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海洋文化节视频:特地贡献一个治疗小儿腹泻的敷贴肚脐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4:52:42

特地贡献一个治疗小儿腹泻的敷贴肚脐方

(2010-11-23 15:21:15)转载 标签:

中华文明

远古道医

张仲景

智慧

素问

灵枢

明心见性

脐疗

小儿腹泻

杂谈

分类: 道医脐疗

    一友小儿回河南,上吐下泻,西医诊断为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消化道疾病,打针输液吃药多方治疗均无效果,喝水都吐,拉出来的都是稀水,几天下来,平素挺健壮的小儿,现在连路都不能走了。朋友急忙回深找山人,山人一看,该小儿脸色青黄,极度虚弱,手脚发凉,肌肉都有些松弛。心想这种情况,恐怕已无法吃汤药。赶紧开具一付贴脐疗法的方子,五灵脂10克、肉桂8克(去粗皮)、丁香5克、沉香5克、木香5克、吴茱萸7克、干姜5克、川附子7克、荜拔8克、(土炒)白术10克。以上10味药打成细粉拌匀,用黄酒拌成小丸,敷在小儿肚脐上,在用纱布和胶布贴牢,并嘱其在小儿睡熟后用艾条灸肚脐和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该小儿一夜熟睡,不再呕吐和腹泻,早上醒来气色较为红润,精神转好,还有点些许的拉稀。嘱其稍稍服用淡盐水,吃点稀粥,几天后饮食睡眠如常。

   

    脐疗溯源于上古文明,早在殷商时期就有熏脐法和蒸脐法疗疾,在1973年湖南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病方》记载了春秋战国时间上百个中医外治法,其中就有大量脐疗法,实开脐疗之先河,秦汉时期中医巨著《黄帝内经》记载了许多脐疗理论,既有脐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相关学说的论述,又有脐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阐述,为后世的脐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疗方》中记录从屈草溺脐治中风症状,晋代医家、道家葛洪在《  后备急方治卒霍乱诸急方》中明确描述“以盐纳脐中,炙二七壮”以治疗霍乱。而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独树一帜,专列脐疗一节,论述精辟,·立意新颖。如《千金要方》中,有"治虚寒腹痛,上吐、下泻,以吴磊蚕弱赢了吊布封之"g《千金翼方》中有二‘治霍乱吐泻,筋脉孪急,……此病朝发夕死,以急救暖脐散填脐"的记载。王  的《外台秘要》对脐疗的记录对后世脐疗的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金元时期,应用脐疗者众多,在《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本事方》、《扁鹊心书》、《南阳活人书》等医籍中,对脐疗应用之广、方剂之多、医家之众、运用之验、制法之精是前所未有的。至明清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纳目》有许多有关脐疗治病的记载。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在其撰写的《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两书中均记载有不少民间药物贴脐的验方,其中有"治水肿病,小便不通,以甘遂末涂脐上,:甘草梢煎汤液服之。"所载方简、效、验,迄今仍被临床所沿用。清朝宫廷御医吴谦编纂,朝廷出版的《医宗金鉴》中说“阴阳熨脐葱白麝,冷热互熨水自行”。另外《类经图冀》、《医宗必读》尤其《华佗遗书》除了讲述常用医疗手法,还提出了脐疗外治的独到经验。明代名医龚延贤在《万病回春》中论脐疗“祛除百病,保一身之安宁,……其效如神,其应如响,复有回生济世之力,保命延年之妙。”浙江外治专家吴师机的专著《理瀹骈文》的出现,使脐疗治法更臻于完善,书中对脐疗论述竟达300多处,在作用机理方药配伍,赋型基质,用法用量,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辩证施治等都作了全面描述,使脐疗发展到臻于完善的境界。该著中记载有贴脐、填脐、纳脐、涂脐、敷脐、掺脐、灸脐等疗法的验方达近百种之多。吴氏以药物贴脐法治疗一切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疾患。可以说这本中医史上外治专著是在经过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脐疗法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真正的中医是开放和包容的,凡是符合阴阳五行之理的好东西,我们都应该认真学习和领悟。愿同道中人放弃成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体悟中医“天人合一”之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