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城地图:[环宇搜奇]中国古桥,你去过几座?[75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2:07:14

[环宇搜奇]中国古桥,你去过几座?[75P]

卢沟桥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的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因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卢沟桥早在六七百年前就名扬海外。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十一个涵孔。10座桥墩建在9米多厚的鹅卵石与黄沙的堆积层上,坚实无比。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边长约26厘米,用以保护桥墩,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人们把三角铁柱称为“斩龙剑”。
  在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这些建筑结构都是科学的杰出创造。桥身全部由白石建成,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一百四十根,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279块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每根望柱上有历代雕刻的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由于桥上石狮多得叫人难以数清楚,因而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  
  1984年,经文物工作者核查,查清桥上的石狮多达489头。桥的两端各有华表4根,高约4.65米,同桥浑然为一体,既壮观又优美。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皇帝题写的“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抗战时期,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在此地爆发,芦沟桥更为 著名。
  现在的宛平县城已成为一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城内北侧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城东侧辟为“抗日战争烈士陵园”。城楼上有“七七事变纪念馆”和“中国纪古桥陈列馆”。1971年,北京市又兴建了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的“卢沟新桥”,以保护旧卢沟桥这座闻名中外的古桥。
湖北武当山天津桥  

  天津桥又名剑河桥,位于湖北省武当山十八盘下2公里,横贯九渡涧,海拔355.8米。一端接上十八盘一端连下十八盘,是武当山古神道上重要通道。这座三孔石桥,始建于元代,方石砌筑,饰望柱石栏。1984年维修,新装望柱石栏19套,增建石阶,补添桥墁石。桥长52.1米,宽9.42米,高8.85米,中孔跨度9.6米,边孔跨度6.7米。数百年来,历经无数次山洪冲击,仍安然无恙。剑河桥虽位于深山旷野,但这里古树参天,河水清幽,加上龙泉观和照壁两处建筑,让人有身在庭院的感觉。
南临颍小商桥

  小商桥位于河南省临颍县黄帝庙乡的小商河(颍河故道)上。为敞肩单孔石拱桥,始建于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但现桥主体结构属北宋建筑风格,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最大的一次修筑是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长20.87米,宽6.67米。大拱竞夸11.6米,矢高2.13米,小拱净跨2.13米,矢高1.2米,两岸小拱脚间距20.2米,主拱和小拱均由20道拱石并列砌筑而成,主孔每块拱石间均由咬铁连接。券面石浮雕有天马,狮子,莲花和几何图案,拱之上端置有兽,伸出桥身。桥墩下部四角有高浮雕金刚力士像,双肩扛拱,双手上托,大小一尺左右。小商桥是一座时代较早的古石桥,是研究建筑和交通史的重要资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弘济桥

  弘济桥位于河南省汝南县城北,跨汝河,明代称宏济桥、博爱桥,清代称迎恩桥,因靠近天中山又称天中桥。原为木桥,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改建成石桥。该桥全部用石块砌成,与赵州桥结构相似。在大券两边附两个小券,美丽大方,雄伟壮观。桥面全长44.6米,宽6.5米,大券跨度为24.8米。 两边两个小券跨度约2.73米,高4米,尽端两个小券跨度1.75米,高1.02米,全桥由18道单券组成,券与券之间用0.37-0.43米宽的铁束腰相连,桥面两边各有18根方形望柱,17块栏板,刻有狮子,桃,猴,石榴,鹿,麒麟和武松打虎等图案。大券和小券两面中间刻有龙头,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飞凤,飞龙及两边尽端小券刻的缠枝花,精工细雕,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弘济桥建于何时无可考,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重修 
河南云溪桥

  云溪桥又名廉川桥,在河南省浚县云溪门外。明武宗正德3年(公元1508年)初建木桥,嘉靖45年(公元1566年)改石桥。20世纪50年代进行修整,改为公路桥梁,拆除了残缺的石栏杆。云溪桥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坍塌,船渡11年。嘉靖44年(1565年)浚县知县魏廉川重修。云溪桥为五孔桥,式样美观,坚固耐久。长60米,高10米,宽12米。中孔高大,便于舟通行,券额上雕一“虎头”,两侧饰以花卉图案。桥两端墩基四角各置卧姿态水兽,形象凶猛逼真,艺术价值较高,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大七孔桥

  大七孔桥又名双溪桥,位于贵州省王蒙乡孟塘村附近的孟塘河(又名打狗河)上,有七个桥孔,高7米、宽4.5米、长35米,横跨东西。修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7年),落成于三十年(公元1850)年,后因桥被洪水冲毁一孔,交通中断。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重修复改名双溪桥。是解放前荔波县境内第一大石拱桥,现今通向小七孔的公路经过桥上,是大七孔旅游区的重要桥梁和景物之一。
河北永通桥

  永通桥又名小石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西门外清水河上,建于唐代宗永泰(公元765年),金、明、清以来曾多次维修。和大石桥形似,是一座带腹拱单孔并列券敞肩式石桥,桥长32米,宽6.34米,,主拱券由20道独立拱券并列砌筑而成,大券上伏有小拱 4个。桥栏长 32.7米,跨径26米,拱矢5.34米,桥面宽度,东西两端各6.7米,中间6.2米。桥栏板雕刻一为两端雕斗子蜀柱,中间用鸵峰托斗,华板通长无格,上有优美浮雕;一为荷叶墩代斗子蜀柱,华板分两格。在各小券的撞券上都有河神浮雕,北面东端小券墩上雕飞马, 西端券面雕鱼,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从现存实物看,应为唐、明、清不同时代的作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四大古桥—广东潮州广济桥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广济桥又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安县潮州镇东,横跨韩江。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潮州知军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桥墩,于宝庆二年(1226)完成。绍兴元年(1194),知军州事沈崇禹主持东桥墩,到开禧二年(1206)完成。全桥历时57年建成,全长515米,分东西两段18墩,中间一段宽约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船摆渡,当时称济州桥。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并增建五墩,称广济桥。正德年间,又增建一墩,总共24墩。桥墩用花岗石块砌成,中段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能开能合,当大船、木排通过时,可以将浮桥中的浮船解开,让船只、木排通过。然后再将浮船归回原处。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广济桥上有望楼,为我国桥梁史上所仅见。广济桥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属于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中国桥梁建筑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湖南湘乡万福桥

  万福桥位于湖南省湘乡市西南五公里处的洙津渡,横跨涟水,衔接湘潭与邵阳,是湖南省颇有名气的大型石拱桥。清代以前,有湖南民谣说:“走尽天下路,难过洙津渡”。《南中纪闻》载:“洙津渡渡夫最刁,客担经涉,受其逼诈者无不切齿。”对此,邵阳人徐公明非常气愤,决心变卖家产,广募资金,在渡口修一座桥。该桥动工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秋,竣工于四年夏。以后大桥经多次维修,特别是黄文玉、黄笃伦、黄景云祖孙三代三修大桥,传为佳说。现在的桥长166.8米,宽6.7米,高10.8米的9拱10墩公路桥。桥东建楚南大观牌坊一座,牌坊下立“万福桥”石碑一块。
徽州古桥故事多
目前在安徽省古徽州地域内的大小古石桥仍有120多座,其中有80余座被省、市、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桥大都是历代徽商浪迹天涯,艰辛创业,挣钱回乡所建。

歙县六水回澜、练江环绕,水多自然桥也就多,因此赢得“桥城”美名。横卧在练江之上的3座大古桥,姿色各异,流传着美丽传说

太平桥以长著称,该桥为16孔拱形石桥,桥身为红色砂砾岩,全长268米,宽7.1米,高13米。在我国的古石桥中,石拱成单不成双,而太平桥却为16孔。据说,该桥原为木结构,始建于南宋端平元年,因每年雨季涨水,三年两头桥毁人淹。相传明弘治年间,当地一位孤寡老太临终时将自己一生积攒的银两全部捐出,建议建座石桥,此举感动众人,大家纷纷筹资投劳,历时数年石桥建成。为纪念这位寡妇,人们特意加筑一石拱,当年的太平桥也叫“寡妇桥”。

紫阳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有9孔,长140米,宽10米,高却有14米,过往船只不落桅杆直穿而过,是安徽省最高的古石桥。传说清同治年间,一些富商聚集在紫阳渡口商谈建桥事宜。有几位进城卖柴归乡的农夫也想探个究竟,富商却嫌他们碍事。农夫当场发誓要造第一个桥墩。他们数年风雨无阻,建起了一个桥墩,而且把它加高,那些紧随其后每人承担一孔的富商,只好咬着牙把桥墩也建得那么高。
万年桥建于明万历元年,桥设9孔,长153米,石料为青一色花岗岩,桥面桥栏为石板铺筑。
古徽州其他地方的古石桥均各有特色。休宁齐云山下的登封桥,建于明万历十五年,8墩9孔,青石砌筑,原桥中有亭庙,两端各有石坊。桥头古树浓阴,水埠槌声阵阵,江上竹筏漂流,清清的碧水倒映着古桥的身影。来到万安镇轮车村,眼前的轮车桥小巧玲珑,长仅15米,爬山虎布满桥体。
黟县的万松桥和通济桥可以说是徽州古桥中的“小家闺秀”,它们均为2墩3孔,一为清朝所建,一为金朝遗产。在祁门秀丽的闾江上,横卧着平政桥和仁济桥一对姊妹桥,通称“闾江双虹”。其中仁济桥的桥面呈曲廊梯级布局,两边栏柱,蹲狮相对,石板桥面,溜光发青,一派贵族豪气。
徽州古桥中,有一种把亭和桥融为一体的廊桥。这歙县许村的高阳桥为元代许友山所建,单墩双孔,砖木结构的桥廊内分7间,中间顶部彩绘云龙飞凤、两侧有佛座和纸炉。棉溪河上的北岸廊桥建于清代,2墩3孔,长33米,廊内分11间,中间有佛龛。东侧墙上辟8个大方窗,西侧辟8个风洞窗,样式各异,有满月、花瓶、桂叶、葫芦等形状。如今该廊桥内摆摊设点,已成为一条商业走廊。唐模高阳桥已成为茶道戏剧表演的舞台。岩寺洪桥作为当年新四军的哨卡,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赵州桥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境内,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又称安济桥),赵州桥建于隋开皇年间(公元595-605年)。据唐中书令张嘉贞《安济桥铭》记载:“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它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巨大石拱桥,对世界后代的桥梁建筑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拱上加拱的“敞肩拱”的运用,更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在欧洲,最早的敞肩拱桥为法国在亚哥河上修造的安顿尼铁路石拱桥和在卢森堡修造的大石桥,但它比中国的赵州桥已晚了近1100多年。
  赵州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拱脚宽9.6米,跨径37.02米,拱矢7.23米。从整体看,它是一座单孔弧形石桥,由28道石拱券纵向并列砌筑而成,其建筑结构之奇特,自古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的美称,不仅有高度的科学性,而且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伟大作品。1991年,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
福建泉州洛阳桥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古桥欣赏
苏州是著名的水城,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城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唐代诗人杜荀鹤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就是描述苏州古城水多桥多的景象。  

苏州桥梁的建造,上溯春秋,下及明清。如春秋时的临顿桥、乌鹊桥、斟酌桥;汉代的顾家桥;三国时的渡僧桥;南朝的悬桥和天后宫桥。唐代,苏州的桥梁鳞次栉比,遍步大街小巷,白居易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之句。宋代,据当时的《平江图》著录,有桥梁359座。明清两代,由于部分河道填塞,桥梁有所减少。据《苏州府志》载,明代有桥梁300座。清代311座。直到民国时期仍有349座(《吴县志》)。现在,随着城市建设地不断发展,苏城内外共有桥梁近千座,其中古城内现存古桥168座。可以说苏州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桥梁最多的城市。
宝带桥

吴门桥  

枫桥  

江村桥

下津桥



平门桥

越城桥

亭子桥

图说绍兴古桥

纤道桥

太平桥

强口桥

司马悔桥

万年桥

何村桥

和尚桥

兰亭墨池桥

画桥

荷湖大桥

谢公桥

安康桥

融光桥

宝珠桥

光相桥

东湖桥

东浦新桥

东双桥

拜王桥

诸暨浮桥

八字桥

上三坑古木拱桥

龙亭桥

镇东桥

奎元桥

化龙桥

三接桥

避塘桥

小江桥

迎恩桥

安昌街河桥

西跨湖桥

广宁桥

接渡桥

安昌桥

柯岩桥

查林木桥

东浦大木桥

暨阳大桥
彩虹桥

  婺源有一种颇有特色的桥——廊桥,所谓廊桥就是一种带顶的桥,这种桥不仅造型优美,最关键的是,它可在雨天里供行人歇脚。
  宋代建造的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座桥取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思取名。桥长140米,桥面宽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彩虹桥周围景色优美,青山如黛,碧水澄清,坐在这里稍作休憩,浏览四周风光,会让人深深体验到婺源之美。  
四川都江堰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又名珠浦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区西北约2公里的岷江上。清嘉庆八年(1803) 重建。邑人何先德倡建索桥时,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建桥时其妻杨氏出力不少,民间又称其为“夫妻桥”。原长320米,现长280米,以木排为板,石墩为柱,承托桥身;又以慈竹扭成的缆绳横架江面。1962年,对索桥进行了维修,改10根竹底绳为6根钢缆绳,改扶栏竹绳为铅丝绳,铅丝绳外以竹缆包缠。1964年岷江洪水暴发,全桥被毁。重建时,只改木桥桩为钢筋混凝土桥桩,余照旧。后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100米,重建时改平房式桥头堡为大屋顶双层桥头堡,改单层金刚亭为可供行人休息的六角亭,增建沙黑河亭,桥长261米。安澜索桥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三江琶团培龙桥

  琶团培龙桥位于广西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独峒乡,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桥盖长50米,宽4.5米,桥台近距30.4米,两孔二台一墩三亭。桥面分人行道和畜行道,畜行道挂于桥侧,上下异层,与现代的双层立交桥有异曲同工之妙。人行道部分以9根胸径为40厘米左右的圆木排成两层托架梁,两层托架之间的横木按一定的距离隔开,大梁则支座在上层托架的两端。大梁叠成两层,其用料及联结方式与托架梁相同。而畜行道部分,则巧妙地挂在人行道的南侧(河的上游),托架梁为一层,托架之上铺一层大梁,其构造与人行道相同。琶团培龙桥由于功能处理匠心独具,被专家们称为“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民间桥梁建筑之典范。桥的另一个特点是由两位工匠修建,各从一头建去,各有风格,却浑然天成地统一在整体中。
滇西古桥

  无论到云龙游览过古桥的人们,还是在宣传媒体上了解到云龙古桥的读者,都是在一阵赞叹之后,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云龙为何有那么多的古桥? “隔山容易隔水难”,这句在云龙留传了千百年的民言,就是最浓缩的答案。其实隔山也并不容易,然而无论付出多少艰辛,总能翻越过,可是遇上了江河,欲前不能,只好望江长叹!云龙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最西面的一个县份,地处滇西纵谷区,怒江从县境西部穿过,澜沧江流经境内百余公里,把县域切为两半,辖区内高山林立,谷箐交错,泉水潺潺,江河拥有量达数十条,溪流数以千计。云龙江河之多,水资源的丰富,其它地区难与之攀比,可谓是大自然的恩赐。事物总有正反两方面,在大江大河阻隔中生活,艰难也就不言而喻了。云龙古桥就是人们战胜自然的物证,也是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智慧和创造遗产。云龙古桥众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代云龙盐业和银铜矿的开发,为修桥奠定了物质基础。云龙是云南盐井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共有八井,开发最早的始于汉、唐,明、清年间成为云南四大产盐地之一,食盐销到保山、腾冲、西藏、缅甸、印度等地。盐业兴旺,带来百业繁荣,修桥铺路,开拓外交。尤其是人才辈出,有识之士捐资、倡修桥梁蔚然成风,益泽子孙后代。 桥梁类型分为梁桥、浮桥、拱桥、吊桥四种,云龙古桥四种类型都拥有,其中梁、拱、吊三种类型居多,大小古桥达近百座,少量分布在澜沧江上,多数建造在沘江及其交流上。沘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记载,它发源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途经云龙一百多公里,最后流入澜沧江。沘江两岸分布着云龙古代的八大盐并,人口密集。云龙古桥的作用用最古老朴素的眼光看待,就是提供人畜通行,而放在历史渊源上考察,它在内外交往中的地位是其它方式难以取代的,因此,古桥在云龙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更远一点的眼光看,云龙古桥是中国乃至世界古桥梁艺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份,这一点已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和认识。云龙古桥的发展延续,留下了独特而厚重的桥梁文化,许多有特色的古桥还具有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云龙从西汉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设县,称比苏,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自从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与江河作斗争的历史也随之开始,独木桥、木船、竹筏、溜索、藤桥等浮渡方式虽然没有史料记载,但远古就已有之。明代记载建造的桥共有两座:位于金泉井的砥柱桥,建于明嘉靖七年,即1528年,为两进连跨式风雨桥,桥面铁链上铺木板,上有木撑架覆盖瓦顶,横跨沘江。另一座是彩凤桥,座落于顺荡井的沘江上,属木伸臂覆瓦风雨梁桥。其余桥梁多为清代修造,此时正值云龙盐井、银铜矿开发的鼎盛时期。桥梁之设,攸关课税,利济民生,有识之士慷慨捐资。县城南端建于清道光四年的青云桥,就为曾任陕西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飏捐资所修。清代到解放初期,云龙境内也建起了不少的梁桥,大部份都具有古代建筑特色;古桥在云龙历史发展中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仅古代盐业对桥梁的依赖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云龙盐业兴盛时期,五井提举司年上缴朝廷课银达38000多两,盐年产量达130万公斤以上,大部份食盐都要依靠澜沧江、沘江上的桥梁,采用人背马驮运销到外地,又把其它地方的物资运回云龙。不难想象如果当时没有过江涉河的通道,怎能实现盐业的以销促产;云龙位于滇西边陲,地理位置险要,古代和近代的许多战争都与桥梁相关连,留下了无数神密的史话。位于旧州镇桥街的飞龙桥,是古代澜沧江上著名的铁链桥之一,此桥建于清同治癸亥年,即1863年,由滇西农民起义军领袖杜文秀派大翼长李玉树总镇云龙时倡修,并赐名“飞龙桥”,1927年被土匪萧呜梧烧毁,翌年匪患平息后修复。1949年滇桂黔边区纵队副司令员朱家壁率领部队挺进滇西,为断国民党军队西逃退路,将桥斩断,修复后毁于六十年代中期的洪灾,现只留下东桥墩和西岸的望江楼。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功果新老两座桥,是我国第一代横跨澜沧江的公路钢索吊桥,被称为滇缅公路的咽喉。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的123天中,日本飞机对功果新老两桥轰炸16次,出动飞机242架次,投弹近千枚,将两桥炸毁。抗战军民日夜抢修,恢复通车,保证了滇西大反攻的胜利。如今,弹痕累累的功果桥、老桥西桥墩、保护功果桥的高炮路、高炮台、岩石地堡等全体建筑仍然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抗日战争的物证;云龙古桥类型齐全,数量繁多,建造历史悠久,被誉为“桥梁博物馆”。它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它对中国、对世界的古桥梁都有一份创造和贡献。
  科学价值。云龙桥梁种类有木梁风雨桥、石板桥、独木桥等;吊桥类有藤桥、溜索、铁链桥和钢索桥;拱桥类主要是木拱桥、石拱桥两种。在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缺少钢材、水泥等建筑建材的情况下,利用木料、藤子、石头等原始材料,构建大跨度的桥梁,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反映出了民间能工巧匠的智慧、创造和技术水平。云龙古桥的科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合理选

址上,突出的有四种特点。一按民族风俗选址:云龙少数民族尤其是白族搞建筑都注重地势风脉,桥址一般选择在山脉与山脉相对应的地方,接山川灵气,锁风水流失,图纳福吉利;二按人口分布选址:尽量兼顾人畜通行,力求一桥能辐射几个村或一个地区,甚至于外界的交住;三按河床顺直选址:避开激流、支流、弯道,保证桥梁安全;四按节俭牢固选址:尽可能把桥墩建在岩石上,青云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西岸在巨大的石壁上凿出平台道,砌石柱支撑铁链,东面以天然石头作桥墩,桥面板下河中心立着一块巨石,人们称之为“照壁石”起到防止河床深切作用,整座桥突出省工省料,美观牢固;云龙古桥的另一个科学价值体现在建筑结

构上。溜索,仅只需一根竹绳、溜帮和溜索树即可,看似非常简易,但架设中同样需要符合力学原理。溜索弧度、斜度太陡,冲力过猛,人滑到对岸停不下来,会危及生命,斜度太缓,滑行到中造停止,溜不到对岸;云龙古桥部份大跨度的桥梁,建筑结构非常复杂,古人建桥没有条件采用设计图纸,一般边搞模型边施工,想象周全,结构严谨,合乎科学原理,有些桥梁汇集梁、拱、吊几种桥梁类型的长处,精心构思建造,通金桥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座。该桥地处长新乡大包罗村,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 横跨沘江,为伸臂式单孔覆瓦木梁桥,全长40米,宽4米,净跨29米,高12.5米。伸臂大木方从两个桥墩分五排,层层向河心挑出,中间用五根粗大木梁衔接,上面铺木方作桥面,伸臂木方斜埋于桥墩部份,用大量鹅卵石砌压,保持干燥,防避木料被腐蚀。木伸臂下方立条石,横置木枋起支撑作用。上部采用马鞍架构建弧形屋顶,起稳固、平衡、起吊整桥的作用,头上覆盖瓦顶。通金桥是云南省风雨桥类最具特色、跨度最长的一座伸臂梁桥,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龙古桥类型中的梁桥部份,多数建有木架,上面覆瓦,遮挡太阳,防避风雨,抑制木料腐烂,延长寿命,提供人们歇息。选址、建筑合乎科学原理,多数古桥历经数百年,任凭洪水横溢,仍然存留在大江大河之上。
  艺术价值:云龙古桥体现了许多的美学原理,建筑风格千姿百态,式样独具特色。关帝对君桥采取石拱上面加一高二低的白族瓦顶式建筑,桥头建有牌坊楼,式样在全国罕见。河西桥两面桥墩采用天然石头砌成弧形洞,给人以穿越城门洞的感觉。双龙桥在石拱桥上筑有白族一高二低照壁围墙,长达28.2米,墙上留有两道通口门,也属罕见。飞龙桥西岸的望江楼,更算是古建的艺术珍品,楼阁为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斗拱架叠,气势非凡,铁链桥直通底层二道大门。登临楼台,东观巍峨大山,俯视“飞龙桥”雄姿,闻北来涛声,望南去江水,心旷神怡。一座座古桥横卧在大江大河之上,与青山绿水、田园山村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读云龙桥的名字,也是一种艺术享受,云龙桥梁的命名,大体归纳为四种。一则以地名而取:永安桥、检槽桥、河西桥、佳局

桥、表村溜索、松水藤桥等;二则求风水取名:砥柱桥、永镇桥、关风桥、义风桥、双龙桥、永济桥等;三则寄予一种愿望:惠民桥、通金桥、安澜桥、彩凤桥、永赖桥等;四则名人赐名:杜文秀取的“飞龙桥” 杨名飏取的“青云桥”等。明代以来,云龙所修的桥梁多数都有碑文记载,文人墨客、历代官员为古桥留下了无数的诗、词、联、赋、摩崖等,成为桥梁文化的珍贵遗产。飞龙桥底层墙壁上镶有高约1.5米的、宽约1米的13块碑文,撰写书刻都出自文人之手,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双全,正门上悬有清举人尹陈谟作的长联,

上下联共有174字,不妨抄来以飧读者。上联“天堑固称最矣,叹径流滚滚,鹿石奔来,擅四渎之封,表雄南诏。截三崇之险,扼吭西陲。直比金沙淘浪,荡射日光,潞水急湍,轰鸣雷鼓。傥异时江河声析,出奇制胜,试下汉家楼船,定不教螟弓矫举,走猎苍黄,蛮锦侈张,网鱼滇洱。”下联“地轴其效灵乎?看高阁巍巍,鼃梁戴起,泝九隆而上,压倒霁虹,耸五云而遥,回翔彩凤。更饶薄甸朝霞,挂穿画栋,苏溪夜月,涌到朱栏。侭迁客诗酒兴豪,览物舒怀,频洒临川笔墨,却何譲跨鹤仙人,横吹短笛,停騑帝子,独步长州。”
  宝丰砥柱桥上留下的诗联也居多,张相侯进士《咏砥柱桥》中写道“沘江波浪涌如潮,砥柱中流万里桥,石骨一拳排象鼻,铁绳千丈系虹腰。云江锁住山川气,金泉撑开日月杓。来往人从空际过,河声浩浩马萧萧。”民国二年(1913年)丁润身任云龙知事曾撰一联“谁人敢做砥柱桥横卧两山担当千夫万马,我心愿效沘江水环流七里联络一城五乡”。青云桥西岸悬崖上有捐资修桥者杨名飏题刻的“碧嶂迴澜” 下方桥亭内石壁上携刻有杨名飏于清道光年间拓回的“衮雪” 这两字为三国时曹操屯兵褒谷南口石门时所书,“衮”字少三点水,以河水冲击到照壁石上溅起的飞雪来代替,耐人寻味。
  云龙各族人民与桥梁有着特殊的情缘,在拥有桥梁带来的幸福中,人们也呵护了它们,逢年过节老百姓都要到桥上上香,祈求大自然保佑桥梁,降福民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中,桥梁在继续延伸和发展。如今,云龙境内澜沧江、怒江上建起的现代大型桥梁就有8座,沘江等河流上新增的桥梁数以百计,天堑变为通途。
  古桥和现代桥梁相融合,承载着云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云南澜沧江霁虹桥

  霁虹桥史称兰津桥,位于云南省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素有“西南第一桥”的美誉,是我国最早的铁索桥之一。南诏时渡口已建有竹索吊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光绪年间重修。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由9股18条铁链组成,两条为左右扶手,其余为底,上面铺有横直交叉的两层木板。两岸筑成半圆形桥墩,铁链两头铆死在两岸桥台上,西岸为徒崖,东岸是险峰,下面是滔滔江水,十分险要。桥两端建有桥亭关楼。桥南普陀岩壁上刻有“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要塞天成”、“壁立万仞”、“沧水飞虹”、“天南锁钥”等题字。霁虹桥被大旅行家徐霞客誉为“迄西咽喉,千载不能改也”,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