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电影票房多少: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五──掘开黄河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23:19:03

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五──掘开黄河真相 [原创 2006-10-11 20:07:07 ] 发表者: 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逃难的灾民,掘开黄河确实对中国老百姓伤害很大

说说背景

 

1938年国民革命军在徐州会战重创日本二个精锐师团第5、第10师团,日军死亡士兵数量就有1万6000人。这二个师团狼狈不堪向后溃逃到安全地带,丢弃的相当一部分装备。

这个消息随即为世界各国报纸转载,中国举国士气大震。而一时间日军参谋本部高层们又是愤怒又是羞愧。日军在徐州会战使用了十万大军,其中第5,第10师团都是日军顶尖的甲种一流师团。如果败给英美军队还有情可源,败给装备和士兵素质都无法和自己相比的中国军队实在无法向日本国民交代。

 

此时天皇也非常震怒,他随即在1938年2月16日召开御前会议,取消了以前决定在1938年8月以前,日军不向新地区发动进攻的决定,决定继续向中国大量增兵。

 

而此时为了围歼徐州附近的日军主力,国军在徐州一带不知不觉已经集结了大量的军队,前后参战部队番号高达三十四个军,八十九个师。现在徐州附近的也有五十个师,总兵力超过五十五万人。

 

这个情报很快为日本方面所掌握。

此时日本方面早已经判断出蒋介石准备使用持久战拖垮日本,而日本作为一个小国把百万大军放在别国长期作战是极为不利的。

日军从卢沟桥开始就试图和国军主力决战。中国军队虽然有200万部队,但是除去地方保安部队和新兵,真正能够在前线作战的始终只有一百万左右。如果日军一举歼灭国军主力几十万人以后,没有本钱持久作战的国民政府只能老老实实的投降。

 

此时这个机会的出现真是让日本参谋本部高层兴奋的几乎吐血。1938年4月7日日本陆相杉山立即火速向天皇报告:“对于集中在徐州方面的中国军予以痛击,可以收到挫伤敌军抗战意志的巨大效果。因而,陆军准备实施对徐州的歼灭作战,由于该敌差不多是中国军队的精锐主力,并且已经处于孤立状态,我军应不失时机,以大的兵力,以大的规模会战,使之一举彻底歼灭该敌。本职认为,只要达到了歼灭这股敌军的战略企图,就能使武力解决中国事变,促使蒋政权屈服投降,迈出决定性的一步,亦可挽回我军在台儿庄的不良影响。”

 

天皇听到报告以后,一样兴奋的手舞足蹈。他立即命令:务必围歼徐洲中国军队。陆军此次进攻,定要取得巨大战果,不使徐州地区五十个师的中国军队一人漏网,务求全歼。

 

杉山在得到天皇批准以后,4月7日当天就命令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官寺内大将,华中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下达大本营陆军部第84号命令,命令他们立即集中手中所有兵力进攻。

 

 

日军很快集中了华北,华中方面几乎全部的精锐主力,大约13个师团,其中绝大部分师团都是日军一流甲种师团,共有三十多万人,配有大量重炮和坦克,还有飞机数百架。日军停止之前各自的计划,全力执行徐州会战计划,他们从四路向国军发动大举进攻,试图完成战略合围国军主力。作为回应国军各部誓死抵抗。

 

 

此时国军军事高层尤其是蒋公已经清楚的看到了这点,何应钦、白崇禧、陈诚等人和蒋公的观点相同,他们认为抗战为持久作战,不是为争取一战的胜负。如果死守徐州,国军精锐五十个师必遭日军歼灭或者重创,这样一来国军剩余兵力几年内是无法和日军对抗的,中国就必败无疑了。

国军军事高层认为徐州国军主力应该以一部阻击日军,而主力应该立即放弃徐州突围。

 

---------国军收复了台儿庄,但是抗战的道路还漫长的很

此时徐州最高指挥官李宗仁将军的观点和蒋公基本一致,他在接到撤退命令以后,立即下令部队分五路突围。

国军以一部阻击日军,其他各部在5月底全部撤离出徐州地区,由于李宗仁撤退指挥得法和后卫部队成功迷惑了日军,国军五十多个师居然没有一个被日军歼灭。日军为了围歼国军徐州主力作战近一个月,以伤亡3万多人的代价占领了一座空城。

 

此时狼狈不堪的日本参谋本部和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们已经失去了理智,按照一般军事常识,日军孤军深入他国腹地,应该以稳扎稳打的方法作战。应该一步步控制占领区域,扶持伪政权,消灭占领区反抗力量,同时要保证铁路航运的通畅从而保持后勤的充足。

 

但是此时日军已经丢了大脸,根本不可能再去考虑那么多。他们决定立即转向武汉作战,围歼从徐州突围到武汉一带的国军主力,视线徐州没有实现的目标。

 

日军大本营的战略方针是:华北、华中日军,在追击从徐州突围的中国军主力时,在行进中转进并展开为武汉会战。即:华北派遣军以主力兵力沿长江由东向西仰攻武汉;华中派遣军全力沿淮河由东向西推进。华北方面军在攻占郑州之后转锋南下,与华中派遣军主力合攻武汉。

   

这种违反兵家大忌的行为让日本在后来的武汉会战中伤亡病疫,一共减员近20万人,大大伤了元气。武汉会战之后日军由于损失过重和占领区域过广,在长达五年的时间失去集中侵华日军全面进攻的能力,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中国方面

 

此时中国方面情况也很不好。日军华北主力南下,同时一部沿着长江向西进攻,这也就是说武汉会战很快就要爆发。

 

此时武汉会战的主力仍然是台儿庄突围的那五十多个师。这些部队在徐州战斗数月都有一定的伤亡。还有,在徐州大突围在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追击下,各部除了有一定人员和装备上的损失以外,成功突围的士兵也都经历了千里强行军,一路上粮食非常短缺还有日军的追击,大多疲惫不堪,士气也比较低落,战斗力只有台儿庄会战前的五六成。另外还有约八个师的后卫军队仍然在徐州突围的道路上,尚没有逃离日军的追击。

 

蒋介石判断,从长江仰攻的日军还好办,因为安徽江西一带地形极为复杂,除了大量丘陵山地以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湖泊。这些都是适合装备较差的中国军队发挥威力的地方,日军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通过这些地域。

但是进攻河南的日军则不同了,河南山东一带基本都是平原地区,日军第14师团,第11师团等师团都为机械化师团,其中仅仅第14师团就有战斗装甲车300多辆,士兵二万多人。有些军事知识的网友都知道,一个机械化师在平原地区击溃二三个步兵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更别说是一个军就三四门平射炮的国军步兵师了。

 

--------------------对付日本坦克,国军没有平射炮,没有火箭筒,甚至没有反坦克手榴弹,有的只是视死如归的抗战精神。有一个当年的国军普通士兵说:“我们没有坦克也没有火炮,全凭敢死队把炸药包绑在身上炸鬼子的坦克,一个人的牺牲换他一架(口误)”

中日双方首先在兰封地区拉据战,5月23日,日军首先突袭攻陷兰封,中国一方在三天后拼死夺回兰封,但是在日军装甲部队优势火力的打击下,国军伤亡五千多人,三个旅长伤亡。

日军第11师团几天后从山东方向和第14师团回合,此时日军总数超过五万,装甲车增到数百,国军开封守军眼见不敌。

 

同时,华北方面军主力第2军主力,也轻易突破中国第8军河南商丘防线,分两路大军,从陇海路南侧向西推进。各路日军在
河南集合,准备合击河南战略重镇郑州。
 
 

郑州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他是平汉和陇海铁路的交汇点,同时还是黄河的重要渡口。扼守路上水上交通线。但郑州周围都是平原,并不适合防御作战。此时日军于6日攻陷河南省会开封,7日攻陷郑州外唯一一个战略缓冲地中牟县城,郑州城岌岌可危了。除了战略上的意义以外,郑州还是河南重要城市,是河南文化和经济中心,如果失陷对中原一带军民士气会有严重打击。

 

更重要的是,郑州过去以后就是大片平原地带,到武汉的千里上根本无险可守。日军机械化部队如果攻陷郑州,后续华北二十多万日军只要数日(最多十多日)就可以打到武汉,强迫和疲惫的国军主力决战。此时的国军虽说不是不能打,但是打了必然遭受严重损失。武汉会战就等于提前失败了。如果不打,而是仓促放弃武汉地区,虽然可以避免主力遭受随时,但是武汉一带中国精华地域又被日本以极少代价夺取,这对于持久抗战是极为不利的。

武汉会战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以空间换取时间,最大程度歼灭日军得有生力量,把日军拖入持久战得泥沼。

 

 

目前中国军队最需要的就是时间,二个月,三个月,哪怕一个半个月也好。让部队做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迅速恢复战斗力,同时可以利用苏联援助的装备重新编组十几万新的军队。

 

但是想在郑州阻挡住日军又是不现实的,郑州附近的日军仍然是徐州突围的汤恩伯,庞炳勋等部。其中庞部在徐州会战损失超过五成,现在为止还没有恢复元气。

 

于是,一个长期酝酿的计划自然就被推了出来,就是───以水替兵。

 

计划的酝酿

 

可以说以水替兵并非国民政府仓促的弥补行为,而是早就有的构思。

 

从历史上说

 

中国历史上中原一带使用黄河消灭它军主力或者灭亡他国的较大规模的行动就有30起,最早可能是公元225年,秦军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魏国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最终灭掉了魏国。

 

计划其实并非由老将制定,而是大多数人的意见

 

一.              德国顾问的建议:战前1935年国民政府的军事总顾问德国人法肯豪森就抗日问题向蒋介石提出了应付时局的建议,内中有关于利用江河阻敌的论点,是为抗战期间中国决黄河大堤以水代兵谋略的滥觞。法肯豪森认为为了确保陇海交通大动脉,维持与动力资源大省山西的坚固联系,中国最初的战线必须推进至河北的沧州至保定一线,而黄河则为“最后的战线……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以增厚其防御力。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这份建议书中文译稿。

 

开战以后,法肯豪森深感北方中国军队很难抵抗日军机械化部队的锋芒,一再向国民政府提出决开黄河大堤阻止敌人的建议。

 

二.1938年4月,陈果夫呈上一份报告,提出在河南武涉县的沁河口附近掘开黄河北大堤,让黄河水去淹北岸的日军。
陈果夫的理由是:黄河水对于守卫南岸的中国军队和守卫北岸的日军,都是危险的。如果日军先打开南大堤,则我军
将被水淹。不如趁日军尚未动手时,先打开北大堤。

 

三.6月1日,战区司令场馆程潜发来电报上:如果我军此后不能确保自黄河南岸起,经郑州至许昌之线,不惟平汉铁路
郑汉段的运输和联络线将被敌遮断,而且此后敌人南进可以威胁武汉,西来亦可进逼洛阳和西安,最后由西安略取汉中,
进而窥伺我西南大后方。
 
四.其他人员
5月21日,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姚琮提出了决开黄河堤岸、水阻日军的建议。他在致军令部次长熊斌的电文中说:“
黄河旧险地方在考城(旧县名,在河南省东部,1954年与兰封县合并为兰考县)以东中牟,如河北省之刘庄、鲁省之朱口
,倘即施以决口工作,更于旧河道下流多抛埋柳枝,则河必改道南向,一时造成泛滥区域,至少可使其行动困难,全战局
情势必将改观,而于我有利。
5月26日,军令部高级参谋、陆军大学教官何成璞也提出了决开黄河的建议。
5月26日,湖北省主席的何成浚致电蒋介石:"现黄河已届桃汛,倘施工决口,则黄河水即循故道直奔徐州,
不特大地泛滥使敌机械化部队失其效能,抑且足以摧毁其战斗力,使其打通津浦之企图仍归泡影,幸及早图之。"
6月2日,豫西师管区司令部的刘仲元、谢承杰致电蒋介石,提请以破釜沉舟之势,决开黄河陆沉敌军。
 
还有白崇禧,陈诚等军事高层也在军事会议上一致参成以水阻挡日军得战略。
 
以上资料第一说明放水计划是很早就有的既定计划,而日军进攻的迅速促进了这个计划的实施。
 
同时,虽然是大家都赞成,但是毕竟最后的决策者是蒋公,自然由他承担所有的历史责任。

计划执行
 

5月28日,商丘失守,豫东门户大开,日军跟踪进犯,省会开封岌岌可危。

 

 

如果此时再不掘开黄河,等到武汉最后一个战略门户郑州失陷就已经来不及了。但是如果掘开黄河,河南,安徽流域必有大量平民遭受水灾之苦,这是历史的承重包袱,谁下令扛都要有很大的勇气。

5月31日,蒋介石终于下了决心。需要说明的是,蒋公当时也想让程潜下令,所以口头命令其执行。但是有丰富政治斗争
经验老将程潜也不是一般人,他不愿意背这个黑锅。他直到蒋介石命令委员长侍从室主任林给予明确电令以后,他才下令立即执行。
 

6月1日,蒋介石在武汉召开国民革命军最高军事会议,下令豫东的各部做战略撤退,退到黄河以南,同时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下令商震第20集团军负责开掘黄河大堤,阻止日军前进。商震则命所部第39军军长刘和鼎具体负责。

 

商震部第53军第1团奉命在中牟县境内大堤较薄的赵口掘堤。但是,赵口的情况特殊,掘堤失败了。

 

6日河南省会开封被日军攻陷,机械化前锋继续火速突进。由于此时赵口仍然无法掘开,改到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重新挖掘。负责挖掘的新第8师第2团、第3团以及工兵连负责执行,用圆锹、十字镐、钢钎、箩筐、土箕、木杠等构筑挖战壕的常用工具挖掘。

 

6月8日 日军前锋甚至已经推进到离郑州只有百里的白沙镇,日军机械化部队一天时间就可以达到郑州。

 

1938年6月9日上午9时,终于掘开了花园口大堤,黄河水经中牟、尉氏沿贾鲁河迅速下泄。但是由于破口较小,
水流速度很慢。
 
10日,黄河流域突降暴雨,花园口破口立刻增大数倍,先前没有掘开的赵口也被大水冲开。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
激流冲破贾鲁河,冲断了日军已经控制大部分的陇海铁路,向豫东南流去。西边一路沿颖河下泻淮河,东边一路沿涡河到
安徽怀远流入淮河。黄、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淮河、洪泽湖沿岸立即变成了一片汪洋。

 

------终于掘开黄河大堤,这个事件的好坏与否被争论了半个世纪

 

直接战果

可以说,黄河破堤从战略上来说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先说说直接的战果:之前日军第14、第16两个师团各一部人马,分由两路攻入中牟、尉氏、新郑,
切断郑州以南的平汉铁路线。结果是第14师团最前方的两个联队近3000人全部被水淹死,还有一股日军被洪水
挡在中牟城,中国军队乘机反击,1000多日军无路可退,全部被打死或跳水逃生被激流淹死。尉氏城也淹死了1500名日军。
 
没有淹死的日军辎重也基本全部冲毁,日军无粮无弹药,只能大举后撤。同时靠空投补给和抢劫农民维持。
 
资料一   日本士兵日记
 
日本士兵在日记中写到:这是一条因黄河决堤而形成的河,走在我前面的士兵在夜色中过了河。渡过河之后,
却不知该向哪个方向前进。不知哪边是浅滩,但总之必须过河……士兵们一发现一点食物,就像猫叼着鱼探到角落里那样,
隐藏起来一个人独自享用。我们到处转来转去找食物,早田里开始还有土豆种,不过,没几天就被吃光了。把南瓜秧
弄来煮着吃,但马上就被各分队抢光了。很快田地里没有一点可吃的东西了。洪水又切断了我们前后的道路,
一连过了好几天,粮食都没有送来。
 
资料二  日军高层官方资料 说明日本死于洪水上万人
 
日本方面资料(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写到:6月10日前后,
中国军队在京水镇(郑州以北15公里处)附近,掘开了黄河南岸的堤防。因此,黄河浊流向东南奔流,
中牟首先进水,逐日扩大,从朱仙镇、尉氏、太康,一直影响到蚌埠。第二军6月13日为救援孤立在中牟的
第十四师团一部,从第五、第十、第一一四师团兵站抽调工兵各一个中队及架桥材料一个中队,配属给第十四师团。
随后于16日又从第一军调来独立工兵第二联队主力及渡河材料一个中队。6月15日以后,由于泛滥的河水扩大到尉氏的
第十六师团方面,第二军除调回第十四师团两个工兵中队外,又逐次增加架桥材料两个中队,折叠船40只,独立工兵
第十一联队主力支援,然后向泛滥地带以外撤退。方面军于6月17日命令临时航空兵团全力以赴援助第十六师团方面的补给
。用运输机、轻重轰炸机,在6月16至24日之间给两个师团投下补给粮秣、卫生材料等,合计约161.5吨。29日,方面军
在徐州举行联合追悼大会。仅我第二军死于洪水人数便达到7452名之多。
 
资料三  日军战时资料
 
日本大本营陆军部撰有日军侵华史长编。其中第440页记载如下:“中国军队6月10日左右于郑州东北掘开黄河堤防,
使黄河水向东南方向涌出,采取了水淹战术,淹没了自己的广大沃野,形成了经中牟、尉氏、周口、阜阳连接淮河的
大地障,给我军行动造成极大困难。”

  而据日方目击者说:洪水到处,我军士兵惊恐万状,东奔西突,人马践踏,车、马、人员淹没不计其数。
 
资料三
中共资料
 
土肥原在黄河放水以后下令日军中止进攻,并且立即下令后撤。由于到处都是洪水后撤极为困难,
日军并四处搜抢大小船只,甚至门板、水缸等工具。
 
资料四
日军战后承认
日军当时约4个师团陷于黄泛区,遭受严重损失的有2个师团以上,沿陇海线两侧进犯武汉的计划被粉碎,
不得不改变部署,由长江进犯武汉。日本军部承认,由于黄河决口,日军夺取武汉的时间被迫推迟了3个月。
 
深远意义
以上这些并特别不重要
 
1.  从军事战略上来说
 
黄河放水以后,从豫东地区(河南东部)到安徽山东一带形成一个广大的黄泛区。这些区域水流其实并不是太急,
但是由于黄河的独特点,这些地区都有大量的淤泥堆积地域和沼泽。几百里的地域都是如此,十年后黄泛区已经
比抗战期间大为缩小,但是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回忆:黄泛区宽就到20余公里,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
部队通过极为艰难,被迫丢弃了大部分重武器。
 
十年后尚且如此,当年的日军机械化部队和步兵都根本无法通过这些地区。日军华北先锋的几个师团和
后面十万部队都无法通过这个区域。其中最前方的第10,16师团只得后撤,除了黄泛区的问题以外,
国军在撤退时又破坏了大量的桥梁和铁路线,日军撤退非常艰难。最后二个师团的步兵咬牙扔下无法行动的重武器,
徒步绕过几百里的黄泛区开往安徽合肥一带。而炮兵,坦克,后勤辎重车辆只得移用陇海铁路运往青岛,再通过海运 
运到上海,在从上海通过长江运输运到安庆等地,登陆以后再运到合肥地区和步兵回合。由于陇海线已经被国军破坏多处,
日军只得一面修路一面运输,速度极为缓慢。同时,国军海军通过大量布置水雷封锁了部分长江航线,日军航运也是
一塌糊涂。总之,这样的运输比从日本国内运输还要困难几倍。严重影响了日军速战速决占领武汉的计划。
 
 
------在泛区支持战斗的国军士兵
 
黄河放还在于阻挡了河南日军的进攻郑州作战,迫使日军有北向南的速攻,改为由东向西的沿着长江仰攻。
而河南地带都是平原,日军机械化一个使团战斗力非常可观。而且如果一旦攻陷郑州,郑州到武汉一带无险可守,
只有一个小小的武胜关。而一个关卡能够起到在现代化作战中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武汉会战就会提前进行,中国军队主力
如果在武汉会战被歼灭,很有可能无法继续抗战而被迫和谈。
而沿着长江进攻的安徽等省地形极为复杂,遍布丘陵山地森林和湖泊,日军战斗力大为削弱。同时国军破坏了铁路线,
北方日军也无法很快运往南方参与沿长江作战,为武汉会战争取了一个多月的宝贵时间。到了日军进攻武汉外围的九江时,
已经是7月底的事情了。此时国军各部已经做了很好的修整,重新恢复了战斗力。后国军还利用江西安徽复杂地形多次重创
日军,单单106师团前后二次被歼灭五成以上,在万家岭还几乎被全歼。整个武汉会战日军战损近二十万,其中战斗伤亡
也有约十五万人,相当于台儿庄会战战果的7倍。武汉会战前后进行了长达三个月,10月25日才放弃空城武汉撤退。
如果没有黄河的放水,国军是无论如何不能支持这么久的。
 
2.  从经济上来说
黄河放水把日军阻挡在平汉路以东,战略重镇郑州以及唐河白河流域中原人口密集和物产丰富的区域直到1944年都
为国民政府控制,成为国民政府的一个重要兵源和物资的基地。
 
3.对八年抗战的战略意义
同时由于保住了河南大部,使得国军长期控制洛阳,许昌一带的第一和第五战区,和长江一带国军其他战区互相呼应,
同时作为进攻抑制了日军通过河南进攻四川大后方的战略。还有大大牵制和分散了日军的主力。所以日军在1944年一号
作战时,首先集中十多万主力进攻河南这部分地区,可见其重要性。
 
4.对这些意义国军高层和世界上都有公认
 
李宗仁将军回忆到:日军虽把主力军抽出,南下围攻徐州,西进攻占开封,企图席卷豫、皖产粮区域,却又被黄河
决堤泛滥所阻。逼不得已,乃转循长江西侵。因两岸地形复杂,进展甚缓。到占领武汉,已成强弩之末,形成僵持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元、清两代入关,系由北方南下,以居高临下之势,自可事半而功倍。日本恃有海军的支援,违背传统战略
有利条件,改由海道溯江西上作仰攻。兵力又不敷分配,其失败固可预卜。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

 

日本人 1938 年 6 月初在开封遭到另一次显著的挫折。当他们沿陇海铁路西进时,中国人突然炸开了黄河的提坝。冲出河道的黄河漫过正在逼近的日本人的道路,继而穿越河南平原,进入安徽省,从那里在山东半岛的南面——而不是北面——入海。这项战略卓越地发挥了作用。侵略者暂时被遏止住了,武汉战役被延长了大约三个月。

 
 
当时法国著名报纸评论中国黄河放水时候说:
前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入侵荷兰时,荷兰曾以决堤为自卫计,其国人虽患水灾于一时,然其领土终得以保全。
厥后1812年冬季,拿破伦一世攻俄时,俄国亦以坚壁清野之法阻止法军前进,并将莫斯科城付之一炬,卒至拿破伦一世
所率大军,为之败溃。似此,某一民族受外人攻击而有灭亡或沦为奴隶之虞时,辄利用洪水与冬季凛冽气候以御敌,其事
又安足怪异?时至此际,中国业巳决定放出两条大龙,即黄河与长江,以制日军于死命。纵使以中国人十人性命换取日人
一人性命,亦未始非计。此盖中国抗战决心所由表现也。
 
老百姓的伤亡
 

-----------数量众多的灾民流落各地,是些都是可怕的战争的悲剧。为了避免战争就需要自己的足够强大
黄河放水无疑是抗战历史上的大悲剧。
中共方面的资料上说,黄河放水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89万人,而日军伤亡只有1000多人,花园口决口造成了历史
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这次洪灾,河南、安徽、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
 
实际上世界比较公认的资料一般认为如下:
资料一:国民政府河南省政府、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联合编印《黄泛区善后建设会议纪录》中说,
河南泛区内人口因各种原因死亡已四十三万余人,逃亡者九十余万人,前后土地被淹者九百余万亩,已涸出者四百八十余
万亩。
 
资料二:国民党行政院对黄泛区害的不完全统计,据称:“甲、按淹没耕地面积来说,计河南淹耕地450553公顷,
占原耕地32%,其中以扶沟占原耕地面积95%为最惨。安微淹耕地284598公顷,占原耕地22%。江苏淹耕地109108公顷,
占原耕地14%,总共淹耕地844259公顷,占原耕地24%,乙、按人口逃亡来说,计河南逃离人数1172639,
占原人口17.3%,死亡人数325589,占原人口4.8%。安徽逃离人数2536315,占原人口28%;死亡人数407514,
占原人口4.5%。江苏逃离人数202400,占原人口5.6%;死亡人口160200,占原人口4.5%。总共逃离人数3911354,
占原人口20. 3%死亡人数893,303,占原人口4.7%。丙、按动产与不动产损失来说,以战前法币折合人民币计,
河南损失19328.5亿元,占原财产22%。”安徽损失25265.8亿元,占原财产23%。江苏损失3210.3亿元,占原财产5.3%。
总共损失47806.7亿元,占原财产18. 4%。丁、按农业减收来说,计河南省22452.7亿元,安徽18104. 6亿元,
江苏6916.7亿元,总共47474亿元,至于土壤变异,水利破坏等项损失,以资料缺乏,未能统计。
以上各项仅财产及农业减收两项,即达95280.8亿元,其损失之惨重至足惊人。
 
根据这些资料判断,黄泛区淹死和之后死于黄泛区饥荒的一共大约六十多万人,受灾面积二万平方公里左右,
受灾人口约六百多万人。总之,代价着实不少。
 
老萨的观点
1.  黄河放水应该由日寇负责
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日寇的入侵,国民政府怎么也不至于没事在自己中原腹地放水,造成自己财产和人民的重大损失。
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日寇,这个是我们必须明确的先决条件
 
2.  国民政府有没有一定责任
责任是自然是有的,但是客观来说,按照当时的环境,除了放水国军根本找不出其他办法阻挡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进攻。
 
这从当时军政各个高层的数量众多的建议就可以看出来,放水实在当时的各方面的共识,是无可奈何的无奈之举!
 
如果国民政府但凡再有其他的办法,也绝对不会走这条路的。
 
老萨觉得,黄河放水这些行为都是弱国对抗强国侵略时 一定要经受的代价。
 
当时中日二国的客观差距就意味着中国必须以这种破釜沉舟的行为对抗日本,黄河放水是,炸毁郑州铁桥是,
抓壮丁是,破坏巨资建立的铁路线和飞机场也是。
 
如果中国的国力足够强,大可去侵略日本,像美国迫使日军向二战时候用神风敢死队的自杀机玩命一样,
迫使日军自己炸堤。
 
79年中国出兵进攻比自己还弱的越南的时候,越南人虽然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仍然不是中国对手,
最终炸毁自己的水库,以洪水阻挡解放军继续进攻高平。
 
但是当时的中国有这个国力,军力,财力没有?事实是没有。
 
战争的代价自古都要有弱的一方承担,抗战也不例外。
 
 
----------战后的斯大林格勒已经成为一片废墟,苏联在二战死亡了800多万青年军人,损失比
中国还要严重的多。
 
3.  放水以后老百姓的严重损失究竟值得不值得
 
老萨其实也是博爱主义者,但是战争并不是显示博爱的地方。
 
战争是人类和人性中最为残忍一面集中的体现,战争就是双方为了胜利使尽一切卑鄙无耻手法的地方。
 
 
美国人常说:战争就是一部分的要必须死去,他们的死去是保证更多的人能够活下来。
 
对于中日这样的民族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并无仍然中间道路可以走。
 
如果中国失败,面对日本当时的强势文明的入侵,中华民族很可能第一次亡国灭种,中华文化彻底消失。
 
有些人说我们不是同化了满洲人和蒙古人,是的,那是因为他们是野蛮民族,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文化。
 
而当时的日军已经实现了文化的重大变革,在儒家文化,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创造了先进富有
活力的近代日本文化。
 
如果日本占领或者类似于控制当时的朝鲜一样奴化中国,中国文化必遭严重摧残,甚至出现西方文化一样的中断。
这种可怕的打击是任何一个中国人不愿意看到的。
 
死于水患的六十万老百姓虽然可怜,也是中国抗战历史上的最重大的悲剧,但是我们更要考虑另外的四万万同胞
可以不用作亡国奴。
当年张巡死守唐朝城池,吃掉了几乎全城的老百姓,最后仍然被认为英雄。他不过坚持了一年的时间。
 
而因为黄河放水阻挡住日军三个月之久使得国军得以保住抗战本钱,并且在之后的武汉会战打破了日军试图
全歼华军的战略意图。武汉会战的胜利,就彻底杜绝了日本可能灭亡中国的任何希望。这点连中共的毛泽东和
周恩来也看的很清楚,曾经对其大为赞扬。
毛泽东在武汉会战中写信给蒋介石说道:先生领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
十五个月之抗战,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虽顽寇尚未铩其凶锋,然胜利之始基,业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无穷。
 
从这个角度来看,老萨认为还是值得的。
 
不过这个问题仁者见仁,如果有些人认为不应该以哪怕一个老百姓生命为代价,老萨也无话可说。
 苏联红军在内战中为了保证军队粮食,采用所谓余粮征集制度,直接派军队去村庄抢劫农民粮食。
如果农民反抗就烧毁村庄。这种事件使得很多村庄倒向白军一方。但是保证了红军的最终胜利
 红军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人总共处决了13500名的军官士兵,这种残忍的手段保证军队没有崩溃。
敦科尔克撤退中,英国人为了保证自己同胞的撤出,丢下了10万等待同样英国撤离他们的法国士兵,这些人后来
都被德国人送到战俘营,一部分被折磨死。但是保证了英军自己主力的全部撤退。
 
内战中的长春围困战,由于国共双方都无暇关心普通平民的生死,国军10万守军通过搜刮平民粮食和空投补给,
之后把老百姓驱逐出城。解放军为了让老百姓消耗城内粮食和防止国军士兵假扮老百姓逃走,建立几道封锁线制止
老百姓出城。结果是长春国军全军投降以后(国军士兵几乎没有饿死一人),饿死平民超过20万人,但是保证了长春
会战的最后胜利。
 
 
4.  兰封失守到底有多大影响
中共方面一直把黄河放水的责任的推给兰封的失守。
其实稍微研究一下就会觉得这种观点比较可笑。
兰封会战本意在于围歼第14师团或者予以重创,但是由于兰封守将对日军战斗力估计不足,导致5月23日夜兰封
被日军突袭失守。
 
国军随即以优势兵力反攻兰封,并且终于再4天后以相当的代价在5月27日收复兰封。此时日军第11师团数万人
已经从山东南下和第14使团会合,随即进攻兰封
 
这样来说,首先国军现有兵力(不过十万人)即使兰封不失手,能够在第11师团到达兰封的四五天内在平原地带
歼灭一支日军机械化甲种师团二万多人几乎没有可能。
 
毕竟武汉会战期间中国军队集中十多万大军,在万家岭一带用了十一天时间才歼灭了一万多人的日军乙种106师团。
日军在二战防守顽强是众所周知的,在美军苏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往往全军覆没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此时日军在火力上还占优,又有大量装甲车辆,国军不可能迅速取胜。最多是给予重创,然后还是会放弃兰封。
 
退一万步说,就算国军在四日内全歼了有三百多辆装甲战车的第14师团,那么必然遭到严重损失的国军如何面
对四天后就赶到的日军精锐甲种第11师团?兰封一样还是守不住。
 
所以兰封会战胜负对黄河放水没有什么影响,最多只有一些推动作用。
 
兰封会战以前其实黄河放水就已经决定了,具体见上文。
 
黄河放水并非由于兰封会战失败的救急措施,而是早已经决定的既定策略。
 
所以说,兰封会战的失利和黄河放水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况且兰封会战以后蒋介石将守城不力的三十六师师长龙慕寒
押送武汉枪决,他的上司二十八军军长桂永清立即撤职,另外一同防御兰封的四十六师师长李良荣革职留任、戴罪图功。
 
5.  为什么实现不撤退老百姓
道理也是比较简单的,首先撤退分散在黄河一线几百公里的近千万人谈何容易。没有二三个月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实,黄河放水是严守的军事机密。因为如果这个计划被日军知道,那么日军完全可以立即作出针对性部属,
按照当时的情况,日军在放水前一天离黄河只有一百多里,坦克部队几个小时就可以开到。所以说,这个秘密是不可能
事先说明的。
 
 

-----------蒋介石一生最为遗憾的事情恐怕就是黄河掘堤了
6.  该事件的解密
黄河放水以后,国民政府为了保证抗战士气一直说是日军所谓,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战略。
抗战胜利以后 ,中共作为在野党通过黄河事件攻击国民政府,国民政府也只好坚持抗战时候的说法,避免在内战中失
去人心。
 
败退台湾以后,曾任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董显光寓居美国,在1967年出版的《蒋总统传》中首次明确承认黄河放水一说。
 
之后的70年代,随着蒋介石的去世和台湾自由化的开始,终于官方承认了这段不堪的历史。
 
台湾“独裁腐败的蒋家王朝”用了三十多年终于承认了当时全力掩盖的历史,还真相于人民!而我们呢?还需要多少个
三十年?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