为"沉肩坠肘"以及其他类似的要求是为了把劲沉到裆下脚下,原因是不这样要求裆劲是练不出来的,打人全靠裆劲,至于用丹田内气打人,一是练法恐已失传,即使有,现今恐怕也无人能做到了,别说用丹田了,能用好裆劲的人都寥寥无几!
l         关于“丹田”,我觉得从两个角度看比较合适。其一,是“丹田”的本来意义,是指“结丹的田地”。在传统养生,尤其是道家养生上,一般认为天地大自然,人体小自然,两者要相仿相同,互相蕴涵为好。那么在人体内就一样是有天有地,有风有雨,有一块田地,能重下种子,所谓“有情来下种”,能结出果实,就是丹。与此有关的操作,有“肘后飞金精”,“金牛耕田”,“河车搬运”,金津玉液“化春雨”等等。其二,武术的“丹田”,尤其是内家拳,由于绝大多数是根源于中华文化的根--道家思想,很多修炼借用或者沿用了术语,但是在意义上很多都变化了。目前理解的丹田,在下乘中乘功夫门内,是指的“劲源”--“发劲的源泉”。这种变化,是因为大部分门派已经丢失了“丹”的修养,不善于用“丹”发人了,只能用“劲”来说话,相信有一个合理的力量源泉,就用“劲”来取代了。也因此出现了“劲源”。“劲源”在初学者和绝大多数太极拳修炼者来说,是可以接受和体验的,不神秘,容易理解,对于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对于这个阶段,就这么说这么想就对了,非常正确!
    “丹田”的位置,对于不同功法心法是不确定的,对于广泛流传的是相对固定的。从武术的角度看,“劲源”是可以无处不在的,因为“劲源”可以是自然本能养出来的反射,也可以是人主观意念长期修炼主动布置的。这些牵涉到各门各家,味道多多,实在无法一言以蔽之。
具体修炼,还是以师们传授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