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睿m 平板:加强党性锻炼 坚定理想信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21:44:25
 加强党性锻炼  坚定理想信念——党校学习体会江正茂2012年01月05日15:2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一、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会科学对待、科学运用马列主义理论

  我以前虽然学习过一些马列主义理论,但都是零零碎碎、断断续续的。而这一次却是系统地全面地学习了三个月。不但阅读原著,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外,还学会了一些学习方法,学会精读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学说。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在这两大成果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所以,“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又包括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一一列宁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一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通过系统学习,不但使我们更进一步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且还知道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具体言论和具体观点,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放变,而它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却是普遍管用、长期管用、根本管用,它是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三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祟高社会理想。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社会作出这样的概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尽管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道路谩长而复杂,甚至会有曲折和局部倒退。但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毛主席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坚定地说:“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改革开放30年成就,充分证明社会主义社会充满活力,而当前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也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贪婪、自私、为少数阶层服务的阶级本质。“占领华尔街”、“占领华盛顿”、希腊骚乱、英国大罢工等都说明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一面。社会主义中国正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成为全世界人民关注的一方热土。

  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今天,我们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的”,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即“实事”出发,去“求”,即研究当代中国发展、改革和稳定之“是”,即其中的规律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所以,中央党校的校训也是“实事求是”。

  二、认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们在党校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课是党校的重点课程。我们从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入手,到《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明白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发展到科学。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社会主义又如何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把握这一理论体系,对于我们中国今后的科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同时,它对于指导我们的本职工作,深化本单位改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迁过程。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创新。

  1921一1956年,中国从社会主义目标到制度确立。

  1956一1978年,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978一1992年,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拉开了走新路、讲新话的序幕。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已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称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包含三大理论: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的初级阶段论,使我们彻底摆脱了“快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盲目乐观和浮夸作风,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亦即邓小平所说“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全部工作“立论的根据”,是中国“最大的实际”。

  邓小平的市场经济论,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突破。这使我们在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特有优势的同时,可以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和不同制度一切行之有效的发展经济的方式和体制。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我们往往以为公有制是最根本、最重要内客,有了公有制,就有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就是用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手段一一“公有制”,来束缚自已的手脚,无法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本质论实际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科学是客观的、发展的,理论也是如此。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但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思考和回答了我党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强调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它进一步摆脱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革命的思维模式,正在形成体现执政党思维、反映执政基本规律要求的、以社会整合为基本理念的意识形态,团结全民族一切积极因素,争取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

  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2002年的十六大上,作了系统地阐述,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口增长、能源紧张、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三大差别等情况逐步加剧,严重地影响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此当口,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揭示了科学发观的内涵和实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最终目的是实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进一步明确回答了了十几亿人的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方针。

  所以,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党校的学习,使我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责任编辑: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