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五金工具图片:对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一点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45:39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语言,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更应该是语言艺术和语言美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希望利用课堂45钟时间有效的来传播知识、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年轻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在当下,面对学生把口头预习作业忽略不计,且课外知识面较狭窄,大部分知识主要依靠课堂获取的尴尬状况,课堂就成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最重要的阵地。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在这里就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启发作用。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理解和对教学目的明确的教师课堂语言,使学生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便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如果每一个45分钟下来,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养份”,日积月累,使他们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充实,进而引起对每节语文课的兴趣,那么我想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也会自然而然的提高。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想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应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深入的钻研,力争吃透教材、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每一个知识点。

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先进的手段获取丰富或者说是“海量”的信息,与此同时各学科在内容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互渗透,课堂上的内容往往会引起他们对跨学科或课外知识的联想,并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的哲学知识,文言文中的历史知识,知识小品文所涉及的物理、化学、地理、生物、数学等问题。对于这些,我们要做到让学生感受到你那圈“智慧光环”,认真而力求准确地应付类似的每一个问题,这样不仅树立起了形象,而且让学生觉得上这节课的同时还可以有其它课外知识的收获,以加强对45分钟课堂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则需广大教师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力求让学生“亲其师”然后“信其道”,在让学生有所得的同时也无形中减轻了青年教师在课堂管理上的压力。同样也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课堂容量。

课堂上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肩负汉语言文学和文化传播责任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根应体现“言之有韵,抑扬顿挫”还要用课文“美读”来感染学生。如果语文教师的语言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那么学生也会很自然的走进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当中。教师在朗读课文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力求读出感情,读出境界,读出境外之境、味外之旨,言已尽而意无穷。这种“美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也可以使教师陶醉其中,从而促进了师生之间思想感情的沟通与共鸣。我想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之美、让他们爱上语文。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亲近语文爱上语文才能够更好的运用语文,这一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是真正能够惠及学生一生的一种能力。我认为用好语文这才是教授和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同时值得强调的是运用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充课堂内容、增强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使用中又有其内在的差别。含蓄、温故知新式的幽默固然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性过强的“趣语”,也会弄巧成拙地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样,“喧宾夺主”式的过多打趣也会因影响了知识的传授而引起学生反感。语言的生动、形象、有趣是为了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绝非大讲笑话之类,更不能以低级趣味迎合学生来换取笑声。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一位优秀的教师合理运用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增强讲课的魅力,而且更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材。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语文教师,以上仅是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浅见,我深知自己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只是刚刚起步,每一个45分钟才是提高自己的课堂和展示自己的舞台。“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