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宝贝法师二转:诚斋体摭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0:02:50
“诚斋体”是杨万里独创的一种诗歌风格。因而在谈“诚斋体”之前,要介绍一下杨万里。
在南末前期的诗人中,杨万里略晚于陈与义等诗人。他与范成大、陆游、尤袤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或“南渡四大家”。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人,吉水在今天的江西省。杨万里家世清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与范成大同时中进土。他起初任赣州司户,接着调任永州零陵丞。他拜见了贬谪在永州的主战派将领张浚,张浚以“正心诚意”之学勉励他,他于是自号“诚斋”,终身把张浚当作自己的老师。宋孝宗即位后,起用主张派,张浚被召回临安,任枢密使。张浚随即向朝廷荐了杨万里。乾道六年(1170),杨万里上《千虑策》,受到枢密使虞充文、宰相陈俊卿极大的重视。他除了在福建、江苏、广东作过地方官外,在临安历任吏部员外郎,东宫侍读、秘书少监。宋光宗时曾任江东转运副使。因事触犯宰相,自请免职,从此家居十五年不出。晚年,见韩侂胄专权,深为国事担心,知道韩伲胄无所准备而仓促出兵,于是为国忧愤而卒。杨万里秉性刚直,立朝廉洁,遇事敢言,不怕得罪权贵、冒犯皇帝,因此始终不得重用。
    杨万里早年作诗学江西诗派,后来认识到江西诗派的弊病,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尽焚少年时所作江西体诗千余首,从而另外开辟自己的途径。他在《荆溪集自序》中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这是说他开始写诗学习江西诗派的黄庭坚等人,后学习陈师道的五言律诗,再学习王安石的七言绝句,晚年学习唐人的绝句诗。这里所谓“唐人”,实际是指晚唐诗人。他又说:“戊戌(1178)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戊戌,是宋孝宗淳熙五年。杨万里说他在这年作诗,忽然像有所领悟,于是对晚唐诗人,王安石、陈师道,江西诗派的诗人都不学了,然后自己觉得摆脱了束缚,有愉快自由之感。他从此作诗不再模拟古人,而要求超出古人,他所谓的“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就是说不仅不依附于黄庭坚、陈师道的门墙之下,而且还要求超出于陶渊明、谢灵运之上。既然不模仿前人,那么从什么地方去寻找作诗的灵感与题材呢?他认为“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前两句的意思是关起门来写诗不是写诗的方法,只有到外面去,广泛接触自然万物,也就有诗了。后两句的意思是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冬天的冰雪,这些自然景物,都提供了写诗的素材,引起了写诗的兴趣,所以写诗不依靠前人的旧作,而依靠于大自然。杨万里由师法古人走上了师法自然的创作道路。他从大自然汲取诗材,启发诗思,达到了他所主张的“古今百家景物万象皆不能役我而役于我”的境界,就是说各种景象,自然万物都供他驱使,在诗中表现出来。这样便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人们称之为“诚斋体”。
    “诚斋休”的突出特点是“活脱”,具体表观为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这在杨万里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中表观得最为显著。他对自然界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诸如高山流水、蓝天白云、日月星辰、风雷雨雪、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无不收拾入诗,而且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得细致,领会得深刻,描写得生动趣。如《夜宿东渚放歌》诗的第二首描写千变万化的云霞,“天公要饱诗人眼,生愁秋山太枯淡,旋裁蜀锦展吴霞,低低抹在秋山半。须臾红锦作翠纱,机头织出暮归鸦,暮鸦翠纱忽不见,只见澄江净如练。”诗的头句说老天爷要让诗人饱—饱眼福,很忧虑秋天的山色太枯淡了,于是立刻像裁出四川出产的锦锻,展开江南出产的彩色丝绸似的,把绚丽的云霞低低地抹在秋山的半山腰,把秋山装点得十分鲜艳动人。诗的后四句描写云霞的变化,一会儿红色的锦锻变作翠绿色的轻纱,又出现灰黑色的山石、树荫,仿佛织锦锻的机子上织出了一群傍晚飞回巢里去的乌鸦。不多久,黑色的乌鸦、翠绿色的轻纱都消失了,只看见一条澄澈的江流像一匹白色的丝绸,诗人在结尾巧妙地借用了谢脁诗的原句:“澄江净如练”。而在这之前,则是就谢脁“澄江净如练”上面的一句“余霞散成绮”去展开描写,“余霞散成绮”就是天上微薄的云霞逐渐散开化作彩色丝织品的意思。杨万里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都很别致。把转瞬即逝的自然美景捕捉住,并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这是杨万里特别擅长的。其他如《晓出净慈送林子方》诗的第二首描写荷花:“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说杭州西湖六月的风光,到底与别处的四季景色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是因为西湖有着一望无际的荷花,荷叶是那样的绿,荷花是那样的红。而且诗人把碧天、红日与荷叶、荷花联系起来,荷叶一大片,似乎与天相接,上下都是碧绿的,荷花在太阳的照射下,别是一番鲜艳的红色,交相辉映,而荷叶的“无穷碧”与荷花的“别样红”又彼此陪衬、烘托、绿是绿得像要滴下水来,红是红得像在闪闪发光。这样写荷花,不是半亩方塘里的,更不是三尺水缸里的,而是广阔湖面上的,因而气象自然不同,如这个诗题的第一首所写的“红香世界清凉国。”“红香世界”是就荷花而言,“清凉国”是就荷叶而言,可谓形容得曲尽其妙。像《过百家渡四绝句》诗的第二首描写野花:“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这首诗是杨万里在零陵作县丞时写的。诗人出城到郊外,觉得乡下景色无处不惹人喜爱,何必一定要是名园里的奇花异草,这路旁田间许多普普通通的花草已足以使人应接不暇、陶醉于其中了。诗人先写野花的色彩。“白白红红”,是写野花有白色的,有红色的。为什么不写“有白有红”而要把“白”、“红”二字加以重叠呢?因为重叠之后,就写出了白色、红色的野花到处都是,同时写出了白色、红色的野花小巧玲珑的样子。别看这“白白红红”四字很浅显、很平淡,但就描绘野花来说,的确是抓着了野花的特征和神态。不仅如此,诗人还写这些野花“自各媒”,也就是纷纷向来到郊外的诗人自我介绍,表示欢迎,显现出野花特有的动人之处。所以诗人觉得是到了一处再好不过的胜景之中,用“四方八面野香来”一句,从嗅觉上补充“白白红红各自媒”的视觉形象,好像所有白色红色的野花都蜂拥而上,把诗人包围了起来。从上面列举的诗中,可以看出杨万里很善于描写自然界的美景,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诗人从自然界的美景中发掘出某种活泼的奇趣,使读者感到亲切有味。为了更好地掌握“诚斋体”诗歌的特点,现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所谓“诚斋体”,主要是指杨万里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前面说过,杨万里认为“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他甚至认为自己写诗是为了“报答风光”,风光既然使他赏心悦目,于是他就要描绘风光,表现风光给予自己的感受,用这样的诗来酬谢风光。他常常说“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几多好句争投我,柳夺花偷底处寻”,不是他刻意要做诗,而是自然景色提供极好的诗材,引起了极浓的诗兴,因此好像许多优美的诗句主动投向自己,写来毫不费力。“柳夺花偷底处寻”,字面上说好的诗句被绿柳给夺走了,被红花给偷走了,没地方可以寻找了,实际意思即是表示好的诗句就在绿柳红花之中。
  第二,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自古以来多得数不胜数,杨万里用诗描写自然景色何以能形成“诚斋体”呢?这恐怕突出表现在新颖上。首先是立意新颖。比如,向来诗人容易伤春,眼看春光已尽,百花残落,不免十分惋惜,由无可奈何而产生伤感。而杨万里却说:“拚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拚却,是拼掉了的意思。换将,是换得了的意思。诗人说拼掉了衰老的红花一万点,换得了新长的绿叶亿万重,岂不也很好吗?这个意思,北宋的王安石、秦观的诗里也说过,但不如杨万里表达得这么生动有力。还有,向来诗人容易悲愁,秋风飒飒,秋雨萧萧,一切都显得那么凄凉冷落。而杨万里在《秋凉晚步》诗中却说:“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政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红蕖,就是红色的荷花。却,在这里是完、尽的意思。诗人说人们以为秋气使人悲哀,其实未必是这样,轻微地有一点寒意不正是气候宜人的季节吗?绿色池塘里的红色荷花虽然都落尽了,但荷叶还有新长出来的如铜钱那么园的小叶片。像这样写春天、写秋天,就写出了新意。“诚斋体”诗歌的新还表现在艺术构思和遣词造句上。隔着大树,青天从许多树叶缝里显现出来,诗人这样描写:“隔树漏天青破碎”。一阵急风吹过竹丛,碧绿的竹竿竹叶随风摇动,诗人这样描写:“凉风度竹碧匆忙。”用青代表天,用碧代表竹,突出了色彩,却又写色彩变得支离破碎,甚至显得慌慌张张。这就表现了诗人构思新颖。唐朝刘长卿有诗说,“闲花到地听无声。”这没有什么稀奇。悠闲自在的花片掉在地上,听不到声音,谁都有这种经历和体会。然而杨万里却说花落地有声音。听不见声音,而说有声音,是表示风吹之猛,花落之多。这还不算什么,诗人由花是红色的,更进一步说花掉在地上发出了红色的声音他说:“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剪剪,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诗人说这种剪剪轻风,其实并不轻,因为它还吹落花片在地上发出红声。“红声”二字,造词很新,以色彩修饰声音,把视觉和听觉的感受统—起来,不但写出花片坠落堆积之状,而且写出诗人惋惜和哀悼落花之情。   第三,“诚斋体”描写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观察细致、体会深入的特点。诗人能感受到竹深树密的地方“时有微凉不是风”。植物能吸收光热,降低温度,诗人在竹深树密之中,感觉到凉意,但这凉意并不是由于吹来了一阵清风。同样,水也是能吸收光热,降低温度的,诗人说“大江欲近风先冷”,靠近江边首先感到风吹来是冷飕飕的。如果说这方面还属于诗人感觉的敏锐,那么诗人描写蚂蚁搬家,沿途交头接耳传递消息,忙忙碌碌运送存粮,描写苍蝇在冷天晒太阳,随着日影的移动,从这扇窗户飞到那扇窗户,描写乌鸦歇在栏干角上,发现乌鸦嘴巴上还长有胡须,这些就属于诗人观察和表现客观相当细致入微,写出了一些小动物的特点。当然写得琐屑,就没有什么兴味,妙在诗人往往从细处写出人们不曾留心的一些现象,使人读后觉得有意思。夏天树上的青虫,吊着长丝下垂,诗人这样描写青虫:“垂丝到地都回身。”看着快落到地上了,青虫又回过身来沿着长丝向上爬。诗人说,你瞧,青虫就这么顽皮淘气。本来青虫使人讨厌,北京居民叫做吊死鬼,但经诗人这—写,反倒使人觉得看着青虫吊上吊下的,真有些好玩了。诗人不只是写小动物写得细,就是写自然景象也写得细。他写小溪的流水流得飞快,说:“流到前滩忙似箭,不容雨点稍成纹。”描写水流之快如射出去的箭,这句比较平常,下句描写溪水奔流,不让落下去的雨点稍为形成波纹,这就写得非常生动,而且写得细致,以小见大。
   第四,“诚斋体”常常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上面举到的溪水与雨点之间像是在竞争,又像是在赌气,溪水竞不让雨点形成波纹就赶快流走了,这已经类似于把客观事物拟人化,而写得较多的是诗人与自然景物之间的交往联系。比如诗人家乡江西,在临安之西,诗人羁留临安不能回家乡,偏东风吹着扬花向西飞去,诗人就觉得这是杨花故意欺负他,“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诗人在小溪旁边等待观赏月亮,越等越抱怨月亮老不出来,诗人就觉得这是月亮存心跟他闹别扭:“溪边小立苦待月,月知人意偏迟出。”夏天太热,连风吹过来都是滚烫的,叫人受不了,可是风经过竹丛吹来却是清凉的,诗人就觉得这是竹子很懂得道理,很有人情:“却是竹君殊解事,炎风筛过作清风。”此外,诗人描写在风的吹拂下,小草像是在摇头,芦苇像是庄叩拜,松树像是在整理胡须。我们前而说扬万里的诗写得亲切有昧,这是与诗人常常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有关的。
   第五,“诚斋体”诗歌具有奇趣。什么是“奇趣”呢?从字面讲是奇妙的趣味。实际上“趣”包括风趣、情趣、机趣、理趣等等。一般来讲,在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歌中,风趣居多。比如,诗人看色彩艳丽的酴醾花和歇在上面的色彩斑斓的蝴蝶,看了半天,区分不出来,“酴醾蝶蝴浑无辨。”后来终于区分清楚了:“飞去方知不是花。”那飞走了的是蝴蝶,停下不动的就是酴醾花了。又比如,诗人看无数奇峰,十分壮观,可是,奇峰怎么在变化呢?“却有—蜂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原来那忽然长大的奇峰是云,而一动不动的才是真正的奇峰。这些描写都带着诙谐的笔调,可谓妙趣横生。在诗人的笔下,自然景物有时会同诗人开起玩笑来。《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江北山》诗的第二首写道,“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诗人觉得从山岭下往上看山像低伏着的波涛,可是山见着人爬上高处,就立刻跟人比赛高低。爬山的人登上一步,高出一步,再回顾一下四周的山,它比人爬山的脚步还要高。本来翻山越岭,上得一山,又见一山,这是很普通的情况,但诗人写来,把山写得像个调皮鬼,通篇充满着幽默风趣。还有一首《过松原晨炊漆公店》诗,和这首诗类似。诗人写道:“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是写的下山。山还是要跟人捣乱,你要出山么?偏不让你出去,下得一山,又见一山。不过,这首诗除了风趣之外,还包含有理趣。读了这首诗,使人领悟到不可因小有成绩而洋洋自得,须知事物发展曲折变化,人生的旅途并非一帆风顺。
    第六,“诚斋体”诗歌写得活泼、清新、幽默、风趣,是由于诗人学习了晚唐诗歌,吸收了民歌的特点,又受到了宋代盛行的理学、禅学的影响,而就诗人主观方面来说,则是他保持着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诗人对儿童的生活活动很感兴趣,经常被儿童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好奇淘气、一片纯真所深深地吸引。儿童或东奔西跑捕捉柳絮,或把冰块悬挂起来当乐器敲打,或钻进油菜田里追赶蝴蝶,或放牛时躺在树荫下打瞌睡,都能使得诗人百看不厌,细细品味。诗人有的作品把儿童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嘲樨子》一诗写道:“雨里船中不自由,无愁稗子亦成愁。看渠坐睡何曾醒,及至教眠却掉头。”稗子,就是幼儿。渠,是第三人称,当他字讲。掉头,等于说摇头。诗中描写幼儿跟着大人坐船,偏又碰着下雨,简直难受极了。玩没有什么好玩的,看没有什么可看的,船里面空间有限,又活动不开。所以“无愁稗子亦成愁”,小孩不懂得忧愁的,也忧愁起来了。坐在船里,无精打采的,睏了,可是叫他躺下来好好睡一觉,他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再也不肯睡。显然,诗人这么描写,是非常同情这小孩子的,因为活蹦乱跳正是小孩子的天性,成天关在狭窄的船里,岂不把小孩子给苦了吗?必须具备小孩子那样心性的诗人,才能体会小孩子的喜患哀乐,才能写出《嘲樨子》这样的诗歌。但要注意,杨万里不止是以旁观的态度描写儿童,他甚至和儿童一块儿玩耍、做游戏。他看到小孩子们在园子里学着栽花种草,就想参加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发现了他们修筑的一条小路,大概只有蚂蚁才能通得过。诗人真的参加到孩子们的行列中去,跟他们一起捉迷藏:“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有的小孩子藏到他的青布衫底下被捉了出来。杨万里的这一类诗歌是别的诗人极少有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感到杨万里仿佛是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去观察和表现自然万物,而自然万物也就带上了几分童话的色彩。秋天的蟋蟀叫了,树叶落了,这种自然景象在诗人笔下便成了“吟虫将落叶,有我拍还歌”,秋虫蟋蟀在吟唱,一片片的落叶掉在地上为蟋蟀打着拍子。夏天傍晚热气渐消,刚冒出的荷花还被绿叶遮盖着,在诗人看来却是“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荷花到了黄昏时分还怕炎热,低着头躲在荷叶做的绿伞底下。我们前面说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歌构思新颖,观察细致,把客观景物拟人化,这些特点其实往往就是跟诗人那种天真烂漫的童心分不开的。要在别的一些诗人眼中,这样写诗未免不够庄重、严肃。殊不知“诚斋体”诗歌的特色,正在于它活泼泼地而又带着几分诙谐的笔调。
    不过,杨万里这一类诗歌,由于诗人太相信师法自然的原理,太注重一时片刻的印象和感受,太依赖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的写作方式,因而容易流于浮滑,伤于浅薄缺乏深远的意境和使人百读不厌的名篇佳句。比如看到荷花的花瓣吹落水中,像许多小船在荷叶长柄周围飘来飘去,诗人写道:“泊了又离离又泊,看他走遍水中天。”“泊”指停泊。他,指荷花花瓣。诗人描绘荷花花瓣在荷叶长柄旁边一会儿停下来,一会儿又离开,整个湖面都走遍了。这样的描绘显然没有经过艺术上的精心提炼,似乎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又比如在《小丹晚兴》诗的第二首中,诗人写他在船上看山,原文是这样的:“人在非晴非雨天,船行不浪不风间。坐来堪喜还堪恨,看得南山失北山。”这样的诗,不仅读来索然寡味,而且简直像在玩弄文字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