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瑞德 青岛:走出误区,让多媒体数学教学放飞学生思维翅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43:24
走出误区,让多媒体数学教学放飞学生思维翅膀#TRS_AUTOADD_1284515669826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84515669826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84515669826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84515669826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84515669826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yFav_1284515673353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84515673353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84515673353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84515673353 P.MsoBodyTextInden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2pt; MARGIN: 0cm 0cm 0pt; COLOR: black;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84515673353 LI.MsoBodyTextInden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2pt; MARGIN: 0cm 0cm 0pt; COLOR: black;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84515673353 DIV.MsoBodyTextInden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2pt; MARGIN: 0cm 0cm 0pt; COLOR: black;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84515673353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DIV.MyFav_1284515673353 OL{MARGIN-BOTTOM: 0cm}DIV.MyFav_1284515673353 UL{MARGIN-BOTTOM: 0cm}

摘 要:多媒体教学在作用上一般说来可分为静态呈现、动态演示和互动探究三个层次,从当前的教学情况看,大多数是处于第一层次,实际上只是取代板书.即使有进入第二层次的,如何用好还存在不少问题.认真审视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由于教师教育理念准备的不足或被动进入,导致教学行为浮躁,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偏差现象仍时有发生.对这种偏差现象进行透视和分析,将有助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环境;看点;游离;小题大做;整合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多年,在各种课改口号和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过程中,人们把目光进一步聚焦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求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这一要求显然高于实际上所能达到的水平.多媒体教学在作用上一般说来可分为静态呈现、动态演示和互动探究三个层次,从当前的教学情况看,大多数是处于第一层次,实际上只是取代板书.即使有进入第二层次的,如何用好还存在不少问题.认真审视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由于教师教育理念准备的不足或被动进入,导致教学行为浮躁,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偏差现象仍时有发生.对这种偏差现象进行透视和分析,将有助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或不清)

 

⑴观念滞后,抱残守缺.

 

旧的教育观念、旧的教育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目前中学教师还较普遍地存在着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的现象,不少学校和老师的主要目标还是为了升学.在超强的升学压力下,很多老师不得不放弃对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不利于考试的内容,老师一般都不愿意花时间去探究;部分老师片面认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的硬件设备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他们忽视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课程改革的实验和研究表现得非常被动.我们认为:在改革教学评价方式的同时,应该从多种渠道让老师思考学生真正的发展问题,利用优秀教师的教学来推动其他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⑵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一个基础和前提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熟悉,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才能熟练运用多种信息技术,获取、收集数学素材,使用数学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建立数学辅导网站.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广大教师经过近年来的观摩、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虽然已初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和优势,但由于信息技术能力欠缺而不愿尝试改革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往往由于技术问题,这些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中难以迈出更大的步伐.我们认为采用各种培训(如校本培训、技能培训等)的方法对于教师在这方面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另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视频案例教学、网络中的案例教学,模仿或借鉴优秀的整合课例并进行相应的研究,也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力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⑶完全抛开教材,以课件取代课本.

 

笔者听到的不少公开课,教师准备的可谓精心细致,神采飞扬,练习反馈也到位,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学生在课上没有翻过一次书,教材在课桌上安静地“睡”了一节课,或者至多在下课前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翻开了书,此外再无动用.虽然一切看来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我们不禁要问学生手中的教材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不是只是学生在纯知识的灌输下除了会做几道题还会什么?是不是教材只是教师布置作业的工具?可能在教师眼里,教材没什么用,只要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考试就可以得高分,看不看书、会不会看书是无关紧要的.

 

⑷不作选择,滥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它通过文本、图象、动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突破难点,化静为动,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很多的优质课评比中,都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好课的评比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这应该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是,不管多么先进的教学工具,只是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节课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使用了何种媒体,而是看有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教学效果如何.作为教师应该对适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加以精选,根据教学目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使用,不必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都使用多媒体,过多过滥的电子板书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多媒体课件不切合学生实际

 

⑴照搬照抄他人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可复制为教师资源共享提供了方便了,但由于生搬硬套,他人的教学思路和个人所长等东西没有纳入“我”所任教学校班级、学生的个性化环境以及“我”的个人素质条件之中,结果可想而知.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是相对的,特殊性是绝对的.在这方面,老师应切记构建“我”的教学模式,这是教学模式现实性的前提.他人的东西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为“我”所用,经过“我”的再加工来体现我的特点.因此教师存在着“一套多媒体课件的制成后可长期使用”的想法,与以前的一套教案用一世的想法是同样错误和可笑的.

 

⑵演示时教师游离于学生之外.

 

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不同程度上注重了上课时在导入、展开等环节中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如听音乐,看影视片段等,而多媒体技术能融光、声、电于一体的特点,使不少教师乐于采用,但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对教学组织的要求较高,由于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差距而常使具体的教学细节跟不上,如学生在忙着听、看有关内容时,教师往往是最空闲或无动于衷的人,没有能利用时机及时地和学生一同融入相应的教学环境中.此类现象在学生分组讨论时也常常出现,形成学生的热火朝天和教师上课无所事事的强烈反差.由于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师应该介入的时候没有介入,整节课就会显得比较松散,两极分化扩大,预期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⑶课件单调的表达方式与多变的教学情境不协调.

 

当前使用的大多CAI课件,不管是自己制作的还是网上下载的,基本是属于“固定型”的,即内容、情境、教学策略和运用的程序都是固定的,很容易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一个预设的“圈子”里.课件表达方式的单调性难以适应多变的教学情境,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解决的策略是让CAI课件由“固定型”向“积件型”转变.教师要选择那些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用传统教学方法无力解决的内容,并把它们制作成具有互动性的“积件型”课件,放进积件库中.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根据需要随时调用这些相关的积件.另外,只有让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传统扳书优势互补,才能有效地克服课件单调的表达方式与多变的教学情境不协调关系.

 

⑷后进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课堂上,学生每人一台电脑,打开电脑登录到老师做好的网页中,生动有趣的问题吸引了学生,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但是在这种课堂教学中,班级从一个有机整体分散成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直接暴露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很快过关,完成老师下达的课题,然而,个别基础较差的同学只是不停地胡乱输入一些数字,或者把旁边同学的答案输进去敷了事,….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班级的学生其学习水平是有差异的,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能够有机地组合起来: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习速度、进度各不相同,所以,学生的学习要及时得到评价.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考虑设计交互式的及时反馈系统,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结果作出不同的反应.

 

三、流于形式,不注重教学效果

 

⑴制作课件,定位于“为了看点”.

 

在各级各类的讲课比赛中,未用多媒体,几乎是没有的.对青年教师来说,若未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几乎是不可能获得理想的奖项的.这一方面引导青年教师学习课件的制作技术,另一方面引导青年教师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这种导向无疑是必要的,同时会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笔者曾多次担任数学课堂教学评比的评委,在观摩课的过程中,总感到有些青年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定位存在偏差.例如,有的制作课件为了打动评委,千方百计地制作一些动画,插入音乐,期望给评委一个惊喜.好奇喜新人皆有之,如果这个“惊喜”缺乏科学性,缺少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一种“花架子”,那就是一种教学的“浮躁”.又如,有的教师制作课件为了吸引学生,课件中插入漂亮的花边,奇特的按钮,可爱的动画,突如其来的声音等,其用意大概是为了提醒学生注意,或是帮助学生理解.像这样让学生进行类似于“看电影”的教学,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⑵小题大做,浪费资源.

 

主要表现在教师不是有意识、有目的、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是被动、形式化地使用(特别表现在一些公开课上),或者觉得使用信息技术是一种时尚,本来只需要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问题,却要兴师动众地摄成像,再用电脑放出来;有些教师制作的课件画面背景很复杂,使用了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却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华而不实,为了引入一个等腰三角形模型,有的老师在公开教学活动中煞费苦心,或拍来录象,或用Authorware制作动画片,这不是杀鸡用了宰牛刀吗?一个晾衣架和一只红领巾,学生倍感熟悉和亲切,完全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原本可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情境,却硬要画蛇添足地用蹩脚的画面和几个活动场景展示一下;原本可以用语言描述的,却要排成一段小品;更有甚者,整整一堂课.有些教师醉心于自己的课件,人机对话取代了人际对话,整堂课师生共同成为“被计算机牵着牛鼻子走的人”,没有板书示范,“不著一字,尽显风流”.彻底放弃了教师教学示范的作用,拜倒在多媒体课件的大旗之下.

 

这类课件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要使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与数学教学,教师应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 学习,提高对数学教学规律的认识,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成为在现代教育理论下的实践.教育者要用语言去唤醒学生数学的灵智和欲求,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没有数学思维的碰撞、又谈何数学思想的挖掘、数学能力的培养?没有语言交流的数学课的生命只能日渐萎缩.一段或铿锵或绵长的语言推理叙述,一手或刚劲或飘逸的数学推理、证明板演,一支粉笔徒手画出的几何图形、既是一个数学老师个性和魅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素质的潜在培养,又岂是小鼠标、花样的图片能替代得了的?教学形式应服从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多媒体的运用也必须服从这个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从心底去克服形式主义.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慎用.不能为表演而影响教学效果;做到真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机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自主性;做到善用,让它作为师生互动的有益桥梁,并在整课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的作用,以有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精神为宗旨.

 

⑶整合教学内容“容量过大”,学生囫囵吞枣.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又一个显著标志是:能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整合教学内容,就数学学科而言,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优势.其一,能丰富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观察、猜想和论证等,都可以通过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其二,能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进行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学习.其三,能将数学问题进行适度的横向变式或纵向变式.要将数学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稍作变化,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可能快速地得到一个新的命题,例如图形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整合数学内容既要适量,又要适度.一节课输出的信息量,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学生的转化运用能力.在一些优秀课比赛中,运用多媒体整合教学内容,知识容量明显过大,致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囫囵吞枣,就是边学边丢;不是“雾里看花”,就是超时拖堂.本校一位老师在开设“一次函数”复习公开课时,安排大小问题近二十个,其中不少问题在多媒体课件展示时学生甚至题目都可能没有看完(不少听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就开始进行讨论和交流,大部分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能“走马观花”.运用多媒体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容量过大的原因一般有二:其一,游离文体.新课程强调活用教材,但不能脱离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对容量.其二,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学生的“最近能力发展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消化能力、吸收能力和转化能力.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运用多媒体整合教学内容要充分估计学生的渐进学习能力.

 

四、使用多媒体课件,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⑴展示教学问题,削弱数学“思维”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问题教学,活动教学,就是围绕一个个问题展开的师生思维活动的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问题有很多优势,但如果把握不当,就会削弱数学问题的“思维”价值,就不利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有教师在教学“角平分线的性质”时,多媒体展示问题:要在公路和铁路的交叉的某区域内建一个集贸市场,使集贸市场到公路和铁路的距离相等,且与公路和铁路的交叉处相距500千米,这个集贸市场应建在何处?问题刚一出示,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在角平分线上闪动一些点.象这样展示问题,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利用多媒体指向明确地启发,无疑降低思维难度,削弱了数学问题的思维价值.

 

⑵ “设限”过多,淡化学生思维.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般来说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形式更灵活,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更充分.但是有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为了追求学生思考问题的快捷明确、回答问题的整齐划一、解答问题的规范标准,为了获取听课老师的好感,赢得评委老师的好评,往往“设限”过多.当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设计适当的限制条件,有时是必要的.但如果“设限”是出于害怕课堂上出乱子,害怕暴露教学问题,那就不可取了.“设限”过多,常会带来以下问题:1.掩盖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有快有慢,有思考不全面的,有迷失方向的,这都是正常的,在回答问题时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也不可能个个都是非常准确的,解答问题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教师的作用之一,就是让学生暴露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最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2.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或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探究性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若“设限”过多,学生的思维途径必然狭窄,思维结果必然单一;3.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如果这样的课堂教学多了,学生必然会按照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按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学习,这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发生,也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4.制约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一帆风顺的课堂教学不是精彩的教学,一帆风顺的课堂教学是难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在“教”中学,教学相长,这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不经过波澜起伏、高潮迭起的课堂教学的磨练,就谈不上教师驾驭课堂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⑶课件穿插使用,防碍学生思维.

 

课件使用一般来说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二是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在课件的使用上,不要认为使用得越多越好,设计得越新颖越好.许多老师制作的课件中画面设计精美绝伦.文字色彩各不相同,图像显示动静有致,文字出现翻转飞动,真是叫人眼花缭乱.教学是在“一问一答显示”中第次展开.短短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其容量大得惊人,但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如何呢?他们难有阅读、思考、反馈(尽管也让学生象征性地思考了,学生表演“回答”也非常到位),更谈不上自探、自悟、自得;或者正思考着,画面早已切换到下一个板块,屏幕上的归纳总结也早已“城头变换大王旗”了,在这种“繁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积累沉淀多少,又有谁能搞得清楚.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在课件的使用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喧宾夺主”的现象,有些数学课,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在学习数学,而是在看数学“电影”.这样的实例在现实中屡见不鲜.课件穿插使用太多,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茫然不知所措;课件穿插次数使用太多,干扰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课件穿插使用次数太多,就不是在学习,而是在看“电影”.这样就会使数学教学失真,使数学教学变得浮躁.

 

⑷反映教学过程,扼杀学生的思维活动.

 

不同的教学思想,就会派生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过程.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总是由有限个教学环节组成的,而每个教学环节又是一个教学过程.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并不是完全吻合的,如处理不当,就容易使课堂教学缺失活力.这是因为:一是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存在年龄、经验与认知的差异;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三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多次失败尝试后获得成功的过程.当课堂上的施教与课前的预设不一致时,若要强行执行课件设置的要求,课堂教学就会缺失真实,也会缺失活力.对于上述第三种情况,课件更是无法反映的,课件大多是将问题解答的规范过程播放一遍,或将标准答案展示出来,若对学生尝试失败的原因不加以剖析,学生就不能理解和掌握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或创新成果不及时展示,那不但使课堂教学缺失活力,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要用多媒体反映教学过程,宜粗不宜细,宜宽不宜窄,宜精不宜多.一句话:要留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弹性空间,将多媒体与黑板结合使用,让多媒体为我们课堂教学增添更多的活力.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具有声形一体、图文并茂、模拟实体、生动形象的特点.有效地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创造数学情境,化抽象为直观,化静态为动态,化繁为简,使教师从大量的解释、说明中解脱出来,着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以及应给予突出的重点上.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要围绕教学的主题,在“科学、必须、有机、适度”上多做文章,切忌花哨,追求表面热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激发兴趣、启迪智慧、增大容量、充实信息、促进理解、人机互动、探究学习”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并且要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适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2010-09-10  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