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哪个国家的牌子:发展我国节庆产业的对策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39:06

发展我国节庆产业的对策思考

  • 阅读消耗积分:0
  • 浏览数:1779
  • 评论数:0
撰稿: WebMaster 发表于:2006-09-26 13:21     一、节庆活动的本质辨析

    

    (一)节庆活动的概念

    

     节庆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有主题的公众庆典活动[1]。但这个词语的内涵却非常丰富,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节庆同宗教和社会群落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Falassi, 1987;Manning, 1983;MacAloon,1984)。节庆的本来含义就是社会群落为了一件共同的事情而进行庆祝,从而团结一致并培养出一种群落内部的自豪感[2]。

    

     在西方,对节庆活动的研究属于事件及事件旅游(Event& Event Tourism)领域。与事件和事件旅游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Hallmark Event(标志性事件)、Mega Event(超大型事件)、Special Event(特殊事件)、Festival& special event(节事)等。

    

     在国内,事件旅游领域内的研究非常零散,目前尚缺乏综合深入的研究论述。吴必虎、李国平、庄志民、沈祖祥等都认为“旅游节庆”就等同于“旅游节事”,在内容上包括: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文化、体育活动。而邹统钎、任国才、张德强等则更加强调了节庆活动的“欢庆”本义,而并不把“博览会、交易会、文化、体育”等一般性事件纳入节庆的范畴。关于这一点,戴光全作了明确的区分:节事就是指节日和特殊事件。

    

     同国外相比,一方面,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众多的传统节庆活动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以后,各地为了发展经济,本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原则,也举办了一系列的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或者是对传统节庆的提升、或者立足本地创立新节、或者从外部争取;这些节庆活动从民间自发组织转变为政府主办,由信仰价值和文化追求转变为更多的经济追求,被很多学者称为“现代节庆活动”,以区别于以往民间性的传统节庆活动。这些活动多被冠以“旅游XXX节”、“XX艺术节”、“XX美食节”等名字,是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促进经济而设立的。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发展中由于不断的市场化,有望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

    

    (二)现代节庆活动的内涵

    

    1、文化活动

    

     文化发端于文字,文字起源于语言。语言——文字——文化,是文化产生的全过程。人类活动首先是群体活动。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交往和沟通,从而产生和形成语言;由语言进而发展为符号和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除了人类,其他动物没有语言文字,因而它们没有文化。人类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和反映自己活动——生产与生活,思想与行为,这才产生文化。可见,文化是人类社会借助语言文字反映和表现人们交往内容及其方式的活动。人类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大体是三个方面。首先,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分析及改造实践,产生经验,升华为科学技术,形成各种知识。知识通过语言和文字的记录、整理和传播,成为社会成员的生活理念和生存技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和生、死、耳、目、口、鼻六欲。在交往中,人们以各种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形成文学艺术、体育运动,既有利于增进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第三,人的社会性是人类基本要求的共同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们的共同点除了共同的语言和文字之外,就是共同的行为准则,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社会制度等等。这是群体、民族和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节庆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对传统节庆活动而言,节庆活动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群众基础和广泛社区认同的活动,是一地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地区特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政府主导新创立的节庆活动而言,不管节庆活动曾经对举办地引起过多么大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文化的内核都是节庆活动不折不扣得以存在的最关键因素。文化内核是节庆活动的吸引力所在、是节庆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缺乏了文化的节庆活动,对内没有内聚力,对外没有吸引力。因为在节庆活动中,旅游者追寻文化的真实性,而节庆地举办者追求节庆活动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

    

    2、经济活动

    

     节庆活动是一个时代主流精神的承载物,也是一个时代物质文化生活的表现。从历史视角来看,人们早期曾多次举办的祭神、祭天、祭风等大型庆典活动以及民间流传的端午节、元宵节等活动都可以被看作中国早期的节庆活动。这些活动或者官方组织、或者民间自发形成。但这些节庆活动既立足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又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发挥文化的推动力。

    

     节庆对经济的影响,首先是节日消费。人们在节庆中无论休息或交往,都可能形成大大超过日常生活的消费水平,需要更多的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因而节日市场格外繁荣和火爆。其次,人们的节日交往各有所好,或寻亲访友,或休闲旅游,或展开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在经济活动中,由于人流集中,因而成为开展贸易活动的良好时机。这也是许多地方搞“节庆搭台,经济唱戏”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节庆活动由于其对地区内外的强大吸引力可以产生大量的人员流动、消费增加、城市更新、地区形象提升等经济影响,其市场价值日益凸显。这些市场价值包括:节庆活动可以被当成一种活动型文化产品而进行开发;节庆活动被当作一个地区良好的旅游促销手段;节庆活动被当作一个地区品牌树立的良好手段等等。节庆活动引发人员流动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为地区所看重。

    

    3、旅游活动:

    

     节庆活动和旅游活动存在深层的契合。旅游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旅游者的流动性和体验性。在一个开放经济环境中的现代节庆活动也不可能囿于一个很小的社区和地域,必然引发外来的参观者和参与者,引起人员的异地流动。特别是那些80年代以来创办出来的节庆活动,就更是要通过节庆的舞台,有意识地制造这种人员的流动,扩大节庆活动的影响。因此,大量的异地节庆参与者本身就具有旅游者的双重身份,赶赴参加节庆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之旅”。

    

     此外,节庆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娱乐性,又往往被旅游者当成当地文化的浓缩和再现,成为追寻文化真实性的具体目标。节庆活动的参与性以及渲染的节日气氛都满足了旅游者旅游体验的要求,使旅游者不再是“对立”地、“物我相照”地观看死的文化,而是融入其中。因此,节庆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又是旅游者的一种“体验之旅”。

    

    二、我国节庆活动的基本类型

    

     我国节庆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地域、主办者、内容、主题等,节庆活动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政治类节庆活动、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传统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特色文化节庆活动等[3]。也可以按主题分为新年节庆、生产节庆、青年节庆(五四青年节、俄罗斯的成年节、壮族三月三)、纪念节庆、习俗节庆、宗教节庆等。此外,也可以按照节事活动的来源分为原赋型节事活动和后创型节事活动,前者包括民族传统节日,后者包括以商贸会议事件为主要内容的商务型节事活动、各种展览活动、体育型节事活动、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如摄影节、音乐节),以及由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形成的新兴节事活动(如艺术节、旅游节、风情节、文化节、美食节等)[4]。

    

     按照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我们把节庆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政治型。这类节庆活动主要包括了国庆节、建军节、领袖纪念日以及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等国际性节日活动。这类活动往往由政府主导、主办。

    

    (二)经济(产品、产业)型。这一类型的节庆活动大多见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新创立的节庆活动,设立的初衷就已经包含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这类节庆活动又可分为产品型和产业型。产业型如为促进不同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地区发展而举办的旅游节、啤酒节、海洋节、服装节、美食节等等。产品型节日例如推介具体产品的荔枝节、西瓜节、桃花节、樱桃节、采摘节等。这类节庆活动也是我国节庆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力量。                    

    

    (三)文化型。文化型节庆活动不仅包含了近年来常见的文化节、艺术节、摄影节等现代节庆活动,同时也包括了传统技艺的节日、民俗节等传统文化节庆活动。

    

    三、我国节庆产业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全年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达到5000多个。但遗憾的是,目前对节庆行业的整体发展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也缺乏相应的统计资料。我们根据中文Google搜索引擎搜索的结果[5],对目前我国的节庆活动发展状况做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和分析,借以反映节庆活动目前在我国举办的广泛性:

    

     从时间和地域分布来看,目前节庆活动在实践上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我国节庆活动的地域分布非常广泛。根据网络搜索的结果,在地域上已经覆盖了我国的29个省(抽样中并不包含贵州和海南的节日)、自治区和直辖市,1个特别行政区(香港资料缺)。其中,具体分布如下:北京(6个)、上海(2个)、天津(1个)、重庆(5个)、河北(1个)、河南(3)、陕西(1)、山西(1)、内蒙古(2个)、黑龙江(3)、吉林(3)、辽宁(2)、宁夏(2个)、甘肃(2)、青海(2个)、西藏(2个)、新疆(1)、山东(6个)、安徽(2个)、江苏(5个)、浙江(7个)、湖南(2个)、湖北(3个)、江西(1个)、福建(7个)、广东(7)、广西(2)、云南(3)、四川(4个)、贵州(0个)、海南(0个)、澳门(1个)。

    

     从时间分布来看,除传统高峰春秋两季之外,目前全年节庆分布趋向于平均化,几乎在各个月份都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各地都热衷于举办节庆活动。有的地方目前“月月有节”、“天天过节”的火爆状况。而这些还仍然是不完全统计,不包括大量存在的“艺术节”、“服装节”、“美食节”、“啤酒节”等节庆活动,如果加上这样一些并不以“旅游节”命名的节庆活动,那么目前我国的节庆活动在时间上会更加频繁和密集。

    

      虽然我国节庆活动密集而频繁,但是节庆产业化发展却仍处于萌芽阶段。目前,我国节庆活动产业化发展的对象主要指的是这些兴起于80年代的现代经济型节庆活动。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往往都包含着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20多年的政府主导、主办的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因此这类节庆活动具有产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些节庆活动是在80年代中期由政府自上而下设立的,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政府主办:在节庆活动创办初期,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节庆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政府各相关部门参与,办节经费来自于财政资金。节庆活动不仅仅是政府主导,还是政府主办。2、市场化转型:在政府办节的过程中,随着政府经费的紧张,节庆活动的举办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同时,也随着节庆活动市场价值的不断凸显,政府逐渐在办节思路上作了一定的调整,例如提出了“民办公助”等办节模式,开始吸纳企业赞助和企业广告,开始探索节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3、市场化运作:随着办节模式的成熟和办节资金来源的逐渐多元化,政府逐渐退出企业可以承担的领域,节庆运作方式市场化和专业化。目前,在我国节庆活动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绝大多数节庆活动仍然处于前两个阶段,节庆产业尚处萌芽阶段。

    

    四、我国节庆产业存在问题

    

     对传统性节日来说,目前传统性节庆和现代节庆活动发展不平衡。政府更注重发展经济为主要指向的现代节庆活动,不惜斥巨资举办,但是却把老百姓隔离在外或者并不能获得老百姓的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性节日例如中秋、七夕等往往已经沦落为一个“消费狂欢节”,成为商家促销的一个噱头。文化内涵正在逐渐丧失,特别是对年轻一代来说,对这种传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对现代节庆活动来说,节庆活动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是节庆活动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政府参与节庆的部分产品的提供和节庆的管理、协调是必须的,但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定位导致了很多问题。节庆活动从内容、形式到节庆的目标、节庆的评价体系所出现的偏差都与政府的过度参与不无关系。从节庆的产生来讲,就是政府捏合的;从节庆举办来讲,市政府出资、出人支持的;从节庆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是政府要求的。对于节庆活动中具有市场价值,可以被市场化的内容仍然是政府出资、出人参与组织策划等具体运作,而没有彻底的放出去,交由企业运作。

    

     从现代节庆的全国发展态势来讲,节庆活动的发展出现了整体的无序状态,存在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节庆活动的恶性竞争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地方经济之间的经济阻隔状况是分不开的。又由于在中国节庆发展之初就存在着展会和节庆不分的状况。因此,各地在节庆期间对不同地区的参展企业区别对待的政策,也激发了各地自行举办节会。以啤酒节为例,各地知名的啤酒节主就有青岛啤酒节、大连国际啤酒节、天津啤酒节、西安啤酒节等,在全国不下百个。又如服装节知名的有大连服装节、宁波服装节、广州服装节、青岛时装周、北京时装周等活动,全国大大小小的服装节也有百个之多。

    

    五、   我国节庆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实现我国节庆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实现节庆的稳定有序发展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布局,我们建议:

    

    (一) 立法。全国性的节日活动,应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成为法定假日。对节日进行立法,加强管理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据悉俄罗斯颁布的新节日法,把元旦假期由原来的一天增加到五天,使俄罗斯人又多了一个“旅游黄金周”。早在二战之后,日本就于1948年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简称《节日法》),目前,日本共有国家法定节日11个。

    

     我国现有的法定假日,即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诞辰、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

    

     对于传统民俗节庆活动通过立法使其成为法定节假日,弘扬传统文化。虽然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众多,但除春节外,其他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均未成为法定假日。这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是不利的。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组织的服装节、风筝节、西瓜节、桃花节等等,在举办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也应该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对其决策的程序、财政资金的使用等作出详细的规定,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劳民伤财的节庆活动,也促进了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二)建立健全节庆活动的组织领导机构。目前,节庆活动的主办单位主要是旅游、文化等部门,只有一部分省市建立了大型活动办公室协调解地区范围内的大型节庆活动的举办,而大多数省市的节庆活动组织工作都是临时搭建“组委会”,临时抽调各部门的人员进行组织协调,没有固定的组织领导机构,不利于节庆活动的长期稳定发展。

    

     另外,现有的节日办公室实际是节日旅游办公室,对于组织协调全社会的节日活动起权威性不强。最好是在各级政府设立统一指导节庆活动的节庆指导委员会,各职能部门如旅游、交通、铁路、民航、商务、公安、卫生、文化、体育、教育等等,设立办公室。委员会不仅负责经济型节庆活动,也同样负责文化型节庆活动,例如民俗文化活动等的安排。这样,各种节庆才能做到事先有安排,节中有检查督促,节后有总结提高。整个节庆活动才能健康、有序地进行。

    

    (三)做好节庆规划。在一个地方,一年之中有多少节庆,每个节庆活动的主要文化内涵是什么,有何具体要求,怎样组织群众活动和服务经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节庆领导机构做出规划。规划不仅是使节日活动健康有序,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文化的感召、凝聚、奋发向上的作用,使广大群众通过节日活动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有的地方举办某些节庆活动,不以进行文化活动为主,而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不恰当的。所谓“经济唱戏”,一是开展商品交易,把市场做大;二是招商引资,指望外商投资。这两个目的所需要的“台”,是文化难以建成的。发展经济的硬环境是技术状况、运输通信条件、生活工作环境;软环境中第一是政策与制度的适应性,第二是服务的周全和效率,第三才是文化教育状况。所以,一个地方要利用节庆活动来提高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必须瞻前顾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要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四)办好节庆商品市场。一般地说,节庆是全民性、公益性的活动。但人们在节庆活动的同时要进行消费,从而形成节日用品的生产和消费,形成节庆经济或假日经济。这样一来,节庆的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是交融在一起的。作为公益活动,政府应提供节庆公共产品。政府财政拨款支付节庆所需的公共开支,是必须的,也是基本的。居民参与节庆活动,其衣食住行所需开支,构成节庆市场购买力,是节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庆商品供应方面,一是商品的生产者应提供丰富的节庆商品——实物商品和服务商品,包括文化服务商品;二是经营者要把各种商品组织起来,形成红火的节庆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可见,节庆消费是比较集中的、规模较大的消费时段,因而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致之一。

    

    (五)建立节庆基金。在节庆活动中,个人消费开支,是个人的理财计划;国家提供节庆公共用品的开支,当然有财政预算的保障。由于国家财力任何时候都是有限的,而节庆费用因情况的变化发生超支或节余也时常发生。为了保证节庆活动的正常开展,建立节庆基金就十分必要。基金应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经过调查研究,每年所需节庆费用应作出准确的预算,从而构成节庆基金的基础。二是商家(包括生产商和供应商)在节庆经济中是受益者。他们出于竞争的需要,如广告、形象塑造等等,需要支出相应的费用。开展节庆活动时,组办者给商家留出一定的展示他们要求的空间,从而把这些收入纳入节庆基金,是完全可能的。

    

    (六)坚持节俭办节的指导方针。建立节庆基金,不是给铺张浪费创造条件,而应当考虑一分一厘来之不易。因此,各种开支应当根据节日性质、参与节日活动人员的规模、经济文化活动的内容等需要,合理拟定费用开支预算。节庆铺张浪费的形成,多系某些领导人员好大喜功,把节庆活动办成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活动。这是必须坚决反对的。

    

    (七)培养本地的文化精品。节庆是一文化活动为主的。因此,文化产品的供应十分重要。在实践中,文化产品的生产,一是专业的,二是业余的。节庆活动的群众性,要求业余文化产品唱主角,专业文化产品做引导。目前情况正好相反。一些明星、“大腕”的出场费,虽然只有几分钟或十来分钟,却高达10万、20万或更多。如果把这样费用用来支持本地的专业文艺单位和群众文化团体筹办节庆演出,并力争出精品、出人才,对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贡献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