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建宇置业有限:四神博局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27:46
汉代四神博局镜      

    汉代四神博局镜(上图)1982年出土于青州沈家庄,直径13.2厘米,厚0.5厘米。镜面微鼓,圆钮,圆钮座。座外饰四个简化柿蒂纹,其外为双线方格。方格各边中心点外有T形纹,方格外四角各有一乳丁,T形与L形纹对置。方格、乳丁及TL纹将内区分为四方八极。分别为:玄武配一蛇,朱雀配白兔,青龙和白虎各配一枚“大泉五十”钱纹。外区饰铭文带一周,铭文为“汉有善铜出丹阳,取之为镜清如明,左龙右虎备四旁”。其外短斜线纹一圈,镜缘为变形禽兽纹。   由铭文可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代表一方,被称为四神,即守卫四方的神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应是我们的先民所信仰的图腾。在行军作战时,以这四种动物为图腾的氏族被布置在不同的方位。经长期演变,汉以后四种体系形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成了代表东西南北四方星宿的名称。总之,这四种动物象征的是勇武。   博局纹是汉代铜镜纹常见的一种纹饰。过去国内和日本学者称之为“规矩纹”。近年来一些学者考证认定,此镜纹来源于六博棋局上的纹饰,亦称为博局纹。“六博”这种棋艺,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至汉代博戏盛行,老幼皆知。《汉书?五行志》载:“哀帝建平四年,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阡陌、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具母。”可见,六博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将“博局”纹饰用在铜镜上也就很自然了。博局纹由T、L、V行三种纹饰构成,有时不一起出现,如这件四神镜就省略了V纹,有时甚至简化为只有四个T形纹。   铭中称“汉有善铜出丹阳”,“丹阳”指汉代的丹阳郡(今安徽当涂),它是汉代最有名的铜矿产地。《汉书?食货志》:“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孟康注:“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   此镜内区有两枚“大泉五十”钱纹。据《汉书?食货志》载:“王莽居摄,变汉制……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泉五十’。”故此镜应为王莽时所铸。周庆喜周岳  
 

新莽象虎纹四神博局镜

目录

新莽象虎纹四神博局镜
  1. 构造外形
  2. 文化背景
规格和历史探究价值
  1. 规格
  2. 作用
展开

编辑本段新莽象虎纹四神博局镜

构造外形

    

  

  镜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围以双线方框,框外四角饰四乳及TLV博局纹,将内区划分为四部,上部朱雀配羽人,下部蛇配龟,左部单配大象,右部单配白虎。像虎左右相对。象纹大圆眼,长鼻上扬,巨腹,四肢前后摆动,形似奔跑姿势,栩栩如生。外区按顺时方向环布21字悬针篆铭文:“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蛟龙、乘浮云、宜官秩。”澧是指位于湖北省北部的澧水,流入洞庭湖。“上大山、见神人”三言句铭文是新莽镜上多见文式,有其特殊性。

文化背景

  悬针篆是王莽元年(公元14年)实行第四次货币改革,铸在“货布”、“货泉”古币上的书体,文字秀美,颇有典型时代特征,被钱币界称为悬针体。镜边缘饰斜线和锯齿纹,缘宽有勾连云气纹。整个镜背的纹饰应用“线条式”手法工艺铸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编辑本段规格和历史探究价值

规格

  镜径15.5厘米,缘厚0.46厘米,重505克,青铜质,锈蚀严重,背有裂缝,呈绿漆古包浆。从本镜主题纹饰和书体特点鉴定分析,当是新莽时期铸造的铜镜无疑。四神,又称四灵、四象,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兽,是汉镜和新莽镜上常见的图案。周世荣先生著《中华历代铜镜鉴定》一书中《礼记·典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古人是用来以表示四个方位,也称四方之神,有辟邪和保平安之意。

作用

  像是吉祥之物,早在二百万年前,我国黄河流域的沿河两岸是一片葱绿森林,生活着象、犀牛等野生动物。据考古资料记载,在河南安阳殷墟附近大墓中曾发掘出象的遗骸。另外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各种动物遗骨共47种,其中就有大象的骨骼。史书《孟子·滕文公下》武丁卜辞有获野生象的记载,“今夕甚雨,获象。”《吕氏春秋·古乐篇》也记载:“商人服象、虐东夷,周公遂以师遂之,至于江南”的传说。1975年湖南礼陵狮形山出土商代晚期的象尊。这说明,商周期间在我国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一带仍有象生存。到了秦汉时期还专门设立饲养动物的基地,如汉代皇家“上林苑”中饲养野生动物“百兽”,有大象、虎等将近40多种禽兽。汉代以后随着气候变化,人口的急增,农业无节制性开发,森林被伐,大量野生象等动物被捕杀,生态环境严重遭受破坏,象被迫迁徙到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小片原始森林中栖身。笔者于1997年夏赴昆明开会,曾去西双版纳考察,只发现有二头野生象被农家所饲养。我们的祖先蓄养服役象,有运输木材、祭祀、表演节目等功用。并将象牙雕刻成精湛的美术品供人们欣赏。象还被用于战争,据《春秋左传》记载,定公四年,楚昭王让针尹固把点燃的火把紧系在大象的尾巴上,然后让大象冲向吴军,以阻击吴军激烈进攻,即所谓“王使执燧象奔吴军”的故事。  象纹是古代一种装饰图案,主要表现为长鼻巨腹的特征,流行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但是在汉镜上象纹相当少见。笔者查阅汉代青铜镜图谱资料,竟发现四面汉镜上配有完整的象纹。第一面是“东汉盘龙象纹镜”,刊登在《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第19期上。第二面是西汉“龙凤象猴纹铜镜”,记录在《广西铜镜》上。第三面是“东汉八子神人画像镜”,被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第四面是东汉“王氏四兽纹镜”,镜上纹饰有象、虎、独角兽和鹿纹,为四神镜,应用高浮雕工艺铸成。象纹非常典型,精美绝伦,刊登在《中国青铜器·铜镜》上。而象纹在唐宋时期铸造的铜镜上,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和大自然的变迁,象远离人类而去,是息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