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秋兰花和江离草:明代梁庄王墓出土部分文物精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49:59
湖北省博物馆——梁庄王墓遗存

手头有一本去年在昆明购买的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湖北省博物馆典藏之《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图文并茂,讲解详细,这是我第一次系统的看到这个继定陵之后的又一明代重要考古发现的详实介绍,也再次被里面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感动。2009年夏天,有幸来到武汉湖北省博物馆,终于看到了这批珍贵文物的真面目,也精心拍摄了一批文物照片,现在就来详细的讲讲隐藏在珍宝背后的故事。


梁庄王墓2001年4月中旬至5月初,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荆门市和钟祥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参加,共同对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梁庄王墓进行了发掘。发掘表明,该墓是一座王与妃的合葬墓,有其独特的葬俗,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随葬品有金、银、玉、(珠)宝石、铜、铁、铅锡、瓷、陶、漆木、石、骨角器等共计51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有1400余件,珠饰宝石则多达3400余件。一墓随葬如此大量的金银珠宝,在已发现的明代亲王墓中未见,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是继定陵之后的又一明代重要考古发现。


( 刻有铭文的金锭,铭文明确标明它是来自西洋的贡金,表明文物的来源可能与郑和下西洋直接相关,它是目前唯一一件考古发现有铭文记载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文物。由于郑和时代所留下来的文物极其罕见,因此,此次展出的文物更是弥足珍贵。)
梁庄王墓原筑有内外茔园、园内地面建筑和地宫,历经沧桑,现存只有地宫、内外茔园的北半部基址,园内地面建筑荡然无存,惟遍地散布的残砖败瓦表明它们曾经有过的辉煌。内外茔园长方形,南北向。现存外园东西宽250米,内园东西宽55米。内、外茔垣基址的解剖证明,外垣宽1.3米,是石皮土心墙(即以大小不等的自然石块垒成内外两堵墙,再用土充填其间),并培土作护坡;内垣宽1米,是砖皮石心墙(以砖砌内外两堵墙,其间充填小石块),也培土作护坡。墓葬(地宫)构筑在内茔园里的一座小山坡上,南北向,平面呈“中”字形,属崖洞砖室墓,设有封土堆,墓室南端有一条斜坡墓道。墓道竖穴式,其底南高北低斜坡状,平长10.6、口最宽4.3米,北端底距地表深7米。修筑墓室是从墓道北端的垂直壁面向北凿岩掘进,形成隧洞,再在洞内用砖砌成墓室,粘合料是石灰。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横前室,双穹窿顶,前、后室各设一道双扇门和一条甬道。墓室内空全长15.4、最宽7.88、高5.3米。墓道填土分五层:第一层是从墓外精选运来的土,未夯;第二和四层为石灰层,第三和五层则系原坑红褚岩,均经夯实。凿洞为室所掏出的土石,最后回填成封土堆,高约9、底径约50米。门洞为六层砖券,封门墙厚达1米。券洞顶之上,砌一堵挡土墙,直达第二层石灰层底。此墙头外加砌一堵高1.17米的碑墙,碑墙脚压在第四层石灰层面上。此碑墙嵌石质墓志两合,东西并列:东边的墓志较大,是《梁庄王墓》墓志;西边的墓志较小,是《大明梁庄王妃圹志文》。墓室墙体厚近1米,以六层砖砌成,地砖则只平铺一层。前室门为石质,但只有东扇门,西扇门已佚,门后的前室地砖面有一个长方形凹坑,是用来支垫“自来石”的。后室门为漆木质,已朽。后室设有壁龛、棺床和灯台:室中砌两座长方形棺床,中央用石条砌成的一座是为王的棺床;其西侧以砖接砌的略小的一座则系妃的棺床。甬道两侧各有一个砖砌灯台,东、西、北壁各辟一个壁龛。后室的穹窿顶有一处被盗墓分子炸陷而未垮塌的盗洞,说明盗墓分子未曾进入墓内。


据专家介绍,2001年梁庄王墓发掘时,前室的西扇门和顶门柱神秘失踪,考古人员曾以为墓已被盗;此墓并非合葬的设计布局,事实上却是王与妃合葬……后来通过大量研究,考古人员才破解了相关谜团。

梁庄王22岁时,20岁的魏氏被册封为梁王妃。他们仅共同生活了8年,梁庄王便病逝。魏氏悲痛欲绝,意欲殉夫。正统皇帝为此降旨安抚,要她安心抚养梁庄王的两名幼女。魏氏于38岁病逝时距离梁庄王下葬已有10年,但她仍坚持与丈夫葬在一起,且为合葬形式中最亲密的一种──同穴同室。下葬时,由于顶门柱将墓门顶得很紧,只得撞破西扇门。自此一首情歌响起,它超越了阶层、生命、岁月,直到今天,细细算来,500多年的光阴已经消逝……
魏氏的下葬,为该墓又增添了不少珍贵的随葬品。其中,出土的25支金簪有24支属于这位王妃,鎏金铜封册则成为目前见到的唯一明代王妃封册。


百年来,它在当地人的心中就像一块神圣的“圣土”,是那样的高深莫测,甚至是那样的让人顶礼膜拜,有关王墓的故事和与王墓有关的事故,犹如神话一般在当地广为流传,说得活灵活现。 我从网上找到几个关于此地的传说,很有意思,在此一并写下。

( 梁庄王墓王妃封册,铜质髹(音“休”)金,是王妃魏氏于1433年(宣德八年)被册封为王妃的任命文书。封册极少随葬在墓中,而王妃的封册,在已发掘明代亲王墓发现,尚是首例 )
一、龙气与王气
不知是哪朝哪代,也不知是哪年哪月,反正是很久很久以前,大洪山下从东海来了白、乌、青、红四条龙,白龙化成云台观上的白龙寺,乌龙钻进云台观下的山中而成为乌龙洞;青龙和红龙为争夺一颗夜明珠而斗起法来,整整七七四十九天,直斗得天昏地暗,难解难分……。不想两龙大动干戈,惊动了玉皇大帝,命观世音菩萨前来查看。观世音驾起莲花宝座来到大洪山,佛手一指,一座回龙庵就罩住了这颗夜明珠,青龙和红龙也成了一青一红两座山岗守护在回龙庵的旁边。人们称东边的为青龙坡,西边的为红龙坡,又叫龙山坡。从此,回龙庵香火不断,这一方也“龙气”大增,风调雨顺,社会安定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现在的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五组仍有“长安府观礼畈”和“回龙镇”的遗址,还有方圆百里闻名的买卖坎子(相当于现在的集贸市场),就此可见那时的繁荣。
五百多年前,明仁宗皇帝第九个儿子朱瞻土自  被封为湖广安陆州的梁王,死后就葬在封内的龙山坡瑜灵山黑家冲(现长滩镇大洪村二组)。自从梁王“住”进陵墓以后,每逢夏秋两季的雷雨天气,墓顶上空便会升腾起一般白云,盘旋而上,直冲九霄。让人称奇的是,这时寨子河(现名长滩河)东边的青龙坡上空也会升一股白云,它们同起同落,甚为壮观。王气乎?龙气乎?人们不得而知。只是近百年来,盗墓贼数次光顾梁王墓欲行不轨,不是被当地人发现而遭阻止,就是无端死去(曾有两个不轨者无缘无故地死在这里)。于是乎,梁王墓就越发“神气”起来,人们都对它恭而敬之。就连当地人诛咒那些不孝子孙时,也常说“小心梁王收了你的魂”。

二、梁王与王墓
明仁宗皇帝第九子,名讳瞻土自,生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六月十七,其母恭肃妃郭氏。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一月十一,朱瞻土自  被册封为梁王,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八月“之国湖广安陆州”,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正月十二“患疾以薨”,谥号“庄”,后人称“梁庄王”,八月二十六“葬封内的瑜灵山之源”,其墓称作“梁庄王墓”。妃魏氏与之合葬,夫人张氏附葬(张氏墓人称娘娘坟)。梁庄王墓下有一对石雕龟鳖,石龟居右,石鳖居左,直径约3米,其状惟妙惟肖。墓前地面建筑计有“享殿五间、东西厢十有二间、神厨五间、碑亭二座、直宿房六间、宰牲房三间、棂星门三间、券门五间、红墙周回一百三十丈、内宫住宅一所……。”由此看来,梁庄王墓的规模与比它晚近百年的嘉靖皇帝之父兴献王墓(显陵)初期的规模也相去不远,确实是极为辉煌的。
当地流传说,梁庄王死后随葬的金银珠宝无计其数,此外,还有一缸油和一缸酥食品(油炸食品之类),油是点长明灯用的,酥食品是童男伴女吃的食品。还说墓上的土是神灵所赐,任何人不能动它,否则就会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人也会遭报应;在墓顶中央,还有筛子大一块地方是气脉所在,雨雪不沾,虫蚁不进。所以,人们一直将这里视作一块神圣的地方,更不要说动这里的一草一木了。正德年间,地面建筑损坏严重,至嘉靖三年(公元1523年)又将寝阁帷帐修葺一新,直到清朝以后,地面建筑才逐遭损毁,当今在世者最初所见到的也只有两座碑亭和一对石雕,倒是参天栎树郁郁葱葱。只可惜在20世纪50年代,碑亭石雕被烽毁,用作修石门水库渠道涵闸、护坡的石料,树也在大炼钢铁时化作灰烬。在近年,梁庄王墓惨遭厄运,封土被外地的贼炸了两个深达4米的洞,并伤及地宫券顶。不过盗墓贼仍没有得手,最终被缉拿归案,倒是应了遭报应的那句话。

三、回龙庵与大洪庙
相传梁庄王墓建成后,由观世音佛手所指的回龙庵就改成了大洪庙,当朝皇上钦派修炼上乘的和尚来主持佛事,意在保护梁庄王墓,并从皇库拨出专门银两对大洪庙进行了整修,使大洪庙的规模更加壮观。它共分前殿、后殿和侧殿,后殿内有三个佛爷,十八罗汉分列两旁,佛爷座下分别压着四个小鬼,说是几个想偷佛宝的人被佛爷抓住后压在下面的。前殿有一尊坐着的大菩萨,高七尺有余,满身镀金。侧殿里则供着关公、周仓和关平的神像,让人感到神圣肃穆。前殿的对面有一个戏楼子,高三丈,远远望去,雕梁画栋,气势辉煌。戏楼前还有两棵参天古柏,三人合抱,直插云天,顶部的树干,横伸出无数枝条,而枝条的末梢则一律下垂,被称之为“倒插柏”,意思是树是倒着栽的,下垂的枝条实际是树根。
当年整修大洪庙时,还在西边的斋膳房里挖了一个暗道直通梁庄王墓,为的是好让和尚到梁庄王墓里去上灯,暗道的进口是一眼枯井。有一天枯井里突然冒出一束鲜艳无比的花,恰巧被一位上香人所带的小孩看见,小孩跑过去摘花,结果被陪伴梁庄王的童男伴女拉走了……。
大洪庙在清末民初还古风犹存,东桥的刘丫、沙洋的“五大”(脚大、身大、头大、手大、嘴大)等名戏子常来戏楼上唱戏,十里八乡的人云集观看。后因战争的毁损和社会的变迁,戏楼子已不复存在,庙宇也逐渐败落,那棵古柏栉风沐雨,倒还茂盛。解放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庙被拆除,两棵古柏也被锯了。悲哉惜哉!大洪庙慢慢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也从人们的记忆中湮灭了。

四、周四海与长明灯
位于长滩镇大洪村二组的周家湾,与大洪庙仅一路之隔,据说周家湾与大洪庙还有很深的渊缘。那是两百多年前,家住瑜灵山下的农民周四海,家里世代勤劳,虽不是富甲一方,倒也还比较殷实。只是周家人丁不旺,到周四海这辈已是三代单传了。周四海12岁那年,家中突发变故,四个亲人相继无疾而终,他只得卖掉磨子、碾子、犁、耙、耕牛等五大农具,来到大洪庙出家当了和尚,法号无缘。
转眼过了十年,无缘已成了大洪庙里住持。正月十三这天,正是无缘出家十周年的日子,他在后殿做完早课,就把三个弟子叫到面前,叮嘱道:“这几天无论发生什么事,你们都不能打搅师傅。”说完便到东厢殿里打坐入定。不想这一坐就是三天三夜,直到十六的早课过后,无缘师傅才从瞑瞑中醒来,长啸一声,引得三个弟子急奔东厢房而来。只见无缘师傅满脸红润,面露慈祥,他心犹依恋而又无不坚定地对弟子们说:“我受梁庄王所托,去给他陵寝里的长明灯添油。现在,心愿已了,我也与你们绝缘,请你们好生在这里修炼佛经,普渡众生。”当夜,周四海便还俗回到家中。
周四海回家以后,娶了一位聪慧的妻子,男耕女织,日子越过越好。为感谢佛祖的恩赐,周四海又将家从瑜灵山下搬到了大洪庙附近,时常给庙里的和尚施舍粮食蔬菜,同时,周四海的妻子一连给他生了十个儿子。若干年后,周四海又细心操持,为十个儿子接了十房媳妇,并先后将他们分出去单立门户。又过了若干年,子生孙,孙生子,这里就成了有名的周家大湾。
到了民国时期,大洪庙成了一座空庙,有人在西厢房里看到一深不可测的洞,但从无人敢入内。一天,有个胆大的少年偷偷地进到暗道里,直到过了一天一夜才出来,见人就念叨着“长明灯,长明灯”,别人问他哪里有长明灯,他也不知所云,不几天就失足落水而亡。从此,大洪庙有暗道通梁庄王墓的事就越传越神。周姓族长怕再有人冒险进洞,就请乡亲们推来一个石碾盖住洞口,以后才相安无事了。

五、娘娘与神龟
梁庄王墓的东北有一座垸子山,娘娘坟就在这垸子山上。垸子山下的神道旁,有一个一米见方的石乌龟,据说是专供娘娘探望梁庄王的神骑。
话说又到了娘娘探望梁庄王的日子,神龟驮着娘娘沿着神道到梁庄王那里去。此时正是四月天,大麦已灌浆饱米,香气四溢,神龟闻到麦香,忍不住伸嘴把田边的大麦吃了几口,很快便被娘娘喝住了。神龟吃了几口大麦,感觉到这味道很不错,只是在娘娘面前不敢造次,就在夜深人静时偷偷爬出来吃大麦。大麦的主人见麦子莫明其妙的被什么东西把穗子吃了,十分纳闷,就悄悄到田里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是石乌龟所为。于是,这位农民请了一个高明的石匠,用錾子把石乌龟的嘴凿了一个豁口。自此,乌龟就再不能偷吃大麦了。
神龟的嘴被凿了一个豁口,就失去了灵性,再也不能驮娘娘去探望梁庄王了。几百年来,石乌龟就一直卧在垸子山下的一块农田旁边,大半截身子向田里伸去,象是要到田里吃庄稼似的,嘴上的豁口也十分明显
2001年4月中旬至5月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与荆门市政府、钟祥市政府联合组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工作者,对位于钟祥市长滩镇外的明代梁庄王墓进行了发掘,直至当年年底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据省文化厅厅长蒋昌忠介绍,被发掘的梁庄王墓据考证是梁庄王与王妃魏氏的合葬墓。梁庄王系明仁宗第九子朱瞻(土旁加自),1441年病死后安葬。下葬时,只将墓门封堵而没有封墙和回填土。相隔十年后,王妃魏氏过世,再将原先封堵墓门打开,将王妃与梁庄王合葬。
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出有金、银、玉、宝石、瓷器等共计51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有1400余件,仅金器的重量就达10余公斤,珠饰宝石则多达3400余件。随葬如此大量的金银珠宝,在已发现的明代亲王墓中尚属首次,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随葬的金、银、玉器和珠饰珠宝种类繁多,制作精美,保存完好,至今仍璀璨生辉,雍容华贵,令人惊叹不已。
随葬的重要出土器物精品迭出。出土的嵌宝金冠顶5个,其中最大的一件高4.8厘米,直径5.2厘米,重41.1克,顶端嵌一颗浅黄色透明宝石,冠面作八瓣花形,嵌八颗红、蓝、绿各色的宝石,亮丽多彩,至为宝贵。出土的王妃封册,铜质髹(音“休”)金,是王妃魏氏于1433年(宣德八年)被册封为王妃的任命文书。封册极少随葬在墓中,而王妃的封册,在已发掘明代亲王墓发现,尚是首例。“缠臂金”2件,用宽0.7厘米,厚0.1厘米的金带条缠绕十二圈而成,各长12.5厘米,分别重295.5和292.5克,为女性使用饰物,葬在明代亲王墓中,尚属首例。
梁庄王墓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出有金、银、玉、宝石、瓷器等共计51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有1400余件,仅金器的重量就达10余公斤,珠饰宝石则多达3400余件。随葬如此大量的金银珠宝,在已发现的明代亲王墓中尚属首次,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是继定陵之后的又一重要考古发现。
梁庄王墓志铭的说明铭牌
每件文物基本上都拍摄了铭牌,以后本系列及其它系列的贴子在贴完文物后就贴其铭牌,不再说明.











金器制作工艺
梁庄王墓金器工艺主要有铸造、捶揲、花丝、錾花、镶嵌等工艺和焊接、切削、抛光、铆、镀、刻凿、镶嵌等技术
1. 铸造。铸造是金器最古老的方法,是将金熔化后注入模型,如金锭等物。铸造很难制出薄胎器物,在捶揲技术广泛运用后,就很少采用。
2. 捶揲。先秦时期已有捶制的器物出土。但捶揲法是唐代从萨珊、粟特地区传人的工艺,它利用黄金质地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采用反复锤击的方法使器物成型。形制简单、内腹平浅的器皿可以直接捶制,复杂的造型则需分别捶出各个部分,然后焊接在一起。在金片材下衬以底模捶击,可形成摸具图案。纹饰正面如浮雕凸起者,旧称“隐起”。墓葬中的盆、钵等为捶揲法制作。
3. 花丝是制作玲珑剔透的金器工艺技法,有累、掐、攒、盘、编、织等。秦汉时期已有掐丝技术,它是将纤细的金丝掐制成各种纹样。累丝是用金丝曲折堆累然后焊接成玲珑剔透的造型。攒(焊),是用焊接将制成的纹样连缀成完整的首饰。
4. 镶嵌。镶嵌工艺以锤锯、钳、锉、削为主,是将一块金经过锤打锻制,锯制成部分纹样,再抛光焊接成整体,最后镶嵌珠宝。常见的镶嵌方法有爪镶、槽镶、包镶等。















这个仅次于明定陵的墓,是全国已发掘明代亲王墓中出土文物最多的一次大发现。
梁庄王,名朱瞻垍(1411---1441)是明仁宗的第九个儿子,《明史·诸王世表四》有简要记载,:“梁庄王瞻垍,仁宗庶九子,永乐二十二年封。宣德四年就藩安陆州。正统六年薨。无子,封除。”可就在这位平凡无闻的亲王墓中出土文物总数达5300多件。该墓出土文物用金量高达16公斤,用银量13公斤,用玉量14公斤,各种镶嵌的宝石有700多颗,其中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等四大名贵宝石,产地都不在国内,也许来自东南亚,可能与当时郑和下西洋有关,在墓中就有郑和从西洋带回的金锭。
据说,很可能因为朱瞻垍及其妃子魏氏二人没有子嗣,大量宝物无人继承,便随葬在墓中,使得粱庄王墓成为一座堆金砌银堆的宝库。
在展出的出土文物中,金镶宝石帽顶(200克拉无色蓝宝石),金花丝镶宝石带(24节带銙和两件金带扣及一件金销组成),金镶白玉腰带,青花龙纹瓷鐘(由瓷鐘、金鐘盖和银鎏金托盘组成。高足碗按此记载应为“瓷鐘”)等堪称罕见的国宝重器!
因玉质是帝王专用级的,无须刻工,大美天成!!!!!!




又一件玉腰带,是异形的,与首页那件素雅天成的腰带不同,这个雕工细腻,温润无比,明早期顶级玉器,当之无愧!  






镶金龙带板



大鹏金翅鸟像 即迦楼罗

大黑天”舞姿神像(正、反面) ?
直径3.1厘米,重27.4克
此像系帽饰,浮雕密教大黑天像。反面铸“摩诃迦罗用普印咒(大黑天咒)”梵字14个:
拉丁转写为:om ?rī mahā-kālāya hūühūü phañ svàhà。汉语音译:“唵、摩诃迦罗耶,吽、吽,発咤,娑婆诃”,意为“皈依大黑天,破除一切魔”。


银鎏金封册:
每板长23,宽9.1,厚0.4厘米,重1839.8克。
由两块等大的长方形鎏金银板扣合而成,板内铸有册文88字:“维宣德八年岁次癸丑七月壬子朔,越三日甲寅,皇帝制曰:'朕惟太祖高皇帝之制封建诸王,必选贤女为之配朕弟梁王。年已长成,尔魏氏乃南城兵马指挥魏亨之女今特援以金册立为梁王妃,尔尚谨遵妇道内助家邦敬哉。’”这是我国发现的首件亲王妃封册实物



明梁庄王墓 金锭 长14,宽10厘米,厚0.8厘米,重1874.3克
金锭正面铸有“随驾银作局销镕/捌成色金伍拾两重/作头季鼎等/匠人黄闵弟/永乐拾肆年捌月 日”铭文。“银作局”是明朝内廷的二十四衙门之一,也就是明朝的宫廷作坊,负责制作金银钱币、器具等。在永乐皇帝正式迁都北京之前,“随驾银作局”文献没有记载,它应是首都南京的“银作局”跟随永乐皇帝往返于南京、北京之间听用的临时机构。“作头”是管辖工匠者。明朝亲王婚礼朝廷赏赐金锭五十两的制度,墓中出土了两枚金锭,可能与梁庄王有两次婚姻,又无男性继承人有关。
墓主梁庄王生活在明朝的永乐、宣德、正统年间,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为强盛的时代。这一时期政治上空前专制、经济上十分繁荣、贵族的精神生活以蒙元以来流行的密宗为时尚。尤为重要的是,明朝为宣扬国威和广罗奢侈品,前后七次派郑和(1371-1435)下西洋,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在梁庄王墓的出土文物中也有反映。展览所选文物不仅是明初社会繁盛的缩影,也是郑和下西洋壮举的见证
金镶宝石腰带








王妃佩戴的金臂环和金手镯





明 梁莊王墓出土 雲形金累絲鑲寶石簪



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



镶宝嵌玉鎏金铜枕顶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簪 挑心




















玉叶组佩  由金钩1、玉饰10、玉珠394颗共405件金玉饰件组成。金钩内面刻有“银作局洪熙元年正月内造捌成伍色金伍钱”铭文。凤纹佩为王妃所佩。
















玉带钩




这种叫玉禁步,
就是很长一串挂在腰上,
让人走路的时候小心翼翼的,
是规范人的礼仪行为的
































注意这个缺损的位置,有推测是象牙 珊瑚之类的有机宝石,可惜墓室内积水,时间长了,也就朽掉了。

这个是尖晶石,价值比不上红宝石,但它和红宝石长的太象了,古代人很难坚定出来。直到现代,人们在发现很多传世的名贵红宝都是这种尖晶石,比如英国皇冠上的“黑太子”红宝石,可汗马鞍上的“铁木尔”红宝石。

金代玉器上常见的海东青捕天鹅图案

王妃的金香囊




冥币也是金的

十相自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