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立式吸尘器:人民财评:潜在民生支出大?债务累积要慎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9:32:57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之九

人民财评:潜在民生支出大 债务累积要慎重

林双林

2011年12月27日08:05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字号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财评精彩回顾: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之八:金融要当好实体经济的“血库”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之七: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要过三道“坎”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之六:别把“入不敷出”当成“积极财政政策”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之五:二次收入分配对民生改善大有可为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之四:“稳中求进”就要及时化解金融风险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之三:汇改方向已明确,落到实处是关键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之二:减少社会排斥才能实现“包容性发展”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之一:货币政策适时微调“稳增长、控物价”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这是我国明年财政和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同时,我国应树立起长远平衡预算的思想,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留下余地。

  1994年税制改革后,随着经济发展,中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按照居民消费价格计算,1994-2010年的实际财政收入增长率为14.4%,2000-2010年增长率为16.1%;按照商品零售价格计算,1994-2010年的实际财政收入增长率为15.6%,2000-2010年增长率为16.9%。2010年财政收入达到83101.5亿元,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2%,超过了1994年确定的20%的目标。2011年前10个月,全国财政收入9085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1%。

  这些年来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却未相应减少。中国政府部门拥有的公开和隐形的债务,其规模和构成都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多年来,各级政府都把经济增长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使在高增长的年份也实行赤字财政。每年到了年底,都怕下一年经济增长会下滑,都要实行赤字财政。

  二十多年的财政赤字使得中国政府债务余额不断增加。1985年政府内债余额占GDP的2.64%,国家外债余额占GDP的5.16%;2010年政府内债余额占GDP的17.81%,国家外债余额占GDP的8.73%;2010年地方政府的债务已达10万亿元,加上社会保障个人账户的欠账(不算社会保障的隐性债务),高等教育机构的债务,以及其它隐性政府债务,中国政府债务规模大约占到GDP的50%-60%。

  中国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与发达国家差别较大。政府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2009年为3.04%,世界平均水平为5%;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2009年不到1.4%,同年世界平均水平为6.1%。增加这些方面的支出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养老保障个人账户空缺很大,人口老龄化加剧后养老账户需要财政补贴。这将会给财政带来明显压力。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合理规划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债务规模。

  国家债务通常是为了战争年代支付军费、经济衰退时期刺激经济或为了扩大社会福利而形成的。其实,许多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都有财政盈余。例如,美国1980年债务占GDP的比重只有33%左右,而日本1970年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仅为9.6%。

  另一方面,与当今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状况恶化不同,不少新兴经济体的债务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例如,上世纪90年代曾经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泰国、印尼、菲律宾,目前其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均低于50%;俄罗斯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1999年为88.7%,2008年下降到7.9%,2009年为10.9%。

  可以看出,无论是与新兴经济体现阶段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相比,我国政府债务都处于偏高的水平。

  我们应树立起长期平衡预算的思想,经济衰退时增加政府开支或减税,出现赤字;经济高涨时减少开支或增税,获得盈余,偿还债务。要防患于未然,不要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积累大量债务。在不得不实施赤字财政政策时,应尽力控制赤字的规模,防止片面增大政府开支,重视减税。

  我们在制定财政政策时,不宜过分追求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应该重视国民财富的增长。而国民财富中包括无形资产和自然资源等。

  债务是要以后偿还的。我们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的潜在支出非常大,现阶段应尽量减少债务积累,多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留下余地。(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财政学系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毕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