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铃:四大中国历史人物以“洋”名立万,伤不起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19:28
作者:翟华

话说近年来有四位本来就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另辟蹊径以“洋”名立万,再度另类走红,最新一例来自昨天北京晨报社会新闻版,标题是相当地不厚道:“莽教授横空出世、误将毛公当昆仑”(http://www.morningpost.com.cn/bjcb/html/2012-01/06/content_137827.htm),内容不消多说,想必各位也都知道了: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同济大学一位哲学系副教授在2006年5月11日上传到上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学术网站“正来学堂”上的一篇网文,题为“请不要用施米特来吓人好不好?--论阅读施米特时所需的模态和分寸拿捏”(http://dzl.ias.fudan.edu.cn/ShowArticle.aspx?ID=11650),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施米特引用了中国诗人昆仑的诗句来展望这种世界革命或战斗下的真正的政治的斗争和和平:把革命和战斗的火种当礼物,一把送给欧罗巴,一把送给美利坚,一把留给中国自己,这样和平才会来主宰世界。〖这是本人的翻译,未查到昆仑原诗〗” 

平心而论,这位60后哲学系副教授是相当坦荡,承认不知道毛泽东写过的《念奴娇·昆仑》名句(“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而且还注明“未查到昆仑原诗”。更难得的是,在这么多媒体和网民的揶揄之下也没有去删帖修改这一5年前网文上的失误。这个失误经微博(作家马伯庸)以及国内媒体的放大后,一时间毛公已经拥有了与其老对头蒋公的“常凯申”相媲美的名号——“昆仑”。 

相比“昆仑”出自一篇多年前的网文,蒋公“常凯申”的名号出处更庄重一些。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的《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编者是我清华大学历史系的一位副教授,该书将外文资料中的蒋介石的英文名Chiang Kai-shek译为“常凯申”,成为翻译史上的经典案例,“常凯申”也成为网上名人,连谷歌都认识了。不信用谷歌图片搜索一下“常凯申”,出来的大都是蒋公的形象: 



除了“昆仑”、“凯申”两位现代历史名人意外,我学术界在早些时候还为两位古代历史名人与时俱进般地安上了洋名:一位是孟夫子——“孟修斯”,另一位写《孙子兵法》的孙子——“桑卒”。 

孙子的洋名则来自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景观社会》(居伊·德波著)最初一版上曾出现“桑卒(Sun Tzu)《战争艺术》”的字样。而在1998年三联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国家、暴力》(安东尼·吉登斯著,北大学者翻译)一书第99页中,亚圣孟夫子的英文名Mencius被译为“门修斯”,请参见原书截图:

  

其实,避免出现这种误译的方式很简单,去Google翻译试一下,你就知道,无论是Chiang Kai-shek,Mencius,还是Sun Tzu, 都是错不了的: 



即便是让那位同济哲学系副教授出错的那段德文,如果直接交给谷歌翻译,虽然译文怪异,但也没离谱到把毛泽东翻译为“昆仑”的地步,而是说“毛在一首诗说出...”: 

 

有鉴于此,建议我有关部门手下留情,就让谷歌在中国待下去把,否则还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历史人物会以“洋”名立万。我朝已经有了“昆仑”、“常凯申”、“孟修斯”、“桑卒”四大名人,已经够多了,可不能再多了,伤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