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边机倒圆角:“尺八”“大芩”遇知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5:18:16

“尺八”“大芩”遇知音

文汇报 20120107期

    本报驻浙记者蒋萍通讯员吴禄婵

    杭州余杭有个中泰乡,中泰乡有个紫荆村,乡和村都特产竹笛。村书记周育林骄傲地说:“全国大约70%的竹笛出自中泰乡,而80%的中高档竹笛出自紫荆村。我们这样的笛村,全中国没有第二个。”“笛村”有位高手丁志刚,制作的笛子能卖1万元。

    中泰是“苦竹之乡”,苦竹种植面积28000多亩。苦竹的笋,苦不能食;但苦竹长到三五年,最适合做笛子。自从用苦竹做竹笛,从前1毛钱1斤的竹子身价倍增,如今竹笛产业的年产值已超亿元。

    

    三五年竹宜制笛

    丁志刚工作的江韵乐器厂,在中泰乡铜岭桥村。村庄被山丘包围、竹林掩映,一路走去,远闻狗吠、近听鸟鸣,更觉环境恬淡宁静。过一座桥,前面就是乐器厂,只听得袅袅笛音从中飘来。丁志刚说,这是师傅们在调音呢。中泰的苦竹质地坚硬,制成的笛子,声音醇厚圆润又清脆明亮。一般来说,生长3至5年的竹子最适合制笛,因为这时竹壁厚薄适中、音色最好;要是长过了头,音色太硬,若竹子太嫩,则音色发浮。

    屋外,晾着被截成一段段的苦竹。新砍下的竹子起码得阴干两年才能用来制笛。

    又见有位工人正把竹管送进电炉烘烤,丁志刚解释,这是一道加工程序,为的是把竹子弄直。边上,还有工人在用刮皮刀刨掉竹管最表面的一层竹皮,使之更加光滑。然后,去竹节、“贯头”、通竹屑……这才进入制笛的关键环节:选调,也就是看这根竹管适合做哪种音色的笛子。丁志刚举起一根竹管略一观察,又量了量它的内径,下了结论:“这是一支很标准的‘大G’。”

    

    好笛子只卖“行家”

    走进丁志刚的笛子陈列室,眼前琳琅满目。除了中国的各式竹笛,他还制作日本的“尺八”、韩国的“大芩(音qín)”。每根笛子上都刻着诗句或鸟蝶图案,很是雅致。

    这时正巧有人来,指名要买一支尺寸不长、腰身略粗的笛子。记者走近一看,标价1万元!没想到丁志刚不肯卖,婉言谢拒。最后来人只好留下订金,要求另外制作一支笛子。

    为什么有生意不做?丁志刚说,这人不是行家,这支“尺八”卖给他,糟蹋了。记者赶紧凑近打量: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尺八”,日本人演奏古典音乐的一种主要乐器,非常古老。

    “尺八”价值万元,自有道理。丁志刚介绍说,首先是它的制作材料难寻。做“尺八”的竹子非“桂竹”不可,桂竹在浙江很难找到,目前都从台湾运来。而且并不是每根桂竹都能用,5根能挑出1根就算不错。“尺八”是竖着吹的,长54.5厘米,总共6节;从竹子根部算起,前3节长度比例最好是1∶2∶4——长得这样巧的制作材料,可遇不可求。其次,“尺八”的制作工艺很有难度:要在第四、第五两节分别钻2个和3个孔,钻孔不能碰到竹节,也不能为了避开竹节而拉开或缩小这些孔之间的规定距离。最上面的第六节,另钻一个吹孔。

    

    厚厚茧子磨手艺

    刚刚40岁出头的丁志刚,制作竹笛已有24个年头。“1987年,村里组织一些小年轻去上海学做乐器。我喜欢笛子,就和同村十几个人一起去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那年他初中才毕业。回家后,他进了由上海和村里联营的笛子厂。

    2002年的一天,丁志刚去上海送笛子、结账,有人向他透露一个信息:有位韩国人一直在找一个能帮他做“大芩”的师傅。丁志刚回忆道:“我去跟他见面,对方没说什么,只要求看我的手,看到我手上厚厚的茧子,他拿出一根竹子和一把刀。我当场制作了一支笛子。然后,他就把我当做徒弟一般了,用一个星期,手把手将‘大芩’的制作工艺教给了我。”

    丁志刚后来知道,此人名叫释自然,是韩国知名的文化经纪人,也是演奏家和“大芩”制作技艺传承人。“起初都是从韩国运来竹子让我制作,过了一段时间,他说韩国竹子资源稀少,要我帮着找竹子材料。”

    原来,在韩国做“大芩”的竹子一直都是连根拔起的。近年来这种笛子的需求放量,当地竹材已供不应求。丁志刚四处寻找,最后终于找到一种毛竹,压制后成了很好的制作材料,而且毛竹的内膛更规则,因此做出的笛子音质更通畅,相比“韩国原版”还小胜一筹。

    丁志刚从2009年开始研究“尺八”的制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用精心挑选出的竹子,他制成了15支“尺八”,带到西湖博览会上,被一抢而空。

    (本报杭州1月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