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20 后端分成:十年读书报告:不可错过的30本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09:07:00
2010-04-22
摘要:如今,读书这件原本十分寻常的事情正在变得越来越奢侈。根据2009年4月24日发布的中国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成人图书阅读率只有49.3%,也就是说,中国有5成多的成年人在一年里竟没有读过一本书。

从2000年到2009年,21世纪已经过去了第一个10年。在这10年间,究竟有哪些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值得一读?为此,本报记者对在文化界具有独到见解的诸多人士进行了采访,他们当中有文化名人、资深书评家、知名作家、专家教授,以及著名媒体人,同时,也为读者分类精选出了30本在这10年间独具影响力的图书。
从圣坛走进人间的图书
如今,读书这件原本十分寻常的事情正在变得越来越奢侈。根据2009年4月24日发布的中国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成人图书阅读率只有49.3%,也就是说,中国有5成多的成年人在一年里竟没有读过一本书。
调查得出的第一位原因是“工作太忙没时间”,占47.53%。没错,在一个讲究效率、崇尚竞争的社会里,读书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件不合时宜的傻事。在一个恬淡的黄昏或是静谧的夜晚,倚在床角或坐在桌边,伴着一杯清茗,手捧一本书静静阅读、默默品味,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或喜或悲,在作者的文字中体味对于生命的感悟与态度,这样的情境似乎已经成了只属于上个世纪的剪影。
调查得出的第二位原因则是“没有读书习惯和不喜欢读书”,占34.48%。如此直白的原因似乎并不能归咎于被调查者,因为这原本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读书,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休闲的必选内容。自从读图时代开始后,电视、电脑、广告、CD、卡拉OK、MP4,种种影像声讯,使每个人都被包裹其中,无暇顾及图书的力量与魅力。
不过,与读者的稀缺形成对比的则是,写书、出书这两件原本十分神圣的事情却在变得越来越寻常。回想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从图书的书写、出版再到阅读都是件可称为“光宗耀祖”的大事,而且,似乎还是上层社会的事。但如今,图书已经从圣坛走到了人间,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书籍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纸质书、电子书,寻常尺寸的书、微型书、口袋书,不出声的书、带音乐的书,普通书、精装书,装入礼品套盒供送礼的书,应有尽有。
当然,也正是因为图书变得越来越低姿态,读者才更需要练就火眼金睛,以防“打眼”,因为在以前,拿起一本书似乎就已经意味着你走上了通往天堂的阶梯,但如今,琳琅满目的图书既有可能带人神游天堂,也有可能把人送进地狱。
所以,无论是精英阅读还是全民阅读,归根结底,读好书才是最正经的事。
李杰认为,吴思是发现和系统研究中国历史“潜规则”的第一人。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中国历史之中长期被人遗忘和忽视的一面,因为它挖掘了历史中没有被人关注而又长期存在的事情。
用作者的话来说,他当初发现“潜规则”概念时,是“心中窃喜”。没想到的是,这种因长期潜心研究而豁然开朗的重大发现,不仅在吴思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波澜,也让中外历史文化研究者及广大读者倍感震惊。从此,“潜规则”一词,便频现于各大媒体的显要版面,也让数百万乃至数亿读者耳熟能详。为此,有媒体称,吴思的惊人发现,成就了中国“21世纪第一词”,吴思也荣膺“潜规则概念之父”的桂冠。
此书在内地出版后广受各界瞩目,长居畅销书排行榜。随着这本书的热卖,吴思发明的“潜规则”一词也广泛地流传在各行各业,而这种观念更成为解读中国历史,了解华人社会文化面貌的一把钥匙。



《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先锋电影人档案——生于1961~1970》
作者:程青松、黄鸥
出版时间:2002年5月
推荐人:编剧、影评人程青松
正如书中所写,这本书使电影书写成为了一种立场。
这是一部关注中国独立电影人创作的书。章明、王小帅、姜文、张元、王超这些导演当年的种种实验和实践,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他们中的很多人当时已经拍了一些作品,但并没能公开放映,这也使得这本书显得更加珍贵,因为喜欢他们电影的影迷如果想了解他们最初的创作和走上电影道路的历程,这本书无疑将是不二之选。读读十几年前他们的思索、言语,看看现在的影坛,现实的镜头在渐隐渐显间切换着。
程青松在采访中表示,我们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这个世界的温度和变化。他认为,这本书是跟电影有关的,它感性地讲述着当代中国电影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可更多的内容是电影之外的。所以,这本书只是一个面对世界的态度或者方式,作为本书的作者之一,他表示,在这些不容忽视的电影里,你能听到我的呼吸,看到人的面孔。有了这些就足够了。那些在电影之外的,生命最初的唏嘘、欢笑,感动和痛楚,就让大家以这样的方式聚集在这里。
本书的作者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最有影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宗教思想家之一。他的成就涉及欧洲和俄国文史哲各个领域。“基督教是什么”这个问题,贯穿了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全部创作。他通过解读历史人物,尤其通过剖析人物的灵魂、精神过程来表现和叙述他的宗教哲学思想。
这部写于1900年到1902年的两卷本长篇作品《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明证。通过对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及其主要作品的剖析,梅列日科夫斯基力图审视俄罗斯现代民族精神的代言人的灵魂,揭示俄罗斯现代宗教思想所面临的问题,探索这些问题在现代语境中的宗教哲学意义。
 

《锦灰堆》
作者:王世襄
出版时间:2000年1月
推荐人:作家刘一达
书中收集了王世襄80岁以前所写的大部分文章,共计105篇,共有线图234幅,黑白图424幅,彩图255幅。其涉及面之广,在个人的自选集类书籍中极为罕见,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兴趣之博杂、积累之用心。第三卷选收王世襄历年所作的诗词120首,由他和夫人袁荃猷手书影印。
本书既可以作为收藏发烧友的手册,又可使普通读者增长见闻,或做别致的艺术品来“把玩”。
刘一达说:“王世襄号称‘第一大玩家’,在文物鉴赏方面的潇洒与精道令人叫绝。”本书在半年内重印四次。这是一部大俗大雅的奇书。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书中无不娓娓道来。全书记琐闻于雅玩之外,杂中见博,博中见雅,而尤多风趣。
《城记》
作者:王军
出版时间:2003年10月
推荐人:作家刘一达
上个世纪,是北京急剧变化的百年。对于文明积淀深厚的这个历史名城来说,这仅仅是其沧桑变幻的一个瞬间。而这个瞬间所爆发的力量,至今仍使这个城市保持着一种历史的惯性,塑造着它在今天以及将来的形态,有体有形地影响或决定着这里每一个人的生活。
《城记》试图廓清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空间演进,还有为人熟知的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悲欢承启;历史见证者的陈述使逝去的记忆复活,尘封已久的文献、300余帧图片让岁月不再是传说;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建筑师多劫的人生,演绎着一出永不落幕的戏剧;这一切的缘起,只是因为北京,这个“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拥有一段抹不去的传奇。
在这本书中,作者复活了北京城半个世纪的沧桑回忆,他曾把这本书叫做《城祭》,后改作《城记》,但有评论说,这是“一部北京老城的死亡档案”。

《罗伯特议事规则》(第10版)
作者:亨利·M·罗伯特
译者:袁天鹏、孙涤
出版时间:2008年4月
推荐人:出版人、语词收藏人黄集伟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美国最广受承认的议事规范。这套规则对如何提出议事事项、如何听取和发表意见、如何提出动议和如何表决,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罗伯特议事规则》蕴涵着丰富的理念,包括:法治、民主、权利保护、权力制衡、程序正当、程序性竞争、自由与制约、效率与公平。但罗氏规则又毫无矫饰地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一套“工具”。
本书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节本。由格致出版社出版的第10版内容更详尽,更周延。黄集伟表示,看这本书时发现,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所谓“书”,而更像一本“产品”使用手册。不同的,是它介绍、说明、规定的那款“产品”不是冰箱、彩电、微波炉,而是民主。本书最早的引介者是孙中山。民国六年春,孙中山先生即为本书最早的缩写本撰写过一篇意义至今尤锐的中文版序言《民权初步》:“民权初步始于程序”。这意思等于说,民权乃至民主,要从“鼓掌”学起,要从“起立”“议程”“电话”“计票”“附议”“决议”“选举”“发言”“表决”学起……照直说,民主始自“开会”。
《中国新闻舆论史》
作者:林语堂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推荐人:出版人、语词收藏人黄集伟
黄集伟认为,以“启蒙”扼要概括林语堂早年以英文写作出版的《中国新闻舆论史》一书要义,也大致妥当。该书要言不烦,“新闻舆论史”命题下大部分敏感话题几无遗漏:从古代舆论批评,到自打诞生就与新闻规律满拧的国产报纸;从政治高压下无数短命杂志,到匪夷所思的审查制度,均都娓娓道来,无一避讳……难怪黄集伟声称:“读该书时总在恍惚——林语堂那一行行一句句宏论排山而来,感觉是在读他新写的博客,更新时间是今儿个一大早。”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作者:汪晖
出版时间:2008年3月
推荐人:当当网读书频道主编李杰
对于这本书,李杰认为,在思想性图书中,这本书可能是思想性、哲学性最强,影响最大,纷争也最多的。“现在也有人指责汪晖的这部书是在抄袭,但其实,《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学界非常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汪晖在这本书后面有一句话,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他说,一开始做思想史研究的时候,总觉得脉络没有捋清楚,他觉得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完成以后他便能克服。后来汪晖知道,这个过程其实是完成不了的,这是一种宿命。因为在做思想史研究的时候,尤其是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状况、庞大的人文环境和巨大的南北地域差异的时候,就是得不出结论。”李杰说道。
李杰认为:“其实,汪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对这本书未必是很满意的,但以他的能力和思考的现有程度,只能这样。汪晖在反复修订的时候,并不知道这部书中究竟有什么问题,也许他就是想把这些问题留给大家。如果没有想清楚,就把这些问题留给大家,那么痛苦也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思想。而这本书其实是想理清整个中国的古代的哲学思想向西方近现代的思想转型的过程。”
聂绀弩一生坎坷,写不出什么欢愉之词。“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以他写得一手好诗。读过《散宜生诗》的人,大概都会同意聂诗之好,除了天份高之外,更主要是具备了这些因素的。
作家王蒙曾说:“现在,中文圈子中聂绀弩的旧体诗是一座奇峰。从伟大中华历史来看,这样的诗篇也属空前绝后。屈原的《离骚》当然绮丽繁华,忧愤沉郁,但没有聂绀弩的芜杂中的真挚,俚俗中的古雅,纷纷世相的真切刻骨,荒唐经历的难信堪惊。他老先生是无事不可入诗,无词不可入诗,无日不可入诗,无情——愤怒、无奈、叹息、感激、惭愧、戏耍……——无不可以入诗。他的诗如怪石,如荆棘,如黑云,如利刃,如泄洪,如哭号,如骷颅造型,如古树参天,如碾压,如旋风,如断了线的风筝,不知将冲破几重灵霄宝殿。”
《梁实秋散文集》
作者:梁实秋
出版时间:2004年1月
推荐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王小骞
曾经读过这本书的王小骞回忆道:“完全是大家的风格。回忆儿时信远斋的酸梅汤、饺子、烙饼、家里做的核桃酪,像这样的文字很随意,但是越随意的文字就像蛋炒饭一样,做起来最简单,但也最困难。能看得出梁实秋的功力,在平平淡淡的回忆中确实饱含了浓浓的乡愁。看完了这一整集之后有一种要落泪的感觉。梁实秋的文字看过之后感觉很温润。”
洋洋两千万字的大作,每一篇文章都折射着人生的历练,每一笔都凝聚着梁实秋——这位一代散文宗师的高度。
社科经管类
《规训与惩罚》
作者:米歇尔·福柯
译者:刘北成、杨远缨
出版时间:2007年4月
推荐人:艺术批评家朱其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这是一本还不太为国人所了解的著作,这本著作在法国已成为了行政管理学的必读书,在美国则被视为越轨行为社会学的杰作。但也有人说,《规训与惩罚》并不是一本严格的社会学经典著作,而是一本独特的法学专著或政治学专著。
福柯在这本书中的用词怪异,语义模糊,有时甚至到了诘屈聱牙的程度,让我们这些读惯方块字的中国学生费力耗神,颇感头痛。
《细节决定成败》
作者:汪中求
出版时间:2004年2月
推荐人:当当网读书频道主编李杰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也就是细节的魅力。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本书意在提示企业界同仁,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都不够注重细节。在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方面,未必能比得上西方国家。但是在注重细节方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日本之所以能够让美国大跌眼镜,并且在经济上曾经一度超越美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细节上做的非常完善。这包括对企业的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是在细节上达到了一个极致的过程。其实,中国在今天遇到了很多和当年的日本很相似的问题。日本当初在面临很多压力的情况下寻找一个突破口,它首先寻找的就是细节方面的问题。这个话题谈的很多,但是真正能够深入骨髓的,让大多数人能够意识到、并且贯彻下去的还是少。”李杰认为。
《货币战争》
作者:宋鸿兵
出版时间:2007年6月
推荐人:艺术批评家朱其
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来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随着中国金融的全面开放,国际银行家将大举深入中国的金融腹地。昨天发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会在中国重演吗?
这本书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旨在告诫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
《明朝那些事儿》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的小说。当年明月说应该叫《明札记》,从形式上说是有道理的,但是却不能体现这本书的长处和好处来,所以还是应该叫《明朝那些事儿》。因为他的这一大系列,说的是自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
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当年明月采用了流行文学手法,如幽默、推理、悬疑等,关注人物命运,介入个人情感。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正说清朝十二帝》
作者:阎崇年
出版时间:2007年4月
推荐人:作家刘一达
《正说清朝十二帝》以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2007年在央视10套热播的大型系列讲座《清十二帝疑案》为基础,修改增订而成。
这本书有别于当下流行的“戏说”宫廷戏,一方面对清代每个帝王的功过是非给予完整、准确的概括,另一方面又以澄清“疑案”为重点,这些恰恰是喜欢“戏说”者最爱刻意渲染、踵事增华的部分,也是一般读者最容易以讹传讹的部分。以通俗晓畅的语言,通过大量史实“正说”历史疑案,廓清不实传闻,还原历史真相,让读者在生动的历史故事中正确认识历史。
对于一些目前学界尚无定论的历史之谜,阎崇年还将不同观点一一列述,以便于读者了解学界的研究现状。
推荐人:出版人、语词收藏人黄集伟
“书中最让我惊讶的是,早在很久以前,胡适已对中国文学有如下判断:中国文学史上何尝没有代表时代的文学?但我们不该向那些‘古文传统史’里去寻,应该向那些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学里去寻。因为不肖古人,所以能代表当世。这判断加上书中作者对于中国经典小说且赏且析且点且评的精妙梳理,繁多已被我们遗忘的好文学、好小说复活于作者笔端,它不仅同时为我不读当代原创小说、不说当代原创小说的‘偏见’提供出强大的学术依据,同时也让好小说终于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我的视野,并从此成为一个更奇异的高标。”对于《小说稗类》,黄集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平原》(修订版)
作者:毕飞宇
出版时间:2009年5月
推荐人:出版人、语词收藏人黄集伟
在黄集伟看来,保守地说,这至少是一部离文学最近的小说,从语言的角度看更是如此。
在一个大片泛滥、自拍成风、影像暴力充斥一切的年代,毕飞宇的这本小说让人至少看到了一点文字本身不可剥夺、不可替代的魅力。仅此,所有吃文字饭的作者都可能向本书作者脱帽致敬。
《檀香刑》
作者:莫言
出版时间:2001年3月
推荐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王小骞
莫言的感觉方式有着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这部小说是对魔幻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反动,更是对坊间流行的历史小说的叫板。全书具有民间文学那种雅俗共赏,人相传诵的生动性。作者用公然炫技的“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模式,将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讲述得时而让人毛骨悚然,时而让人柔情万种。小说情节以女主人公眉娘与她的亲爹、干爹、公爹之间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而展开。一场可歌可泣的反殖民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猫腔表演,这是一部真正民族化的小说,是一部真正来自民间,献给大众的小说。
《猎人们》
作者:朱天心
出版时间:2006年10月
推荐人:出版人、语词收藏人黄集伟
“这本书我读起来无法自已,时而莞尔、时而大笑、时而焦躁、时而眼热鼻酸……朱天心与猫族的关系,乃是‘相逢’而不是‘占有’。于是字里行间各样猫态自在地上场退场,没有造作,没有强迫,既不讳言猫生的窘迫、艰难、残酷、偏执,也不吝于让猫族自行发挥它们的娇媚、多情、冷峻、优雅。”黄集伟说道。在朱天心的笔下,猫已经不是宠物、不是朱家男女老小的玩偶,而是一群独立自在的主体,各逞其能在人类支配的环境里寻找空隙,争取一份存活的空间。这种视猫为自由主体的猫书,应该与人类英雄的传记归于同一类文体。
出版时间:2005年、2006年
推荐人:当当网读书频道主编李杰
“毋庸置疑,余华可以说是在中国当代文学里,被学界和读者最为看好的作家。甚至有人认为余华是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李杰认为。在《兄弟》刚出版的时候,曾有过很多诸如“十年磨出一把残剑”,“作家去拥抱市场造成了现在的恶劣局面”的负面评论。人们可能更认可余华此前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书,注重艺术的可能会比较喜欢他的《在细雨中呼喊》这一类的作品。“但《兄弟》这本书无论是从畅销,还是从余华本人来讲,其意义都非常重大。因为这本书写的是当代中国。这本书无论是作为一个文学文本,还是一个社会学文本,在大家的视野里它都是十分重要的。美国也是把它作为了解中国当代的一本教科书之一。”李杰谈到。
《挪威的森林》(修订版)
作者:村上春树
译者:林少华
出版时间:2007年7月
推荐人:艺术批评家朱其
《挪威的森林》的作者村上春树几乎囊括了日本所有的文学奖项,作品在日本销售了700多万册,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流行。可以说,小说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间却鼓涌着一股无可抑制的冲击波,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灵共鸣。小说想向我们倾诉什么呢?生与死?死与性?性与爱?坦率与真诚?一时竟很难回答。读罢掩卷,只是觉得整个身心都浸泡在漫无边际的冰水里,奔波于风雪交加的旅途中,又好像感受着暴风雨过后的沉寂、大醉初醒生的虚脱。
《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
出版时间:2006年1月
推荐人: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书。在这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在莫言对伟大古典小说呼应的那一刻,人们聆听到了“章回体”那最亲切熟悉的声音。莫言承受着生死疲劳的磨砺,以及冤缠孽结,将中国人百感交集、庞杂喧哗的苦难经验化为纯美准确的诗篇,祈祷祖国庄严、宁静,祈望人类丰沛的生命祥和、自然。
由于莫言首次尝试近似章回体的叙述方式,从而使小说在阅读时有类似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快感。

《小团圆》
作者:张爱玲
出版时间:2009年4月
推荐人: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曾被张爱玲在遗嘱中要求销毁的小说《小团圆》,在她过世14年之后,由台湾皇冠出版社于2009年2月26日“违规”出版了。《小团圆》是张爱玲浓缩一生心血的巅峰之作,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她最深知的人生素材,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因为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坠入张爱玲的文字世界,就像她所写的如“浑身火烧火辣烫伤了一样”,难以自拔。
推荐人:出版人、语词收藏人黄集伟
这是一本好玩的书。“一个专栏作家在当下写作并‘不自由’的环境里(生存压力)能写出如此充满想象的美好奇异,令人称奇。以《格列佛游记》中的格列佛为主要人物,发生在一个荒谬、专制、愚蠢的铁舌国的故事系列,虽是充满魔幻色彩,却可以很容易地找寻到当下的种种境遇,读来会心一笑,轻松且发人深省。”黄集伟这样认为。
黄集伟表示,本书为作家连岳的小说处女作。它貌似一部戏仿之作,可其清空的文字与睿智的立意使得它早已超越戏仿。它由一连串僭越组成,并最终完成了对于禁锢的越位,对于僵化的越狱。它是当代中国作家作品中基本空缺的智性之作。

《一九八四》(精装本)
作者:乔治·奥威尔
译者:董乐山
出版时间:2009年6月
推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华社记者唐师曾
这显然是一本在上一个世纪被中国读者忽略了的好书。
著名读书人、出版人、学者止庵评价说:“奥威尔置身历史的一端,告诉我们另外一端的情景。他先写出将要发生的一切,继而大家如同他笔下的温斯顿、茱莉娅、奥布兰、帕森斯和其他人物那样,去活或者去死。《一九八四》描写的不是世界的某一阶段,而是最终结局。”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它还与前苏联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小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被合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传记类
《蛤蟆的油》
作者:黑泽明
译者:李正伦
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推荐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王小骞
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是一位为东方电影打开国际电影市场的文化先驱。今天,这个先驱的躯体已经离我们而去,而他的传记《蛤蟆的油》则带着他生命中恒久的电影精神流传下来。这种精神体现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就是指涉的关于认识与真理、语言与现实、阐释与目的这一系列现代哲学最为关注的终极命题。
推荐人: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王小骞
《王蒙自传》是一个文学大师国事心事的自述,是一本作家的传记,也是一个政治家的从政全记录。是当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读本,是所有关注社会人生的读者不可不读的大师传记,亦是值得从政者细细揣摩玩味的枕边书。王蒙作为文坛、政坛名人的回忆使我们看到了一部鲜活的共和国上层建筑变化的历史。
《我们仨》
作者:杨绛
出版时间:2003年7月
推荐人: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尘世中三个奇妙的组合: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六十年间缘起缘灭,因为离合,也就成就了一段段故事。一个92岁的老人,夫逝女亡,静思追忆往事,然全书风格哀而不伤,读来令人心生温暖,总是泪中带笑。这是一部描写典型中国家庭感情的书。
《干校家书》
作者:叶圣陶、叶至善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推荐人:出版人、语词收藏人黄集伟
对于这本书,黄集伟感触颇多:翻开这本书的感觉,与推开邻居家门的感觉多少有点儿像。就算不知道叶圣陶是谁,叶至善是谁,只须翻开,那种热络气息自是扑面而来。这时,有个烧得滚烫的煤炉子当屋立着,上面那只铝制水壶“吱吱吱”冒着热气。水开了,沏上茶,唠嗑开始……前面这个并不确切的意象所试图强调的,无非是那种酱油色的老照片调性,要划痕,要擦伤,要那种类似农耕时代居家生活的凡俗与庸常……是幻觉。可这一幻觉撑满了整本书,将那用密密匝匝蝇头小楷写成的厚厚一叠文革家书里里外外染尽风霜。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
作者:英若成、康开丽
出版时间:2009年9月
推荐人:出版人、语词收藏人黄集伟
“本传记最靠谱处是,它原本是由英文口述、英文整理并最终以英文出版的。这约定它当然可被理解为传主对一位外籍采访者的体贴,可这选择已从最基础、最本质的层面,即扬弃所有或最重要、最严苛的禁锢。当一个人选择非母语叙事时,母语载体所携带的暗示,或禁忌会像一根用旧的松紧带那样,从一种紧箍咒崩溃为一根软了吧唧的细绳,基本没什么用了。”黄集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