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王国维人间词话:王羲之《择药帖》、《朱处仁帖》、《追伤帖》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4 03:51:01

王羲之《择药帖》、《朱处仁帖》、《追伤帖》等

(2011-04-27 16:30:09) 转载标签:

王羲之

草书

择药帖

朱处仁帖

追伤帖

历史

墨迹

书法

书法史

书论

中国书法

 



    王羲之草书《择药帖》拓本三种


    《择药帖》,4行,44字。草书。《淳化阁帖》、《二王帖》、《宝晋斋帖》亦收刻。《大观帖》作四行,不同於他帖。帖末“谢二侯”三字,若非他帖文字误刻於此,则当是此函收件人的称谓,《右军书记》亦有载,难详何人。帖文大意为:乡里人采药,有人发梦得到此药,您难道不识吗?说是服了这种药可使人成仙,不知谁能试之。形色因此稍异,还没有人见到。很明显,信奉道教的王羲之对成仙的药草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但他还是持慎重的态度,不敢冒然试之。王羲之对延长生命的关注及其矛盾的心态,于此帖昭然。

释文:
    鄉里人擇藥,有發(簡)〔夢〕而得此藥者。足下豈識之不?乃云服之令人仙,不知誰能試者。形色故小異,莫(亦)(即)(當)(嘗)見者。謝二侯。 

                                                                                                  

 









    王羲之草书《朱处仁帖》拓本四种

 

    《朱处仁帖》,3行,26字。《十七帖》第十通尺牍。《右军书记》著录帖文。《宣和书谱》著录此帖目,可知墨迹本在北宋时尚存世。《淳化阁帖》、《大观帖》、《二王帖》收刻。朱处仁,清包世臣考为朱焘。《晋书》卷八穆帝纪、《资治通鉴》、《建康实录》皆作“朱焘”,《晋书》卷五八周抚传作“朱寿”。考诸史乘,朱焘曾为庾翼安西司马,南蛮校尉,後受桓温节制,为龙骧将军。束晋西线战事,多有参与。王羲之三十二岁许尝在庾亮武昌征西府任职数年,与朱处仁相识,当在彼时。“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于是中断了联系。或许王羲之与周抚通信偶然得知其下落,念及旧谊,写下了此帖这段话。那么,此函是写给周抚的。


释文:
    朱處仁今所在。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書,可令必達。

                                                                                 

 





    王羲之草书《白姓帖》

 

延伸阅读(一)

张昕若王羲之书法真面目的探讨















                                      (原载《文艺研究》1980年第5期)

                                                                                              

 

    王羲之行书《追伤帖》(疑伪)

 

延伸阅读(二)














                                         (原载《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王羲之草书《野鴨帖》

 

延伸阅读(三)







                                                          (原载《文史知识》1988年第9期)







    王羲之草书《源日帖》拓本二种

 

    王羲之《虞安吉帖》

 

    《虞安吉帖》又称《虞安帖》,七行,五十六字。《十七帖》第二十九通尺牍,即最後一通尺牍。《右军书记》著录帖文。此帖是王羲之专门向周抚推荐虞安吉的一封信函,反映出他晚年社会交往,为人处世的某个侧画。帖文大意为:虞安吉曾经与我共事,时常惦念他。现在是殿中将军。他前不久经过这甲,对我说、与您是中表亲,他不在乎年纪大,非常想到您那里去做您的下属。我认为他的资质能力可以担任小郡的郡守,您愿意招致他吗?


释文:
    虞安吉者,昔與共事,常念之。今為殿中將軍,前過云:與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與足下為下寮。意其資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遠及。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