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献的题录信息:重建课堂问题观:?课堂就是“基于问题的解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39:39

重建课堂问题观: 课堂就是“基于问题的解决”

(2012-01-06 09:37:10) 转载标签:

于春祥

中国教育报

问题类型

课堂

自主学习

教育

分类: 走近名家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于春祥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课堂的本质,我们可以说,课堂就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课改中几乎所有问题都是 “课堂问题”出的“问题”。呼唤重建课堂问题观是新课堂创建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以下“四个转型”尤其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是实现导学案从“试题化”转型为“问题化”。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导学案的问题诊断与矫正》一文中曾做过简要的分析,这儿还想再说几句。新课堂主张学习就是与教材文本的对话。学习不仅仅是对教材文本知识的认同、接纳、识记、收藏,而且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然是学习的一般路径。一味地把教材文本试题化,是应试教育的“老把戏”。只要是课堂上把学生当成做题的机器,课堂就被异化了。“一灌到底”不行,“一练到底”也不行。当然,我们强调“试题化”向“问题化”的回归,并不是说就不允许设计练习题,不允许做题,必要的练习当然要有,我们反对的是清一色的“试题化”,反对打着课改的幌子,让“题海”在课堂上泛滥。

二是实现从“教”的问题转型为“学”的问题。纵观课改实践,几乎所有问题都是教师设计的问题,甚至经过集体备课的强化,使“教”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统一和规范。纵然“教”的问题是为了“学”而设计的,但学生总是被动的。有一次,去听小学语文课,老师开篇就问:“同学们,今天咱该学点啥?请各小组把你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不一会儿,黑板上纷纷呈现出各个小组的问题,而且问题下面注着组别和姓名。老师面对各组展示的问题,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分析归纳,评选出本节课的几个优选问题,其间,老师也补充了自己的问题。之后,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展开自主学习。这堂课令人耳目一新。自主学习始于自主提问,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果说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素质的核心,那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这里有个“我问效应”。所谓“我问效应”就是指学生往往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比对他人提出的问题更情愿投入精力去探索解决的现象。学习难买“更情愿”。“更情愿”就是“更投入”,“更投入”才会“更高效”。

亲爱的老师,请学会说,“同学们,今天咱该学点啥?”

三是实现从“小问题”转型为“大问题”。有一次我到初中去听英语课,不到5分钟老师竟然连续问了12个问题。这样算来,一节课下来少说也有100个问题。小问题的线性排列,串问串答,依然还有市场。我给这样的课定义为“小问题灾难”。我的观点很简单,问题只要碎,自主无处寻。老师对课堂的控制,最简捷的工具就是“问题”。老师的课堂控制指数与问题的数量成正比。我们还需清楚地知道,“小问题灾难”是扼杀学生系统思维品质的罪魁祸首。所以,我们呼唤教师要树立大问题意识,而且要启发学生学会系统思考问题、系统提出问题,还要学会集约提问。逐步地适应“问题不放单,一放就是三。集约求高效,自主添空间”。

四是实现从单一问题类型转型为多元问题类型。从问题类型而言,一般可分为3类:“呈现型”、“发现型”、“创新型”。所谓“呈现型”问题,就是靠提取记忆就能回答的问题。所谓“发现型”问题,是指通过探索研究、推理论证才能解决的问题。所谓“创新型”问题,多指答案具有不确定性,通过想象、创造给予多元回答的问题。了解了问题的类型,老师们不难发现,在许多课堂上问题类型的设计是比较单一和失衡的。亲爱的老师,您不妨参与进来,看看哪种类型有点滥用,哪种类型更罕见?您的眼光真准:“呈现型”问题有点滥用,“发现型”问题较少见,“创新型”问题更罕见。这也普遍反映了我们课堂价值实归的问题。重视“记忆之学”,忽视“探索体验”,缺乏“创新实践”。更为可悲的是,把原本属于“发现型”、“创新型”的问题,蜕变为“呈现型”问题来“记忆”,学生探索、创新的潜能就是这样被活生生地打磨掉的。学生的探索、发现、创新能力是以相应类型问题的解决为凭借的。给“发现”一个地位,就是给“探索”一个空间;给“创新”一个关照,就是给“个性”一个恩典。

愿我们的课堂上多一份“发现”,多一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