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康国宾 瑞慈哪个好:学问不是成名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17:20

学问不是成名路

(2006-08-11 10:56:14) 转载

学问不是成名路

研习经济学已有数年。不是科班,但有明师,不看大学指定教材,只读有道的经济学名著与论文,不打算考什么学位,只想在知识上过过瘾。至于出名,从来没想过。但既是研习,经济学又是真实世界的学问,没有观点是不可能的。

文章是用来表达观点的。五年来,先后数十篇文章被各大报收容,引发不少争议。《反垄断法》该不该、火车票价如何定、人民币升值与否、房地产的是是非非,一时议论纷纷。而最近关于贫富差距的争吵,似乎到了一个高潮。是意料中事,我的观点与一般网民大相径庭,不引发争吵才怪。

遗憾的是,争论水准不高,甚至低得可怜。撇开部分网民的气急败坏不论,堂而皇之发表的文章、读者来信与博客言论,要么不知所云,要么弄拧我的意思,要么干脆满嘴脏话。

某博士(据说是中科院的)——他的大名暂且隐去,留点面子——在自己的博客上破口大骂,无所不用其极,体面尽失,斯文尽失(见《究竟什么算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罢了罢了,这种水准的发言网上多的是。只不过出自中科院博士之笔,让我不禁要侧目一下。

中国的媒体,稿酬一般微薄,写文章要么是为讨论,要么是朋友约稿。我不是影视明星,要出位博名气;也不是学术明星,要靠出场费贴补工资;更不是职业写手,要用稿费养家糊口。我的观点一贯,可以不说,但要说只能这么说。

感 谢某博士的抬举,称我为“经济学家”。可惜错得离谱,我不是经济学家,而是经济学爱好者。现在是,估计将来也是。我认识的多位经济学爱好者,在经济问题上的见地比一般经济学家高出不止一个数量级,比我自然也高明得多。懒得下笔为文,不等于他们没有观点,或缺少见地。而没有头衔,也丝毫不妨碍我指出某些经济学家的错。

不能否认许多博士教授确实是有水平的,但水平归水平,可不是因为有了某个头衔才有水平。这年头,博士是可以花钱买的,教授是可以熬年头熬出来的,可能值钱,但有没有真学问,各人自知。

我自己选读文章是很挑剔的。从不管作者头衔,只管逻辑是否井然,观点是不是新颖,能不能启发思维。这样选,理论著作我读得最多的是以下几个人:卡尔·波谱、科斯、费沙、弗里德曼、米塞斯、张五常、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国内的经济学者,我最信服的有三个:周其仁、张维迎和薛兆丰。顺便提一句,薛虽然也带着经济学家的帽子,但目前尚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科斯写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文章之一的《企业的性质》时,只有21岁,大学尚未毕业;张五常发表《佃农理论》时,年仅33岁,博士学位还没有拿到;爱因斯坦写作《相对论》时,只是瑞士专利局一个小职员;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不屑做大学教授,不屑做宫廷学者,在阿姆斯特丹磨了半辈子镜片。那时的他们,没有头衔,没有名气,文章学问又怎么样?

对他们,我只有仰视,从不奢望有一天能达到那个境界。但我深信一点,那就是文章的重点永远是内容,是观点,是逻辑,而不是什么博士教授的头衔。

学问不是用来哗众取宠的,更不是用来为民立言的。学问的用处是满足好奇心,唯一的价值是为人类贡献知识。站队摆立场是政客的事,与学问无涉。

当然,头衔有头衔的价值。学校需要用头衔定薪酬,媒体需要用头衔取作者,经济学家需要用头衔吓唬人。但论到知识,与什么头衔半点关系也没有。

博士教授的头衔可以吓倒很多人,但肯定吓不倒我。要在观点上争论,我乐意战上几个回合;要是拿文凭学位说事,恕不奉陪。

冀志罡    200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