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病退(1) - gaowuyi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09:05

病退(1)

农场生活   2010-01-06 18:02   阅读13   评论3   字号:    

 

                       无平不陂 无往不复 坚贞无咎 勿恤其孚 于食有福

                                                                                                          ——摘自《周 易》泰卦第十一

    知青的故事,只能在知青圈子里传唱,知青的故事,也只有知青自己才能深刻体会。换了旁人,故事仅仅是故事而已,听过就过去了。

    前两天,网络五十团举办了一次小屋版主的培训,地方安排在宝山,交通不是很方便,我和顾德敏约好,搭他的车一起去。在车上顾德敏问起了我以前返城时的经历。

    其实,知青碰在一起,除了一直不断有联系的,基本上都不是很了解,大家对于彼此,大都停留在黑龙江朝夕相处的那一段。而对于返城后的一切,都不甚了了,光知道某某在某公司、某某在环卫局、某某自己在做生意……。

    返城的这一段经历和知青下乡时的那一段经历相比,知青与知青之间大相径庭。我试着将知青返城种类分列如下:上学 参军 投亲靠友 特困 顶替 病退。这其中,上学 参军可视为正途,特困 顶替可视为异途,投亲靠友则是另辟蹊径,开了走后门的先河, 病退则未入流耳!

    知青返城,最多的,就是办病退的!

    从77年开始,78年、79年达到了顶峰,几乎99%的知青都离开了曾经出过力流过汗的土地。其中最不光彩的、也是最无奈的,就是假借着生病返城。这本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时的知青,已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再也不提那些空洞无力的口号,再也没有了浪漫的革命理想,一切都变得那么现实,那么实际。

    在经过了多年忘我的付出后,知青学会了算计,学会了为自己打算。就象被人带出远门的鸽子,也象溯江而上的鱼儿,他们躁动心中只有一个目的,回家!

    从77年开始,知青运动已走向式微,早先那些怀着革命激情、高喊革命口号、以热血青年自许的知青,反倒是捷足先登,走了一多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被推荐上了大学,完成了从城市到农村,再从农村回到城市的华丽转身。连队里剩下的,都是那些被形势逼迫着,不得不下乡的所谓落后分子。苟延残喘地还在广阔天地里练红心,继续接受着那没完没了的再教育。这倒有点象约瑟夫-海勒笔下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尽管这黑色幽默中,充满了知青们的辛酸与麻木,无奈和眼泪。

    诚然,平心而论,被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的知青,绝大部分是较优秀的,无论从智力、能力和劳动态度都可称得上知青中的翘楚。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知青是靠关系,靠送礼被推荐上的大学。对于这部分知青,我只能佩服他们练达的世故和心智的成熟。若是在现在,以商品交换的眼光来看,这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以几次拜访,一点小小的礼品,来换取一生的幸福,何乐而不为?可惜当时自己没那个脑子,没往那去想。这不是我在文章中危言耸听,在连队里,我亲眼目睹以这种方式上大学的就有好几位!

    世上的事,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前几天,也是一个老知青就对我说:“你写出的这种现象,我也知道一些,但我不会去做,即使放在现在,我也不会做!”我很敬佩她的为人处世。但我想,我当时是没这么做,要是放到现在,我就保不齐会这么做!毕竟在道德与利益的砝码中,利益的那一头实在是太重了,那是你的一生啊!

        77年我已成家,16平米的小屋里,常常有客来访,那大都是一些百无聊赖的知青朋友。也没什么东西,炒上几个不像样的菜,喝点小酒,东一句西一句地瞎聊,借以打发百无聊赖的生活。很多信息就是那时得来的。

    在文革前,有一本书很流行,书的名字叫《牛虻》,我还记得亚瑟在知道了自己是忏悔神父的私生子后的一段话:“耶稣只不过是一具泥塑木雕的偶像,我一锤子就可以将它击的粉碎,而你,却一直在骗我!”

    在经历了四人帮垮台之后,文革时流行的,那些花里胡哨“革命”理论已黯然失色,就象剥去了金粉的佛头,它已露出了难看的胎质。尽管人们的思维方式仍停留在已经逝去的年代,但深深的怀疑已植入了知青的心田。

    在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之后,现实就变的很重要了。给留下知青选择的路是相当的,相当的窄。说穿了,就剩下“病退”!知青以堂堂正正之师,浩浩荡荡地进军农村,辛辛苦苦地在农村干了七八年,现在却不得不以一种近乎屈辱的方式回城,其人格上受到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就如同你出去的时候走的是门,返回的时候,门已被堵的严严实实!就剩下一个洞,你钻不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