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国际版旧版本:收入分配領域的新情況、新特點及其對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7:33:06
收入分配領域的新情況、新特點及其對策 顧 嚴 楊宜勇

近年來,我國收入分配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我們必須對收入分配領域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給予高度的重視。

一 當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出現的新情況和新特點

1. 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比重關係逆向發展

從收入角度來看,2004年3月,國務院在人代會上提出的2004年度中央本級預算收入為13212億元,較2003年增長7%。而2004年上半年我國中央財政就實現了32.9%的收入增長,因此全年中央預算將實現20%以上的大幅超收。2004年中央財政收入總額將達到1.5萬億元左右,中央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將超過58%,2005年這一比例將進一步超過60%,比“十五”初期上升8~10個百分點。

從支出角度來看,2004年中央財政本級預算支出為7607億元,佔全國財政支出安排的比重為28.4%。為配合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在財政收入大幅增長的情況下,中央財政支出的控制較緊,預計2004年中央財政支出佔全國財政支出比重可以實現預算目標。考慮到中央財政會通過稅制改革繼續向地方放權讓利、加大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補助支出等方面的因素,2005年這一比重會略有下降,但仍將保持在27%~28%的水準。

2. 東西部差距出現一定程度的拉大

從城鄉居民收入來看,“十五”時期的前三年,西部12省、區、市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佔全國平均水準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7%~88%,農民人均純收入佔全國平均水準的比重一直維持在73%~74%;但2004年前三季度的數據顯示,這兩個比重出現了逐月(或逐季)的下降,在9月份已經分別下降到了85%和70%,説明東西部地區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均有拉大的趨勢。

從工農業生産來看,2003年西部12省、區、市的工業增加值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在第一季度和前三季度分別為13.6%和13.1%,但2004年這兩個數字分別下降至13.1%和12.9%,預計全年的比重也將在13%以下;2004年上半年西部地區農林牧漁業總産值佔全國的比重為20.1%,和去年同期持平,估計全年會保持在這一水準。作為西部地區勞動就業的主要領域,工農業生産沒有明顯的改善,將影響到收入的提高,使東西部差距進一步拉大。

3. 非勞動收入增長快於勞動收入

從城鎮居民來看,2004年前三季度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了11.4%,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際增長率為7.0%。其中人均工薪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11.8%、養老金或離退休金收入增長11.2%,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一致;而人均經營性收入和人均財産性收入分別實現了23.7%和19.8%的增長,人均財産性收入中的出租房屋收入增長幅度高達54.5%。預計2004年非勞動收入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20%,2005年有可能接近25%。

從農村居民來看,2004年前三季度我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增長了17.1%,扣除價格因素的影響,比上年同期實際增長11.4%。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長13.3%,低於人均現金收入3.8個百分點;而農民的人均財産性現金收入增長了30.5%,人均轉移性現金收入增長了24%。預計2004年非勞動收入對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10%,隨著政策性轉移支付的增加和稅費負擔的進一步減輕,2005年這一貢獻率將會超過12%。

4. 城鄉居民的實際可比的收入差距仍未緩解

2004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幅超過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幅4.4個百分點,按照農民現金收入計算的城鄉收入差距為3.35倍,低於2003年同期的3.52倍。但是,2004年按照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計算的城鄉差距仍將有所擴大。

但我們也應看到,2004年前三季度農民出售農産品的現金收入同比增長了24.9%,糧價的超常上漲帶來的這一不可比因素對農民現金收入增加的貢獻超過了60%。如果扣除這一不可比因素的影響,2004年前三季度我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可比增長率僅為5.6%,仍然低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鄉收入差距實際上擴大到了3.53倍,略高於2003年同期的水準。因此,2004年和2005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長率仍將高於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率1個百分點以上,城鄉差距將繼續擴大。

5. 基尼系數和城鎮居民內部差距進一步擴大

2004年雖然出現了農民增收較快的情況,但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勢頭卻沒有得到有效遏制,高收入組的收入增長顯著快於低收入組,最富有的10%家庭與最貧窮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將超過8倍,將有六成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不到平均水準,城鎮居民的基尼系數會超過0.35,這些因素會導致城鄉整體的基尼系數繼續上升,超過0.465。2005年農民增收速度有可能出現下降,城鎮居民內部收入差距會進一步擴大,基尼系數將迅速逼近0.47。

收入差距的擴大逐年累積起來就形成了財産差距的不斷擴大。收入最高的10%家庭財産總額佔城鎮居民全部財産的比重將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財産總額佔城鎮居民全部財産的比重僅會維持在1%上下,80%中等收入的家庭僅佔有財産總額的一半。在城鎮居民財産中,金融資産會出現更加嚴重的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趨勢,1/5戶均金融資産最多的家庭將擁有超過城鎮居民家庭總值2/3的金融資産,而戶均金融資産最低的1/5城鎮家庭的擁有比例會下降到1%左右。

6. 收入繼續向壟斷行業傾斜

從各行業企業收入來看,由國家稅務總局計劃統計司和中國稅務雜誌社聯合推出的“中國納稅百強”幾乎年年是石油、煙草、鋼鐵、電信、電力、金融等具有國有壟斷性質企業的天下,上市公司中的能源、電力、鋼鐵、交通、汽車等企業總能出現在滬深兩市業績增長排行榜的前列,這都從側面反映出壟斷行業的收入在持續增長,且增幅較一般行業要快。2004年前三季度,石油天然氣開採、煙草製造、鐵路、航空、電信等行業企業在各行業的企業景氣指數中名列前茅,高於各行業平均水準25~60個百分點。電力、能源、運力的緊張會加劇這一狀況,使得壟斷行業和一般行業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從各行業職工收入來看,“十五”期間電力、煤氣、供水、鐵路、通信等行業的職工平均工資年增長率均出現了提速,高於“九五”期間平均增長率3~5個百分點,金融和保險業的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在20%左右,較“九五”期間提高了7個百分點,提供壟斷性公共服務的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的職工平均工資年均增長率超過18%,速度提升了5個百分點以上。最高行業與最低行業的職工平均工資之比由“八五”末期的2.2和“九五”末期的2.6上升到3.0以上,並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二 對我國收入分配發展態勢的基本判斷

1. 收入差距的持續拉大將給社會穩定帶來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

近年來,收入差距不合理的擴大已經導致了一系列的仇富、襲富、殺富事件。小到北京市連續出現的高檔汽車被砸,大到四川明達公司董事長葛君明等富豪接連遭遇絕殺,以及個別地方出現圍攻地方政府的群體事件,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弱勢群體對收入不公等現象的強烈不滿。儘管這些事件還是孤立的、偶發的,也不能完全歸咎於少數人懷有的仇富心理,但我們絕不能對這種危及社會穩定的苗頭掉以輕心。

應該説絕大部分社會公眾是認同效率優先、認同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對合理的收入差距也是能夠接受的。但對通過不正當的、非法的手段獲取高收入,對一部分高收入者為富不仁,對靠損失、侵害公眾利益來為小集體和個人增收等現象則是深惡痛絕的。當前我國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增長方式正在調整、國有資産正在調整、城鄉二元關係正在調整、區域經濟關係也在調整,這一過程中産生的勞動力需求減少、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不斷增加、農民負擔較重可持續增收能力較弱、東中西部差距得不到有效縮小等問題都會增加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領域的不確定因素,局部的矛盾有可能會加劇。

如果説收入差距的擴大並未直接影響社會穩定是得益於差距本身並不太大和資訊不對稱這兩個因素,那麼進入資訊化階段的社會成員會更清晰、更直觀地看到持續擴大的收入差距,低收入群體的心態就會發生變化。下崗工人在特殊情況下就會更傾向於群體性事件、失地農民就會更傾向於集體上訪、落後地區個別生活極度困難的人員就會傾向於到發達地區通過違法犯罪行為解決生存窘境。這些都是我們在今後一段時期內需要直面的非常現實的問題。

2.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中等收入階層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這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的廣泛共識。但考慮到實際可比城鄉差距的繼續擴大,我國至今為止都沒有形成中等收入階層的雛形;而在城鎮內部,收入和財産的集中化也使城鎮中等收入者難以成為一個穩定的階層。要在全社會形成中等收入階層,就要積極推進城市化進程、縮小城鄉差距;但在城市化率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們卻更多地看到“有城無市”的情況發生,尤其是進入小城鎮的農民,很多只是實現了空間上的位移,而沒有實現生産關係和生産方式的根本轉變。要在城鎮內部形成中等收入階層,就要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可持續收入能力;但在平均收入水準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們卻更多地看到中等收入群體中的一部分由於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進入了低收入階層,而他們的財富卻在向高收入階層轉移。

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容”和中等收入階層的形成要靠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需要市場效率與社會公正相協調的政策,需要賦予勞動者和其僱主分享利潤的權利,需要稅收等收入分配製度的合理調節,還需要教育與再教育體系對人力資本的提升。這些方面都是我們目前比較缺乏或者不完善的,實現起來要克服很大的阻力。

三 促進我國收入差距合理化的對策和建議

1.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加注重社會公平

健全收入分配製度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任務,與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一致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要“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採取有力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因此,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的實現、為了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會公平,通過整頓和規範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來解決收入差距過分擴大的問題。要使中等收入群體實現擴容,使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準切實提高,使過高的收入得到合理調節、非法收入得以取締。在做大“蛋糕”、做好“蛋糕”的同時要強調分好“蛋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最終使得我國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內部差距全面縮小。

2. 強化公共財政職能,加大轉移支付力度

實現“吃飯財政”向“公共財政”的轉變仍是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艱巨任務。2004年前三季度,我國財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費出現了19.6%的同比大幅上升,行政管理費佔財政支出的比重接近10%,而同期社會保障支出在同比增長20.1%的情況下其比重剛剛超過5%,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的比重僅為1.7%。強化公共財政職能,就要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首先,中央財政要加大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將對地方財政的稅收返還和補助支出增加到1萬億元以上,幫助地方重建公共財政;其次,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要積極探索收入分配的城鄉轉移支付機制,將城鎮的過高收入轉移給農村;第三,各級財政要提高社會保障支出、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適當降低行政管理費的比重,使前兩項支出的比重超過10%,後一項降低到8%以下。

3. 積極推進稅制改革,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

目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仍是我國稅收的主要來源,三項合計佔稅收總額的比重在2/3左右。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生産造成了負面影響,使本土企業承擔了過重的負擔、在競爭中喪失了成本優勢,而且不利於收入差距的合理調節。應注重個人所得稅和消費稅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來增加中低收入階層的福利水準,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拓寬對奢侈消費品等項目的稅基、制定合理的稅率和建立有效的徵管機制來調低過高的收入,在總體上要提高個人所得稅和消費稅佔全部稅收收入的比重。為了提高農民的福利水準,要在取消農業稅的基礎上加強對耕地佔用稅的徵管,同時要確保該項收入能夠最終補償給失地農民。此外,屬於對個人所得徵稅範疇的遺産稅、贈與稅、社會保障稅的開徵也能起到縮小過大收入差距的作用。

4. 合理調整國有部門的分配關係和分配秩序

對國有壟斷部門和國有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要加強監管,防止法理上歸全體公民所有的利潤轉化為小集團的利益和個別人員的薪酬福利,並積極探索超額壟斷所得向全民所有者的轉移機制。對國家公務員的工資制度要進一步完善和規範,既要加快福利待遇貨幣化進程,促進公務員群體成為穩定的中等收入階層,又要防止在這一過程中出現過快和過大幅度提高公務員待遇的情況,以免不確定因素增加。對國有企業的收入分配行為要進行有效監測和監控,避免借國有資産戰略性調整之名行侵吞全民優質資産之實,在企業微觀收入分配機制設計上要審慎對待年薪制,使企業薪酬制度能夠切實起到有效激勵的作用。對國有事業單位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要進一步推進和深化,實行以崗位工資為主體的多元化分配機制,激發國有事業單位及其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改委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

(本文摘自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中國網2005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