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瑞智库:高考语文作文高效指导:社会热点类话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51:06

高考语文作文高效指导:社会热点类话题

【内涵解剖】

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热点往往是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它们常常成为当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材料。尽管高考作文要求回避热点,但文章既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要求有针对性和时代感,高考作文就不能不涉及这些热点。热点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环境、生命和科学等各个方面,十分广泛。有国际的,例如和平与发展、环境保护、贫困和饥饿;也有国内的,例如WTO、西部开发、党的执政能力。要写好这类话题作文,必须热情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尤其要了解人们谈论较多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作广泛深入的思考,使文章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佳作赏析】

★话题一:学会调整

读完《渔夫的誓言》,你有什么感想、联想?请以“学会调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有这么一个故事。

古时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符合实际,八头牛也拉不回来,将错就错。

这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这一次渔汛所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回到岸上后,他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一次出海一定要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在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不用说,他又只能空手而归了。晚上渔夫抱着饥饿难忍的肚皮,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又发誓,下次出海,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遇到墨鱼,他都要去捕捞。

第三次出海后,渔夫严格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捕捞,可这一次墨鱼和螃蟹他都没见到,见到的只是些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赶得上第四次出海,他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死去。

这当然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世上没有如此愚蠢的渔夫,但是却有这样愚蠢至极的誓言。

写作提示:在审题立意阶段,这篇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一些同学可能会抓住“誓言”两个字不放而大作文章,甚至去论证“愚蠢的誓言”或“愚蠢的人”。虽然这都是这篇寓言的所包含的内容,却不是主要内容。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誓言”代表的是理想、志向、目标与执着、坚定、顽强,表达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含义,为什么渔夫“却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死去”呢?原来,他的“誓言不符合实际”,虽然他对誓言也作了变化,却总是比现实的改变落后一步。由此引申,我们即可提炼出两点作为作文立意的基点:理想(目标、愿望……)和现实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距离;当现实条件发生变化,理想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

写这篇作文难度不大,因为很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比如有人拼了老命也要考清华北大,而不管自己是否有那份潜质。但要写得有深度,却不容易,因为这个话题不仅仅囿于考大学,它完全可以联系整个人生来写。

文体也不难,无论是平常的议论文,还是优美的散文,或者清新的记叙文,都能够出彩。但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文体特征一定要突出。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强调的是“理想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不能一提到理想就要写如何坚定执着,这和材料的主旨——调整(即变化)——是背道而驰的。

例文一

学会调整

调整,再调整……

生活在于调整,学会调整,才能适应生活。

调整是对方法、方式、思维的主动改变,较今日墨鱼明日蟹这样的变化高级、复杂。渔夫虽天天变,却从未从思想、方法上调整,于是饿死便理所当然。

造物主赋予了各种生物不断调整的能力。基因突变将生物的生存方式不断调整着,虽多数突变个体仍不能存活,但留存下了无数更适应环境的个体。在这复杂的调整过程中,生物进化的脚步缓缓迈出。若无此调整,恐怕至今生命仍在原始海洋中挣扎。

作为有思想的人类,也是在各种各样复杂关系的不断调整中发展前进。没有调整,不管是人、国家还是民族、社会,都不能生存。

追求财富的人们在不断调整着致富的途径。盖特上尉从年轻时就开始了各种创业,创业方向的不断调整让他排除了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致富方案。终于,他在七十高龄调整到了最佳途径。“肯德基”一炮打响,财富的大门终于向他敞开。

追寻胜利的军事家们也在为了千万人的生命而不断调整着战略战术。面对法军的猛攻,库图佐夫元帅及时将消极防御调整为诱敌深入,冬日的严寒打败了法军,胜利的天平垂青俄国。没有这及时、准确的调整,也许俄国将不存在。

而科学思想的调整,也让人类一步步向自由之国的圣殿迈进。史蒂芬·霍金,这位轮椅上的爱因斯坦,正是在将他的宇宙论思想向新的科学观察结果不断靠拢,不断契合的调整过程中,才站到了科技的最前沿。

调整,再调整……人在调整中前行。不会调整的人只能面对绝境。爱丁顿面对科学思想的喷涌,却不能调整自己的科学观念,于是他从科学的巅峰跌下,再无任何进步。不会调整的国家也必遭侵略。大清帝国不能将自己从泱泱大国的幻想中调整出来,纵大国泱泱仍趴在了列强脚下。试想:八旗子弟若多调整、善调整,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世界历史恐怕应重新书写。

调整,再调整……生活就是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我,调整方法的过程。学会调整,才能赢得生活。

评点:从主题上说,文章是扣题的,而且起点较高思路开阔,所举例子都围绕中心又收放自如。但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通篇基本上是材料的堆砌,没能恰如其分地组织成一个整体,显得松散和深度不够。

例文二                                     转  

古人常叹“占春长久,不如垂柳,春恨十常八九”。春逝时,我们更多的是顿足凭吊,而忘记了如何去寻找下一季的柳暗花明……

了解苏轼,也开始敬慕苏轼,他的洒脱豁达总赐我打开心锁的智慧。

苏子的波折一生,因他善于摆渡而充盈着水性的灵韵。不惑之年,遭遇乌台诗案,贬至黄州,但他并未沉沦于“极穷”境遇。他泛舟古迹,忘却名利,寄情雄山大川,将古今往来的悲欢作一番含英咀华,豪抒一曲《念奴娇》;古稀之年,再度被谪放。于荒远的海南岛,朱门酒肉不再有,食芋饮水充饥肠,他却诵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此随物赋形,苦中行乐,的确不失为一种美事。如此,放逐也就意味着一种积极的转折。

他是人世出世间飘逸的浪子。多次遭贬迁徙,但从不为眼前的霹雳打击呼天抢地,从未有过灰土面色,零落窘态。“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徘徊过;因为变法,他一贬,再贬,三贬!纵然如此,他还执念着心中那个起舞弄清影的天上人间,以惯有憧憬、调和心态去尝试那番自古难全的滋味。于是,遗给后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咏叹,平静而深长。

他是畅行于儒、道、佛三家的智者。在悲欢沉浮间,终是平静乐观地细尝如醪人生。

“醉醉醒醒,凭君会滋味”——他机敏地发挥着主观能动。以求身心的怡然。

“酒勿嫌浊,人当取醇”——他永葆明净淡泊,以达明志致远之境。

流浪于尘世间,怎能没有因苦难而放任逐流的失意之时,对此,苏子付诸谈笑,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的心态掌舵,于是,机动地在理不清的狂澜繁思中及时靠岸。“目遇之为色”,他大敞心窗,给自己无限辽远之景。

社稷梦难平,他选择了另一道窗口的风景,他认为,和光同尘并非隐忍苟活,暂时的忧心只是因为开错了窗。

他有太白的放旷,一挥宽舒袂袖,即成一派猛浪洪流……

他有陶潜的恬淡、隐逸之趣,坦然应对仕途波折。退而独善其身,纵情与广袤寰宇,尽抒禅悦……

不回避心灵的痛创,既在沸思中激流勇进,又在不断转弯时思辨和扬弃。如此,世间的淫雨也变得内涵丰富……

有云卷云舒的变幻,才是完整的天空;有月盈月缺的无常,才升出对佳期的守望。在生途中行进,不必死守山穷水尽的无助而忘却了实现快乐的主旨。

没有可以重温的旧梦,没有固存一世的牵绊。变,是流世间惟一亘古未变的主题……

峰回时,转弯回望——“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眼下新机,莫笑当初惘然模样。

评点:人生不是一片坦途,有时甚至沟壑遍布;我们需要学会高速“转弯”,只有这样,才会优裕自如。苏子为我们解读了这种智慧。文章从历史人物切入,挖掘人物身上的精神内涵,取材快捷,意味深刻;诗词运用丰富熟练,可见作者较深厚的文化修养。文章在行文思路的流畅性上稍显不足。

★话题二:协作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一个和尚没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材料二: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动;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进洞里去。

两首童谣,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读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请以“协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理、编述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话题作文提供的话题一般贴近学生的实际,思维开放,内容比较宽泛,写作自由度比较大。这也是一个开放型话题作文。但,并非无限制开放。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就必须充分地理解童谣的内涵,把握其寓意。“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有水喝”,原因何在?关键在于“不合作”,彼此之间互相推诿。“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轻轻抬进洞里去”,这是合作的结果。由此可见,“人不如蚁”的关键之处在于“是否协作”理解了这么多,文章便好下手,可以写与“协作”有关的人、事或由此生发情感,或发表见解。设计此题的用意就在于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协作”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自私、偏执,缺乏健康的正确的人格,缺乏合作的理念,借助这一话题,让学生认识到在任何时候,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协作”,不要逞“匹夫之勇”进而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理念。

该话题的开放性,宽松性,灵活性也较大。面对这一话题,某些学生往往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或面面俱到,或泛泛而谈,或就重避轻。很难写出高水平的作文。因而,这就需要学生善于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变宽泛为单一,进行大题小作,可选择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或从某一角度来写。或就生活中的某一件“协作”成功事展开议论,或记叙一件缺乏协作精神而导致失败的事件,或直抒胸臆,呼唤协作精神等等,但,万不可笼统为之,而应择其中单一的小话题,集中笔墨,详摹细雕。

此外,在表达上,即可以记事,也可以摹人,又可以议论升华,直抒胸臆,只要能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升华思想,让人蒙受伟大而无私的协作精神感化,产生一种人生的感悟即可。

例文一                                团队VS个人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轻轻松松进洞里。”读了上面的这首童谣,不禁要想,蚂蚁们把米搬进洞后会怎么做呢?

一种可能是将来分食,大家平分,吃完了以后再一起去找。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三只小蚂蚁谁不服谁,都想独占米粒,于是有自相残杀,结果呢?自不必说,三败俱伤,谁也没吃到。

如果问人们会选择哪一项结果,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一种。然而,真正当金钱、利益、权势、梦想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的都是后者,并且还会告诉我说:“谁说三只蚂蚁都吃不到米粒?我就会是那个胜利者。”没错,假如这世上只有三只蚂蚁,你杀掉了其中两个便成了世界的主人。但事实是,这个世界很大,外来的危险很多,杀掉了自己的同伴就等于剥弱自己的力量。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是这个道理。当你认为成了胜利者时,你又怎知会不会外来的敌人抢走你用同伴性命换来的米粒;当你吃完了这米粒时,你还会不会对重复。“一只蚂蚁来搬米”的故事;而到了那时,你又一定会是胜利者吗?

削弱了同伴,就等于削弱了自己,那么,你也许会说:“好吧,我就老老实实的待在这个团队中,什么也不做,行吗?”“什么也不做”就想待在团队中,你在做梦吧!假如,在一支队伍当中,人人都像你一样,就好比组成物质的分子,若一个个分子都懒洋洋的休息,那么物质还会存在吗?我们每个人都是团队中不可缺少的分子,是我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吸引,相互关心,相互鼓励,才使我们的团队充满生机,充满创意,而在这集体当中的分子才会闪耀灿烂的星辉。

让我们记住太平天国的教训,互相信任,互相协助,切不可让我们自己的尖刀,屠杀了同伴,屠杀了自己的前程。

我们要记住“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教训,为集体,也为自己注入一支甘甜的清泉,在集体中铸就我们的意志,耀闪我的光辉。

让我们在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引领下,在团队精神的鼓舞下。在团队的舞台上,展示我们的青春,放飞我们的理想。

请为个人,在团队的天空下,做一颗耀眼的晶星。

评点:凡名篇佳作,都在发展等级中大显身手,本篇作文便十分注重发展等级,全篇明白通畅,语脉贯通。小作者由材料入笔,对童谣进行设问、分析并拓展开来,并联系到人类对利益、金钱等的抉择。是“削弱了同伴”还是“相互关心,相互鼓励、相互协作”,文章从正反两面论证“协作”的重要性。入笔自然、清新。文末呼唤“协作精神”,立意较为新颖。此外,句式灵活多变,尤其是最后三段,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更显语言的凝练。

例文二                         小水滴,你的力量有多大?

我是一滴小小水滴,自幼自己生活,不知道家是什么,不知道亲人,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

“小水滴,你快把我载走吧!”大船哥哥央求道,好呀!好呀!我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可是大船哥哥竟然纹丝未动。“小水滴,我要去远方环游,现在看来是不行了。”

我心里好难受呀,找到了花叶子上面的小露珠,她告诉我在这片花海的另一面有无数个像我一样的小水滴— 一条清澈的小河在静静地流淌,为了朋友,为了我的家和亲人我踏上了寻找的路程,我不停地在花叶和花瓣上滚动一朵连着一朵的,花儿姐姐们被我感动,她们向风儿阿姨借一缕轻风将我吹到了花海的边缘,哇,好清凉呀,微风吹着我的面颊,让我感觉好惬意,可是的叶子上来!”紫腾花儿姐姐喊到,在我上去的一瞬间,就顺着她们叶尖滴进了凉凉的液体里“欢迎回家”我被簇拥着,好温暖,我们小小的水滴会汇成一条小河,可以载着大船周游世界,我们也要融入海洋妈妈的怀里了。

小小水滴汇成小小河流,在汇成大大海洋就可以载重重海船去放眼世界了,我们相互簇拥着,一个挨着一个的向前流着,大船轻轻地浮着,看!他还在傻傻地笑着,他说我们就像他身上木板,紧紧地靠在一起,不露任何间隙。

我们说是每个小水滴都很负责,认真而已,在她们心里只有互相合作,互相努力才能推动大船。

评点:这是一篇构思巧妙的佳作。文章紧扣话题,从“团结协作”这一角度切入话题。以“小水滴”的自述形式结构全篇。,结尾升华主题:只有互相协作,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成就大业. 形式新颖,立意深刻,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此外语言清新自然,文笔灵动。

★话题三:生活中的矛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充满了矛盾。我们一方面对自己说对人要有爱心,爱人如爱己;一方面在外头又怕跟陌生人说话。我们一边叹息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一边又不愿意伸手去帮助路旁车子抛了锚的人。我们的借口是:怕自己被坏人骗了,怕自己在路边与麻烦事或麻烦人惹上关系。我们的怕,大概已经快要把我们的爱吃掉。

要求:请以“生活中的矛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矛盾”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汇,包容了太多的概念和倾向,审题的时候必须把它具体化,否则中心不易明确。而命题中的限制更要引起大家的注意:“生活中”,也就是说,我们在立意的时候,既要紧扣“矛盾”,又要不脱离生活。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几个例子都说明了人的真实的思想品质与世俗观念之间的冲突,也就涉及到我们常说的人情冷暖的问题。“矛盾”由此解开。必须注意的是:“矛盾”包含了对立的两方面,只单纯论述其中的一面是不对的,写作时要立足于如何解决矛盾,克服矛盾,从对立面的关系入手。也就是说,只停留在材料表面,去累赘地记叙事件是肤浅的,必须要对这些现象有自己的分析和认识,从而升华,提炼出中心。

比如我们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个思路:怎样才能解决矛盾呢?要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材料中涉及到的做人原则又是什么呢?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要有爱心,不自私。在坚持这样的原则的前提下,抵制世俗眼光。应该说,只有这样的立意倾向才算是吻合了出题者的基本意图。

这则话题还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有的同学大量去记叙描写沉重的人际关系,立意阴暗,没有进取意识,是不可取的。

例文一                                 左手右手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或死,而是从你的左手到右手。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总是听到妈妈的病人家属的争论,保大人还是小孩?白发苍苍的说保小孩,年轻英俊的说保大人,我听到他们说话时心被冰冻的声音,卡,再清脆的破裂声震耳欲裂。

出世人世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问题,而我所面临的仅仅是今天吃干饭还是稀饭就让我烦恼了十七年。

许多美妙、漂亮的东西抓在我左手,许多世俗但有用的在我右手,每一天,每一天不停地选择,不停地要仍掉,我的左手右手不停地疼痛。

金丝雀纵有丰衣足食,却始终无法展翅飞翔,雄鹰纵有广阔蓝天,却始终饱受风雨。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笑一痛之间,有如此之鸿沟让人无法逾越。

矛利还是盾固这个争论了千年的问题到现在依然遥不可及,如果有一根指挥棒画一根标准的尺度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不必烦恼,但哪儿有?问苍天怕也无法回应。

很多事情我们以为不会忘记,而就在这恋恋不忘中被我们遗忘了。这就是生活中的矛盾。我总是渴望像婴儿般纯洁的心灵,甜美的笑容,却无法不在一天一天中变得势利,面对生活,总是无可奈何的矛盾。

经常我会梦到自己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左还是右?我站在那里汗流浃背,一滴滴就那么顺着背脊流下来,滴,每当这时我都会挣扎着醒过来,心里隐隐约约地痛楚着,却无法知道自己最终的选择。而在生活中,这种情况时常有,我总是心力交替地面对一个个背道而驰的路口。

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在一个个矛盾堆砌的缝隙中穿越而行,弄得血肉模糊。

如果可以,我愿意向着太阳一天一天快乐地生活,可为什么你总要问我左手右手要哪一边?

评点:这篇作文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生活中的矛盾比作“左手右手”,再现了命题的意图,并为行文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文章紧扣矛盾,又不脱离生活,语言流畅。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文章只是展示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以及这些矛盾给人的感受,却没有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议论文没有针对性,没有发人深思、启人智慧的观点,应该说是不小的失误。

例文二

今天,昨天

幽州台上停留着一双孤独的眼睛,从昨天的一千年望穿了明天的一千年,幽州的白日,寒冷得发亮,幽州的黑夜,寂寞得疼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眼睛里千年孤绝的泪滴始终不曾落下,难道是在等待明天的黎明?

一半的孤独漂泊在历史的乡愁里,而一半的寂寞留给了虚幻的未来,就是没有今天。

有那么多邀月醉行的乐,汉武铜人眼泪的重,只听见曹操悲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全是哀伤嘶哑的声昔,只看见魏晋的人们站在生命的山岗上,向尽头眺望,带着流水一样的忧伤。

然而,站在今天的瞬息之中。向前、向后,无限延伸,向前、向后得到的都是矛盾,现实的矛盾。

陶潜的菊花不再绽放,取而代之的是一朵朵娇艳欲滴的玫瑰在说“我爱你”。红楼梦里的梦也不再真实,只能化作无人问津的桃花源,伴随着玛利亚。凯丽劲爆的歌唱,桃花扇也不再缤纷,而是化作一双双美丽眼睛,充满了矛盾、充满了痛苦。

我总是敞开自己的天边,让王勃的落霞挂着,敞开自己的四月,让李贺的红雨乱落,也许这还不够,我要让那个有橙色瞳孔的画家画完他永远也画不完的向日葵,我要让那个狮子一样坚韧的音乐家谱完他的第十交响曲。

可是,当黎明的第一丝光茫穿透我的天边时,一切都将结束。今天开始了,现实开始了,昨天的色彩归于黑暗,只剩下苍白得发亮的眸子,等待着,等待着明天的鸡鸣。

矛盾,拉伸了昨天与今天的距离,我需要一个滂沱的雨季,可以溶下过去的每一朵云,我需要一个很深的夜晚,可以度过昨天的每一个黄昏。

在现实里仰望,得到的只是瞬息,在现实里回眸,是一段悠长的历史在现实里眺望,是一片灿烂的光明。

在矛盾中寻觅一千年,又一个一千年,历史踱了进来,充满了现实。

也许有一天,陶潜的菊花再一次绽放,长沟流月,杏花疏影,吹笛到了天明。

生命只有一次,让昨天的缤纷再一次在今天演绎,那么明天呢,明天已经在今天度完。

评点:这篇作文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剖析了“生活中的矛盾似乎无法避开”的道理,可是并没有提出解决办法,不能给人以启迪。此外,高考作文语言要好,但并不是说语言唯上。立意鲜明、观点深刻也是不可忽视的。

★话题四:生活告诉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是什么?门捷列夫说:“生活便是寻求新知识。”列夫·托尔斯泰说:“生活不是享受,而是很辛苦的工作。”巴尔扎克说:“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歌德说:“生活之树常青。”

请以“生活告诉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人人都在生活之中,但未必能人人都深刻地认识了生活。写作“生活告诉我”话题,需要作者打开第三只眼——“慧眼”,不仅能从惊天动地的大事中发现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更能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生活的丰富与美丽,写出“见人之所未见”的独特感悟。

比如,一位在医院陪病人的小姑娘,误把透过残窗斜落在过道上的一方月光,当成了白手绢,弯腰拾了一下。这么件小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卑微得不能再卑微;小姑娘不被人看见则罢,被人看见恐怕只有尴尬的份儿。假如你目睹这一场景,会涌现什么样的感想呢?恐怕会投去鄙夷的一瞥吧。这能当作写作素材吗?这能写出什么“生活告诉我”吗?

作家鲍尔吉·原野刚巧在医院为父亲陪床,目睹这一幕后,他没有嘲笑小姑娘,而是觉得:“这一举动充满生机。小姑娘也是病人的家属,我不知她的病人在床上煎熬着怎样的痛苦,但她的心里仍装着美,不然不会把月光误作手帕。”作家感伤自己在小姑娘之前已将楼道走过几遍,却对周遭懵然无动于衷,反问自己:为何不能像小姑娘一样空灵?许多年后,作家写出了美文《月光手帕》,启迪读者:世俗的眼光使我们失去了多少美的发现,给我们造成多少无法弥补的遗憾!学习鲍吉尔·原野,发掘并表现生活的美吧。

例文一

曾经,我恨过母亲

母亲曾经在我眼中毫无地位,每每看到粗俗的举止,听到她那尖厉的嗓门,我就觉得烦。

在读小学和初中时,母亲总喜欢拿我跟别人比。那些“教猪都教变了”、“你还不如别人的三分之一”的话,她总是家常便饭般向我扔来,使我幼小的心灵时时受到伤害,在她面前,我根本没有自尊可言。我发誓要考上大学,并不是为了了却母亲的心愿,而是为了早日离开这个让我心寒的家。

也许,厌恶母亲的感觉正是从那时萌芽的。当别人问我“爱母亲还是爱父亲”时,我总毫不犹豫地大声说:“父亲!”在我心中,父亲的高大与母亲的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母亲的粗暴管制下,我变得不愿多说一句话,甚至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这样一直持续到中考,我那恼人的阑尾炎突然又犯了,痛得说不出一句话来。离政治考试还有半个多钟头,当我准备忍痛走进考场时,母亲竟对我说:“别死撑,大不了不考了。”我呆住了,这……这是我母亲说出来的话么?我咬着牙,倔强地摇摇头,无意间瞥见母亲两鬓隐隐约约的白发,才没有发泄闷在心里的不满。

从考场出来,我已大汗淋漓,抬头一看,操场上依然站着许多家长。不过,跑在最前面的竟是我的母亲。她大包小包地提着不少东西,急切地迎了上来,这儿拍拍,那儿看看,问我:“身体怎么样?撑得住吗?这是我刚买的药……”当着那么多考生的面,对我如此“亲热”还真让我怪不好意思。第一次见母亲那急切的模样,我既惊讶又兴奋,不知为何,默然之间,我的眼睛有点湿润了。

忽然间,我意识到:这么多年来我的心里全都充斥着对母亲的怨言,却没有看到每天晚自习后母亲那瘦弱的身影;粗心的我还忽视了母亲穿针的动作不再麻利,忽视了母亲乌黑的头发中已经出现丝丝白发……

升入高一,我住在学校,暂时离开了母亲。这些日子里,我仿佛长大了许多,渐渐学会了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母亲依然对我要求很严,但我已不再抱怨。

母亲的确很普通,很严厉,但现在,我只想说:“母亲,女儿真的很想念您!”

评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是多么困难,即使父子、母子之间也难免如此。母亲粗俗的举止、粗暴的管教、尖刻的语言,曾经深深地伤害了“我”的心灵,以致“我”厌恶母亲,憎恨母亲,中考政治考试前到了高潮急转直下。考后“我”才深深感悟到母亲对“我”爱得那么深。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从“抑”到“扬”,以“无意间瞥见母亲两鬓隐隐约约的白发”埋下伏笔,以母亲的“跑在最前面”“亲热”为契机,转折自然,真实可信。

例文二

生活应多一份经历

漫步在波浪起伏的江岸,望着对面连绵起伏的群山,尽管它不怎么悦目,我也已经知足了。

告别了故乡,也告别了往日宁静的故土,随即接触到的是大自然以外的诱人的世界,接触到的是那喧闹的城市。于是方感人间不再那样宁静和平,也感到城市生活的拥挤和艰难。

我默默地,静静地用串串足迹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在瑰丽多彩而又充满善恶真假的世界上,我们再也不能拉着父母的手蹒跚学步了,一切诱惑都要靠自己去思想、去选择、去抗拒。

在紧张的高中生活中,我时常体会到:在繁忙的时候,埋头忙碌,觉得世界是一团凌乱的挤迫与紧张;人在闲暇的时候,又无所事事,觉得这世界是一片空白,平淡而无味。我时常会在对以往的缅怀与追忆中寻找寄托,但那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人生数十载寒暑,已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徘徊留恋的,对那些已经过去的做过多的追忆,只会剥夺自己向前开拓的精力,浪费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

我们应该感到来到这个世界之不易,我们应懂得去珍惜。我们不能做一朵畏缩在墙角的小野花,因为它们将永远无法感受到参天大树所经历的沧桑。

我们要勇敢地经历。多一份经历,就少一份平庸。当我们突然遭遇不幸和苦难,就让我们把它看做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吧;当我们感叹自己的平凡时,就让我们勇敢地去经历,无论是酸的、甜的,还是苦的、辣的。

评点:如何看待尘世的真假善恶美丑?如何看待生活中突然遭遇的不幸和苦难?作者以心灵独白的方式,提出“生活应多一份经历”的感悟,激励读者战胜诱惑,正视艰难,拒绝平庸,勇敢开拓进取。主题积极向上,开掘较深。心灵独白诚挚真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显示出作者较为深厚的语言功底。

★话题五:学会生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中有一段话: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各种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新的教育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蕴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也就是说要使人们学会生存。

请以“学会生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个话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与个人、社会、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同时也有着广阔的写作空间。构思时要认识到“学会生存”早已从钻木取火、人与自然的直接搏斗中走出来,演变为更为复杂的求立足、求发展的方式,应赋予文章以鲜明的时代特色,立意上体现出积极的价值取向。

话题作文写法灵活,可记叙,可议论。记叙时除交代清事件的过程外,还要从材料中挖掘出一点内涵,最好有画龙点睛之笔。可以采用对话体、日记体、故事集锦式等来增强作文的生动性;如果不写个人的生活经历,可运用借物喻人或拟人化的手法。议论文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按“为什么要学会生存——怎样学会生存——学会生存对未来发展的意义”这一思路展开,可以对民族历史的程加以观照,也可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

学会生存

(一)

非洲有一种叫艾虎的小动物,当它把孩子养到基本能够独立生活时,便毫不留情地将其轰出家门。孩子如果不肯走,艾虎父母就会狠心地将其咬走。

动物尚且懂得学会生存的重要,更何况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呢?在很大程度上,学会生存要比直接得到物质援助有用得多。别人送你一条鱼,只够你饱餐一顿;若别人教会你如何捕鱼,你岂不是享用一生吗?

在学习上,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的精神固然可贵,但若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能事倍功半。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有人估计,近30年来,人类创造的知识的总和大概是过去两千多年的总和;到2050年,人们所运用的科技知识中,20世纪末的知识可能只占1%,而99%的科技知识是新总结出来的。可见,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关键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历史的发展,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

学会生存是生存的前提。

(二)

有人说:“鲨鱼之所以能成为海上霸王,完全得益于它最大的缺陷——没有鳍。”我完全同意这种观点。正是因为鲨鱼没有鳍,才促使它不停地游,否则它只能成为海底的一堆废物。鱼,没有鳍是可悲的,但鲨鱼却并不因此而自暴自弃,而是敢于在逆境中磨练自  己。

无可否认,环境对于人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人并不一定只能听天由命。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有句格言是这样的:顺境中的笑脸容易被遗忘,逆境中的笑脸才让人刻骨铭心。

竞争的社会会造成人心理的畸形,席卷而来的挫折、困难也许会让人痛苦颓唐,但是你想超越别人,你就得应付与承受。“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在逆境中磨练自己,才是生存的完整过程。

(三)

一群羚羊正面临着两只猎豹的威胁,它们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井然有序地围成一圈,将两只猎豹包围其间。每只老羚羊身上都驮着一只小羚羊。恶战开始了,羚羊一上一下用强有力的前蹄踢着猎豹。包围圈越缩越小。最后,两只猎豹葬身在羚羊蹄下。  在强敌面前,动物往往显得很冷静,团结一切力量,度过难关。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国家,每个部门,每个人都面临着被竞争淘汰的危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齐心协力,优势互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欧共体的成立,企业联营兼并,强强联合,股份制的兴起……事实表明:只有力量强大了,才能叱咤风云,因此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一个人在面临巨大的挫折时,往往孤掌难鸣;几个人出谋划策、同舟共济,才有希望化险为夷。

学会合作是学会生存的重要方面。

要生存就得学会生存,要学会生存就得处理好环境与自身、竞争与合作等各种关系。我们是肩负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的一代,懂得如何生存尤为重要。我们确信:我们将是21世纪世界的主角,历史的焦点将汇聚在中国这片伟大的土地上,  因为这里将会出现—批生存、竞争的强者。

评点:本文以智者的口吻讲述了三个故事——艾虎教子有方、鲨鱼境求生、羚羊合作脱脸,通过故事里的事,又联系新形势下热点问题,展开精辟的分析,水到渠民地点明寓意。这种借师发题发挥的写法,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深度和力度。

例文二

真实的生活

生命中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日子告诉你我曾这样一步步走过。   ——题记

9月14日 阴  有风

联考成绩出来了,分数低得吓人!自习课我坐在教室里,用茫然捏着的笔,把每一个错误的地方用圆圈勾了一遍又一遍。眼前白花花的卷子,忽而是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忽而又成了密密麻麻的考题。高三的一切都与未来息息相关,让我如薄冰,大意不得。但我曾那样刻骨铭心地奋斗过,竞终究换不下来得失分明的结果。我深深清楚高考一役的重要,我等待的、企盼的、坚持的,无非是未来的真实与美丽,然而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是否真的不可逾越?!如果梦的失真意味着改变生命的本色,我不知道那孤独的守候是否就是真的生活?我捧着书,坐了整整一个晚上,竞一个字也没看进去……

9月16日  

今天联考成绩分析,会议室里齐刷刷坐着600名学生,教务主任在眉飞色舞地讲着。看着手中的成绩单,我苦笑了:现实就是现实,还分析个啥?

我是否真的有些累/长夜的尽头是一片漆黑/伤心的最后是一种疲惫/无奈的时候总觉得人生很乏味/梦醒之后总认为现实最可悲/高兴时眼泪也许摇摇欲坠/痛苦时心情也许无所谓/想睡去总需要一片麻醉/失落的心情总是占据我心扉/悲剧的色彩总与我紧紧相随/真的自我早已面目全非……

我学了,学了!很刻苦的学习!但现实却不让我抬头! 不让我翻身!连一个施舍的分数也不给!  平凡如我?渺小如我!

9月24日天气(想不起来)

今天又考试了,我强迫自己在考场上坐了20分钟,然后胡乱涂了些答案,真上名子,溜掉了。

站在操场上,我大哭一场。放弃吧,这是最好的结果。放弃吧,我的理想;放弃吧,我十几年的奋争。如果没有未来,我会成为一具驱壳,放弃吧,这虚无缥缈的未来……这也许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物竞天择!

10月4日晴(久违的)

今天,我的“福音”来了,是郝峥的信,一位我敬佩的、引以为榜样的师姐。她早我两届毕业,现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习。在我最无助而彷徨的时候,她来信了!我急急地打开,还是那样倔强而坚强的笔迹:

想念的刘达:

现在于领教高三的成功了吧。我在遥远的北京给你加油!北京不冷,我们穿着单衣单鞋跑来跑去,国庆的几天特别热闹,这也许就是北京的好,你来了就知道。(是的,我曾向她保证我要考北京的大学,然而——)说好了,我在北京等你!

理想不是一座娄空的城堡,它需要太多的坚忍与执著而任何无益的忧伤、悲苦和失望都注定满盘皆输……我们选择了高考,就注定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当你意志不坚定而想要轻言放弃时,问问自己:是否真的舍得?高考是人生的一次转折,我们为它努力,不仅仅是为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为自己更加成熟而坚定的笑答,为自己今后独立的生存……总之要快乐地学习,独立地思考,请相信你自己,正如我相信你……

郝峥

这来自北京的声音,让我麻木了近乎两个月的思想开始苏醒,我的勇气不是迟钝的,我趴在桌上无言而泣……是啊,我一遍遍强调自己的棱角和独立,却忽略了生活对人的考验;我一次次对未知的美丽顶礼拜,却只会自怨自艾,把自己推入痛苦的深渊;我呼唤生存的温暖、阳光和欢笑,却没有真正摆正自己和未来、学习和生舌、追求和收获的关系。

10月20日  

今天的雪荚极了,悠悠荡荡,足足下了两个小时。雪后初霁,漫步雪地,好清爽,好自由的空气!我贪婪地张大嘴巴。望着旷远而纯白的天空,脱下好久的沉重,突然想跑、想唱歌、想喊、想流泪。

10月24日  

我真的舍不得放弃自己坚守了十几年的梦想和未来,因为我把真实和美丽变得重于生命。在我将它描绘得无比逼真而完美之后,就更需要义无后顾的奋斗和等候。终于可以放下自己的惶惑和不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原来学习和思考是这般美丽!

今天,我的作文《生存的真谛》被作文老师选为范文在班级朗读了。老师让我介绍经验,我就说:“这是经历了失意的苦痛,获得再生的感动和珍惜。”这是实话,是真的生活。

后记:弱者的生活充满了苦涩和失落,惟有强者才懂得真正的坚定和执著。是朋友的关怀和自己的不屈让我度过了前一阵的动荡,不管明天是否会成功,我的每一份努力都将化作满足和从容伴我度过生命里的每一个严冬。

    评点:本文的可贵之处在于一个“真”字:5天生活的记叙,非常真实地层现了一名中学生学习生活的苦与乐;以—日记体讲述自己的经历,没有深藏幕后的说教,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交流。另外,文中巧妙穿插小诗和书信,体现了作者比较杂实的文学功底。

   

                             2011年高考作文案例:材料作文“面对前人”导写

材料作文“珍惜自己的话语权”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期以来,在电视节目里、博客微博中,一些公众人物“语不惊人死不休”,或“曝光”他人私下言论,以他人的“阴暗”反衬自己的高大;或以自己的社会声望撑腰,蛮横地给他人扣上异类的帽子;甚至“脱下西装”,与网友爆粗对骂……这些现象引起人们的思考: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作为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公众人物该如何珍惜自己的话语权,用好自己的话语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要写好这个材料作文,首先需要把握材料的内涵。材料中有三个关键词:公众人物、电视或博客、语出惊人。围绕这三个关键词,我们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展开思考:公众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公众人物应该怎样做?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传媒中正确的做法是什么?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等等。为此我们可从以下角度来构思立意:(1)“乱”语只能添乱。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浮躁浅薄解决不了问题,社会需要更多的理智者。“乱”语不能成为社会的减压器,“乱”语只能添乱。(2)网络言论应理性。网络世界的理性,需要全体网民理性意识的启蒙和培育,但首先需要公众人物成为网络言论的理性榜样。更理性的网络言论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和作用。(3)公众人物应珍惜话语权。公众人物对自己的话语权负责,既体现为尊重自己在公众中的社会名声,更体现在用自己的名声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4)剔除污言秽语。和谐社会绝不容许污言秽语的嚣张与泛滥,更不允许公众人物依仗自己的社会声望行使特权,否则将会成为对“和谐”的一种玷污与扭曲。(5)网络需要“绿化”。在网络风靡世界的新时代,一些公众人物不负责任地在网络上爆粗对骂,这样下去,网络将会成为生活中的垃圾场,因此,提倡“绿色网络”已势在必行。(6)公众人物应担责。公众人物之“名”,自然会使其言论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被更多的人二次三次多次传播,使更多的人受到影响。因此,名声对于公众人物来说,是一种权力同时也理应是一种责任。(7)言与名应一致。公众性,决定了名人之言必须与身份吻合。名正言顺也意味着名之正则言须顺、言之不顺则名之不正。名与言之间,如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样应该一致。言与名的一致,不仅体现在名人之言应该与自己的身份吻合,同时也要体现为名人应借自己的身份去自觉地主动地传达真善美的知识、价值和情感。

例文一

怀念那些骑士

华灯初上,霓虹点燃了整个城市。夜风微凉,我站在城市的边缘,喧嚣的浊浪一次又一次地敲打着心灵的堤坝。面对那些华丽的、低级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如涨潮般飞快地在各种媒体上出现,我只能摇摇头,希望能远远抛开这浮华的热烈。

仰望夜空,那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平静、安宁的世界,星星在唱着音调低沉婉转的歌。我感到一种空旷幽深的寂静慢慢渗透进身体,平息了对这纷乱世界的厌倦。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了丁聪的微笑。

丁聪只有一个笔名,那就是小丁。这位经历过太多悲苦的老艺术家,本该对这个不公的世界有同样的怨恨,但是,他却没有。过去,面对嘲讽、怒骂、皮鞭,这位生于1916年的老人永远都是平静的淡然。他可以去咒骂,去抱怨,但这样世界上便不会有那张朴实而善良的笑脸。不论年岁多大,这位漫画家总将自己叫做小丁,这两个字里,满含着积极与乐观。丁聪说过:画笔就是我的话语权。于是,我们从不曾看到他与他人无意义地争吵,因为,他喜欢用一种更平和却更有力的方式去影响这个社会,影响这个世界,顺便也影响一代人的精神家园。2009年5月26日,这位默默的同时也是伟大的漫画家去世了,但他的漫画还在,他的人生态度还在,他的高大人格还在。我怀念他——这位用画笔描绘世间百态的老人。当闪闪发亮的电脑屏幕上充斥着诬蔑、充斥着粗话的时候,我便想起一句话:画还在,话还在。

也许有人会说,话语权,终究还是要靠更简洁明白的话语来体现。我,不禁想到另一个人的名字——罗京。无须赘述他的荣誉:中国播音主持界最高奖项“金话筒”终身成就奖,中国最权威的新闻平台《新闻联播》主持……工作25年主持3000多次节目无一差错,无疑比很多人有着更高级别的话语权。他,并非完人,他也会愤怒,他也会疲惫。曾有人听到过,在录完一期《新闻联播》后,罗京在空荡的走廊上感叹:真他妈的累啊……是的,他也会说脏话。处在那种压力如山的环境下,他心中的弦紧绷欲断,他需要释放,即使这次释放转瞬便消失不见。罗京明白,有些话,永远不能堂皇地说出口。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并不是真正的无情无欲,而是懂得用礼将俗压在最深最深的心底。于是,他吝惜自己的话语权,有人用来称赞柏杨老先生的一句话形容罗京也恰如其分:只为苍生说人话。除了表达国家的感情同时也是他自己的心声之外,他并不爱热闹地闲谈。他像一名骑士,默默地走过自己的战场,偶尔哼唱几句故乡的歌谣。

在这微凉的夜里,我深深地想念这些已经逝去的骑士。是的,他们都是在我的记忆中纵马奔腾的骑士。他们放歌,他们微笑,他们用平和、用宽厚去迎接这个世界,无论来临的是春风还是暴雨。他们,此时此刻,正在无垠的夜空中注视着我,也注视着这喧嚣的大地。我想,那些现在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人终会翻开他们的书,一字一顿的如小学生般品读他们的人生态度,终会如我一般,如此强烈地怀念他们的骑士风度。

评点:这是一篇考场作文。本文角度比较独特。文章借助自己的联想来构思全文,选取丁聪和罗京的人物事迹来阐释材料的内涵,通过丁聪与罗京珍惜自己的笔与口来反衬当今某些公众人物的信口雌黄。另外,文章以叙代议的倾向严重,暴露出作者长于叙述、怯于说理的弱点。

 

名人,请名德双馨

如果说名望是一座山,一座众人用崇敬的心情垒成的山,那么,品德就是高山的基石。美好的品德构成稳固的基石,可以让名望巍然屹立;恶劣的品德犹如掏空了的地基,越高的名望越容易摇摇欲坠,毁于旦夕之间。所以,名人请名德双馨。

这是一个娱乐混乱的时代。艺人可以成为明星,“草根”可以成为明星,就连本该安心授业传道的学者、教授也被包装成明星。但是,无论是娱乐名人还是文化明星,都应该学会用品德为名望加分。或舞艺精湛,或歌声嘹亮,或演技逼真,抑或是讲解通俗生活,这些才能或技艺可以成为星星之火,速成燎原之势。但当疯狂的粉丝们的热情渐渐退去,什么才能保持火苗的旺盛?是绯闻?是“雷”语?是“囧”事?不,这些只是娱乐的兴奋剂,或许一时能提高关注度,但也会瞬时消逝,只有美好的品德才是永远的保鲜剂,

不少人崇尚“越骂越红”的炒作传说,但他们不曾想过,即使火了,他们也是背负骂名;即使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了,他们恶劣的品行也只是遭到更多人唾弃,只不过是丢人丢得更远一些罢了。为何不用美好的品德来为自己争得荣誉呢?提高自己的素质,锤炼自己的修养,这样才能让人们从内心接受你,喜欢你。名人,请名德双馨。

回想刘德华从艺的艰辛历程,是什么让他三十年长盛不衰?是他勤奋的态度和真诚的笑容深深打动观众的心。即使是迫于无奈隐瞒婚姻被曝光后,他也是立即真诚地向粉丝们道歉,换回粉丝们的原谅。名德双馨,让刘德华成为演艺圈中“不老的神话”。“功夫之王”成龙和“功夫皇帝”李连杰在创造了事业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之后,不约而同地开创了自己的慈善事业。他们的技艺为他们赢得了名望,他们的慈善之心又为早已高不可攀的名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比之下,如今在网络上“爆粗口”的那位清口艺人和“不讲理讲暴力”的个别相声名家,只能算是“小人”,庸俗、低俗、媚俗的言行折射出他们的灵魂。名望不大,便靠哗众取宠争夺人气;德行不高,便靠惊人之语吸引眼球。这样的人,是不可能长久活跃下去的。如果这些人不赶快提高自己的修养,早晚会被众人踢下所谓的“圣坛”,打入不可复出的冷宫。

名人,应用美德提高名望。把美德留给公众,有如阳光斜洒大地的灿烂,有如微风抚摸树林的清爽,有如夕阳燃烧天空的炽热,有如浪花冲刷礁石的激情……把美德留给公众,公众也将回报给名人声望。名人,请名德双馨!

评点:这篇议论性的散文,切合题意,立意较高,且思路明晰,语言富有变化。作者在名望与品德的对比观照中表达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提出了“名人,请名德双馨”的观点,批评了那些德行不行靠惊人之语吸引眼球的人。文章语言富有诗意,文章一开始就用优美形象的语句点出名望与品德的关系,接着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诠释文章的观点,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继续用优美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诠释二者间的关系,并再次强化文章的观点,使得文章题旨十分清晰。

公众人物应该怎样?

社会是一片沃土,若是种上文明与善良的种子,盛开的则是和谐之花;若是种上野蛮与邪恶的种子,结出的则是丑陋之果。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片土地的耕种权,而公众人物却对这片土地有更大的控制权。那么公众人物应该怎样呢?

公众人物应是一个标志,一个能代表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善能传善,所以社会可以和谐;恶能导恶,所以社会可能混乱。作为能够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公众人物的言行已不再仅仅能够反映他自身的修养与素质,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风气的一面镜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内心,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塑造着一个社会的形象。一个公众人物,他所说出的一句善言,有时可以唤起一个社会的良知;他所道出的一句恶语,有时也同样可以毒害一个社会的心灵。所以公众人物应更多地拿出自己心底的真善美,使他们汇成一条富含社会所需营养的河流,让这条河流在不知不觉中,流经社会的每个角度,流入每个人的心田。到那时,到处开遍了和谐之花,文明之花,我们的社会也会健康地成长。

公众人物应是一盏明灯,一盏能指引方向,防止人们误入歧途的明灯。当一个人成为公众人物,他就应该对他人、对社会怀有一份责任。这份责任不是苛求公众人物必须以天下为己任,或者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一个公众人物至少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不让自己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同样作为当时的公众人物,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虽没有做官,却四处讲学,致力于向四方传播“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他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做官的能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道路,他用一生的行为实践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标,他的恩德泽被子孙万世,让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根植于每位中国人的内心。若公众人物做到如此,也真正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所以公众人物应成为一面旗帜,一面招展在社会时代的上空,标志着文明、和谐的能引领人们向前迈进的旗帜。

社会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我们在修饰它的外表的同时,更应美化它的心灵。社会是一条河流,我们在向其中注入水源的同时,更应保护它的澄澈!

评点:本文开篇妙用比喻、对比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提出了公众人物对于土地的控制权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公众人物应该怎样”的问题。全文围绕着这个问题,从“公众人物应是一个标志,一个能代表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公众人物应是一盏明灯,一盏能指引方向,防止人们误入歧途的明灯”两个不同的方面来展开分析论证,结尾部分再次运用比喻的修辞,再次强调了人们对于社会的正确做法,使得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观点鲜明。

剔除污言秽语

荧屏上的他们光彩夺目,万众瞩目之下闪动着耀眼的光辉,可台下的他们又会脱掉怎样的“伪装”,语出惊人?那些微博中的污言秽语不禁让我们寒心。

“请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真无法评论那些脱下“西装”与网友爆粗对骂的聚光灯下的焦点是否还可称得上是传说,或许那是对社会知名度的一种变相的索取吧!看到网络中那些被污言秽语玷污的名人博客,我们已没有勇气探身其中寻找享受与崇拜了。此时心里不免多了一抹浅浅的无奈与悲哀,为那些只顾及台上风光,却从不修饰幕后仪表,乱爆粗口,从不珍视自己话语权而施加不良影响的公众活跃分子感到一丝心痛。

和谐社会绝不容许污言秽语的嚣张与泛滥,更不允许公众人物依仗自己的社会声望行使特权,否则将会成为对“和谐”的一种玷污与扭曲。网络是人们交流的平台,不是用来传播污言秽语的途径,更不是那些不知趣的名人爆粗口的工具,网络应由大家主宰,由文明与道德掌控。社会亦如此,舆论是正义的化身,那些敢以自己声誉当赌注而在网络上爆粗口的名人终将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中销声匿迹。我们不可低估舆论的压力,更不能轻视公众的力量。剔除污言秽语势在必行,它是名人找回尊严与名望的唯一途径。

剔除污言秽语,撑起一片文明的蓝天,我们早就应该这样做了。然而信息愈发达,物质财富愈丰富,人们的“口臭”现象就越来越严重。人性的退化、文明意识的削减不禁让人寒心。我们该如何拯救现代文明,修补这一道道裂痕呢?或许我们唯一的选择便是剔除污言秽语,别再让它侵蚀着美好的网络世界,更不要让它摧残了人性的美好与纯真。

那些万众瞩目的焦点,那些公众崇拜的名人,请你们珍惜自己的话语权,用好自己的话语权,让自己的博客微博中多一些清新亮丽,少一些肮脏污秽,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值得回味的地方,让社会也因为你们的文明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剔除污言秽语并不只是名人的责任,它需要我们共同携手,创造一个更加多彩纷呈的美好世界。

评点:这篇文章紧密结合作文材料,鲜明表达了“剔除污言秽语”的观点。围绕着这个观点,作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努力分析,既分析了污言秽语所带来的影响,又阐明了剔除污言秽语的势在必行,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整篇文章点题意识强烈,使得文章的观点鲜明突出。但是综观这几篇文章,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分析论证平面化,停留在材料本身所揭示的层面上,缺乏透过材料深入开掘的能力。这应该不是这几篇作文的问题,而是当今中学生普遍缺乏思想深度与独立思考的体现。

 

2011年高考作文案例:“春天里”导写

请以“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关注“社会与人生”的作文题目——似乎暗合了前些日子从网络传出的感动国人的那首农民工版歌曲《春天里》(44岁的王旭和29岁的刘刚一起演唱),令人感慨,令人怅惘,更令人深思。
  “春天里”作为作文题目,我们应由自然到社会再到心灵,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角度、层面去思考,比如在自然的春天里,在社会的春天里,在心灵的春天里,在哲学的春天里,在艺术的春天里,在历史的春天里,等等。如此看来,“春天”就不只有“大自然”层面的含义了,而更具有了社会人生之意义(象征义)。
  以下立意供同学们参考:
  在大自然的春天里,我们学会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奉献/坚定了希望/树立了信仰/学会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等等。
  在心灵的春天里,我们实现了精神的高蹈/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构建了我的精神世界,等等。
  在哲学的春天里,我们学会了思考/认识了自然、社会与人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本质力量,等等。
  总而言之,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散我们的思维,去联想,去想象,把有关春天的含义(本义、引申义和象征义等)春天的信息与材料(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关于“春天”的诗句,它是我们写作生发时的极好的“引子”)全部汇集到大脑里,然后加以筛选与提炼,并用自己对“春天里”的“主要情感特征”去驾驭、同化这些信息与材料,从而写出令人怦然心动的好文章。
  附《春天里》歌词: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 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 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她 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
  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 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 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 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还记得那些寂寞的春天 那时的我还没留起胡须 没有情人节也没有礼物 没有我那可爱的小公主
  可我觉得一切没那么糟 虽然我只有对爱的幻想 在清晨在夜晚在风中 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 依然像那时温暖的模样 我剪去长发留起了胡须 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
  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 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 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 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春天里

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幅图画:春光无限温柔,你大声念诵十四行诗,念给身前斑斓的花听,念给喧闹的流水听。身后,是黄花满山,朝露映彩衣。年轻的声音,让生命不禁微笑。
  这才是生命的春天。春天里,你执着于理想,不为现实所屈;你热爱生活,关心你的时代;你不沉溺于内心的沼泽,而是抬起头,让年轻的目光望着外面树梢上跳跃的太阳。
  以春天的名义,追逐自己的理想,循着信仰的脚步,永不止息。
  我常常被五四时期的青年感动,他们的旗帜,他们的呐喊,他们满腔的热忱,都是最简单、最真实的,却也使他们与自己的国家如此亲近。那个时代的青年,抚慰了我们内忧外患的民族,他们自己也成了我们民族历史的记忆。
  半个世纪后的法国青年,在五月风暴里走上街头,戴着花环,抱着吉他,为他们抽象而崇高的革命理想放声歌唱,全世界都被他们震惊:原来青年们执着而纯粹的理想也是一种力量,原来青年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成长阶段,只要他们的眼光一旦投入社会,他们的声音也能振聋发聩。
  从此,世界舞台上有了青年的想象;而那一刻,也成了历史坐标上极具意义的一点,他们改变了一整代人,或许也改变了从此以后的世界。
  同时期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也是一群青年,喊出了“审视内心,关注社会,远离世俗”的口号。
  听见了吗?这是曾经的青年在振臂高呼,在挥旗呐喊。他们浪漫激情的春天里,是一座座理想的丰碑在熠熠生辉。时过境迁,岁月却早已记取了他们的笑容。我们呢?
  春天,不该只是记忆。抬起头,看吧,世界不是深灰色的。审视内心吧,看看你的梦想,你的坚守,你的信仰。关注社会吧,你爱它或者不爱它,它都注定是你孕育理想的摇篮。以后,如果你远走他乡,它将成为你的名片,你的背景,你的记忆,你和故人们心照不宣会心一笑的东西,就代表了一代人的记忆。或者说,一代人的记忆里都有它的痕迹。
  你需要社会,社会同样需要你。成熟的社会里永远有年轻而清晰的声音。它象征着一个社会源源不断的活力,它使社会在世俗之外更具有了一些理想的色彩,催人奋进。世界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但我希望,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能有年轻理想的声音回响,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一路鲜花相伴。
  如果我们的青年都能这样有理想,热切关注我们的精神信仰、文学艺术以及政治制度;如果有那么一天,即使我已不再是青年,也请允许我以一片欢欣与鼓舞,献上我对他们最真挚的祝福!
 评点
  文章撷取“春天里”应“奋斗”之义,并以“为国为民的理想”作“奋斗”之方向,审题准确,立意高远。
  文章开头很有生命意味:在春天里,大声念诵十四行诗。诗是什么?诗是青春生命与理想激情的抒发。由此,作者想到了生命的春天,自然而含蓄。紧接着,又牵引出历史上中外青年的“生命的春天”。在这生命的“春天里”,青年为“理想”而奔走呼号,简直可以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最后,文章呼吁,作为青年的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给历史留下“青年”理想的痕迹,并表达自己对“理想青年的敬意。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井然。
  文章先由现实写到历史,再由历史再回到现实,文气之晓畅,思考之深刻,情感之炽热,读之令人快然,唏嘘不已!

春天里

我是李白,其实我并没有死,我不过是醉酒之后,抱月而眠,睡得久了些。在这个春天里,我刚刚醒来。
  一千三百年前的春天里,我把春花春水春光欢声欢歌欢笑揉碎在梦中、醉里。一千三百年后的春天里,我悠然而醒,一边沉醉在诗意里,一边睥睨着这个繁华而又多变的世界。
  我是一个十分浪漫的人,但在浪漫中也能保持我的清醒。我开始惭愧于“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春日。即使诗歌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也要腹中自有三千才思方可吐出她的芬芳。
  世上只道我是谪落人间的仙人,轻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哪里知道我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世人只道我大唐是诗人的星空,浪漫的田野,九万里山河壮阔,哪里知道我们唐人风骨,向学之风慰为壮观。“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我们自幼饱读诗书,勤习剑术,学而不止。所以,我们才少年有志,志向乾坤。
  在这一千三百年后的春天里,我发现世界变了样。不知是我还没有醒,还是世界早已醉了。寻寻觅觅,我寻不到那个时节江头送客的冷冷清清,寻到的只是金流银涌之地的熙熙攘攘;我寻不到春天里扇动银翅的蝶儿,寻到的只是高高的烟囱下残喘的灰蛾。好久好久,我才寻到那个图书馆,只有稀稀落落的少男少女,那些意气风发,有诗意的青年哪里去了?
  想当年,赐金还乡的失意都不曾消损我的浪漫。叹而今,浪漫却在这春天里消失全无。
  如果只是寻不到春天的踪迹也就罢了。至少,我还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梦中、醉里,我还能依稀瞥见那时节的芳草萋萋,白衣胜雪,烟花三月和牡丹遍野。只是我再也想象不出还有谁能与我煮酒论剑,笑谈天下,漫游四海。
  王昌龄是个俊才,不幸早夭。杜甫虽然年轻,但勤奋得令我伤悲。但是,在这个春天里,我能找谁呢?貌似最后一个以诗余为赏心乐事的俞平伯也不再了,海子有我的浪漫,但是可惜了。
  呜呼哀哉!我不求知己,但求与我能一起品读“杏花、春雨、江南”的诗人而已,他们哪里去了!
  这个时代,哪有什么春天啊。我的浪漫与天才恐怕早已像那银河一样从空中落了个干净。
  没有人读诗,却有人在读着寂寞!
  诗歌,难道注定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遥远的回忆?难道只是那一坛揉碎后沉淀在梦中、醉里的杏花酒吗?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豪饮一坛千年的杏花酒,但愿长醉不复醒。不!我还要醒来因为,一定会有一个喜欢读诗的人,在那春花春水春光欢声欢歌欢笑的春天里,等着我。
评点
  春天,本是一个读书的季节——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文章撷取“春天里”应“播种”之义,符合题意。令人称奇的是,文章以“李白”作为“故事”叙述的视角,构思巧妙。文章通过李白在“春天里”醒来看当今世相,痛批世人不读诗,致使诗歌沦落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本文语言精美,富有意味,化用了李白许多的诗歌,显示了作者较高的诗歌积累与素养。这也给了我们写作的一个重要启示: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一个作家,然后根据考场作文题,写出符合考试“要求”的优秀作文。

 

2011年高考作文案例:命题作文“尽责”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建筑作品。“鸟巢”总重量达4.2万吨的钢结构,全部要通过焊接来完成。为了保证焊接质量,焊工们每焊接一条焊缝,都要在焊缝边上镌刻下自己的名字。这种责任到人的做法,杜绝了裂纹、夹渣等问题的出现,使得“鸟巢”构件工程的一次成功率达到了99.99%。
  请以“尽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
  “尽责”意为“尽力负起责任”。切分之,“尽力”是态度问题,“负起”是能力问题。深析之,需要考量三个问题:首先,对“谁”尽责?既是对自己,更是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其次,怎样才算尽责?不仅要尽力而为,而且要全力以赴。再次,怎样才能保证尽责?事前要明确责任,事中要监督履责,事后要追究责任。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修建防卫城墙,就采用了与“鸟巢”相同的建筑管理方法:在每一块砖上刻下有关人员的名字。其中包括烧窑匠、监造官、制砖人、提调官、砌造者、检验官……更详尽者,在砖的侧面打印记载了生产州府、出窑时间、运输过程等事项。这种责任到人的做法,使南京明城墙栉风沐雨600多年至今完好。究其因,是严明的“问责”,保证了高位的“尽责”。“人人都有责任,但又追究不到谁的责任”的扯皮怪圈酿成的惨剧已经够多的了,痛定思痛,我们必须用明责、督责、问责来“制导”尽责,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对当代和历史都作出一个“尽责”的交代。

尽责

这是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地方:王家岭。那一天,天塌了下来,水透了进去;那一天,他们的生命像他们头上顶着的冷光灯一样——冰冷。他们是应该被历史铭记的,他们的名字叫“矿工”。
  每天,从地面向地下,直到漆黑无风。闷热的地下,他们挥舞着肩上的工具,将一块块黑色的“金子”送到地上。每天,当他们的脚再次踏上坚实的地面,他们的头再次顶着真实而高远的天空的时候,他们才能放心地、开朗地笑着。他们带着一身的乌黑和疲惫,回到狭小但温暖的家中。灯下,妻子缝补着衣物,孩子埋头做着功课,他们从灯光中感到了生活的希望。
  这天,他们照常下井,照常挥洒着汗水,他们想到晚上可以和家人围坐在桌旁吃着并不十分丰富但足以果腹的饭菜,他们的嘴上不觉挂上一丝微笑。可是,上苍没有再给他们这个机会。
  滴……滴……水从黑色的天幕滴落,越来越快,黑色的天幕在颤抖,脚下的地面在晃动,他们拼命地向上爬,可是上方的光是那么微弱,微弱到被黑暗吞噬。
  他们惊恐,但很快镇定下来。他们知道,这一天总会来的,不过有时不是自己去面对而已。
  过了不久,媒体就不再关注他们了。他们的家人在哭泣,他们的领导却在说“这件事怨不着我”,他们的生命就这么被掩埋了!
  是他们用汗水滋润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是他们用坚实的脊梁承载起一个民族崛起的希望。他们点亮了中国,让中国感受到了光和热,可是中国却让他们像他们的汗水一样被掩埋。死在地上的人会腐朽,死在地下的人和他们的鲜血、他们的汗水,会在几百万年之后成为被自然记住的煤。
  每天,他们为了并不多的几十元工资,在生与死、光明与黑暗中挣扎。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他们只要每天活着走出矿井,笑着看到家人,而不是被人抬出来,被哭号着的家人看着。
  每天,他们用血汗喂养富商,喂养当地政府,喂养共和国,他们像父母一样尽到了职责。
  那天,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尽责了吗?噢,或许是的,抚恤金已经发放了,家属也已经安置了,他们的孩子也受到照顾了。可是,这就够了吗,金钱能够弥补亲情的缺失吗?每个月可怜的补助能够怎样?他们的可怜的孩子会不会再走他们的路,让故事,不,事故不断重复?这时,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尽责了吗?
  当责任没有尽到时,后果就是对荒唐与虚伪的讽刺。
评点
  本文的亮色闪现于情感的跌宕。开篇以“冷峻”之白描,叙述了矿工地位之卑微、条件之简陋、环境之恶劣。中篇以“激昂”的抒情式议论,颂扬了矿工用汗水和脊梁所尽到的“比天还大”的责任——支撑起了国家的工业和民族的崛起。收篇以一连串“激愤”的反问,痛批了渎职者推卸责任之冠冕堂皇。情感的血液与思想的经脉共振,使文章迸发出撕心的穿透力,“死在地下的人和他们的鲜血、他们的汗水,会在几百万年之后成为被自然记住的煤”等语句甚至不乏鲁迅文章警句的震撼力。

2011年高考作文案例:命题作文“墙”导写

请以“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分)

写作提示

这是实体事物型作文题。类似的还有“伞”“路”“水”“网”等。这类题目需要抓住事物特征,明确事物作用,然后以之为喻体,合理联想,写人生,写社会。

墙,可以是有形的,可以是无形的。如果写有形之墙,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有关联的墙,深入挖掘,展开议论,写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或者写与“墙”有关的人和事,表现一个比较深刻的主题。

但相对而言,写无形之墙会有更大的联想、发挥余地,写出深度。

墙的类型:

院墙、城墙、宫墙、长城、哭墙、许愿墙、纪念墙、文化墙、名人墙、铜墙、泥墙、高墙、矮墙、篱笆墙……爱之墙、心之墙、观念之墙、血肉之墙,困难之墙、挫折之墙、阻碍之墙,自我封闭之墙、自我保护之墙,电脑防火墙,闭关锁国之墙、地域保护之墙……

墙的含义:

爱与呵护:国家是庇佑公民的墙,学校是保护学子的墙,法律是维护权益的墙,家庭是呵护家人的墙,父亲是一道严肃而雄伟的墙……

权力荣耀:紫禁城的墙象征着权力,王侯府的墙象征着荣耀。有多少层墙,有多高的墙,代表着有多高的地位。

学问道德:渊博的学识可以是一道墙,孔子的学问被誉为“万仞宫墙”,崇高的人格就是一道墙,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可以是一道墙。

防护抵御:(个人、集体、国家、民族)土地、主权、尊严、自由、隐私等不被侵犯。抵御侵略进攻、侮辱伤害、嫉妒猜疑、肮脏污秽、世俗尘嚣……电脑要有防火墙,心灵也要有保护墙。

隔断分离:隔离彼此,拉开距离……影响国际交流、地域交流、人与人的交流,制约个人的进步、成功、开放。

囚禁约束:墙让人失去自由,寸步难行,左右碰壁。

隐藏遮掩:隐瞒真实真相,掩盖阴谋诡计,藏匿污秽罪恶。

朋友,你见过的最长的墙有多长?我见过的那墙,绵延千万里。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望尽了万里的南北,守尽了千年的沧桑。我登上城墙时并非好汉的身份。触碰斑驳的石砖,吹着那吹了无数岁月的朔风,我明白,那面墙,沧桑,但不苍老。

每面墙都属于一个家,而长城属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昔日大将蒙恬将他们连接起来时,中华大家庭已经统一,数番的战火,摧不倒这面墙,垮不了这个民族。无论是中华民族中的哪一个英雄驾驭着神州,都对这面墙肃然起敬。无数次的政权更迭,宫阙都难长存,长存唯有长城!

这面墙见证着封建的中华日益衰败。不远处的海上炮响了,大门被炸开了。外来的人似乎也仰慕着这面墙,先是带上各异的旗子,而后手持各种版本的《圣经》,似乎想在这面墙上涂些什么。但墙的坚硬使他们恼怒,炸吧,墙仍在,烧吧,墙犹存。长城告诉他们,这个民族不可征服,长城永存!

我们的民族就是这面墙,沧桑,但不苍老,这面墙走过纷争的历史,不曾倒下,是中华魂的见证。

看见墙上的光彩了吗?看见墙上各民族的花环了吗?长城睁开眼,沐浴在新时代的晨光之中,历经沧桑但不苍老。奥运的火炬照亮了这面墙,突显出墙的矫健,而当墙向更远的南方远望的时候,世博的热情又令他开颜,长城见证了这个民族多少崛起与昌盛!这面墙彰显了这个民族多少创新与进步!

大地,是在震动吗?为何这面墙如此痛彻心扉?在墙的西南,汶川与玉树,分明是墙终日所关注的方向,每一块砖,都想赶到那里使房屋更稳固一些,又想为重建出一份力。墙是博爱的啊,她的每一个儿女互相关心。地,是震动过,墙,是哭泣过,每一块砖,都联系得更为紧密。

你去过长城吗?她是一面墙,一面不倒的墙。每一个人,都能在墙上找到自己,因为我们民族便是这面坚固的墙,经历过太多,也懂得太多。作为一个整体,她在历史中屹立不倒。

墙,长存。

评点   跳出一般考生所写的“书墙”的窠臼,本文另辟蹊径,“返璞归真”,为我们书写物质的墙——长城。新颖的角度,让人眼前一亮。因为文章不宜在物质层面作过多停留,所以作者全力从精神层面来探析长城的内蕴。长城是中华民族“沧桑,但不苍老”的历史的见证者,是坚韧不屈、力求卓越和精诚团结等民族精魄的载体。全文紧扣长城这面墙,以长城为依托,全面而深刻地诠释了中华魂这一题旨,构思巧妙,思想深邃。大量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和句子,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让人不禁为中华之魂而热血沸腾。

我遇见砌墙族人是在一次会议上。当时,领导漫长的催眠曲让我晕头转向。那是一个关于老城墙拆迁的会议,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谁知都不敌领导的催眠功,我周围只余一人勉强在听,眼神却老飘向我。我终于跟他搭话了。

“您认为这墙是该拆还是不该拆呢?”

“我是倾向于不拆的。毕竟墙是我们家老祖宗修的。”

“您祖宗?这墙是他修的?”

“呵,可不是?岂止这墙,全世界没几座墙不是我们族人修的。”然后他略带骄傲地告诉我,他是砌墙族人,他们一族是砌墙族。

“我们一族早在远古时代就开始砌墙了。最初只是为了防野兽,后来修的墙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厚。尽管砌墙水平出众,不过由于祖宗们低调行事,一直还不为人知。”

我还是半信半疑:“那么,长城也算城墙吧,也是你们一族砌的?”

他眉毛一扬:“长城嘛,那当然是我们一族人砌的。事实上,你能想到的墙都是我们砌的。长城,什么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包括南长城,都是我们族人砌的。北京老宅的四合院也好,大得吓死人的故宫也好,那方方正正的外墙都是我们族人砌的。”

“这么多!中国岂不到处都是你们的作品?”我惊得嘴巴都合不拢了。他却十分平静地说:“岂止中国,我们族人可是遍布世界。往远处说,埃及金字塔你知道吧?那也是我们族人砌的。往近处说,当年冷战时期的柏林墙也是我们族人砌的。至于向外太空发展,说了你也不知道,我就不说了。”

我沉默无语,实在是被惊呆了。突然,一个问题窜到我脑海里。我问道:“那你们族人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金字塔还是长城?”

他咧嘴一笑:“金字塔?金字塔能抵住炸药几响吗?长城?长城只怕连拆迁队的锄头都挡不住!”

我大惊:“你们还有更厉害的作品?你们还有更强的墙?”

“呵呵,”他脸上终于露出了得意的神情:“说到我们族人最强大、最伟大的作品,莫过于它了。那可是了不起啊。它遍布世界,无处不在,形态各异,变化无常。它可以将人分成基督徒与穆斯林,白种人和黑种人,有钱人和穷光蛋,共产主义者和资本主义者。飞机坦克大炮不仅不能摧毁它,反而会让它更加坚固,流言飞语不仅不会消融它,反而会使它愈加牢固厚实。当然也有无数人想把它推倒,但也有无数人自觉地不断为它添砖加瓦。可以说,这座墙不光是我们族人的成就,更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谓的文明的精华。”

居然这么厉害!我有些恍然若失,连主持人宣布散会的声音我都没有听到。就在砌墙族人正要走出会场时,我喊住了他:“那座墙……在哪儿可以看到呢?”

他露出了像笑又像哭的表情,戳了戳自己的心窝,看都没看我就走出了会场。

评点   这篇小小说,以“我”和“砌墙族人”对话的形式,步步深入,巧妙诠释了无形的墙的厉害。切合题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人物对话富于个性,所塑造的形象丰满而生动,行文意境深远,遣词造句准确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

 

2011年高考作文案例:命题作文“有意思与有意义”佳作展示

有意思与有意义

老爸近来越来越有意思了,尽管我妈说:“这有什么意义啊!”

“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这不,饭桌之上,刚倒上一盅小酒,端起杯子,老爸唱起周杰伦的《发如雪》,想起去年问他《菊花台》怎么样,他却说:“我只喝山茶叶,不泡菊花茶!”的雷吾之举。老爸真的太有意思了,这从前我可从未想象过这么“潮”的老爸……

“儿子,听说你这次模拟考又没考好啊!”老爸话题一转,就像正在淋着热水浴,倏然泼下一盆冷水,胆战心惊!我想,怪不得刚才唱了首那么走调的《发如雪》,原来是一块糖换一耳光啊!唉!又到倒霉的时候了……

“啊嗯!嗯呢!”我的舌头像被心房拿着拉线拽住了般,吞吞吐吐的回应着。

“唉!没啊儿子!我听说这次心态可是比上次好多了啊!哈哈!”忽然,老爸出乎意料地冒出这么一句,而后呷了口酒,笑眯眯的夹着菜吃——老爸啊!你这是口蜜腹剑呢!还是笑里藏刀啊!

“有什么意义啊!白费工夫!”我妈忽然来了句让我又是一头雾水的话,也许他是在说我这根老油条,是什么教训都吃不进的。从前总是我妈“千方百计”地训我,老爸来这么一句的,老爸老妈今儿还真有意思。

晚上了,夜近半,正在房间里写作业的我忽然听到一声“狼牙月……”,老爸啊老爸,你也太牛了,大半夜的也不怕把鬼招来。我放下笔,蹑着脚靠近爸妈的房间,想来听听这场太有意思的“音乐会”。

走调,又走调,还是走调,一边听着老爸的歌声,一边如是默念着,实在有些听不下去了,却又太有意思了,继续听……

“这有什么意义啊!”忽然听见老妈又来了这一句,“你以前扯了嗓门吼他都没用,现在反过来搞这种没意思又没意义的东西来讨他开心。你这哪是缓和关系啊,纯粹是纵容!”

“你小声点,别给孩子听见。这高考可是他一辈子的事,只要他高兴,我没什么不能干的,他是我儿子,不是别人!睡吧,明天好好配合!”

不一会,便静了,真的很静,我几乎能听见三个心脏在热烈的跳动。

这真的很有意思,却更有意义,一个父亲对于一个儿子的“意义”,一个儿子对于父亲的“意义”

有意思与有意义

那天,鲁迅和韩寒同时出现在我面前。我该选择有意义呢?还是选择有意思呢?

市新华书店里真可谓浩如烟海,一望无际。各类图书摆满了所有书架。我徜徉其中,摸摸这本,看看那摞:青春、古典与漫画,落落、柳永与夏达。真不知该选哪本。

走到拐弯处,我停了下来,不禁一笑:营业员把鲁迅和韩寒的书放在了一起。估计他们都做过调查,知道喜欢韩寒的人大都也喜欢鲁迅。

来书店之前,妈妈强调,你只准买一本书。原因是我杂七杂八地买了好多书,没有一本是真正从头读到尾的。

我看好了两本书,一本是鲁迅的杂文集,一本是韩寒的《长安乱》。

我不禁陷入两难的境地。我该选择哪一本呢?一本是我早想买的书,一本是很有意思的小说。

“不如两本都买!可妈妈明确规定,回家要把买书的发票呈给他老人家过目。”我不由自主地“啧”了一声。

鲁迅的书还有很多,而韩寒的书已所剩无几了。“我要是再不买,就脱销了。同学们都看过了,我不看怎么和他们吹牛啊。”于是我决定买《长安乱》。

我拿着书,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向收费台。可心里琢磨着又觉得不对。“韩寒的书少,说明买的人多,而他们肯定是冲着有意思才去买的。我怎么能做‘一丘之貉’呢?鲁迅的书多,说明买的人少。”想到鲁迅的文章从中学教材里删除这件事,我毅然决定去买鲁迅的书。

那天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报告我就非常气愤。鲁迅称得上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作家。去品读鲁迅的作品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而如今快餐式功利化阅读更体现出现代人的浮躁,我又怎么能够“助纣为虐”呢?

我毫不犹豫地拿起鲁迅的书,交钱!

有意思与有意义,我选择后者。

有意思与有意义

社会,这个巨大的机器不断生产出各式各样有意思的产品,什么QQ农场、微博、电脑游戏,都让许多人不知疲惫地再电脑面前夜以继日地奋斗,这些在众人看来十分有意思的事,不知众人如何认识它们的意义,难道,只是消磨时间,获得肤浅的快乐。

“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个帖子竟被无数人转载,“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一时间成为网络流行语,这事实在有意思,但究其意思,我不知道。

不知从何时开始,相较于演员、歌手的表演,我们更关注他们的私生活,于是狗仔队遍布大街小巷,抓拍明星的一举一动,原本平常的举动,也会成为明日报纸的头版头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悲剧,却无悲剧感,有危机,却无危机意识的时代。”是啊,我们追求那些“有意思”的东西,乐此不疲,却不知道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荒芜。当我们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我们满是不安与恐惧。我们的生活就如口香糖一般,嚼嚼便吐掉,然后恢复到空白。或许这就是我们的悲剧吧。

我想停下脚步,我想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我徜徉于史书之中,寻找答案。

司马迁,深受腐刑之痛,同时还有精神煎熬,朋友郊游的人群中不再有你的身影。你甚至不敢出门,因为邻人一样的眼光,在我看来,你的生活改多没意思啊,如豆的灯下时你枯瘦的身影,此情此景满是孤独、凄凉,可你却满是欢喜,因为你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我仿佛也感受到了你由衷的快乐,在这绝望的背景下,有你希望的灵魂,一个个灯下枯坐的日子都变得美好、灵动、鲜活起来。

我仿佛明白了什么,原来只有为理想而拼搏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这样,我们可以像司马迁那样在绝望中抱有希望。这样才能得到精神上的快乐,这样,我才能得到“有意思与有意义”的生活。

不要再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中,不要再为他人扰乱平静的心,从现在开始,让我为理想而活,过一个“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生活。

有意思与有意义

有意思和有意义,差别不仅是一个字,还有心灵的追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告诉发展,很多人一夜之间成为富人,却将灵魂甩在了身后,有意义的事情做的寥寥无几,“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席卷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有意思,更多的哥哥姐姐涌现了:“哥看的不是书,哥看的是寂寞。”“哥永远不会寂寞,因为哥有寂寞相伴。”也许我们的内心已经十分寂寞,忘记了生活中有更多有意义的事,而不是一味追求有意思。

犀利哥,有谁会想到一个街头流浪者会成为网络红人,多次出现在各大报刊头条,一度引起大家关注,一个乞丐,一个红人,似乎永远不会划上等号,可是人们的娱乐心里却让奇迹再次发生,大家纷纷转帖:鼻子像刘德华,下巴像金城武,潇洒的外表,犀利的眼神。一切的一切已经让人们按捺不住,曾有人不远万里到宁波街头寻找犀利哥,只为了和他合影,这事对乞丐的关心和同情吗?街头总有许多人围观犀利哥,和他玩耍、合影、拍照。可是,他毕竟是一个流浪者,当他在镜头前仰天一呼,留下一行泪水,说出我害怕时,我们又是什么感受,我们是否醒来,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被那么多人关注,我们没有给他带来关爱,相反只有恐惧,我们是否有必要考虑一下:这真的有意思吗?我们是否该干些有意义的事情。

同样是网络,当青海地震、舟曲泥石流发生时,有人在网上发帖求救,一句救援标语,将中国人团结在一起,连起中华儿女的心,每个人奉献一片爱心,将爱传递给灾民,齐心协力抗灾,众志成城重建家园,你能说这样的事情没有意义吗?

放慢脚步,让灵魂跟得上,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生活会变得更加有意思,我们要重塑价值观,为灵魂导航,有意义的人生源于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源于正确的价值观,干更多有意义的事,让社会有意义,让中华民族腾飞。

生活有了意义,才会变得有意思。

有意思与有意义

有意思讲究的的生活的情味儿,而有意义强调的是生活的理趣儿。而我要说:唯有让有意思与有意义共舞,才能演绎出生的精彩。

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那一抹抹蓝色与白色。小白菜—这群可爱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用他们的热情与活力,善意与温和,滋润着每一个需要者的心灵,他们擦栏杆、拖地板、拎东西,在为别人的服务中,他们获得很有意义,这些就如同那些可爱的画笔,在人生的画布上画出了美丽的图案。当然,奉献中,他们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他们用心温暖心、用爱传递爱,在奉献和服务中同时找到了生活的情趣和趣味,他们同样获得有意思。

有意思和有意义齐鸣,奏出了志愿者绚丽精彩的人生。

汪国真先生曾经作文《我喜欢出发》,说他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我想这就是对有意思和有意义生活的向往,喜欢源自生活的有意思,收获生活的有意义,即使不能得到很多,却也能因为一路风雨跋涉而领略人生精彩,这本身便是一种意思与意义,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季老潜心研究别人以为无用的梵文,梵高即便贫穷也不愿扔掉画笔,陶潜宁舍五斗米而捧菊于南山下的真正原因。

前辈的精神世界固然绚丽,却也暗中与有意思和有意义契合,才绘就了人生的精彩图画。

现代人唱吧两句话挂在嘴边“没意思啊”“有什么意义啊”虽然简单,却明显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空白与苍凉,有的人活着,锱铢必较,在名利场上摸爬滚打,为了一些蜗角虚名拼得你死我活,或许有了一些消极的意思,但没有了意义,做自己不想做的,却一步一步都想领先,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意思,在我心中,顺着自己的心去做想做的事情,就是有意思和有意义

愿你的生活中意义和意思共舞,愿你能真正领略生活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