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机原理图:骈体文的语言有哪些主要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8:27:44
◆骈体文的语言有哪些主要特点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什么是丛书?什么是类书?试分别举出两种影响较大的丛书和类书加以说明。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并指出是单音词还是复音词?
    1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
    2、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经?革卦》)
    3、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左传?桓公二年》)

    4、布帛寻常,庸人不释。(《五蠹》)
    5、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二、分析下列双音词语,然后进行分组:

阴阳  须臾  纲维  纷披  拓落  蝘蜓  妻妾  绍缭  敷愉  萧瑟  参差 

缤纷  容与  憔悴  浩荡  滂沱  窈窕  芣苢  薜荔  仓庚  蟋蟀  伊威 

1、双声连绵词:

2、叠韵连绵词:

3、非双声叠韵的连绵词:

4、不是连绵词而是合成词:

 

古汉语通论(四):本义和引申义

 

一、分析单独列出的字的构造方式,解释其在各句中的意义,并指出这是它的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息:

求,无乃尔是过与?                                             过: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过: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举: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上:

西方有木焉……生于高山之上。                                   上: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征: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征: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过三爵,非礼也。”               趋:

左右欲刃(蔺)相如。                                           刃:

矫命以责赐诸民。                                               责:

怠慢忘身,灾祸乃作。                                           作: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叔:

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及: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姑: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行: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集: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长: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枝:

盖亦反其本矣?                                               本: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固: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身:

二、根据下面提供的例句,说明“发”,“约”两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并说明其引申方式。
                
    1
、发使使燕(《史记?淮阴侯列传》)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3、君子引而不发。(《孟子?尽心上》)
    4、夫鵷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齐策》)

    6、大王欲得壁,使人发书至赵王。(《史记》)
    7、朝发白帝,暮宿江陵。(《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
    8、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楚辞?九章?思美人》)
    9、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于下》)

10、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11、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诗经?周南?关睢序》)
    12、发号施令,罔不有减。(《尚书?冏命》)
                 
     1
、大信不约。(《礼记?学记》)
     2、玉壶春酒。约群仙同醉。(陆游《谢池春》)
     3、于是为长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4、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
     5、相如度秦王虽齐,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6、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经?小雅?斯干》)
     7、其文约,其辞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8、以深为根,以约为纪。(《庄子?天下》)
     9、约其辞文,去其烦重。(《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贞《生查子?元夕》)
三、解释加框字的具体意思,并指出每组从本义到引申义的线索。(15)

1、宾右取脯,左奉之。              

2、而汉岁致金絮丝缯以奉之。        

3、恕不奉陪。                      

4、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       

5、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身在边隅,情驰魏阙。

2、风惊雾起,驰荡不休。

3、子有车马,弗驰弗驱。

4、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5、名驰三江外,峻节贯云霄。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一、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类,并作简要分析:

本 采 臭 从 豆 坟 釜 甘 宫 河 鸿 迹 及 技 江 戒 考 雷 立 莫 目

二、指出下列形声字的字义,并分析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
旗逃裳膏匣哀衷翼病架杉在徒被晏街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矣字,焉字

 

一、选择:

1、下列(  )句中“焉”的意义或作用与其余三句有别。

A. 非曰能之,愿学焉。               B.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2、以下(  )句中“也”的作用跟其他三句不同。

 A.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3、下面(  )句中的“如”是个假设连词。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楚子使屈完如师。

 C.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D.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4、“其”在下列(  )句中表达的语气跟其他句不同。

  A.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B.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C.吾其还也。

D.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宾语前置的条件。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是继!(齐桓公伐楚)
  3、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4、大宛闻漠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张骞传)
  5、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6、子曰:“求,无乃尔是过欤?”(论语?季氏)
  7、许子奚为不自织?(许行)
  8、吉孰凶?何去何从?(楚辞?卜居)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服侍者简其业,而游学者众。(韩非子?五蠹)
    5、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6、沛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7、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顼)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1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标出下面这首诗的押韵字,并说明其中哪些字彼此押韵,押哪一个韵部。

《诗·小雅·鸳鸯》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鸳鸯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鸳鸯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诗·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部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

 

一、根据下面提供的首句平仄样式,写出律诗整个平仄格式,并用△号标出韵脚: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平仄仄
3、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仄平平仄仄平

 

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的修辞

 

一、说明下列各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寡君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2、行军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5、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6、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墨子?兼爱)
  7、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8、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9、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齐晋鞌之战)
  10、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食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答李翊书)


 

虚词作业

区别下列各组句中词的词性:

1然

《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孟子·梁惠王上》:“河东凶亦然。”

《史记·高祖本纪》:“沛公然其计,从之。”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汉书·丙吉传》:“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诗·邶风·终风》:“惠然肯来。”

《人物志·八观》:“苟赞其志,莫不欣然,是所谓抒其所欲则喜也。”

2以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醒,以戈逐子犯。”

《公羊传·隐公元年》:“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论语是·里仁》:“吾道一以贯之。”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苏建,杜陵人,以校尉从卫将军青,有功,为平陵侯。”

《左传·襄公二十年》:“[季武子]赋《常棣》之七章以卒。”

《书·金縢》:“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

3乎

《书·皋陶谟》:“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

《诗·郑风·溱洧》:“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

《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论语·八佾》:“管仲俭乎?”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

《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上林赋》:“汩乎混流,顺阿而下。”

4如

《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易·屯》:“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屯zhun,艰难;邅zhan,行不进;班,盘旋不进)

《左传·隐公六年》:“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

《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5焉

《左传·闵公元年》:“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左传·哀公十七年》:“裔焉大国,灭之将亡。”

《论语·卫灵公》:“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礼记·大学》:“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诗经的韵例作业

1分析韵部和韵母的关系。

2音韵学研究中,古音指什么时代的语音?

3古韵三十部指什么(不必列举三十韵部)?它们可以可为哪三类?

4分析叶音说。

作业:分析《静女》《柏舟》《相鼠》的押韵

例:

《北门》

第一章,押韵字:门、殷、贫、艰,文部;为、何,歌部。前四韵为句尾韵,后两韵为句中韵;前四韵后换韵,句句押韵。

第二章,押韵字:适、益、谪,锡部;为、何,歌部。前三韵为句尾韵,后两韵为句中韵;前三韵后换韵,前三韵为首句入韵的隔句韵,后两韵为句句韵。

第三章,押韵字:敦、遗、摧,文微合韵;为、何,歌部。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作业

阅读作业:

在书本上标出本部分通论中有本字的通假字。先写借字,再写本字,如:蚤—早。

书面作业

一,解释以下两组概念

1,三十六字母和三十二字母

2,通假字、通假义和本字、本义

二,举例说明后起区别字与原字的关系不是本字和通假字的关系。

一个字表示多个意义,后来就在这个字的基础上,为它的本义或者引申义、假借义另外造字,来区别意义,形成新词。

三,什么是连绵字?以下是来自《离骚》的一些双音词,请根据是否连绵字以及连绵字中的双声叠韵关系对它们进行分类。

零落,骐骥,驰骋,纯粹,追逐,顑颔,薜荔,鞿羁,浩荡,郁邑,侘傺,芰荷,芙蓉,陆离,缤纷。

 

 

古书的注解作业

一,找出课文中提到的训诂著作和注家。

二,找出本通论中的训诂校勘术语。

 

骈体文作业:

简述骈体文的特点。

 

赋作业:

1,赋和诗骚的区别。

2,简述赋的演变。

 

诗词曲律作业:

分析课文中各诗的格律(七律、五律,结合课堂练习)。

了解课文中的诗词曲方面的概念。

5

※<习题二>

通论部分知识要点

 

一、《诗经》的韵例及其影响

1、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2、一章中的韵数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的两类;

3、从韵脚相互的距离看,可分为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和交韵三种。

《诗经》用韵最主要的格式是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这两种押韵的格式成为后代诗歌押韵的准绳。

二、什么是韵部?先秦古韵可以分为多少部?先秦古韵是怎样得来的?

韵部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同一个韵部。

综合各家的意见,先秦古韵可分为三十部。它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不但适用于《诗经》,而且适用于同时代的其他诗歌韵文。

先秦古韵是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归纳概括出来的。学者们从《诗经》某一章诗彼此押韵的字出发,各自系联其他的韵脚字,相互系联,越联越多,就成为一个相当大的韵部。对于《诗经》中那些没有用来押韵的字,古音学家又根据先秦别的诗歌韵文和散文中的韵语来系联;同时,他们的通过研究发现,同一谐声偏旁的形声字一般也就同属一个韵部。这样,就得出了整个先秦韵部。

三、什么是“叶音”说?对“叶音”说应该如何评价?

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了后代念起来就不和谐了。于是,从六朝起就有人为了说明《诗经》押韵的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这就是所谓“叶韵”,或称“叶句”。宋代更有朱熹等人全面采用“叶音”的办法来说明《诗经》的用韵。

“叶音”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一来字音随着上下文变化,所规定的“叶音”是随意的,不规则的。这种错误,在于他们没有看到语言发展的事实,不知道古今的语音并不相同。

四、骈体文的语言有哪些主要特点?

骈体文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用典和藻饰。

五、骈体文的骈偶即对仗有哪些要求?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骈偶(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等等。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注意词语的相互配对,原则上总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对仗工整,即分别“事类”,把相近的概念作为对仗;注意用反义词配对,或尽可能使用数目对、颜色对、句中自对然后两句相对等等。

六、赋跟诗、骚有何异同?

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它的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它们都押韵,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但是从形式上看,一般说来,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从内容方面来考察,赋比骚抒情的成分少,咏物说理的成分多,诗的成分少,散文的成分多。赋的性质介于诗和散文之间。

七、简述赋体的演变情况。

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

汉代的赋是古赋。古赋又叫辞赋,篇幅一般比较长,多采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用词方面喜欢用许多僻字。

六朝赋是俳赋。俳赋又叫骈赋,篇幅一般比较短小,骈偶、用典非常突出,实际上就是押韵的骈体文

唐宋时代产生了律赋。律赋是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试体赋,它比骈赋更追求对仗工整,并注意平仄谐和;最明显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押韵有严格的限制,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

文赋在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它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随便,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整个内容的安排十分接近散文。

八、赋的用韵有什么特点?

赋用韵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点:

一是因为篇幅较长,往往需要换韵,一韵到底的赋极少;二是赋的换韵往往跟内容、段落一致;三是隔句押韵是最常见的押韵方法,古赋、文赋常夹散句,押与不押比较自由;四是所谓韵脚不一定在句末,如果句末是虚词,往往在虚词前面押韵;五是韵脚以不重复为原则。

九、跟古体诗相比,近体诗主要有哪些不同?

近体诗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个方面:

句数一般是固定的。律诗都是八句,绝句都是四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押韵严格。一般只押平声韵,而且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押韵的字必须只用同一个韵部中的字,不许用邻韵的字,即不能“出韵”。

讲究平仄。这是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它要求诗人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为此,一句之中要平仄相“间”,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每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和下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类型,这叫“对”;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的平仄类型必须同一大类,这叫“黏”。不合黏、对规则的极为少见。

讲究对仗。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一般的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散行,中间两联规定要用对仗。长律也是一样:首联用不用对仗都可以,中间各联一律要用对仗,尾联不用对仗以便结束。律绝可以看成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因而可能有全不用对仗(相当于首、尾两联)、两联都用对仗(相当于中间两联)以及只有其中一联用对仗的几种情况。

十、近体诗的对仗有哪两种特殊的类型?

近体诗特殊类型的对仗是流水对和借对。

所谓流水对,指一联中的两句字面上是对仗的,意思却是相承的。也就是说,这两句从意义上说是一句话。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

所谓借对,是利用一字多音或多义的现象以构成的对仗。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意义时,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字相对。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其中的“寻常”的意义是“通常”,借用“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之义跟“七十”相对;又如“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其中的“丁”的意义是“壮”,借用为天干名跟“甲”相对。另一种情况是借用音,如“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西湖留别》),借“皇”为“黄”,与“翠”相对。

十一、什么是“词调、词牌、词谱”?词的用韵有什么特点(四个方面,见教材1645页至1646页)?词的对仗与律诗对仗有哪些不同(三点:不限于平仄相对;允许同字相对;很少有固定位置,很难说词的对仗是为词律所规定的。见教材1654页至16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