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招商是什么意思:基督生平和言训讲义 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47:26

基督生平和言训讲义

学分:3

编写:文 牧

目的:根据福音书的内容,按年代的先后次序研读基督在世上的生活、工作、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奇事,包括神学主题、比喻、登山宝训、末世预言、宣教吩咐等等。借着对福音书各段经文的注释来研读以上课题,以及其信息对今日处境的意义,并简介耶稣的历史性和福音书的神学。

              课 程 大 纲

Ⅰ.福 音 书 的 导 引 问 题

  A.福音书的形成及来源:福音书资料的排序           

    两源/四源说及马太居先说                   

    耶稣事工年代表                      

  B.耶稣的历史性与意义                     

Ⅱ. 生 平 与 言 训

  A.各福音书的序言

    路 1:1-4 :所发生的历史                    

    可 1:1  :福音的起头                       

    约 1:1-8 :道成肉身                        

    太 1:1-17 :耶稣的家谱                      

  B.施洗约翰和耶稣的诞生

    路 1:5-80 :施洗约翰的诞生                 

    路 2:1-52//太2:1-20:耶稣的诞生

  C.耶稣传道前的准备

    路 3:1-20  及 //:约翰的传道工作              

    太 3:13-17 及 //:耶稣受洗                    

    太 4:1-11 及 // :耶稣受试探                   

  D.在加利利的传道

    可 1:14-15:福音的内容                   

    可 1:16-20 及 //:呼召四位门徒              

    路 4:16-30 及 //:耶稣在拿撒勒                

    路 4:31-44 及 //:耶稣在迦百农                

    太 5:1-7:29 及 //:登山宝训                   

    可 1:40-3:6 及 //:耶稣与法利赛人的冲突           

    可 4:1-34 及 //:耶稣的比喻                     

    约 2:1-11 等:耶稣所行的神迹            

    太 9:35-11:1 及 //:耶稣设立及差遣门徒

    太 11:1-19;14:1-12 及 //:约翰的怀疑及被斩

    太 14:13-21;15:32-39 及 //:喂饱五/四千人

        可 8:27-33 及 //:门徒认信及预言受难

    可 8:34-38 及 //:作门徒的意义

    可 9:2-13 及 //:耶稣改变形像

   E.耶稣往耶路撒冷

    可 10:13-16 及 //:耶稣为小孩祝福

    可 10:17-52 及 //:作门徒的代价

  F.耶稣在耶路撒冷

    可 11:1-11 及 //:耶稣进耶路撒冷

    可 11:15-19 及 //:洁净圣殿

    可 12:13-17 及 //:纳税给该撒       

    约 3:1-15:论重生

    约 4:1-42:耶稣与撒玛利亚人

    太 23:1-36 及 //:述说法利赛人之祸

  G.末世预言

    太 24-25 及 //:末世预言

    约 17:耶稣离别的祷告

  H.被钉与复活

    太 26:6-16 //:耶稣受膏与被卖

    太 26-27 及 //:耶稣受难 

    太 28 及 //:耶稣复活

    太 28:16-20:宣教的延续

结 论: 福音书的神学

功课作业

一.  阅读福音书两遍。(20%)

二.  考 试。(80 %)

参考书(学生不必购买,讲义足够完成考试)

1.  Drane, J.       《耶稣与四福音》。周如欢译。台北:校园,1980。

2.  唐诺.古特立       《基督生平》。高以峰等译。台北:华神,1986。

3.  司密特            《认识对观福音》。台南:闻道,1979。

4. 黄赐木     《福音书合参》。香港:基道,1995。

5.  Orchard, J. B.      A Synopsis of the Four Gospels. Edinburgh: T&T, 1983.

6.  Huck-Greeven     Synopse Synopsis. Tubingen: Mohr, 1981.

7.  Walvoord, J. F.     The Life of Christ Commentary. Wheaton: Victor,1989.

    & Zuck, R. B.      

8.  Stein, R. H.        The Synoptic Problem: An Introduction. Nottingham: IVP, 1988.

9.  廖上信           《马太福音》中文圣经注释第廿八卷。香港:基督教文艺,1986。

10. 吴罗瑜 《仆人与君王》(上下册)。香港:中神,1996-7。

11. Robertson, A. T.    《路加福音》。詹正义译。美国:活泉,1990。

12. 马有藻          《约翰福音诠释.  香港:宣道,1985。

13. 钟志邦          《马可福音.  中文圣经注释. 香港:基文艺,1991。

14. 赖德             《新约神学. (上) 马可人译. 台北:华神,1984。

15. Gundry, R. H.      Matthew: A Commentary on His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Ar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2.

16. Davies, W. D. &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aint Matthew I-VII.                 

   Allison, D. C.      Edinburgh: T & T Clark, 1988.

17. Cranfield, C. E. B.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Cambridge: Cambridge U, 1959.

18. Marshall, I. H.     The Gospel of Luke. NIGTC. Exeter: Paternoster, 1978.

19. Barrett, C. K.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2nd ed. London: SPCK, 1978.

20. 布鲁斯         《圣经难解之言--耶稣篇》。曾念粤译。台北:校园,1996。

21. Guthrie, D.        Jesus The Messiah: An Illustrated Life of Christ. London, 1972.

福 音 书 的 来 源(文学批判问题)

  福音书是研读耶稣生平与言训的最好资料。可是我们有四卷福音书,哪一本才是最好的资料?初早期教会时间,前三本福音书的现象曾引起议论。通常马太被视为是第一本福音书,而其他两本相信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上是由马太那里获取编写资料的。因为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用「符类福音书」(Synoptic Gospels,希腊文συν-οπτικ(共观))来形容马太、马可和路加福音。但是在十八世纪时,学者对符类福音的研究产生了许多的改变。因为借着文学资料的比较,他们发现了以下现象:

一. 相同的排序。这三本福音书的谈论资料都是以施洗约翰的传道、耶稣的受洗、受试探来作开始。它们先对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有详细的记载。大家也以彼得认信耶稣为基督作关键点,并且都记录耶稣上耶路撒冷的路程,和耶稣在耶路撒冷受难、被钉,及复活的事等等。

二. 形式和用字上相同。内容形式和字汇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耶稣洁净长大痲疯的人(太8:1ff;可1:40ff;路5:12ff),约瑟向官员求安葬耶稣的尸体(太27:58;可15:43;路23:52),耶稣为小孩祝福(太19:13-15;可10:13-16;路18:15-17),耶稣与撒都该人辩驳复活之事(太22:23-33;可12:18-27;路20:27-40)等等。

三. 有时只是其中两本福音书有相同之处。有时马太与路加有相同之处而马可却没有记载。比如马太和马可同样的记载了耶稣的谈话(太24:15;可13:14),而路加却没如此记载。

四. 许多不相同之处。有时候却有许多不相同的记载。不只在用字上有分别,而且在时间的程序上也不相符。比如马太福音的「登山宝训」(太5-7)是那么长篇大论,而路加只有简短的「平原宝训」(路6:17-49;12:22-34)。

  以上的现象,引起了圣经学者对符类福音书的资料来源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一. 口头传说的建议。学者们认为初早期教会在还没有把福音资料真正写下来之前曾流传着许多口头传统。一些教会只收到某些或是部份的资料,而另一些地区的教会却收到了一些资料。福音书的作者也常按着他们所处环境的需要来编写耶稣的生平和言训。因此有许多相同流传的资料。

二. 互相依赖的建议。认为福音书作者互相依赖来编写福音书资料,让当时各自的读者及教会来认识主耶稣基督。

  借着以上的提议,学者提出以下两个理论:

A.「两源」及「四源」说(都是马可居先理论)(注一)。学者们认为马太和路加以马可为根据,因为在661节的马可福音中,有500节(75%)在马太中出现,而350节(53 %)在路加中出现。而马太和路加相同,但马可所没有的资料,就建议说是从Q(德文Quelle "来源")而来。而马太独有的资料却叫M。路加独有的资料却叫 L。这理论建基于:a. 马可是最短的福音书,马太和路加多拥有马可的资料,b. 马可用词比较粗糙,显出马可最原始,而马太和路加参考马可的资料然后才修饰词句来编写,c. 马可对耶稣生平的记述简短,神学思想也不深入。

可  661        Q 235       

          

        太 333 |  可 500 |  Q 235              路 564 | 可 350  | Q 235       

                 (太 1068节)                           (路 1149节)

          

B.马太居先说。这理论目的指明马太是最早的福音书。而路加参考马太,然后马可参考马太和路加。这理论也被称为“基里斯巴特假设”(Griesbach Hypothesis,1783)。这假设最大的根据是说马太和路加有许多相似的资料是马可所没的。

结论:以上全部的建议,都是根据文学的现象而出的理论,今天都无法以科学方式来证明。然而,按福音书内相似的记录一起来研读耶稣的生平和言训是最好的方法。

---------------------

    注一:两源是指马可及Q底本,马太及路加均源用这两个资料来写书。四源是指除了马可及Q底本外,马太及路加皆有自己独有的资料:马太独有的资料是M、路加独有的资料是L。

耶稣事工年代表 (排版者:只用细明)

  事  件

 地 点

 时 间

 太

 可

 路

 约

从开始到最后一周:

耶稣受洗

耶稣受撒旦试探

耶稣行第一个神迹

耶稣与尼哥底母对话

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谈话

耶稣医治大臣的儿子

耶稣家乡的人想杀他

四个渔夫跟随了耶稣

耶稣医治彼得的岳母

耶稣穿过加利利开始他

第一次的布道旅行

马太决定跟随耶稣

耶稣拣选十二门徒

耶稣传讲登山宝训

一个犯罪的女人膏抹耶稣

耶稣再次穿过加利利旅行

耶稣讲有关天国的比喻

耶稣平静风浪

耶稣使睚鲁的女儿复生

耶稣差遣十二门徒出去传道医病

施洗约翰被希律斩头

耶稣喂饱五千人

耶稣行在水面上

耶稣喂饱四千人

彼得说耶稣是神的儿子

耶稣告诉门徒他不久将死

耶稣变像

耶稣付殿税

耶稣参加住棚节

耶稣医治生来是瞎眼的

耶稣访问马利亚、马大

耶稣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

耶稣开始末次到耶路撒冷的旅行

耶稣为小孩子祝福

耶稣与富有的少年人谈话

耶稣再之次谈论祂的死与复活

耶稣医治瞎眼的巴底买

耶稣对撒该说话

耶稣回到伯大尼访马利亚与马大

最后一周:

耶稣骑着驴驹进耶路撒冷

耶稣咒诅无花果树

耶稣洁净圣殿

耶稣的权柄受到辩驳

耶稣在圣殿教导

马利亚膏抹耶稣

有一个卖主的阴谋

耶稣和祂的门徒吃最后的晚餐

耶稣最后的讲道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

耶稣被捕并在公会被审

耶稣被彼拉多审问

耶稣被钉

耶稣被埋葬

复活以后:

坟墓被发现是空的

抹大拉的马利亚在花园里见到耶稣

耶稣向以马忤斯路上的二门徒显现

耶稣向十位门徒显现

耶稣向十一门徒显现

耶稣与一些门徒谈话

耶稣回到祂天父那里

约旦河

矌野

迦拿

犹大

撒玛利亚

迦拿

拿撒勒

加利利海

迦百农

加利利

迦百农

迦百农

加利利海

迦百农

玛基勒

靠近伯赛大

该撒利亚

腓立比

迦百农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伯大尼

伯大尼

过约旦河

过约旦河

近约旦河

耶利哥

耶利哥

伯大尼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加利利海

橄榄山

公元

26(29)

27(30)

28(31)

29(32)春

年尾

29(32)十月

年尾

29(32)冬

30(33)

星期五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二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四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五

星期五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星期日

星期日

星期日

一周以后

四十天以后

3:13-17

4:1-11

4:18-22

8:14-17

4:23-25

9:9-13

5:1-7:29

13:1-52

8:23-27

9:18-26

9:35-11:1

14:1-12

14:13-21

14:22,23

15:32-39

16:13-20

16:21-26

17:1-13

17:24-27

19:13-16

19:16-30

20:17-19

20:29-34

21:1-17

21:18-19

21:12-13

21:23-22:14

22:41-46

26:6-13

26:14-16

26:17-25

26:30-46

26:47-27:1

27:2-26

27:31-56

27:57-66

28:1-10

28:16-20

1:9-11

1:12-13

1:16-20

1:29-34

1:35-39

2:13-17

3:13-19

4:1-34

4:35-41

5:21-43

6:6-13

6:14-29

6:30-44

6:45-52

8:1-9

8:27-30

8:31-37

9:2-13

10:13-16

10:17-31

10:32-34

10:46-52

11:1-11

11:12-14

11:15-18

11:27-12:12

12:35-37

14:3-9

14:10-11

14:12-21

14:26-42

14:43-15:1

15:1-15

15:20-46

15:42-47

16:1-8

16:9-11

16:12-13

16:14

16:19-20

3:21-23

4:1-13

4:16-31

5:1-11

4:38-41

4:42-44

5:27-32

6:12-15;

6:20-49

7:36-50

8:1-3

8:4-18

8:22-25

8:40-56

9:1-6

9:7-9

9:10-17

9:18-21

9:22-25

9:28-36

10:38-42

17:11

18:15-17

18:18-30

18:31-34

18:35-43

19:1-10

19:29-44

19:45-46

20:1-19

20:41-44

22:3-6

22:7-30

22:39-46

22:47-71

23:1-25

23:26-49

23:50-56

24:1-12

24:13-35

24:36-43

24:44-53

1:29-39

2:1-11

3:1-21

4:5-42

4:46-54

6:1-14

6:16-21

7:11-52

9:1-41

11:1-44

11:55-12:1

12:2-8

13:1-30

14-16

18:1

18:2-27

18:28-9:16

19:16-30

19:31-42

20:1-10

20:11-18

20:19-25

20:26-31

21:1-25

耶稣的历史性与意义

    论及研究耶稣基督的生平,最引人争议的课题就是耶稣的历史性(Historicity of Jesus)问题。西方神学界和传播媒介曾多次为这课题议论,引起社会人仕热烈反应。问题中心在于问今天的人如何能真正地得到耶稣这位历史人物的资料,或是所得到的资料是否已是初早期教会“包装”了的耶稣(注一)。德国著名圣经学者伯恩坎(Gunther Bornkamm)在其书《历史的耶稣》的序言中说:「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写出耶稣的生平了。」他认为福音书并没有提供给我们写耶稣传记的史料。这篇专文要看看到底耶稣的历史性是怎么样的一回事。

耶稣为历史人物的考证:

一. 罗马帝国历史著作的记载:耶稣不是罗马人,所以要从罗马官方的记录里看耶稣的生平和他传道的事工是极不可能的事。虽然这样,我们仍可在罗马国家历史著作中找到一些关于基督教的记录。相信罗马帝国史记载耶稣的记录是因为基督教在当时已一个普遍被人知道的宗教。

1. 罗马的《塔西达年鉴》(Annal of Tacitus)中,当塔西达在记述尼禄王(Nero,AD58-64)史迹时提到耶稣在提庇留王(Tiberius,AD 14-37)执政时被巴勒斯坦地的总督彼拉多处死并且把耶稣的跟随者视为是一班迷信者。  

2. 罗马历史学家陆西安(Lucian)曾讽刺基督教说耶稣被钉死是因为他创立异端邪教。

3. 《罗马王克劳底(Claudius,AD 54-57)的生平》和《罗马诸王生平》中,邵东尼奥斯(Seutonius,AD 90-160)提及说犹太人为基督徒的事情引起骚乱,因此把他们驱出罗马城。

4. 《罗马衰亡史》中有记述耶稣的受死和基督徒不肯否认他们的信仰而甘愿受苦受逼迫。

以上历史事件是正确的,但是评语却不正确,相信是罗马政府不能正确地了解基督教。

二. 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AD 37-100)所著《犹太人古事记》(Antiquities of the Jews)提及耶稣的家庭和他行神迹的事,并且说有不少犹太人和希腊人跟从他。而耶稣后来却被彼拉多判死刑钉在十字架,第三天后死里复活并向跟从者显现。约瑟夫也记述说耶稣自称是弥赛亚,他的门徒因为传扬他的信息以致受了不少的逼害。

三. 考古学资料却有许多。其中有一封是公元70年有一位名叫Marabar-Serapion的人写给他儿子的信中提及说犹太人杀死他们的王。这「王」是指耶稣。

    虽然早期非基督徒对耶稣的见证不多,但是以上料足以证明耶稣是一位历史人物。他生长于第一世纪早期的巴勒斯坦,同时他召集过一群人,并且在彼拉多任内被判死罪。基督生平与言训的详细资料却无法从外来资料得到。唯有靠圣经的记录。

耶稣的历史性资料

  以上所提出的资料也只不过是一些客观历史片段记述。新约圣经,尤其是福音书才是历史的耶稣的真正资料来源。在新约圣经,耶稣的言行记载是各作者身历其境、亲闻目睹的见证和记述。

--------------------------

    注一:详细讨论见廖上信 ,“历史的耶稣:论其双重的神学问题”台湾神学论刊 (1979),页35-36。

  研究耶稣最可靠的根据乃是福音书。福音书作者如当时犹太教师的学生清楚仔细的把耶稣生平、教导和事迹一一记录在书里。四福音的作者也按不同的角度去描述耶稣。虽然有许多记述重复,但也互相辅助把耶稣完整的“肖像”刻画出来。路加医生在路加福音序言中一再注明他是「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出来」关于耶稣的事迹。如果详细阅读福音书,我们必然会承认各作者本人曾亲身经历过这些事,而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在使徒行传一书中,我们看见路加医生把使徒的事迹的发生过程详细的记录下来。记述一班门徒怎样经历了耶稣的复活,而大胆的把这复活的福音传给别人;即使是遭受许多的逼迫和苦难也在所不惜。在保罗的书信中,我们见到保罗写信给各地被建立起来的教会教导信徒们对历史的耶稣之信仰有所认识。

    我们可下此定论,如果没有历史的耶稣,新约各作者是无法自编自导的把这样复杂的历史事实有系统性地记录下来。

历史的耶稣的神学问题

    耶稣的历史性在神学讨论上产生了极大的争论。论点乃是注重于到底基督教信仰的对象是谁?是真正历史上的耶稣或是教会所宣扬的基督?以下将要从有关学者的言论上观看这两者的分别。其实这争论是因为学者对历史观念上产生了各自的言说与看法。德文“历史”这字眼可分为Historie(客观或外在的历史)和Geschichte(注释了或内在的历史)。两者的分别是前者指外在普遍过程和它的记述,而后者是指较特殊性且注重事情意义的襌释。以下是四位近代学者代表四种不同的意见:

一. 凯勒(Martin Kahler)

    他认为历史上的耶稣(historische)是历史学家所想象及所重建的耶稣,而圣经中的耶稣(geschichtliche)才是真正为人的耶稣和教会所宣扬的基督(kerygma)。他以因果律来描述基督教信仰的产生和教会的兴起是基于耶稣的历史给予人的影响。他完全否认历史上耶稣的存在而认为圣经的耶稣才能改变和影响人的生命。

二. 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他认为有历史的耶稣存在,但是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任何超自然的本性和作为。教会所宣扬的基督是初期教会将其神化了。这“神化”的解释只含有少许的历史内容,主要是强调耶稣的死带有特殊的意义,并且能将这意义给予相信的人。他认为基督教会信仰是信上帝在耶稣身上的作为而不是历史事实的发生。

三. 凯士曼(Ernst Kasemann)与罗宾逊(James M. Robinson)

    他们在「历史的耶稣之新探讨」运动中以存在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的耶稣和宣扬的基督有密切关系。因为福音书所宣扬的耶稣就是历史的耶稣。人们必须接受这历史的耶稣,并让这历史的耶稣成为他们信心的对象。

四. 艾伯林(Gerhard Ebeling)

    他坚持历史的耶稣之重要性。他认为基督教的信仰是以历史的耶稣为基础。两者是分不开的。耶稣的复活成为信仰的福音内容。他反对布特曼所提倡的kerygma(教会所宣扬的基督)只含有耶稣的工作和十字架的内在意义。他认为kerygma的基础和源头是历史的耶稣,所以耶稣的生平和言训就成了基督教信仰的来源和根基。

    以上各学者的讨论将为我们带来以下的结论:

  教会所宣扬的基督与历史上的耶稣是密切关连的。这耶稣,不管是教会所宣扬的或者是历史所记载的,就是福音书的资料。福音书就是研读耶稣生平和言训的最好资料。教会所宣扬的基督是以历史的耶稣为基础,两者的内容是一致的。我们大可这样说基督教信仰的对象是历史的耶稣也是教会所宣扬的基督。

各 福 音 书 的 序 言

路1:1-4;可1:1;约1:1-14;太1:1-20

  借着各福音书的序言,足够看见各作者如何表达耶稣的生平与言训。

路1:1-4:路加是以当时一般书信形式的序言来开始这福音书(注一)。这序言是以一句工整美丽的希腊文一气呵成写出。

一.受书人「提阿非罗」(Theophilos意思是“爱神”)是一位希腊人名字。今日无从考正这人物;「大人」可能是罗马一省之官员或只是一个客气的尊称。也不知道他是否已信主,但是肯定他曾听过福音;至少明确肯定路加写信给他是要进一步证实他「所学之道」。也可见福音在当时的外邦人及知识份子之间广传。

二.路加的记述是第二手的资料。我们不能肯定「好些人」是谁?马可或Q资料或者是一些初早期教会中的传统资料?但是路加很肯定的说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这些人多数是使徒或初早期教会之间的传道人。

三.「我们中间所成就的事」相信是指路加所处的教会或是他所接触的教会。从整卷书的记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路加真正熟悉这些事,至少收集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在使徒行传的记述中,路加也曾经与使徒们有接触,而且也跟随使徒保罗到各地教会去。「详细考察」说明他的记述的正确性。

    「按着次序」不一定是指程序,可能只是排列整齐之意。不过路加福音是最有次序的一本福音书。

四.「使知道」(katecheo)通常是初早期教会用来形容初信者领受初信班的教导。

可1:1︰马可福音书的序言可算是最简短的一个。只有一句。按照文法,这一句却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因为它没有动词。一般上,都把这一句当着是此卷书的标题。

一.「福音」在旧约的意思是“好消息”或“报告好消息”。报告战胜的消息(撒上31:9),更重要的是报告禧年的好消息(利25:8-11)。犹太人相信「弥赛亚」会来报告真正的禧年。马可有意在此说明福音的「起头」不只是由耶稣基督来报告,也由他来开始。说明福音的内容就是耶稣基督。

二.马可一开头就形容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这与书中的形容刚好相反,因为在书中耶稣的身份是比较秘密的。

约翰福音书的序言(约1:1-18)

    约翰的序言最独特,以创造开始(注二)。这神学性的序言足够说明约翰福音是一卷欲作神学性讨论的福音书。当中的字眼,如「道」、「生命」、「光」、「黑暗」、「见证」、「信」、「世界」、「真理」等等在书中其他部份常常出现。我们大约可以把这段序言资料分为四小段来注释:

约1:1-5

    这几节是关于宇宙性的谈论。那永恒具神性的道,是照亮人生命的光与生命的源头。神借着这「道」创造世界。这光被黑暗包围着,但是黑暗永远不能胜过光。

「太初」(希腊文arche)意思是指一个开始,形容超越时间的源头。创世记用起初(希伯来文bereshith)这个字。在箴言8:22七十士译本用太初(arche)来翻译希伯来文玛所拉版本的起初(bereshith)。指那人身化的「智慧」是创造的源头。犹太文件Gen R. 12 把律法(Torah)与「智慧」比较起来说律法是在创世之前已存在(注三)。约翰在此似乎有意回应创世记的序言。

「[这]道」(希腊文Logos,The Word)(启19:13;约一1:1)特别是指基督。也只有在此特别指基督。其他地方使用Logos是指神的话。约翰直接使用这个字而没有附上详细的解释,这说明他的读者必然是熟悉它的意思。

-----------------------------

  注一:这序言(路1:1-4)及下一集的序言(徒1:1)同样可在约瑟夫的Contra Apionem内找到。

    注二:当时有许多异教文件,比如一些「何米狄克」(Hermetica)及「乐斯底」文件的序言都相似约翰福音的序言,但是约翰的序言最独特。

    注三:犹太文件Pesahim 54a形容说在创世之前有七样东西已存在:律法、悔改、伊甸园、地狱、荣耀的宝座、圣殿、弥赛亚之名。

「道」在第一世纪时有多种用法,以下是它的背景︰

一. 「道」在七十士译本含意极深。含意分两个层面。第一,「神的话」是具有创造性质(创1:3,6,9;诗33:6)。第二,含有启示性(结1:3;摩3:1),比如先知领受神的话(耶1:4)。

二. 犹太观念的「智慧」(希伯来文hokhmah)(箴8:22)与「道」的关系极深。在太初这「智慧」与神同在。神也借着这「智慧」来创造世界。

三.「道」在希腊哲学中代表许多意思:它可以是指「内在思想/精神」或是「表达(有能力)的话语」。斯多亚派中所说道是神,或是神话语的启示。「道」也常被用来形容是神借着它来创造这世界。它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物,往来人与神之间。它也拥有理性。

四. 乐斯底主义的「道」是指神派下人间的一个“媒介物体”(称为neon),这物体把神的启示带给人,也使人得到救赎。

五. 基督徒的「道」。新约中常把神的话/道当着是神的救赎信息,或是福音(路8:11;提后2:9;来4:3;启1:9;约一1:1)。

   比较以上的思想,约翰所说的「道」与以上的观念并不相同。约翰所形容的「道」是有位挌的,是太初的,具有创造性,而且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他可以说把希腊、犹太、基督徒的观念变通及转化了。成为了约翰独特的解释。

「道就是神」。「神」(希腊文theos)没有定冠词(article),一般上是指“神性”或“神”。「与...同在」表示道是神本体里的另一位。也说明在太初时这「道」已经与神同在,它不是被造的。基督升天后,道就归回荣耀里(约17:5)。「被造」(希腊文egeneto)应译为「开始存在」。

「生命...人的光」生命与光都是旧约创造世界的基本元素。神赐生命(结37:1-14;但12:2)。神也是光及智慧的源头(诗119:130)。相信约翰在此是受了诗36:9「在你那里有生命的源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的影响。犹太文件中多次提到智慧或是律法(Torah)是生命是人的光(智慧书7:26;传道经17:11)。生命和光也常与黑暗和死亡对比(约1:5)。耶稣也说他是生命与光(约3:15;4:14;5:24-30;6:35;11:25;8:12;12:35等)。

「光...黑暗...黑暗...光」这是一个对比的神学观念。约翰在此已直接指明光是基督,黑暗(代表罪?/非基督的?/无生命的?/逼迫教会的?)(约3:19;;8:12;12:35,46;约一1:5,6;2:8,9却不接受光。「不接受」这字是指不能胜过。含有救赎的意义。

    学者相信不能接受/胜过就如创世时神说要有光,那光就胜过了那充满地面的黑暗而成了白天(创1:2-3),因此,约翰所说的光是含有创造及救赎意义(注四)。

约1:6-8

    这里特别加入施洗约翰的事迹说明他的见证是独特的。他的见证是神的计划,也是福音的“开始”。但却不是这「道」。当然,施洗约翰的工作清楚说明是「见证」︰见证那光,以致使人「可以信」。约翰的工作常出现在各福音书序言(可1;太3;路1)。约翰的工作在这序言后才开始详细描述(约1:19-34)。

「神哪里差来」像摩西(出3:10-15)、先知(赛6:8)、耶稣(约3:17)。说明他们所作所为的权威性。

「见证」是约翰福音一个重要字眼。约翰的工作(约1:7,15,32,34;3:26;5:33),撒玛利亚妇人的见证(约4:39),耶稣的工作(约5:36;10:25),旧约(约5:39),众人(约12:17),圣灵或是使徒的工作(约15:26)都被指是见证。约翰作见证目的是「因他可以信」耶稣。

约1:9-13

    这段提出真光来到世界。可见约翰对道成肉身观念的讨论已在此开始。「真光」意思是“真正的”(与“假冒的”相对)。「真」(希腊文alethinos)是约翰福音一个钥字。应用于「崇拜的人」(4:23),「天上的粮食」(6:32),「葡萄树」(15:1),「神」(17:1)。施洗约翰或者可以当着是一个光(约5:35),但约翰(福音书作者)这里特别说明耶稣是「真光」。

「照亮」当然是指照明,但是希腊文常用来说明「光照」内心,以致明白。相信这里含有审判的意思。虽然之前(约1:5)说黑暗不接受(不能胜过)这光。

「世界」(kosmos)是指人居住和活动的世界。但是约翰常应用来指混乱,堕落的世界。

----------------- 

注四:D. A. Carson, The Gospel of John (Leicester: IVP), p. 120.

「不认识...不接待」似乎是要说明这堕落的世界没有能力认识衪。「认识」在约翰福音里是指对神的认识,尤其是对神差派耶稣来这世界的工作的认识。但旧约里特别指以色列人对神的拣选和眷顾的认识(摩3:2),包括顺服和信靠(耶31:34)。耶稣认识天父,他的认识也配合着顺服与互相住在里面的意思(约10:15;17:25;7:29;8:25)。因此人也可以借着耶稣认识天父并且同样享有亲密的关系(约8:32;17:8,25;10:4;13:17;15:15)。另外,认识神也可得永生(约17:3)。

「自己的地方」意思是耶稣来到犹太人当中,可是他的同胞并不欢迎他。

「神的儿女」(用Tekna,不是uios)。儿子(uios)在新约中专用在耶稣身上,而儿女(Tekna)却是用在基督徒身上。

「血气」是指从父母血统而生。「情欲」并不含有「罪恶」意思,只是表明这「人性」是与神相对。「人意」是重复以上两个字的意思。

约1:14-18

    这是序言最后一个段落,关连于救赎工作。清楚指明耶稣的救赎工作是借着道成肉身的方式。施洗约翰的工作也被提起。

「成了肉身」是说在历史某一时刻进入人类世界里,也带着人性(脆弱的)。「成了」(egeneto)的意思极难决定。它应是指“生成了”(was born)。「道」(Logos)生成了肉身,成了人。这对当时的人,尤其是犹太及希腊思想,是一个难以了解的奥秘或“矛盾”(paradox)。不过这个奥秘却是整卷书的主题。

「住在」与旧约「住在帐棚里」使用同一个字。这里可能要强调道成肉身的生命是短暂的寄居。

「我们」可能指约翰代表了使徒或是教会。

「恩典和真理」是旧约常用字眼(出34:6)。

「荣光」是约翰福音书主要用字。约翰在这里就是欲说明神的荣光可在耶稣身上找到。在第十八节,特别指明不可见的神(申4:12;诗97:2;犹太人认为见到神便不能存活(出33:22;提前6:16),现在却可在耶稣的身上见到。其他经文说,在耶稣所行的神迹中看见神的荣耀(约2:11;11:4,40),另外,在耶稣道成肉身或是升天时(约17:5,24)都可以见到神的荣耀。约6:46;14:9 说谁人见到耶稣就如见到父。保罗也曾说明耶稣是看不见的神的形像(西1:15)。

耶稣所做的一切不为了自己的荣光/荣耀,只是为了天父的荣耀(约5:41;7:18;8:50)。而人却为了自己的荣耀(约5:44;12:43)。

「父」、「独生子」、「恩典」、「真理」都是约翰福音中常用的神学字眼。「独生子」指明只有这一个儿子。

相信接下来的几节(1:15-18)是要补充约1:7的谈话。说明旧约如何论及耶稣的到来。

「律法...摩西...恩典...基督」目的是要把约翰(代表旧约/摩西的律法)与耶稣(代表恩典)来作比较。

结论:这序言目的就是要说明这道是神最后的启示。在这序言中,几乎约翰福音中重要的神学字词都出现了。可见约翰的思想与写作手法是多么突出。也因此才可以写出这独特的序言。成为圣经众书卷中一个美好的序言。                          

太1:1-17(路3:23-38):耶稣的家谱

    马太写序不似马可或路加,他是按照当时犹太人的传统来开始写书。目的是要说明耶稣承续旧约并实现了旧约的历史。同时也承续了上帝向亚伯拉罕的应许,就是向万国的祝福(创12:1-3;18:18;22:15-18),并向大卫所应许的弥赛亚国度(神的统治)的实现(撒下7;赛9:5-6)。当时犹太人家庭各自有两本家谱︰一本是连系自己家庭和祖宗,另一本是记录家庭与祭司的谱系。

    每本家谱可能各有差别(参看代上3)。路加和马太所记述的家谱最明显的分别是它们是以相反的方向来记述。路加的由后面算起,算到亚当,因此比较长(共78个名字)。马太只有四十一个名字。记录至亚伯拉罕,犹太人的始祖。就此可见路加和马太的分别:路加是注重耶稣与世人的关系,马太是注重耶稣与犹太人的关系。

    从大卫至耶稣的排列中,有许多名字与路加不相符。相信马太注重记录大卫王以及后来的王。目的说明耶稣也是王︰犹太人的王。无论如何,这个家谱目的乃是要说明耶稣是大卫的后裔,且是上帝的儿子。

路3:23,耶稣开始传道时是三十岁。这记述可能是一个整数的讲法。也是犹太社会中具备公开宣讲与教导资格的成熟年龄(民4:3;8:23;约8:57)。

希里相信是马利亚的父亲,约瑟的岳父。不知为什么这样记录?除非是马利亚没有兄弟或是希里没有儿子而需要约瑟来承续马利亚家族的谱系。如果是这样,那么巧,马利亚和约瑟的家谱在大卫的两个儿子所罗门和拿单那一代汇合;耶稣双重的应验了神的应许。

所罗巴伯(路3:27;太1:12)是带领回归之民的领袖(拉2:2;3:2,8)。

从大卫至亚伯拉罕,路加和马太所记录的名字比较一致。马太取用代上2:1-15。从耶稣至大卫名字都不相同,可能路加记录的名字是马利亚的家谱。

路3:34-48,从亚伯拉罕至亚当的名字与创11:10-26;5:1-32的一致。

从马太福音的家谱中,可发现几个独特之处︰

1. 强调耶稣是大卫的后裔,是亚伯拉罕的后裔。

2. 当中有四个外邦人女士:他玛(创38)、喇合(书2:1;6:17,23,25;来11:31;雅2:25)、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撒下11:26;12:10)、路得(得4:9-22),似乎要指出外邦人也早在这“救恩”的系统里。

3. 特别强调大卫王这绰号。为要说明耶稣也是王。

4. 为要相就三个十四导致当中一些名字被忽略。为了配合大卫(希伯来文D(4) + V(6) + D(4)=14这数目)。最后一个十四要把马利亚也算在内,不然只有十三个名字。这里再次强调耶稣和大卫的关系。

结论︰从以上「各福音书的序言」的讨论中,可看见一些的意义︰

1.各福音书作者在序言时就已表明了他们观看耶稣的事迹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也导致教会把多卷的福音书编入新约里。不同的角度使我们对“耶稣这画像”看得更清楚。

2.对今天的信徒来说,福音书并不是草率写成。都是经过各作者对耶稣(或福音的)接触与了解,也抱着一个整全的目的而写 -- 一个“应许 - 实现”(promise - fulfillment)式的书写形式。

3.耶稣的福音并不是突然出现。是上帝整个旨意(救恩历史)的延续及实行,也在耶稣的身上找到完全的实现 --  耶稣就是那“弥赛亚”。

施洗约翰和耶稣的降生

施洗约翰的降生(路1:5-80)

    四卷福音书的开头皆记载施洗约翰的事迹,但是只有路加福音记载他的降生,而这记载是那么详细冗长。学者相信这传统资料是由马利亚而来。整个记述是排列在耶稣降生记述之前,或者说它是为这目的而这样排列︰施洗约翰是耶稣的先锋。马素尔(I. H. Marshall)(注一)甚至说约翰是耶稣的预表。整个记录是“神迹性”的。当中又有多首的“颂诗”组成;相信这些记录早已在初早期教会传统中流传。“颂诗”的每一个部份都深受旧约经文的影响。

第五至第十二节︰

    约翰的降生是由预言而来。这样的记述可直接比较撒母耳或参孙的降生。因此有学者说约翰象征撒母耳和参孙。但是从注释中我们将真正了解到约翰相比的是以利亚。

「撒迦利亚」是一个普通的名字。意思是“神记念”。犹太人的祭司制度分成二十四组。每组由四至九个家庭组成(历上24:1-19;历下8:14)。每年每组有两个星期在圣殿里轮值。另外,犹太人盼望祭司娶祭司的女儿。这里似乎要强调约翰出自“纯洁”祭司家庭。也强调这祭司家庭的纯洁︰圣洁/义人之意。

「香坛」就在圣殿中间。早晚要上香。上香后就祷告。天使的显现常在福音书里有记录(路2:9;太1:20,24;2:13,19;约4:10;22:43;24:23)。犹太人认为天使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物。也认为神的启示也是由天使来传递(来2:1-3)。

第十三至第十七节︰

天使的信息如一首诗歌。

「约翰」是一个普通的犹太人名字。意思是「耶和华施恩」。他的出世将使许多人快乐是因为「他要使许多以色列人回转...」。

「回转」原意“悔改”。是从罪恶(拜偶像)中回归神。这字眼被教会用来形容一个人回转归主基督。

「酒...不喝」是祭司要守的规律(利10:9),也是拿细耳人的规矩(士13:4)。「圣灵充满」在这里是指说预言,或预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珥2:28)。在新约,被「圣灵充满」一般指那些被赋于能力、能解决各种问题、能了解神的旨意和作为的人。这里主要是要说明神拣选约翰来工作,并且与他同在。他将会好像以利亚一样,满有心志和能力事奉神。

-----------------------

  注一:I. H. Marshall, The Gospel of Luke, NIGNT (Exeter, 1978), p. 45.

约翰并不是以利亚(太11:14;可9:13),只是说他有像以利亚的「心志能力」。对以利亚回来是犹太人的盼望,也记录在旧约(玛4:5)。

在约翰福音1:21施洗约翰曾否认自己是那以利亚或是那先知。这是因为玛4:5-6曾预言有位像以利亚的先知要来复兴以色列人,而申18:15-18也曾预言有一位像摩西一样的先知要受差遣来教导百姓。这些预言都是指着弥赛亚而说的。约翰清楚自己的身份因此而否认。可是耶稣曾直接指出施洗约是那要回来的以利亚(太11:14;17:12;),相信耶稣这样讲是从另一个角度指约翰有以利亚的心志(路1:17),而不是指拥有弥赛亚的身份。可见当时福音书作者了解到这“以利亚”的双重身份意义。

约翰的工作也用了两个句子来表明︰「叫为父的心转向儿女」(玛4:5)及「叫悖逆的人回转」(玛4:5)。很难遵照字义来解释。「父亲」可能是代表犹太人的祖先,他们是坏的象征(路6:26),「儿子」是好的象征(路18:15-17)。所以作父亲的心要转向儿女的心。大意是「回转」的行为。「预备合用」如玛4:5说明与神和平共处。总括来说,合用的百姓,就是回转归向的百姓,即是与神和好的百姓,都是神合用的百姓。

第十八至二十五节︰撒迦利亚的回答如同亚伯拉罕一样(创15:8)。一方面可能是他缺乏信心(如撒莱一般,创18:12-13),也可能说成为哑吧是神的惩罚,另一方面「哑吧」可能指这特别的事情的真相将被保存直等到神在适合时候才解开这秘密(撒迦利亚的确在约翰出生后得复原)。加百列(意思︰属神的)是在神面一位天使(但8:16;9:12)。他的工作是「对人传信息」 -报好信息(evangelizomai) -“传福音”就是使用同一个字。

百姓在殿外等候是要领取“亚伦式”的祝福(民6:24-26)。撒迦利亚的家乡是在耶路撒冷外的山区(见路1:39)。犹太妇人不育是被视为一种羞耻(创16:4;30:1;撒上1:6;撒下6:23)。相信「隐藏」起来要保守这神迹和等候神的时间。

第二十六至第三十八节︰ (// 太1:18-25 马利亚受圣灵感动怀孕)

    唯有此处可以见到耶稣的诞生和约翰的诞生之间的关系。相信这事的记述是来自马利亚。马太的记录是天使向约瑟显示,而路加却是天使向马利亚显示。两个记述的重点不相同。相信马太要强调约瑟是一个义人,也是大卫的后裔而如此记述。这可从 太1:1-17对大卫后裔这家谱的注重看出来。也看见同一位天使,加百列,报怀孕的消息给马利亚。

童女(parthenos)是指年少的童贞女。按当时犹太人的文化,许配的事可始于女孩的十二岁。相当肯定的,这童女,加上第三十一节,是回应以赛亚7:14的预言「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马太(太1:22-23)却说明这是应验了先知的话,然后引用赛7:14。这是马太福音十一个“应验式引用”中的第一个。马太也解释了「以马内利」这希伯来文名字的意义:就是神与人同在。路加,如马太一样,特别指约瑟是「大卫家的一个人」。

加百列的回答(1:31-33)与1:13-17的文句排法一样。耶稣,这希腊文名字,是直接翻译希伯来文名字“约书亚”(耶和华是拯救),是当时一个普通名字。马太注重和讲解这名字的含义(太1:21)。

1:32,33,35节显明了耶稣的身份。衪是至高者(至高的上帝,创14:18)的儿子,比较约翰"至高者的先知"(1:76)。因此衪是「神的儿子」。神为父,弥赛亚为儿子的关系在撒下7:14可找到这预言。耶稣为王,是继承大卫的位,而且是「直到远」的。弥赛亚为永远的王是旧约的观念(撒下7:13,16;赛9:7;诗89:3,28;132:11)。犹太人期望大卫的王朝临到他们当中,而基督徒却认为耶稣所带来的王国是一个属灵的国度。这与犹太人所期望的政治国度有极大的差别。初早期教会的基督徒以基督的复活和升天说明大卫的王国已降临(徒2:30-36)。

    天使指明年老不可能生育的以利沙伯都可以怀孕,因此童女马利亚也可以因着神迹而生育。这里清楚指明马利亚是由圣灵(太1:20)或是至高者的能力所致使她怀孕。这也说明耶稣是没有肉身的父亲。神学认为这一点证明耶稣是没有“原罪”。

在路加福音,这段经文是以马利亚谦卑接纳神的旨意作结束。而在马太福音,却是以约瑟谦卑接纳神的旨意作结束。可见路加与马太的解释或对耶稣的看法不一样。

第三十九至五十六节︰

这一段记述只出现在路加福音中。

马利亚听到天使的消息后,就「急忙」下犹大山地去找以利沙伯。

以利沙伯是「被圣灵充满」而歌颂神。她称马利亚为「有福的」是因为怀了「主」的胎。

马利亚以「尊主颂」/「圣母颂」(Magnificant)回答。第46,47节可见诗35:9。因此这「我」可算是一个代表;代表神的子民。

第48 节可参考 创30:13 利亚的称颂。

第49 节可参考 诗24:8。

第50 节可参考 诗103:17。

第51 节可参考 诗89:13。

第52 节可参考 伯12:19。

第54 节可参考 赛41:9。

第55 节可参考 弥7:20。

这些引用一起证明神怎样施行衪在旧约的应许和救恩。

第五十七至第八十节︰

只有路加福音记载约翰的诞生。

如牧羊人欢乐耶稣的诞生(2:20),「邻里亲族」也为约翰的诞生欢乐。同样地,约翰也在第八日行割礼(2:21)(耶稣也一样)。当然,犹太人的男孩子是在出生后第八天行割礼。

路加没有告诉我们以利沙伯如何知道「约翰」这名字。

撒迦利亚开声后就立刻「称颂神」。这神迹使到邻居惧怕。事情也传遍了犹太的山地。听见的人都把「这事放在心里」。 也问「这孩子将来怎么样呢?」「因为有主与他同在」,相信这两句话是路加自己的注解。

整个约翰诞生的记述是以《撒迦利亚颂》作结束。

第68 前半节可见诗41:13;106:48。后半节可能来自耶和华对在埃及的以色列人的拯救。这里既然是“预言”,因此是末实现的。

「拯救的角」 (意思是大有能力的救主)。角代表能力(诗132:17)。

相信第70 节是路加自己加上去的解释。(参1:55)

第71 节可参考 诗106:10。

第72 节可参考 诗106:45。「约」可称为「圣约」(但11:28,30)。

第73 节可参考 创26:3。

「事奉」通常用于祭司们在圣殿里的事奉。后来也指一般基督徒的事奉(路2:37;徒7:7;24:14;26:7;27:23;罗1:9;来12:28)。这事奉以「圣洁和公义」来事奉。

「至高者的先知」见1:32。

「在主的面前预备道路」是引用自赛40:3(见3:4-6;可1:2;太3:3)。

「知道救恩」,如旧约的观念是要求人相信依靠。

最后两节︰第七八至七九节的观念不知是从哪里来。是属于颂赞的一部份,是以诗体写出来。

路加结束记述约翰的诞生才开始讲述耶稣的诞生(2:52)。约翰「渐渐长大」可见撒上2:21。撒母耳也有同样的评语。耶稣的长大也有同样的评语(路2:40)。「直到显明」是指约翰出来在以色列人面前传道的日子。

耶稣的诞生(路2:1-52;太2:1-23)

    耶稣的诞生和约翰的诞生有两个明显的分别︰耶稣的诞生牵引了整个历史或世界性的局面,以及耶稣的诞生是谦卑的。

到伯利恒报名上册(路2:1-7)

「该撒」(Caesar)是罗马王的称号。亚古士督又名奥大威(Octavian,31BC-AD14)。

「报名上册」是一种户籍登记,通常是为了方便注册收税。叙利亚是罗马帝国的省分,位于加利利北部。当时犹大地也属于叙利亚巡抚管理。

在这里,路加的目的是要指明耶稣是大卫的后裔,因此他出生于大卫的城。伯利恒是大卫长大的地方。弥5:2也曾预言弥赛亚将在这城里诞生。它离开耶路撒冷四英哩半,离开拿撒勒九十英哩。

马利亚是由约瑟陪伴。说明约瑟已将她娶过来,只是没有和她同房(太1:25)。有记录说耶稣是诞生在一山洞里(Justin,Trypho 78:4;Origen,Contra Celsum 1:15)。通常山洞是给畜养的动物居住,而客栈也建在附近。

耶稣为「头胎」(原文:长子)说明耶稣还有弟妺们(见太13:55)。

报喜信(路2:8-21)

我们不能肯定牧羊人是否是敬虔的人,肯定的是他们在当时社会中是低微的人。也不能肯定这时是否是冬天,如一般人在冬天庆祝圣诞节一样。

天使报的是「大喜的信息」。词句结构如诗歌。是关乎「万民」的。原文是「所有的人民」;圣经学者相信是指当时的犹太人。耶稣诞生的普世意义到2:32才出现。

「救主」是旧约的观念;神是救主。但是弥赛亚为拯救而来的观念早在旧约里出现。

提起大卫的城有意指明这是弥赛亚(弥5:2)。

「基督」原意是受膏者。大卫为受膏者可见诗89:20,38,51。

「受膏者」可泛指先知(诗105:15)、祭司(利4:16)及君王(诗18:50),但主要用来形容神要差来拯救世人的弥赛亚,最终实现在耶稣身上。

天军天使的赞美,正确的意思是借着弥赛亚的诞生,神的国度真正得到实现和扩展,遍及那些原本不配的子民,并且衪是恩慈地,赐他们平安。

神本身是荣耀的,人的赞美更加增了衪的荣耀。而地上衪所喜悦的人说明衪的拣选。

有两个记号在这里印证:马槽里的婴孩,天军天使同赞美。

有三种不同的反应:

一.牧羊人见到印证后,就把好消息传报给人,也赞美神。

二.各人却是「惊异」; 这是见了神迹的反应(4:36;5:26;可1:27;2:12)。

三.马利亚却把这事「放在心里」(1:66),说明她有更深的看见。或者是因她知道耶稣的事比牧羊人多,并且,作为一个母亲,有更多的事使她考虑和沉思。

满了八天,耶稣照犹太人的规矩行割礼和起名。如同约翰一样(1:59)。

博士来访(太2:1-12)

    路加是以天使报喜信给牧羊人放在耶稣的诞生前,而马太是以外邦人博士来访引述耶稣诞生前的奇事。由此可见路加和马太的记述各有目的。

希律王在公元前47年成为犹太地的藩王,死于公元前4年或1年。耶稣却是「犹太人的王」; 这名字再出现于太27:11,29,37。伯利恒是大卫出生的地方,说明耶稣的王位是由大卫王那里沿续下来。

像在家谱中四位外邦女士的出现,外邦博士也说明外邦人有份于这神所安排的救恩。外邦人也来朝见和崇拜耶稣。

博士是星象学家;当时最有学问的人(但2:2)。相信这些人是由东方而来,圣经无意指明是那些国家,今日我们也不必猜测。不过,古代的人认为如果有特别的明星出现,表示有重大的事件发生或有伟人出生。

这里有多种人物一起出现。希律王的不安引起全耶路撒冷的人民、祭司和文士们的出现。这些人都是后来拒绝耶稣的人。

文士们以弥5:1-2 来回答,再次的说明耶稣就是那位所预言的弥赛亚。

希律的作法说明了他是一位阴险的王(2:16-18)。

此时(2:11)距离耶稣的诞生可能还有一段日子,他的父母已迁到「房子」内。

博士们所献的礼物说明了耶稣是一位特别的王(诗72:10)。黄金(给王?),乳香(给神?),没药(给死人?)都是当时贵重物品。依古代的习俗,献上礼物表示属服效忠之意。

借着梦(1:20;2:13)博士们只好逃避希律王的逼迫。

婴孩耶稣得保守(太2:13-23)

    马太记述耶稣逃离耶路撒冷的事,而路加却是记录耶稣上耶路撒冷。

主的使者(天使)多次(2:12,13,19,22)在梦中向约瑟显现(1:20)。说明这一切都有神的保守。马撒弥教授(I. H. Marshall)有此解释;认为这里马太似乎是要以旧约的约瑟带着家人逃往埃及来预表新约的约瑟带着家人逃往埃及。法老王要杀害摩西(出2:15)也似乎是预表希律王要杀害婴孩耶稣。

这里有三个“应验式的引用”旧约经文;何11:1=2:15;耶31:15=2:18;?=2:23,一起说明马太强调这耶稣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是神真正的儿子。马太福音书中一共出现了十一次这样的引用法。

从这些引用中看出马太是要以旧约的摩西来比较新约的耶稣。当中我们发现有许多事件是相似的:逃往埃及、王杀婴孩、两岁以下的婴孩、逼害的王死了就回去等等。                      

第2:23「应验先知所说,他将称为拿撒勒人的话了」不知是从何处引用来?这里「先知」是众数,表明不是从一处而来。但是拿撒勒这名字在旧约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学者们有几个建议:

1.赛11:1所说「耶西的本,必发一条(希伯来文是NeZeR)」。亚3:8「大卫的苗裔」(N Z R)的希伯来文与拿撒勒同一字根。弥赛亚为大卫的后裔提供我们这线索。

2.曾有人提议说参孙为拿细耳(NAZIR)(士13:5,7;16:17)是基督的一个预表。

3.赛49:6「仆人...保全(NeZeRee)」也可能是一个线索。

  我们不能证实它的来源,但是后来的人也借用这观念来称呼耶稣和基督徒(太26:71;徒24:5)。

孩童耶稣于耶路撒泠(路2:22 - 52)

    只有路加记载耶稣小时在耶路撒冷的事迹。初早期某些伪经书卷也有记录耶稣小时的事迹,但是教会一直以来皆不接纳这些报导的正确性。

第二十三至二十四节︰

这里有三件事情必须留意:

1.马利亚满了洁净的日子。这是按犹太人的规矩须要留在家七天。第八天为孩子行割礼。过后还要在家三十三天,并在第四十天时按摩西的律法献祭(利12:1-8)。路加也谈到献祭(24节)。相信这献祭是为马利亚的洁净而作。

2.在圣殿里为婴孩行奉献礼;这因为是头胎的孩子。路加引用出13:2,12,15来说明这一点。

3.似乎耶稣的奉献还包括了奉献给神使用的意义,就如撒母耳的奉献(撒上1:11,22,28)。可见当时马利亚和约瑟的心志。

这里多次提到「照主/摩西的律法」(2:23,24,27,29,43)。说明他们两位是虔诚和顺服神的人。

第二十五至第三十五节︰形容西缅是一个「又公义又虔诚」的人。他的虔诚表达于「素常盼望」弥赛亚的到来。也得了圣灵的时时帮助。

弥赛亚是“安慰者”(赛40:1)。有圣灵在身上说明他会说预言。

西面的颂歌如同圣母颂和撒迦利亚颂一样;都是反映了他们一早明白神的救赎旨意。

眼看见救恩(赛52:10)。

神所预备的救恩(出23:20)。

外邦人的光(赛49:6)。

以色列的荣耀(赛46:13;45:25)。

西面颂说明了神所应许的救恩已经实现了,就是基督的救恩。这救恩是普世性的。

西面的回答也充满了意义:

使许多人跌倒(赛8:14;28:16)。这观念后来成为了新约神学的重要观念(罗9:33;彼前2:6-8;路20:17)。(耶稣是房角石,使信的人得福(赛28:16),但另一方面是绊脚石,使许多不信的人绊倒(赛8:14-15;罗9:33)。

使许多人兴起(赛28:16)。          

被刀刺(诗37:15;结14:17)。

这些预言也是耶稣后来所行的。

第三十六至四十节︰

这是在圣殿里的第二个见证。

亚拿是一位虔诚的人。也有这样的洞察力。她的事奉可能说明她是圣殿中一位全职的工人。相信专管寡妇的事情。

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赎的人是旧约的观念(赛52:9)。

路加没有提起耶稣逃到埃及去的事(太2:13)。而是直接的回到拿撒勒居住。

第40节是与1:80平行。也与2:52同样。相信这是路加自己的注解。

耶稣的长大比约翰多出两样:智慧和恩典。

第四十一至五十二节︰

整个耶稣诞生的记述是以耶稣十二岁在圣殿作为结束。十二岁是犹太男子行成年礼并预备加入犹太教的年龄。十三岁便正式成为会员。

这件事说明耶稣的智慧。也有意说明他是神的儿子。

约瑟和马利亚是虔诚的人。遇有犹太人的大节期均尽可能到圣殿去敬拜。

逾越节是其中三个上圣殿去守的节日; 其他两个是五旬节和守殿节。无酵节加上逾越节长达七天。城中和上城朝圣的人群极多。通常是一大群的亲人朋友一起上殿朝圣。

犹太教师是以问答法来作教导。因此耶稣也一面听一面问。

相信是耶稣对律法的熟悉而引起别人的惊奇。犹太小孩在家多是由父母来教导认识律法。耶稣对父母亲的回答说明衪当时多少已显出和明白自己那弥赛亚的身份。

圣殿为耶稣的家。见约2:16。

耶稣的父母亲把耶稣这奇异的行为收放在心里。这是一般人难以了解的事,连耶稣在地上的父母亲也是如此。

耶稣的顺服也是新约神学的重要观念(路10:20;西3:20;来12:2-13)。

结论︰从整个「诞生的叙述」(Infancy narrative)中,让我们看到几个重点︰

1.耶稣是神的儿子,是所应许的弥赛亚。因此,马太与路加中所记述的是一个特别的事迹,是一个神迹。更加指明这事是关乎万民及影响整个世界的。

2.对初期教会来讲,这事迹应许了旧约的预言,或旧约中许多预表找到了其实体。

3.整个「诞生的叙述」是“神学驱使”(Theological Motivated)的,这是马太和路加或当时的教会对整个耶稣的历史事迹的了解。当然,它也是“护教”(Apologetics)的,为了向当时的人证明耶稣就是那应许的弥赛亚。

耶稣传道前的准备

施洗约翰的传道工作(路3:1-20;太3:1-12;可1:2-8;约1:19-28;3:22-30)

    四卷福音书皆一致认为福音的“前奏”(prelude)是施洗约翰的传道工作。初早期教会也肯定这看见(徒10:37)。约翰的工作有二大特色︰他应验了旧约先知的预言;他以先知身份预言弥赛亚的来临。

路3:1-6︰

    该撒提庇留(Tiberius, AD14-37)在位十五年应该是公元29年。该撒亚古士督(2:1)死于公元14年8月19日。后来提庇留续位。如果耶稣是出生于公元前4年,这时他应该是33岁。如果是出生在公元前1年,那耶稣应该是31岁。这里所提起的希律就是希律安提帕(路23:12)。他是杀人王大希律(太2:16)的儿子。这段经文中出现那么多的名字目的要说明路加是以当时历史学家的手法详细正确(路1:1-4)记述所发生的事。

「撒迦利亚的儿子...话临到他」就如其他旧约先知开始事奉时的记述一样(耶1:1;何1:1;珥1:1),指明有神的印证,也是犹太人接纳先知身份的印证。

亚那是在公元6至15年作大祭司。该亚法才是当时在位的大祭司,该亚法也是亚那的女婿。在这里,以及在徒4:6,提起这位退休许久的大祭司的名字有意说明他才是当时有影响力的大祭司,在幕后控制大权。

各福音书都有记录约翰所传的道理:路加和马可记录一致。说:「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马太却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明显地,各福音书作者都确实知道约翰是传「悔改」的道。悔改(repentance)对当时的犹太人来说是指“心意的回转”,也就是把远离神的心意,或是对俗世的追求或是拜偶像的心意,回转专心事奉神。并不含有基督教“向罪悔改”的意思。

「传讲」(kerusso)也就是“讲道”。 耶稣和门徒的宣讲也用同一个字眼来形容(路4:18,44;8:1,39;9:2;12:3;24:47)。约翰福音使用「见证」来形容施洗约翰的传道。传道的地方是在「犹太的旷野」(马太),约旦河旁(马可,路加),伯大尼的地方(约翰),相信都是同一个地点,只不过使用不同的字眼。约翰传「道」的内容是悔改,形式是洗礼。对犹太人来说,洗礼是洁净(污秽,罪)的外表形式。悔改说明洗礼的功效在于内心。相信约翰所说的「赦罪」是这意思。洗礼,或是犹太人所说的洁净礼,是犹太人的宗教习惯,凡是犯了律法,或是接触了污秽的事情,皆可以要求祭司去执行。约翰所施的洗礼虽然含有以上的意思,也是一个特别记号,目的是比较耶稣将要带来的圣灵与火的洗(太3:11;可1:8;路3:16)。

约翰的工作被视为是应验了以赛亚先知书40:3-5的预言。路加把整句经文直接引用出来。其他的福音书只是简略的引用(太3:3;可1:3;约1:23)。马可的引用稍为奇异:前半节是从玛3:1或出23:20而来,却说是从以赛亚书而来。相信马可把关于弥赛亚的预言都归给以赛亚书,因这卷书是预言弥赛亚最多的先知书。后半节是引用自赛40:3。

「修直主的路」是一种诗歌式的表达。说明约翰为弥赛亚做铺路的工作,先准备了许多悔改的人,致使他们更容易归向主基督。

可1:6;太3:4指施洗约翰的装份如同以利亚(王下1:8)。蝗虫和野蜜不只是旷野的食物,也说明他是一位不吃肉类的虔诚人。当时的旷野住了一些以圣洁自居的犹太人,例如在死海边的昆兰人,在旷野的爱色尼人等。一般圣经学者认为约翰喜欢住在旷野,并不是表示说他就是一位喜欢住在旷野的爱色尼人(Essenees)。

路3:7-9 (太3:7-10):

以上两段经文的资料是一样的。圣经学者相信是来自同一个源头,或是互相依赖资料。这段谈话似乎是针对着一班想受洗却没有悔改心的犹太人。

路加用「众人」,马太特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法利赛人是当时解释律法的人物。撒都该人多数是贵族,在当时多任职祭司或政府官员。他们皆自认为是得了亚伯拉罕的祝福必然得救(约8:39;罗4:12;路13:16;16:22;加4:22-31;来2:16)。他们代表当时的犹太人。马太常描述这两类人是反对耶稣的人物(太16:1,6,11)。

「毒蛇的种类」代表撒旦的子孙(约8:44);是犯罪的子民,和亚伯拉罕的子孙相对。

路3:10-14:这里记录施洗约翰教导的伦理内容。内容乃是强调爱和公义。这记述只有在路加福音出现。

「结果子」指好/坏行为(诗1:3;耶17:8;使26:20)。「好果子」的意思是好行为或有爱心的行为。不结果子的树就自然会被砍掉。也说明了受审判的迫切性。耶稣也使用同一个比方(太7:19)指明信徒必须结好果子。石头(原文:盘石)中出亚伯拉罕的子孙,可参考赛51:1。「好果子」在这里是指「爱你的怜舍」;如同旧约教导(利19:18)一样。

当时的犹太人税吏只是罗马官长的代理人。常以长官的命令来向农民和小商人收过多的税,以图中饱私囊。军士们也常用暴力协助税吏收税。

路3:15-17 (太3:11-12;可1:7-8;约1:19-22,25-28):

约翰的行为引起许多人怀疑--百姓(路加)、从耶路撒冷来的祭司和利末人(约1:19)--他可能是基督。各人用「基督」(翻译旧约的弥赛亚(受膏者)),可见当时的人是等待弥赛亚的出现。约翰福音清楚记述施洗约翰的回答(约1:17-22):「我不是基督」,「我不是[以利亚]」,「我不是[那先知](申18:15)」。犹太人相信以利亚会回来(玛3:1)。

犹太传统里也相信有一位先知会回来帮助他们(马加比一书4:46;14:41;以斯拉四书2:18)。

圣灵与火的洗(马可、约翰没有记录「用火」)也是旧约所预言的洗礼(珥2:28)。「火」在犹太人的观念里常含有审判的意思(珥2:28;赛4:4;29:6;31:9;结38:22),我们相信「火」在这里也含有这个意思,因此马太和路加有意说明耶稣的到来不只是以水施洗,也将会带来审判的工作。耶稣的审判就如糠梢被不灭的火烧了,或是不结好果子的树被砍下来丢在火里。

路3:18-20 (可6:14-29):

路加和马可似乎要说明约翰(代表旧约时代)的事奉工作须要停止以后(约翰下监)耶稣(代表新约的开始)才出来工作。

施洗约翰,按当时犹太人的律法,指责当时巴勒斯坦地(加利利)的分封王希律安提帕(3:1)。希律是娶了(公元26年)他的兄弟腓力(可6:17)的妻子希罗底,是不合理的行为(可6:18),因此约翰被收在监里。约翰也因为这事而使希罗底怀恨在心,后来借机会斩了约翰的人头(可6:14-29)。

「另添了一件」恶事,约翰指出安提帕把施洗约翰收监也是一件恶事。

约翰福音另外记录了一些关于施洗约翰的事迹:

「解鞋带也不配」这是当时奴仆必须为主人做的工作。施洗约翰是表明他的谦卑态度。

「看哪!神的羔羊...」不知这观念从何而来,相信是从赛53:6-7归纳得来。

这羔羊的意义可指耶稣把自己当着是逾越节的羔羊(出12:3),为世人的罪代死。

「因他本来在我以前」施洗约翰承认基督的先存性(约1:15)。

约3:22-30(施洗约翰最后的见证):

「耶稣...施洗」只有第四福音书记录耶稣“施洗”。当然,耶稣并没有亲自施洗,约4:2指明是他的门徒施洗。

「新郎的朋友站着听见新郎的声音...」施洗约翰以此比喻来表达他与耶稣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施洗约翰作为新郎的朋友应该为他所服侍的新郎耶稣而高兴。这比喻多次被旧约(赛62:4-5;耶2:2;何2:16-20)及新约(可2:19;林后11:2;弗5:25-27;启21:2,9;22:17)取来应用。

「他必兴旺,我必衰微」施洗约翰愿意谦卑地接受这事实。

结论:施洗约翰,作为旧约传统里最后和最大的一位先知(路7:28),清楚他的身份和应该扮演的角色,在耶稣出现后,愿意谦卑接受自己的角色,并退下这历史的演台。

耶稣受洗(路3:21-22;太3:13-17;可1:9-11;约1:32-34)

  耶稣受洗的特征是圣灵降临在衪身上并有声音宣布衪是神的儿子。

  路加注重耶稣的洗礼是在施洗约翰事奉停止以后。约翰福音对此的记述却是相互进行,有一段时间重迭着(约3:22)。

「尽诸般的义」马太如此说明耶稣受洗的原因。圣经学者各持不同的解释(注一):

1.这是回应太5:20「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2.说明耶稣的谦卑,顺服当时的传统(律法和文化要求)。

3.为门徒(或基督徒)作为一个榜样。「我们」因此是一个代表:代表当时教会中的洗礼。

  第一加上第二个意见为最好的解释。

「天开了」是一个形容词,说明神的启示从天上降下。关于天开了,圣灵从天降下可参考赛64:1。天开了是因为圣灵要降临,天开了也发出声音。犹太人的神学就含有这「从天发出声音」(Bath-Qol)的观念。

圣灵的形状仿佛如鸽子是福音书一致的记述。(见徒2:3圣灵如舌头般的火焰般降临)。但是圣灵降临在神的「仆人」身上(赛42:1),在那「耶西的支条」(赛11:2)是弥赛亚的印证。

天上的宣告是引用诗2:7(见徒13:33;来1:5;5:5)。这宣告不是说神生了耶稣,也不是说从宣告耶稣才得儿子的名份,而是耶稣本来的身份就是神的儿子,那所应许的儿子(约1:34)。这宣告是要告诉世人耶稣的身份。

「所喜悦的」引用自赛42:1。

赛42:1(圣灵降临于身上,是神心里所喜悦的人)和诗2:7(你是我的儿子)这两处弥赛亚经文在此一起出现。

--------------------

  注一:参考R. H. Gundry, Matthew: A Commentary on its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Ar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2), p. 50-51.

耶稣受试探(路4:1-13;太4:1-11;可1:12-12)

  耶稣受洗和受试探是符类福音书双双出现的记述:那降临于耶稣身上的圣灵,也引导衪面对试探并和衪同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成为神的儿子,衪必须顺服于神的旨意。记述中的另一位主角,魔鬼,企图引诱耶稣的顺服为要使衪不能完成弥赛亚的使命。

「试探」一方面是神试炼人要知道他们的信心和顺服(创22:1-19;出16:4;20:20;申8:2;13:2),另一方面是魔鬼试探要人离开神。神不试探人(雅1:13)。人可以因怀疑神而试探神(出17:2),人也因犯罪而试探神(民14:22;诗95:8;106:14)。

魔鬼(可1:13,撒旦),两个名字的意思都是“毁谤者”。受魔鬼试探的观念源自旧约(撒下24:1;伯1:6-12)。可见试探有其积极的一面及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是神试炼人,使人的信心更加坚强,消极的一面是撒旦试探人,使人背离神的旨意。

「四十天」可与以色列人在旷野四十年受试探作数目上的比较(申8:2;诗95:10)。学者认为这数目有意以耶稣来比较在旷野的以色列人:耶稣不像旷野的以色列民,衪胜过试探,因此可以背负神的救赎使命;也可以比较摩西四十昼夜的禁食(申9:9),目的要说明耶稣是新约那位带人脱离捆绑的拯救者。(马太也以耶稣的三天三夜(太12:40)来比较约拿在鱼腹的三天三夜(拿2:1))。

马太和路加记录魔鬼试探耶稣是在四十天禁食后,马可是在四十天当中。

魔鬼的试探有三部份。路加的第二,三部份和马太的倒转:

1.如果你是神的儿子(魔鬼没有否认耶稣的神儿子身份),可以把石头变成食物来充饥。耶稣引用申8:3回答,说不愿意实行神迹为要顺服神的旨意:神口里所出的话。禁食是犹太人认为与神特别亲近的行为。

2.站在殿顶上(马太:一座高山上;比较摩西,申34:1-2;3:29),指给耶稣看,「天下万国...一切权柄荣华都要给你」。耶稣引用申6:13/10:20回答说只有顺服神和事奉衪,衪所给的奖赏才是真实的。这里指出魔鬼拥有这世界的一切似乎和耶稣所拥有天上地下的权柄不符合(太9:6;28:28),但是魔鬼只是暂时拥有这一切(弗6:12)。

3.如果你是神的儿子...这时魔鬼反而引用圣经(诗91:11)来试探耶稣,说明神应许天使会保护耶稣。耶稣引用申6:16说衪不会像旷野的以色列背叛之民一样来试探上帝。

    受试探后,耶稣满有圣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传道(路4:14-15)。

结论︰耶稣在出来传道之前的准备是有妥当的安排︰施洗约翰为他开路、耶稣受洗及受印证、耶稣受试炼,一起说明这要来拯救世界的人是那应许的弥赛亚。从这三件事情的记录中让我们见到:

1.耶稣出来传道前的准备是独特的。不只是应验了旧约的预言,神的带领,甚至说明耶稣也需要经过印证及试炼才出来施行所差遣的工作。

2.耶稣受洗证明了衪所作所为并不是反传统或反律法,而是成全并胜过律法。

3.耶稣所要传的福音不像约翰(或旧约的先知们)的信息,而是超越过旧约的悔改信息。耶稣所传的是拯救罪人的“福音”。

在加利利的传道

  马太(4:12-16)特别为耶稣在不同地方的传道作清楚的交代。并且马太,就如其他发生的事情(太1:22;2;15,17,23),注明说这事是应验了以赛亚先知(赛8:23-9:1)的预言。从前预言有福音传给这加利利地方的人民,如今在耶稣身上应验。

  这记述目的说明耶稣在“外邦人”(太4:15)的地方传福音。路加的记述说明耶稣是在加利利被拒绝后才来到迦百农(路4:13-31a)。

耶稣所传福音的内容(太4:17;可1:14-15)

    使徒们为耶稣所传福音的内容作了一个摘要。有四大重点︰

1.时候满了。时候满了(加4:4;弗1:10)是希伯来人的观念。指明说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完成了,将有特别的事情会发生; 是神的施行(但7:22),或是关于神的审判(结7:12)。新约指这是末世的(eschatological)时间已来到。

2.神的国近了。耶稣是直接了当的这样宣讲,衪不必向当时的人解释这是什么意思。在旧约中神的国有两个意思:(a)神已经是以色列人的王(撒上12:12;赛41:21;43:15;耶8:19),也是世界的王(耶10:2;玛1:14;诗145:11-13;代上29:11);(b)神的国是将来的,是在盼望中(赛24:23;52:7;俄21;番3:15;亚14:9)。马太常用“天国”,就如虔诚的犹太人一般,是为了避免直接称呼“神”这名字。「近了」说明耶稣已把这神的国度带来了,它或衪已在他们中间(太12:28;路17:21)。

3.悔改(见路3:8的注释),是指内心的改变。

4.信福音。也就是相信神国降临的好消息。

耶稣呼召四位门徒(太4:18-22;可1:16-20;路5:1-11;约1:35-51)

  马太和马可的记录一致。路加和约翰的记录不能与马太马可的记录相容。引起学者建议说可能有数次不同的呼召。让我们按叙述诠释法,也就是按情节、人物、布景、意见,这四部分来注释这段经文。

情节: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一班在海边打鱼的年青人。就向他们招呼。那么简单,没有记述任何背景因素。约翰深一层告诉读者背景,描述施洗约翰看见耶稣走过,然后见证耶稣是那羔羊,随后就有施洗约翰的门徒跟从耶稣去了。

人物:按照马太和马可,有四位门徒。彼得和安得烈(兄弟),雅各和约翰(兄弟)。路加只提彼得、雅各、约翰。约翰提起彼得(或矶法),安得烈,一位不知名的门徒(相信是约翰自己,见约19:26;21:7),腓力,拿但业。腓力是十二使徒之一。许多学者认为拿但业可能是巴多罗买(可3:18)。

布景:关于呼召的情况,各记录也不相同。马可和马太的一致。路加的记述似乎是属于一个详细的版本。路加的记述也和约21:1-14的相似,或是与3:7-9;4:1相似。一般相信这是两个不同的记述,极可能路加是记录门徒曾离弃主,这时耶稣再次呼召他们。马可没有说明门徒先前是否认识耶稣。路加说明门徒是听了福音,愿意悔改,然后才接受耶稣的呼召。约翰描述门徒是因为施洗约翰的见证而跟从主,或是耶稣的呼召(约1:43),或是因为耶稣的神迹(约1:49)。

意见/呼召的内容:马可(或马太)是「来跟从我...得人如得鱼」。路加的是「得人」。约翰是因为门徒认识耶稣是「神的羔羊」、「遇见弥赛亚了」、「你是神的儿子」、「以色列人的王」。门徒都是「来,跟从」耶稣。跟从一位老师(拉比,约1:38)作为门徒是当时犹太人学生跟从法利赛人拉比求学的形式。

  

    这起初的呼召也没有付上跟从主的特别要求。似乎耶稣是等待门徒跟从了一段时间后才说明门徒必须舍己背十字架来跟从主(见可8:27-34)。

(以下是约翰福音独特的记述)。

    约翰比其他福音书有更详细的记述。约翰也惯常的翻译一些名词:弥赛亚在希伯来文是“受膏者”,基督是“救主”(约4:25)。

「拿但业」不在十二使徒之列,但是他后来出现于加利利海边一群门徒中(约21:2)。

「摩西在律法[摩西五经,申18:15-19]上所写的,和众先知[先知书]所记的」就是弥赛亚。

「真以色列人」是真正遵守摩西律法的犹太人。也形容拿但业为「心里没有诡诈的人」(诗32:2)。这里说明耶稣那预知的能力。

「在无花果树底下」可能象征和平和繁荣(王上4:25)或是在那里阅读律法(犹太文件Ecclesiastes R. 5:15)。

「我实实在在[amen,amen]的告诉你...」是约翰专用的词句,共25次。意思是“真实的”。

「神的使者上去下来」是引用雅各在伯特利所见的异象(创28:12)。这里“人子”代替了“天梯”。「人子」在当时犹太启示文学中的意义是一位“神性”般人物(但7:13),在末世衪要从天降临,也要得荣耀。这里说明人子耶稣像天梯一样,或为神和人之间的媒介。

「是以色列的王」是犹太人对弥赛亚的称呼。耶稣不喜欢使用这称呼是为了避免引起犹太百姓的政治要求。耶稣曾承认他是那应许的王,但是衪的国度并不在这地上(约18:36)。

讨论:不能肯定耶稣起初多少次呼召第一批门徒?有学者相信耶稣起先曾在约旦河边认识这些门徒(约1:35),然后在加利利海边才真正呼召他们(可1:16),后来彼得离去,稍后耶稣再次在加利利海边呼召彼得(路5:8)。真正的次序只好留给读者去整理了。

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

(路4:14-9:50;可1:21-8:26;太4:23-19:1)

耶稣在拿撒勒(路4:16-30;可6:1-6;太13:53-58)

    耶稣先回到自己的家乡传福音。路加说明耶稣是应验了以赛亚61:1-2的预言。相信路加是以此经文作为路加福音的中心,因为以赛亚先知在六十一章曾经预言一天将有人在加利利地传福音。耶稣的事奉也是属于末世的:「今天」指明神的救赎日子已经到了;这是神的恩年,有福音传给他们,也有神迹显明给人。

    耶稣到会堂去说明他遵守犹太人的规矩。后来教会中的犹太人基督徒,例如彼得、约翰等等,皆有在安息日到会堂去聚会。会堂的敬拜有以下的程序:在进会堂时作个人的祷告和认罪(申6:4-9;11:13-21),然后是会众的祷告,接下来是读圣经;先读五经,然后是先知书,然后是祷告,祷告过后是证道(如果有特别的外来教师(拉比),将会被邀请上台讲解经文),最后是以祷告作结束。

    耶稣被邀请讲解圣经,衪引用赛61:1-2说明旧约所预言的那位“弥赛亚”已应验在自己身上;就是这位受了圣灵恩膏的人(路1:35;2:22)。这引用说明三件事情:有福音传给贫穷的人、被掳的得释放或瞎眼的得看见、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禧年是犹太日历的第五十年(利25:8-55),是安息和自由之年,一切都得释放:包括奴棣的释放、赦免欠债的人、祖传的产业要归回给原主,这象征神的“释放”。后来的基督教会也承纳了这样的崇拜秩序。

「今天这经应验...」耶稣注重「今天」这意思,也就是他阅读这经文的那天(另见路2:11)开始。可6:2,太13:54,记述说众人都希奇,说耶稣有智慧。不过,众人也因为衪的出生太平常而厌弃衪。也因为衪被弃而应验及预表了耶稣就如旧约的以利亚和以利沙被弃一样;在自己的地方被厌弃而到别的地方去,别的地方的人也因此受到祝福(王上17-18;王下5)。

耶稣在迦百农(路4:31-44;可1:21-39;太4:12-17)

    这里记述耶稣的传道。指明他是神的圣者、神的儿子、弥赛亚。马太(4:13-16)说明这是应验了先知的预言;因为以赛亚先知(赛9:1-2)预言的「西布伦和拿弗他利地」就是当时加利利海的北面和西面。

    耶稣所讲的是「教训」。「希奇」是因为衪的话带有权柄,不像文士们。文士们通常在教训前会说"某某拉比这么说"。耶稣的教训是直接说出神的意念。

    耶稣「教训」,同时也有赶鬼和医治的权柄,表明耶稣独特的身份。「污鬼」认出「圣者」:这两个观念成为强烈的对比。

「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是一句犹太通俗语句(idiom)(书22:24;士11:12;撒下16:10;19:22;王上17:18;王下3:13;路8:28;可5:7;太27:19;约2:4); 意思是"不要来管我们的事"。污鬼出来时是在人面前「抽了一阵疯」或「摔倒」。众人的反应是「惊讶」; 这是福音书作者对神迹奇事后人们反应的一般描述。

    路加把耶稣医治西门岳母的事排在耶稣呼召彼得之前,说明彼得已认识耶稣。马可和马太(8:14-15)却把他的呼召排在之前。耶稣的医治是立刻痊愈的。

耶稣赶鬼和医治的事很快就传开去,许多人也因此而来。「日落」以后是过了安息日。工作也可以进行,也可见当时人们的迫切性。马太说这是应验了以赛亚先知的话(赛53:4),说「他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

    耶稣到旷野去(路加),马可说是去祷告(另见路5:16)。神的差传性质是把衪的国度扩展至世界各地。耶稣的差遣也是因「这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