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贝拉米3段冲调比例:粟裕不评,李广难封:传统政治角度看粟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7:37:16

粟裕不评,李广难封:传统政治角度看粟裕

 

    我对粟裕的喜欢程度,打个比方,就好比我的喜欢姚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业余和工作时间被阅读这两人一切的核心和垃圾信息所充斥。曾经请朋友王奇联络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上采访过粟裕和刘伯承的人民日报老记者王金凤,采访当时的一些情况和说法,并动过念头,辞去工作专门从事中国现代革命的抢救性采访写作。但被王老太太一通臭骂,打消了积极性。

 

    粟裕遗孀曾说:粟裕是一个悲剧人物。很多喜欢粟裕的朋友,论起粟之悲剧或不平,最主要的是以其军功之高,竟只被评为大将,此种遗恨,直可让后人捶胸咬牙,叹息千古。我经常也是这种感觉,一如姚明关键一投不中一样痛心,并电话粟裕业余研究人士陈成岭交流此事。


    细细想来,发现有一些值得梳理的分析。人民共和国的评军衔,不类于通常意义上的评军衔。通常意义上,军衔都是战时行为,证之传统中国政治军事词汇,多有”高祖筑坛拜帅”、”穆桂英挂帅”、”守江口书生拜大将”,很明显为战时授予军事职务的行为,而非政治评定或荣誉。这一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最为显著。战时成为元帅的有包括朱可夫在内的八位大佬,其中更产生了奇迹罗科索夫斯基,1940年才少将军衔的机械化第八军军长,仅过四年竟然坐宇宙飞船被授予元帅,传奇足堪朱可夫。当然,苏军元帅属于和职务相辅成的权力名称授予。人们一般认为,如果解放军战时评军衔,粟裕是应该也非常可能被授予元帅的。

 

    再看一个词组:封侯拜相。我们知道,传统中国的王朝兴替,打下江山之后,从龙之士,帝国论功封赏,有一套严格的爵位评定规则,即王、公、侯、伯、子、男以下,配上相应的俸禄、封地。和战时拜帅相反,这属于政治评定或荣誉,和本身任职是两码事。职易变迁,何况还有退休,此爵位却相当一生行状、盖棺论定,弄得好的还能来个世袭罔替呢。

 

    这是帝国稳定和太祖高皇帝子子孙孙能否坐稳龙庭的命脉之一,所以才有功臣纷纷扰扰,刘邦几年都摆不平的事情,幸亏张良赶紧献策封完了事,否则大老粗们可要造反了;所以才有为萧何曹参谁居首席侯爷,群臣各执己见;当然封赏悖论也同时诞生,特别是”王”这个级别,异性封了就等于反了,所以清廷食封王言,曾国藩打下南京底定东南,依然只能当让老家人都不满的侯爷。但这一切均说明两个:侯是事后用来封的,帅是当事用来拜的;侯是轻易不会迁废的荣誉,帅很多时候是机动的职位。

 

    所谓转型期中国,多有以变相不变相的方式继承1911年前的故事,更何况平定天下论功行封也不是中国人一家的事。可王公侯伯子男这些玩意儿不是封建社会那一套给废了吗?怎么办呢?还得封啊,怎么封呢?元帅、大将、上将……这是不错的一种方式,和王公侯伯子男一样,既有名头,也有级别,也有次序。事实上,评衔评衔,论封论封,评者论也,是典型的事后荣誉行为,而非当事职位行为。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各位元帅的序列一如萧曹,是非常严格的,几位少将、中将甚至上将吵着自己小了,几位元帅、大将让着自己大了,毛主席采用比刘邦高明的方式,吟一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予以摆平。当然,事有不可完全代入的,比如开国元勋还有未封者,或者这是功高不封,本来地位应似于帝制的”王”?

 

    从这个意义上看,粟裕未被封为元帅,算是正常,毕竟,爵位衡量非短时的、局限的军功,而要考虑非常多的因素,包括是否广西老兄弟啊,资历啊,人脉啊,相应的政治影响、地位啊,等等。或者更直观地比,如果元帅是类似”公”左右的最高级别,则粟裕未封也不意外。

 

    粟裕未被评帅,争议纷纷;李广难封,千载不平,难封的也正是侯爵。这个相同点也继续证明,职务任命,或者和职务相辅成的权力名称授予,都是很少存在长时间争议的,它是最高决定人的机断专行行为;而荣誉授予,却是一个相对的公议行为。

 

    总的来说,如果战时”拜帅”,则粟裕当之无愧,事实上,是拜了,但他未受,而只接受假帅,这点粟迷可有憾而不应有怨;如果功成”封侯”,则粟裕未封属于正常。毕竟,任人必须一是一,论功难言二是二。(网上不知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