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34a和r600a哪个好:2012醫改 惠民生擴內需保增長三劍合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8:20:0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彭斐 楊芮 發自北京

  “醫改有沒有進展,要看在什麽方面,不能簡單地下結論。”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劉國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他在采訪中說,醫改前,只有不到50%的人有醫療保險;到2011年底,超過95%的中國公民有醫保,“這個是有目共睹的”。

  劉國恩還身兼數職,他也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中國醫藥(600056,股吧)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醫改”被稱作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國新醫改第一階段試點期,於2011年底結束。

  劉國恩說,在經歷3年的試點後,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確實取得了一定成績。

  事實上,我國政府在短短3年內,以各種形式的醫保覆蓋了95%以上的人口,已建起一張全世界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安全網。

  參保12.95億人 補助標準大幅提高

  12月16日,國務院醫改辦公室主任孫誌剛表示,截至目前,我國參保人數增加到12.95億人。

  具體數據顯示,目前城鎮職工醫保、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了95%以上的城鄉居民,與2008年相比增加1.62億人。

  據孫誌剛介紹,目前新農合參保人數達到8.32億人,增加1700萬人;城鎮居民醫保全面推開,參保人數達到2.16億人;職工醫保參保人數達到2.47億人。

  “中國有13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幾年的時間內,政府就可以以各種形式的醫保覆蓋90%以上的人口,這著實讓人印象深刻。”WHO總幹事陳馮富珍說。

  11月2日,衛生部部長陳竺在一次會議上指出,此次醫改把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目前已覆蓋了95%以上的人口,“此次醫改基本成功”。

  “從無保險到國家幫助個人建立基本醫療保險賬戶,這項工作並無實質性障礙。”劉國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國家公共財政的投入,是基本醫療制度建立的重要措施。

  除了覆蓋面有所擴大,我國基本醫療保障政府補助標準也由2009年的80元提高到今年的200元,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十二五”新規劃:尋求重點突破

  回顧第一期醫改,劉國恩認為,成效最顯著的是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其間的醫改重點主要在擴大醫保覆蓋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關於“十二五”階段的新醫改,中央正在重點部署。

  11月29日,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全體會議召開,劉國恩以醫保為例解釋說:“要從之前3年的擴面,逐步轉入醫保服務質量的提高,包括三大醫療保險如何更好地銜接,異地就醫、異地結算等。”

  “從擴面到服務保險,這是一個實質性的提升。”劉國恩說,醫改接下來的關鍵任務在於,如何更好實現這一目標,使百姓不僅有名義上的醫療保險,還要得到實質上的醫療保障。

  “中國的新醫改之路,應該是在全民醫保的前提下,結合市場化優質服務的一種良性公共服務資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天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馮興元表示。

  新醫改將釋放巨大內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於上述國務院會議上表示,隨著醫改的不斷深入,改革難點問題將集中顯現、體制性矛盾將集中暴露,工作難度加大。

  對於正在進行的新醫改,中央之前表達了深入推進的決心。11月16日,《求是》雜誌刊發李克強署名文章 《不斷深化醫改 推動建立符合國情惠及全民的醫藥衛生體制》。

  李克強在文中表示,“開弓沒有回頭箭”,必須上下一心、開拓進取、只爭朝夕,堅定不移地把這項重大改革實施好,走出探索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中國式解決辦法的路子。

  文章表示,深入推進醫改,要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做到“廣覆蓋、可持續”。

  文章指出,要在近年來多次提高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的基礎上,繼續減輕個人就醫費用負擔。

  2009年以來的新醫改獲得的政府投入不是小數。中央財政2009~2011年共新增醫改資金3318億元,將來要在全國範圍內把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70%左右,保證最高支付限額超5萬元。

  東北證券(000686,股吧)研究所分析報告稱,國家對於基本醫保的投入將繼續加大,人民群眾醫療需求的潛力將進一步被激發,我國醫療產業的整體規模有望持續增加。

  “醫改在擴大內需方面作用很明顯。”劉國恩認為,根據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定的基調,中國啟動內需變得異常關鍵。

  劉國恩稱,日常生活中,除去最大開支如住房、汽車等,這涉及人群相對有限,醫療則覆蓋全部中國居民。

  “每個人放一部分錢到醫療保險中,每個人所出份額雖不大,但對生活健康有了保障。每個人原本都要儲備的醫療資金獲得釋放,投入正常消費之中。”劉國恩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醫改路徑

  釜底抽薪廢除“以藥養醫”是當務之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彭斐 發自北京

  門診掛號4元、手術費400元,相比於普通感冒上百元的治療費,甚至上千元的器械檢查費用,這些數字低得有些不可思議。

  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揭示的醫院從患者身上收取的利差令人咋舌。一支出廠價格為6毛錢的克林黴素磷酸酯註射液,患者在醫院卻要花費20倍的價格購買。

  事實上,診療費與藥品價格的倒掛早已引發醫學界的不滿。即使在被稱為“新醫改攻堅年”的2011年,這一怪象也未改變。

  “以藥養醫”阻礙醫改進程

  對於中國公立醫院的這一怪現狀,衛生部前副部長殷大奎表示,醫院醫療服務的價格和價值完全背離,已經很多年了,他也多次提出改革。

  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中國醫藥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看來,這是價格管制帶來的副作用。

  12月16日,一位醫改業界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關上了診療費的大門,但以藥養醫的大門卻被打開,為醫院“找平衡”。在服務費用上損失的,用藥品和醫療器械的高費用找補回來。

  央視在上述報道中披露,銷售公司負責人稱,每支註射液以4元的價格賣給醫藥代表後,後者則以中標價11元賣給醫院。

  報道稱,這7元差額中的九成,作為醫院和醫生的回扣,其中,開藥醫生的回扣所占比例最高,占了四成。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表示,在經過2010年“藥價虛高”的洗禮之後,新醫改似乎把降低藥價當作重點來抓。

  2011年3月28日,發改委決定降低162種藥品、近1300個劑型規格的最高零售價,這也是自1997年以來國家對藥品價格進行的第27次調整。

  在郭凡禮看來,藥價的降低只是表面現象,要想取得新醫改真正的成功,廢除“以藥養醫”體制才是當務之急。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誌剛11月21日表示,破除“以藥養醫”首先在於政府自身的改革。

  孫誌剛的此番表態,被認為是新醫改逼近公立醫院補償機制這一核心問題的信號。

  “公立醫院改革遲遲不能推行,與現行醫藥體制有關。而已經實行多年的"以藥養醫"體制,則是公立醫院改革遭遇寒流最根本的原因。”上述醫改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

  醫改需引入良性市場機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作為國務院醫改小組咨詢專家委員會成員,劉國恩與發改委多次討論醫療服務費的問題。

  “發改委也為難,從解決百姓看病貴的角度、從社會公益角度,掛號費用還怎麽能調高?從順應民意的角度,應該降低才是。”他指出。

  “在我國,醫生的診療金由政府定價,便宜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種價格管制帶來了反效果,一是服務質量降低;二是過度醫療,以藥養醫。”北京大學中國新醫改課題組組長顧昕說。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震表示:“醫改的核心還是要解決激勵的問題,使醫生的目標和居民健康的目標相一致,不能依靠取消醫生的收入這一辦法。”

  這種醫生與患者之間新的 “契約”關系建立的前提,就是引入良性的市場機制,這樣醫患關系才有可能從“患者的病患越大,醫生越受益”向“病人越健康,住院次數越少,醫生的收益越多”的雙贏局面轉變。

  據有關醫學雜誌報道,我國公立醫院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政府直接投入占7.34%,醫療收入占49.5%,藥品收入占41.6%,其他占1.6%。

  上述報道中稱,政府直接投入占比偏少,藥品收入占比偏高,是當前公立醫院趨利性強、患者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國家取消藥品加成制度後,公立醫院收入減少和正常運轉經費短缺的矛盾將會更加尖銳。

  三年醫改中,政府投入已有快速增長。據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透露的數據,三年新醫改中,截至2011年6月,各級財政實際下達醫改資金11342億元,遠超2009年剛啟動時測算的8500億元。

  然而,對醫療體制的滯後,劉國恩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醫療業仍然是在走計劃經濟的路子。

  他指出,資源配置非常不均衡,大量醫療資源流向大城市,而大城市又流向北京。醫療改革需要做的是讓集中的醫療資源分散下去,下沈到小城市、鄉村。

  醫改試點

  公立醫院改革明年起將全面推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彭斐 楊芮 發自北京

  醫改已進入深水區,觸及的深層次矛盾越來越多,難度也越來越大。

  相關統計顯示,三年新醫改中,截至2011年6月,各級財政實際下達醫改資金11342億元,較2009年剛啟動時測算的8500億元大幅提升。

  “2012年起,公立醫院改革將由局部試點轉向全面推進。”11月29日,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全體會議對制定醫改“十二五”規劃等問題作出部署。

  現狀:公立醫院改革是難點

  根據衛生部12月1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1年10月底,我國共有公立醫院13676家,占醫院總數21415的63.86%。

  事實上,目前公立醫院占我國醫療資源總量的85%以上,公立醫院是中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主體。

  目前,公立醫院床位數占全國醫院床位總數的89%,門診診療人次數、出院人數均占總數的92%。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11月16日在《求是》雜誌發表的署名文章中稱,醫藥衛生事業發展中有許多問題反映在公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革的成果也要通過公立醫院改革來鞏固。

  在2009年新醫改確定的5項重點改革內容中,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被放在了最後一個環節。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指出,之所以放在最後才推行,是因為公立醫院改革是新醫改中最龐雜、最復雜的一環。

  然而,作為3年新醫改的壓軸之年,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的進展相對緩慢,“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這樣形容。

  前述醫改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立醫院改革不到位,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不明顯緩解,醫改的成效、政府的投入、群眾的實惠、社會的評價都會大打折扣。而一旦國家對公立醫院改革確定了方向,將會極大地推進整個醫改的進程。

  專家:多元辦醫將形成內外合力

  早在今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中就明確指出,今年的公立醫院改革將首先以縣醫院為重點,為公立大醫院的改革提供經驗。

  “中國的縣級醫院服務了9億人口,國家即將啟動大規模縣級醫院綜合改革。”衛生部長陳竺認為,取消“以藥補醫”從縣級醫院開始比較現實。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天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馮興元表示,中國的新醫改之路,應該是在全民醫保的前提下,結合市場化優質服務的一種良性公共服務資源。

  李克強指出,加快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形成公立醫院改革的外在推力。要在試點的基礎上加快公立醫院改革步伐,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形成多元辦醫格局。

  11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題為《英國的全科醫生制度與中國的改革》的研討會上指出,只有在堅持醫療服務公益性的前提下,放開社會資本市場的準入門檻,才能破除現實中的改革瓶頸。

  據衛生部數據,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國民營醫院數量為7739個,較2010年同期的6995個增加1144所,增加幅度達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