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险一金指什么意思:太极杂说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1:08:21
太极杂说28





沉稳主要是在神意能在体内守得住,放得下,功夫较深的人可感受脚底象吸盘一样吸住地面,意念启动,虚实更加分明。全身松开后,自能轻灵,要想推手,还必须身体懂劲。


l         有“重里现轻”之说,是否应该为引空?有否“轻里现重”之说?是否能看作是飘荡中出的整劲?吴式太极的推手,讲究的是用秤称对方的劲力,对方使多少劲,就用多大的秤去称它,其实用通俗语言表达,即是在与对手接劲后,产生动态平衡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巧妙地把对方从顺势变成背势,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已听劲的感觉,锁拿对手的关节.锁拿关节在吴式里称之为拆或装关节,这在太极中就叫接骨斗榫(接骨斗笋),该法一般是以内劲作基础的较见效,用外形动作做效果较差,用整体劲做效里较为理想.那么人体这秤是什么?怎样运用?这在太极拳推手中极为重要的,但很少有太极书描写这些东西的,一般不是入门弟子是不传授这些东西的.其实己很形象的告诉大家了,只要你能理解人身体那里是秤杆,哪里是称砣,哪里是称把,准星在哪里,把这原理放到推手中去,那就不会产去顶丢的现象了.形象地比喻推手象建筑中的塔吊,吊臂长的与吊臂短的是相互对应平衡的,平衡是靠配重的大小与配重的距离来调节的,起重臂起重多少与配重在力学上是平衡的.推手的基本原理与之一样,只是方法更灵活多变而己.但千万不能忽略一点,塔吊是有坚实基础的,那么推手的基础就是根,当然根是活根,可根据推手时的需要,灵活变换的,但必须入地生根,而且到两根变换自如.这里可视每脚为一根,即使是金鸡独立,分脚,蹬脚等单脚着地的情况下,单脚里面也要有内劲的变换,但能做到是十分不容易的.这也是阴中阳,阳中阴吧.这些是我个人观点,其实讲推手己讲到脚了,这似乎不合理,但推手是用整体劲的话,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用脚推,手只是支架式接触点而己,这样就符合劲从脚起,过腰胯背,形成于指的太极原理,这样说可能好接受些.


l         我学过陈式, 杨式及吴氏推手, 个人感觉杨式推手注重用腰,朋劲明显, 要求把人发出去, 陈式推手强调脚管手拿,螺族缠绕, 拉筋抻骨, 反关节制人, 而吴式推手体现柔化功夫, 不主动进攻,多在拿住对方重心后再发劲, 强调意识推人. 个人认为, 学了陈式推手, 感觉手脚会用, 学了吴氏推手, 感到太极奇妙. 最能体现以柔克刚, 小力胜大力,借力打力等太极原理的当属吴氏推手.   


l         钱超群先生在上海见过多次,一般每个月鉴泉拳社公活动时,他都表演一下。马岳梁老先生作压轴戏。曾经与钱先生推过几次手,当然与马岳梁的其他弟子也曾经摸过手。我个人看法,在上海也只有吴式还在公开的场合不加保守的传授推手技击技术,因此好手中练吴式的较多(我接触的有限)。钱先生的推手技术是好的,当然与马岳梁不能比,推手时感觉硬一些,相比较费先生(马岳梁的另一个弟子)则比较轻,但外形动作偏大些。在上海类似功夫的人还有很多,这些人确实是平凡的很,他们不出名,默默无闻,只有推手时,才能看出他们的不平凡之处。


l         活肩、空肩很对,但你肩活了、空了没有。太极是要检验的。不是现代某些气功,上可吹至三十三重天,下可吹至十八层地狱。无需检验,也无法检验。古训:要语不繁,繁语不要。魔者,以自己的错误折磨自己是也。人生光阴有限,应当珍惜。


l         陈式老架白蛇吐信是在从斜行搂膝到闪通背之间过渡的动作:双手右推,再左推,迈左步,上右手(对准虚拟对手喉部),下按左手并使之在背后成勾手。


l         金鸡独立,不仅可以用,练好的人甚至可已用它伤人。肘如抡,手似刀,还有膝和脚。


l         推手确实要有一定的标准,否则难以交流,这也是事实。因为标准不一样,大家都难以信服。不过有个小方法,倒是可以试一试的。练习内家拳者。其身体间架与肌肉形态与常人略为不同。大致而言:肩要松。胸间能够运化。腰侧肋间能够呼吸鼓荡。朋友如果真诚交流。

    放开让对方在身上听听劲。身上柔化的程度如何,浑厚的味道如何,应该是可以听出来的,应该是能够心服口服的。但是,若非诚心交往,对方不会让你在身上听劲的。

一般人学拳,应该求“真形“,即在身体间架与肌肉形态上先体验。或许存在”身心合一“不可思议之境界存在,但必须闭关潜修,由定境中来。象我们大多数人,身在红尘,俗事缠身,终日操劳,学拳要达到”外强体魄,内固精神“的效果已经不易。如果能获得”真形“,静心操练,自然能够达到“外强体魄,内固精神”的效果。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方法主要在自转的螺旋运动中,用刚柔虚实的变化而作用。肩要松的好,则肘、腕、指的缠法自能应敌而变。太极拳化攻的基本规率不外乎截、借贰字。借是顺其来的劲路而引进落空的化法,截是逆着他的劲路使之折到他身上。使用截劲必先借,截必须用缠丝的螺旋力而引发。练拳与推手,必须注意重心的随遇平衡,不得前后左右摇摆,步伐进退中重心只作顺逆旋转。裆劲要塌好发劲时保持螺旋的前发后塌,不许直线下蹲。手足变化应受眼指挥,不许散神,手足配合方向必须是三角形,手肘的配合肘虚化则手实发,手虚化则肘实发。搭手步子为一尺二到一尺五,步伐要保持半马步。保持灵活。发力手足必须一致,手引足进必须到适当位置。


l         凡式动腰为先,……解放了上半身(和下半身),此时才知道上身的无(力)是什么。每个动作都舒适熨贴,象按摩一样。腰是动的信号源,四肢是信号放大器。希望能“动腰不动手,脚下飘着走”。拳论说“腰为主宰”,以前看没体会,现在明白了。看来,“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腰隙”是上下身之间而不是左右腰之间。


l         太极拳是有无的拳。在初级练身阶段,四肢为无,腰为有(主动于腰)。主动于腰形成习惯后,再处理丹田和腰的关系,即气(源)和形(源),以丹动触发腰动,腰为无,丹田为有(主动),再进一步,意在丹田是丹田的有,意离丹田是丹田的无。


l         陈式的丹田内转和杨式的松散通空是一致的,陈式强调的是有的一面,杨式强调的是无的一面;但陈式“丹田有”以外均是无,杨式的“周身无”之中必有有,太极是有无同时存在的状态,否则不是外家拳就是无极拳。陈式强调的是(有)气,杨式强调的是(有)意,但有意的物质基础,还是丹田有东西。


l         形意拳论坛中,单刀讲内劲是真形和真气配合的作用。从太极腰推测,真形训练以动腰为始,真气训练以存丹为始,丹腰作用就是意气形“有窍有位”的作用。


l         要达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清明在躬,其志如神”的太极境界。


l         “丹田内转”是个终极的问题,在此之前,丹田内的虚实——胸腰拆叠的虚实——手脚的虚实——周身的虚实可能是更易操作、更具有途径性意义的一种思路。


l         交流实际上,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再玄点儿,一感觉就能知道有什么。给手也罢,不给手也罢,关键是出没出来内功的东西。手接触是听,手不接触也可听。手接触能拿人,手不接触功夫好的同样也能拿人,这牵扯到用什么拿。只说到这里,有些玄了。相互听劲是最好的方法,不存在争胜负,相互之间能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太好。就象买东西,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较肯定能发现问题。交流时双方是什么心态,同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