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电镐喇叭口分解图:心德合一的儒家养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7:48:13

心德合一的儒家养神

时间:2010-07-03 21:39来源:张其成国学网 作者:张其成 点击:163次  

  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来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儒家不注重死亡本身,而讲究慎终,主张把严肃的生活态度坚持到最后一刻。

  儒家的生命观主要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重人重生的生存观。孔子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应当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当下现实的生命之上,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以及死后世界的问题。孟子提出的“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认为尽管人之寿命长短是由天命决定的,但每个人还是应当重生,尽量避免危险,妥善保养自己,以享尽天年。

  二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观。在儒家看来,生命的道德价值是比生命更为贵重的东西。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创造人生的社会价值,有一个充实的道德人生。当人的生命和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发生冲突时,应当牺牲个体“小我”的生命,维护社会“大我”的尊严。人的生命因“仁”“义”而有价值,个体生命与“仁”“义”相比,为了取“义”可舍个体的“生”;为了“成仁”可舍个体的“身”。

  儒家的养生观是一种重视养心和养德的养生观。和道家比起来,儒家并不那么重视身体的修炼,而是重在建立和谐社会,使人们能和平共处、国泰民安。儒家的教导其实就是精神养生的教导。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千百年来,鼓舞了很多仁人志士,直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相通的。儒家的中庸、立德、修心、尽性、礼乐等,也可视为精神养生的方法。

  孔子认为,天道以中庸为法,过犹不及。养生要谨守中庸之道,才能颐养天年。孔子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说“君子先慎乎德”。事实证明,以德立身是养生的重要根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出色的儒学大师,《孟子》一书中蕴藏着不少养生思想,尤其是孟子所倡导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对后世影响很大。由于孟子养神得法,活了84岁。孔圣人活了73岁,所以中国有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我自去”。《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说:“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讲的是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实际上是重道德、讲仁义的儒家养气法。养气的根本是以精神意志为主导,只有胸怀坦荡无私的人才能使气保养充盛。《孟子·尽心章句下》:“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养生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人欲望太多,会身心疲惫的。

  荀子继承了孔孟思想,主张以“礼”来修身养性,就是要扶弱抑强,调之使平。荀子认为修身养性必须遵礼守法。凡是在动用血气、意志、思虑上,都要遵循礼道,这样才能平正通达。不遵守礼道,就会导致混乱。遵礼守法是治气养生、修身自强的基础。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一篇《养生》,主张“少学而至老不倦”,认为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对健康长寿有利,颜之推还列举了圣贤做榜样,认为积极的生活状态有利于健康。他说:“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 )  心德合一的儒家养神(《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_张其成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