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畔古筝:胡秋萍书法欣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36:50

胡秋萍--书法欣賞 发布: 2010-4-10 00:53 

胡秋萍 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河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书画院一级美术师。
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获全国中青年第三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河南省文艺成果奖、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第二批“四个一批”人才奖、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曾在香港举办书法联展,在郑州、开封、镇江、长沙、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艺术展览暨《胡秋萍书法艺术》首发式。出版有《胡秋萍书法作品集》、《胡秋萍书法艺术》、《秋歌——浸月斋诗稿》、《当代中青年书法家行草长卷?胡秋萍行草卷》、《秋萍墨韵》、《秋萍诗韵》、《中国书法大典——当代书法名家系列作品集 胡秋萍卷》、《胡秋萍书法小品集》、《胡秋萍书法精品》、《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提名展书法卷 胡秋萍〉》、《当代书法名家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专辑 胡秋萍》等。


贾岛诗《寻隐者不遇》2008年作 65x65

'

2009年5月15日胡秋萍书法展览在河南大学开幕河大校长娄源功为胡秋萍颁发教授聘书

秋萍诗稿(迎奥运-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商丘)

唐裴度诗 65X65CM2007年作

朱熹诗 130X65CM2007年作

 

《心经》创作年代:2006年 作品尺寸:25cmx 38cm中国书法家网at|Q#A:^ ]

司马迁《报任安书》扇面kCqHP0

心经

辛弃疾词清平乐 

黄公望诗 50X160CM2007年作 纸本



漫天飞雪舞张芝--胡秋萍汉代草书家张芝一直以来都是致力于草书研究书家内心向往的一个高度,或是一种被历史风尘模糊并神化了的偶像。在进行草书系统研究与临摹中,张芝应该是个重要人物。但是,由于《冠军帖》的争议不定,使得张芝这个神话了的人物又失去了一个可供实证的理由,同时,也让这个历史人物更增加了几分虚幻色彩。可是不选《冠军帖》可以,忽略草圣张芝却让我觉得难以释怀。许多史书版本都记录着张芝作今草由章草而来,所以,笔者认为写草书的书家,最好要上溯章草直追张芝。“章草过渡为今草,不是创新一种字体,很大程度上是风格的转变,章草只要再放纵连绵,就成今草。张芝所处的东汉末期,在客观上已具备了今草书产生的条件,通过他主观的努力创作出今草,应是合乎事实的。”(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可见张芝所处的东汉末年已具备产生今草的条件,张芝在这样的时代和人文环境下,拒绝仕途诱惑,醉心翰墨潜心研究草书,对今草书的形成贡献是巨大的。所以,张芝是一个绕不过的个案。那么,如果不依《冠军帖》为研究范本,其他属于章草一路的如《秋凉平善帖》(大观帖,宋刻本),对于今草书的创作者张芝的临摹和研究来说便失去了重要的意义。
《秋凉平善帖》与其它章草帖似略有不同,它显得更加厚重含蓄,字体朴拙古雅,用笔沉稳且没有一丝轻佻溜滑之态,多临可去俗病。只是有的字体与现在的字形有些差异。如“病”、“望”、“勤”、“食”、“复”等字的字形。也许是相隔年代的久远,字体有些细微变异。临摹时当注意,不要把不常用的写法搬到作品中。临《秋凉平善帖》当取其古朴蕴藉之气,同时细心体会起笔、收笔、转折处的含而不露甚至些许内敛的笔意。我们不仅要知道“放”(现代人都知道放)更要懂得如何“收”,这样在以后形成自己作品风格和探索笔法语言时,才会有可能做到收放自如恰到好处。远古的法帖总能给我们一些在用笔和气韵上深厚的文化启示,许多的细微之处还需我们在临摹和品读时悉心体会深刻领悟。如何写张芝便成了我心中的结。
  立春之后雨水的那天,备受干燥折磨了一冬天的人们终于盼来了雨水。我们的祖先是何等智慧啊!知道哪一天雨水,哪一天惊蛰,哪一天春分,真是冥冥之中的先知。多少年来,他们一直在用自己的智慧关爱指导着后辈们的生活。中国书法家网6]8hF天色接近傍晚,我离开不舍的书案,徒步行走在纷纷攘攘的街巷里,踏着细雨浸润的水泥地,想象着眼巴巴仰望上天祈望雨水的农民不用再花钱抗旱了,人们也因空气湿漉漉的滋润而少害病了,心里无限喜悦!深深地呼吸着清爽的空气,嘴里心着《心经》。抬头仰望天空,不知何时,雨滴凝结成了一片片雪花,我伸出双手捧接它,可惜,地面温度太高,落在地上和手心里的雪片,没有一片能够成形,都在将要落地时化成了雪水,原来冰与水之间是这么容易转化的!正像世间许多的事物,在它具备一定条件后就会转化成另一种物质,而不再是原来的模样。虽然物质是不灭的,但是,它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本物,而是变成了转化后的他物。也许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像”,“像”是会变得,是不可信的,我们不可以被“像”迷失,而要善于洞察事物的本质,这样才有可能去接近我们要追求的真理。  
我满心感恩地注视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观察着它们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舞姿,仿佛天空是纸,晶莹的雪花是点,它飞舞的身姿是线是画,勾勒着稍纵即逝的图画,书写着谁也无法破译的天书。猛然间,我恍然大悟。虽然对张芝的《冠军帖》真伪达不成共识,然而,这并不影响张芝作为书法历史上重要的草书创造者的存在,因为他的曾经存在是被证实了的真实。所以,他的艺术光芒也将会一直光灿于后世书家的心中。    有资料说张芝隐而不仕,也有说他英年早逝,仅活了三十多岁。史书中记载:张芝出生身时间不详。总之,其人其书对于后世有着太多不可知的谜。但是,他“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故时称张有道”。足见他孤高的性格,甘愿以一个文人和平民心态献身所嗜好的书法。其“池水尽墨”、“衣帛先书而后练”以及“匆匆不暇草书”等故事的流传使他更具有让人高山仰止的纯粹和执著于书法的宗教精神。所谓的“宗教精神”,不是单指仅存于宗教内部,而是指存在于一切不为名利、不畏生死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对艺术充满真诚和激情的人生价值观取舍,使后世很多书法学子对汉代虽然“朝廷不以科吏,博士不达于政……”却有那么多人“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久畅不息, 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从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体辍。”的社会风尚羡慕不已。自此,书写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使用工具,书写终于发展成了一门艺术,终于有了个体书家来专门从事,他们不为功名利禄而沉溺其中并作为终身的事业追求的精神,不仅提升了书写艺术的价值,也使得书写艺术从此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使书法艺术审美从此成为中国人艺术审美和艺术享受的重要内容。张芝以及东汉当时的西州书家刘睦、杜度、崔瑗等著名的草书家虽然没有留下可寻的遗迹,但是他们专执书法之道的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心理向文人艺术化体验的转换却是弥足珍贵的。那么,我们尽可以依“池水尽墨”展开想象,在漫天飞舞的银白世界,尽情想象着张芝神龙飞舞一笔书的今草,在万里无雪的晴空,在漫漫金黄的戈壁,在碧绿的草原,在湛蓝的卡纳斯湖,在我们澄滢清澈的心底,张芝充满摄人心魄的草书艺术在我们眼前飞荡,在我们心中起舞。它将作为我们书法家艺术追求与精神探索的一个重要坐标,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为书法艺术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书法家永远不懈地追求。  2009年3月18日

春雨中谒王阳明--胡秋萍

我常常想缘分到底是什么?不是久久的期盼,也不是刻意谋划的结果,是不期而至的惊喜收获。此次宁波之行至余姚拜谒王阳明故居确是我意外的收获。
王阳明是世界历史上一百位哲学家之一。公元1472年,王阳明诞生在浙江余姚。无论时间还是空间上的阻隔,我都无法与真实的王阳明结缘。但是不能与活着的王阳明相识不等于就不能与他的思想和精神结缘。学习拜读他深厚的学说、仰慕他的思想和精神,是2005年我于北京大学做访学时在中国哲学史的课堂上和书本里的事。从此,我敬慕王阳明这个闪光的名字和“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名字和学术思想也深深驻进了我的心灵。探寻圣贤和中国诗歌的足迹是我近年旅行时的兴奋点。
庚寅正月二十三,我和周芳女士在许枚的陪同下,参观了王阳明故居纪念馆。虽是初春,天气仍异常阴冷,阴霾的天空不时飘着沥沥细雨,这样的天气总不免让人的心里产生一丝淡淡的幽意和愁绪。王阳明的故居坐落于龙泉山北麓,余姚城内阳明西路上。在王阳明广场上一个最夺目的标志便是王阳明的塑像。王阳明无疑是余姚的骄傲。一个城市之所以厚重是因为历史文化的曾经辉煌,历史文化之所以辉煌是因为光灿中有让人可歌可泣的人物。风雨中,我久久地端详着这位从小就因肺痨缠身而面容清癯的老人,尖尖的下巴蓄着稀疏的山羊胡,平静淡泊的目光里透出摄人心魄的智慧光芒。这个集文学、思想、教育、军事和书法等才华于一身的先哲的精神穿越时光隧道,依然光耀着身后五百年后的世界文化和人类精神。风雨中,我们漫步穿梭在清幽的浅灰色廊壁中间。地面的青石板在雨水的冲洗中更显得格外洁净澄明。江南的城市因为湿气大本来就尘土稀少,在充沛的雨水浸润里,在花花草草的掩映中,诗意便在温润的情境中不由自主地飘荡。故居深蓝色的砖瓦映衬着主人生前生活的简朴和精神的渊深,寂静中透着肃穆和深邃。我在一间间房屋悉心观看,遥想五百年前王阳明的诞生给这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带来的是怎样的欢喜。他在这里学习成长,智慧的种子奇迹般地在他心灵扎下了根,以致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影响世界思想发展史的哲学家。无意中,我发现身边的游人很少,屋外依然阴雨纷纷,古老的房屋中只有几件主人生前读书生活用具的仿制品,显得空落、沉寂、清幽。伫立其中,我探寻着这清幽中深埋的某种沉重,沉重里一定掩藏着生命的深刻,深刻的坚守中必然有高贵的精神光照。因为高贵的精神从来都是高处不胜寒并可望不可及的品质。阴冷的雨水中让人嗅到一股透骨、令人震颤的凉意。毋庸置疑,这里是比不上商厦和酒店的热闹和繁华,然而这里也无需热闹,因为在人类历史上格物穷究真理之事,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清冷寂静中方能透出灵性的光芒和力量。这里更无需繁华,尚俭、尚朴、尚真历来就是圣贤追求的生命境界。精神的高贵已无需豪华来装点,朴实无华方显其生命本色的纯粹。清冷寂寞的生命状态自古以来就是圣贤和真正的文化人坚守的节操。试想若没有这点淡定坚守便无法承载治学的艰辛孤寂和为信仰而遭受的磨难。王阳明因为坚持正义上疏为戴铣辩冤,得罪刘瑾,廷杖四十,虽然幸免不死却被投入监狱。后又贬谪到贵阳修文。就在他遭受贬谪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并始悟格物致知之旨,并在贵阳书院讲学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试想历史上哪个先哲和真正的文化人的一生不是屡经磨难仍“虽九死而犹未悔”呢?“非人磨墨墨磨人”,我坚信为学和人格的锻造注定是需要用一生来完成的。当生命结束时他终于结束了其人格的锻造和对学问的磨砺。但是其学说思想能否被现实和未来认知,却是一个永远的未知。为了这个永远的未知,更是为人类精神的提升和不死,一代又一代的圣贤坚定地历尽磨难进行着近似生命化的修炼探索,老死林泉无人知也在所不惜。如此学问和思想的不朽就是这样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绵延。这种高贵彰显着精神的能量,这种能量能征服物质征服不了的事情。这就是在过去和当下,为什么一些高官和巨商在他们拥有了地位和金钱以后还要去朝拜文化圣殿的深层原因。文化的厚重和精神的能量永远不是用砝码能衡量出来的,它只存在你的心中,它的重量也只有你的心秤能衡量。
自春秋越国以来两千多年间,这块温润的土地上诞生了数十位先哲,王阳明便是这其中能称得上世界级的哲学大师。奇怪的是这位先哲5岁方才开口讲话,13岁就失去了母亲,18岁开始仰慕圣学穷究格物致知之学,28岁时经过三次会试,终于金榜题名。34岁他开始授徒讲学。他先后担任过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后封新建伯。45岁平定江西、广西、福建等多处地方暴乱,为朝廷建立了卓越功勋。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我更关心的是他在新儒学发展方面的研究和他作为教育家为提升人格人性付出的毕生心血。王阳明在各地任职时曾在贵阳书院(贵州)、白鹿洞书院(江西)、濂溪书院(江西)、岳麓山书院(湖南)、敷文书院(广西南宁)、阳明书院、稽山书院(江西)、白鹭洲书院(江西)、青原书院(江西)、龙岗书院等多处书院讲学,学子门人数千。他以“立志、勤勉、改过、责善”的教育理念来要求学生。他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有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他将其作为教条要求每个学生身体力行。其《传习录》就是弟子薛侃所刻。该书也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也像《论语》一样是通过师徒对话的方式收录在《传习录》流传下来的。
令我惊喜的是在最后一个展厅里,看到了陈列着王阳明《登狮子山阅江楼诗帖》和《龙江留别诗卷》两个行草书长卷和其他作品。当然作为明代一个相去不算太远的朝代,王阳明流传下来的墨迹不止这些,而从这两件长卷作品中我们已能领略到王阳明书法的渊源和基本的审美走向。江苏江宁县北有座狮子山,狮子山上有座阅江楼。正德九年四月,王阳明升南京鸿胪寺卿,五月到南京,秋天登狮子山阅江楼作此诗。诗帖属于手札形式,瘦长的结体和清丽的用笔使线条透出一股清新的气息,疏散的行距透出作者散淡超然的情怀。乍一看,似有董其昌书法相同的秀逸、淡远、爽俊的文人气息,仔细品味他们在用笔的动作上还是稍有不同的,似乎王阳明用笔更瘦硬猛利,露锋尖笔也较多。如《龙江留别诗卷》、《寄伯敬弟手札》两件作品基本全是草书,用笔和字法都异常熟练,结体也更加清瘦、挺拔、简洁。惟用笔显得猛利,线质少了几分温润和韵味。而董其昌的书法结体则更加疏阔空灵。其草书气韵亦不如董其昌开阔宏大气势连绵。董其昌和王阳明书法都宗法“二王”,他们同生活于一个相去不远的朝代,在仕途上都做到了相当的位置。但王阳明作为哲学家思想家,将书法仅视为道德文章之余事,可谓“游于艺”也。所以,他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尘表”。正如他自己所说:“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止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作为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在书法实践上仍以心学为理念,他不拘于法度的惟妙惟肖,而是追求性灵和自然的书写,因此他的书法不如董其昌书法在法度上的高妙完善和对后世的影响。当然我这里不是要苛求一个哲学家思想家在书法技法上的高度和完美,只是客观地表述笔者对王阳明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不可否认,王阳明骨气洞达的书法对一扫明初台阁体的圆熟和缺少风骨的庸俗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雨还在不停地下,由于要赶路,我们不得不匆匆告别王阳明故居纪念馆。春雨中,王阳明故居正经受着洗礼,沧桑巨变中,圣贤者的学说思想也同样要经受历史的考验。王阳明历尽磨难的一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思想智慧的光芒、人格的提升和诗歌书法艺术的灿烂,同时,也有对东方文化和思想精神挥之不去的忧患和无限感慨。王阳明作为世界思想史上的哲学家和中国的圣贤,从此,在我的心里撒下了精神智慧的种子,随着春雨的浸润慢慢生发着、成长着……  

2010年3月20日于听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