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对开门消毒柜:时文选萃(第二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23:21:03
        当代美文选读(第二辑)                                 ——东华高中 陆波(编撰)   

黄昏菩提

      ——林清玄

 我喜欢黄昏的时候在红砖道上散步,因为不管什么天气,黄昏的光总让人感觉特别的安静,能较深刻省思自已与城市共同的心灵。但那种安静只是心情的,只要心情一离开或者木棉或者杜鹃或者菩提树,一回头,人声车声哗然醒来,那时候就能感受到城市某些令人忧心的品质。

这种品质使我们在吵闹的车流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寞;在奔逐的人群与闪亮的霓红灯里,我们更深地体会了孤独;在美丽的玻璃帷幕明亮的反光中,看清了这个大城市冷漠的质地。

现代人更需要诚恳的、关心的沟通,有情的、安定的讯息。生活在这样的都市里,我们都是菩提树,拥有的土地虽少,勉力抬头仍可看见广大的天空;“一棵树需要什么呢?”;园艺专家在电视上说:“阳光、空气、和水而已。还有一点点关心。”

 活在都市的人也一样吧!除了食物和工作,只要渴求着明澈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不被污染的水,以及一点点有良知的关心。

我们是像那样沉默的榕树一样渺小,最需要的是自在地活着,走路时不必担心亡命的来车,呼吸时能品味到空气的香甜,搭公车时不失去人的尊严,在深夜的黑巷中散步也能和陌生人微笑招呼,时常听到这个社会的良知正在觉醒,也就够了。我们对都市风格、人民品质的忧心是不是过度了呢?

都市的树也是树,都市的人仍然是人。

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

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黄昏时,那一轮金橙色的夕阳离我们极远极远,但我们一发出智慧的声音,他就会安静地挂在树梢上,俯身来听,然后我感觉,夕阳只是个纯真的孩子,他永远不受城市的染着,他的清明需要一些赞美。

每天我走完黄昏的散步,将归家的时候,我就怀着感恩的心情摸摸夕阳的头发,说一声赞美与感激的话。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

感恩这都市的污染,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

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

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听完感恩与赞美,夕阳就点点头,躲到群山之背面,只留下满天羞红的双颊。

境  界

没有人能解释出境界。或者说境界本就毋需解释。境界是我们自己伸出手来,触摸心灵时找到的一种感觉,那感觉提示我们:境界是来自我们对自己心灵的一种要求,或者慰藉或者抵达。

 境界是一种心态上的崇高。它只可能归属于心灵之中。因此境界本身并不显得孤立和贵族。清高是一种境界,淡泊也是一种境界;入世是一种境界,脱俗也是一种境界;认真是一种境界,随缘亦是一种境界。甚至,浪漫是一种境界,稚拙还是一种境界——当你的心灵容纳下坦诚和博大的时候,你的人生就投靠了某种境界。

读书看戏听音乐,可步入艺术境界;游山戏水逗闲云,可领轿略自然的境界;与人共沐风雨同度沧桑,可升华友情的境界;破译斑斓的人生,更可探究活着的境界。因而,境界贯穿并丰腴人的一生。

 既然淡泊是一种无垠的宽阔,因而有一种境界自然超然于所有的境界之上:那便是淡泊的境界。

于一颗贪婪和充满欲求的心而言,人生的意义是掠夺、占有和享乐。可以想象,这样的人即使活得富足也只能是投靠了荒芜而远离了境界。

境界不仅仅是人生的圆满和获得,樟更应是心灵上的抵达和升华。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无疑,这是对境界最完美的点化,是境界之上的境界。

 许多教师清贫一生,但因一片冰心催桃育李而诠释了境界;天下母亲平凡居多,却凭一颗不倦的爱心永恒了境界。人心是一面镜子,蒙尘的时候,小心揩拭,你就看得见心灵的制高点——那是境界呈现的一幕幕风景。

那风景人人百读不厌,因为人人皆可身居其中。

有一句诗写得极好:灵魂在高处。

这实在是破译出了人生境界的全部真谛。

听  雨

最好是在春天。最好是坐在窗前。

雨便这样淅淅沥沥绵延不断地下,天的表情自然是伤感的。

春天的雨像在筑剿。隐匿了许多鸟呀蝶呀翩跹的舞姿。你亦像一只鸟栖息在自己的巢中。

便这样听雨了。听雨潺潺听雨凄凄。

看雨丝儿贴在窗户上,勾画出一张珠泪涟涟的脸。你想到你生命中很凄惶的一天或者一个片断——一列火车载着你的友人远去。友人的手伸出窗外如旗帜般远去且频频挥动。煽动你心里一种无奈的凄凉。站台上剩下了你。你有些失落和孤单。天上飘着小雨。你没有伞。穿得也很单薄。雨却无忌地下。风无忌地吹。你往回走的路很漫长。

此刻你却坐在窗前好悠闲地听雨,你惊诧于我征服坎坷和不幸的力量。

这时候雨仍是无忌地在窗户上作画。你再去看,那便是一张激动得热泪横流的面孔。

你的心里便走进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

我们为什么不再浪漫 

——韩 辛

 ——题记:浪漫并不是诗人的专利,不仅仅是每天一束的鲜花,每夜一个电话的殷勤,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一千只纸鹤证明的是情感的奢侈。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浮躁使我们无心倾听田园牧歌、高山流水的悠扬而在爵士乐和摇滚的鼓点中亢奋不已,使我们无法静坐一隅、独品香茗而只能用咖啡来刺激疲惫不堪的神经。生活如一台开足了马力的机器,轰鸣着湮没了“雨打芭蕉”的幽静、“结庐在人境,耳无车马喧”的安宁,当然就不会再有心情去等待在水一方的“伊人”,更没时间“用一生的时间赴一个春天的约定”。抬头望天,星星被闪烁的霓红灯吞没,周围满是人们充满欲望的鹰隼般的眼睛。

稍微留意一下周围的生存空间,就会发现隐在浮躁和悸动后面的真实——急功近利。下海热、炒股热、期货热、文凭热、传销热……此起彼伏,汹涌澎湃,人们在利益和实惠面前赤膊上阵,各显神通,而道德、仁义、良知被弃置一旁,更不用说精神的荒芜、灵魂的缺席。一切神圣、美好、庄严、高尚的东西都可以踩在脚下让人嘲笑,更何谈什么浪漫与激情?

相信有许多人都曾有过“少年壮志当拿云”的豪迈,有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昂扬。然而生活的琐碎、单调和平庸,生存阵地的荆棘和壕沟,人与人的纠缠和倾轧,不断的挫折、打击和磨难……浪漫和激情就像是色彩斑斓膨胀着的气球,在尖锐而严酷的现实面前却不堪一击。开是就消沉,就颓废,就不说理想不谈爱情,就安于现状麻木的活着……

浪漫并不是诗人的专利,不仅仅是每天一束的鲜花,每夜一个电话的殷勤,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一千只纸鹤证明的是情感的奢侈。真正的浪漫是要你有一颗童贞的心,让你懂得去如何感动世界和被世界感动,成熟而不世故,真诚而不虚妄,敏感而不脆弱,在脚踏实地的劳动中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姿态。如一位诗人所说:我举手向苍穹,并非一定要摘到星月,我需要这个向上的、永不臣服的姿态。

浪漫不死,它在我们的灵魂里激荡。

我的江南

——邓 皓

太喜欢我的江南。

因此从不说我的江南,写我的江南。不敢。我的江南在我的心里太重太重,怕说出来写出来反而轻了它。

我的江南唐诗宋词里吟唱了好多章,在历史的画卷里灵秀了几多回。一些文人墨客写不尽描不尽我的江南,便索性化作一抔泥土,睡在江南的怀里,软软绵绵地与江南作伴。于是江南自古便多才子。风花雪月的最多的诗情的吟唱,都在江南。只是,我的江南不去唱它,亦是在年轻里如梦如诗的睡着,像个女孩子,永远有散不开的17岁的情怀,17岁的温柔。

说不完江南。一年四季我的江南都生长故事,拉着你的衣襟不让你走。

三月里啊好听江南雨。淅淅沥沥的像一千多年前唐朝女子拨弄的丝弦。有淙淙的音还有颤颤的形。这时候我的江南就多了男人穿蓑衣,女人打花伞的景致。在薄雾轻烟里行走,不用捕捉,诗意就从心里冒出来,且一首《三月里的小雨》便在心里浅吟低唱了。而这雨也真能,下久了便叫梅雨。或许梅花便是叫它唱落的?古人也有过在这增的天气里“约客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嘘叹,我就疑心那被约的人一定是专注于听雨了:“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谁能不沉浸?而这时,江南的田野上,油菜花可是开得炽烈,黄黄的灿烂了田野,幽幽的染香了田野。男人、女人还有小孩就光着脚丫在酥软的田塍上走,你是城里人,也走。这时候轻悠悠走在你前面的是一个穿着花衣裳的女子。脚步匀得很细,阳光便被她踏得碎碎的。你的脚步便不由得放慢了。江南的女子真的好看。真个是水灵灵的女子——人说北方的女子叫烈女,东方的女子叫靓女,而江南的女子才被叫绝了:羞女。而羞女却反叫你不敢多想多看了。江南的女子弱弱的,你却分明感受到她们身上有一股力量,你说不清楚,你只知道在那样的女子面前你会变得温柔。你想到了水。江南的水也不同。北方的水未免冷峻,东方的水显得凝滞,南方的水才显得活泼而清丽。南方河多、溪多、沟渠也多。见到清粼粼的水你没有不想到脱鞋的。把脚放在溪水里洗濯一下,蓦地便觉得童心弥漫了,真的叫着惬意。若是四月五月,沟渠里流淌的便不只是水,还有花。哀艳的让人销魂!而跟着蜂蝶们往前瑞走走,有人便告诉你,水是从桃花溪流来的。桃花溪!再没有这么美的名字了!你就疑心这样走下去要找到陶渊明的住处了。这时候牧童一声呼唤,江南的村落便出现袅袅的炊烟。聚聚散散的一层薄雾,让江南的颜色又浓了又真了。

朱自清笔下淡淡勾勒过江南采莲的图画。他是断断不敢重墨的。因为几千年前古人就画过。朱自清不敢画了,我更不敢。只知道那绿的湖水翠的荷叶红的茶花紫的莲蓬是不该只在江南有的。弄的那么多人心驰神往地吟诵“采莲南塘秋……”罢了,不说七月江南采莲了。比采莲更红火的是江南的渔舟渔翁渔歌渔火。你看,夕阳刚刚吻别西山,就有短短长长的渔哥飘起来了;就有“咿咿呀呀”的桨声响起来了;就有三三两两的渔舟荡起来了;就有一张一张的网在河心里撒开来了。江南的水多,江南的鱼便捕不尽的。因此江南人一网下去白晃晃捞上来的也不全是鱼,还有和那鱼儿一般鲜活跳动的心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没到过江南,怎么写得这般贴切的句子?而“绿如蓝”的江水不仅仅只有春天才有呢!在人们印象里,江南本来就是上了色的,不是么?!

 还有江南的月呢!

我知道天上的月终归只有一轮的。但月亮照在江南就有些不一样。特别是江南的秋天,月光一照,整个大地都写满了相思。点点跃动的便是情人的眼睛,思乡的眼睛了。“红豆生南国”哦!尤其是八月十五那轮月亮哦,让整整的一个江南都软了,圆了,江南就完完全全是月的故乡了。这时候,江南显得消瘦而清癯。也有些冷峻——江南的秋天实在是很深沉的噢!……

赢自已一把

很久以前有一个很笨的孩子。功课咋样先不说,只知道每次开家长会,老师宣布班上学生的成绩,他老爸吊着一颗心只想早一些听到念他孩子的名字,结果念出他孩子的名字时老师就做了个完结式的停顿,接下去就说:完了。

他老爸也不恼,只说:儿子,这世上许多人你无法比。你只跟你自已比。你只要每天能赢你自已。有一次儿子考试得了60分,乐得他老爸搂着儿子啃排骨似的,因为儿子上次只得58分。后来孩子机灵了,知道功课比不过人家,就不想再当什么牛顿、阿基米德了。他作文做得好,于是就每天写文章给自已看,让自已一天赢自已一把。结果,这孩子轻而易举地捡了个中文系的保送指标把大学给念完了。

这很笨的孩子便是我。

有记者问奥运金牌得主刘易斯:你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了,你没在了竞争的目标怎么办?刘易斯答“我下一步该做的是……粉碎自已。

刘易斯真叫智慧。他给我的这篇文章做了最精辟的点化。

一直记得在京城采访一个红歌星时,她在我采访本上写下的留言,她写的是,愿你的今天胜过昨天。我觉得这话挺哲学的。想想她这几年步子迈得那么稳实,便是有一定的道理了。

是的,仔细想想:你最好的朋友是你自已,你最大的敌人也是你自已。如果你不是很刻意地话给人家看,你知道每天能怀你竞争的只有你自已-----你活着对自已苛刻些,你就活得张力些质感些;你活得松弛一些,你就只能是乏味些平淡些。没有人时时充当你的对手,也没有人时时记着给你打分。只是今天与昨天之间,你知道自已的输赢。

所以我说,你且记住了:人生终归是你自已怕。你不妨时时 给自已提个醒:

赢……自……已……一……把!

雨 街 小 景

雨,悒郁而又固执地倾泻着。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使人想起辽廓的江村,小楼一角,雨声正酣,从窗外望去,朦朦胧胧,有如张着纱幕,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终于跟雨云融合作一处。我又记起故乡的乌篷船,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可是一睁眼我却看见了灰色的壁,灰色的窗,狭窄的斗室。

谁家的无线电,正在起劲地唱着。─—像是揶揄。

气压低得叫人窒息,黄梅季特有的感觉,仿佛一个触着蛛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粘性的丝缕上。推开半闭的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不愉快的凉意。

蚁群排着整齐的阵列,在窗下的墙上斜斜地画了一条黑线,从容地爬行,玲珑的触角频频摇动,探索途径。这可怜的远征队,是为了一星半粒的食粮,或是地下的巢穴也为淫雨所浸没了?刚爬到窗根上,却被一片小小的积水所阻,彷徨一阵,行列便折向下面,成了一个犄角。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雨脚忽然收了。厚重的云堆慢慢移动,漏出一角石青的天,洒下一片炙人的阳光。是羞于照临这不洁的都市吗?有如一个娇怯的姑娘,刚探出头就又下了窗帘。于是留下了阴黯─—仿佛比先前更浓的阴黯。且多了一种湿腻的燠热,使人烦躁。

雨又急骤地落下,忽然又停了。

晚间,有撩人的月色。云鳞在蓝空上堆出疏落有致的图案。

积水似乎浅一点了,人行道上已经可以行人,只偶有汽车从水中驶过,还受着浪花的侵蚀。

从未有过的宁静。风吹起一街涟漪,迎月光闪耀着银色,远处的微波摇动街灯的倒影。是这样奇异的幻觉的水国风光,缺少的只是几只画舫,一串歌声了。

夜半,梦醒时又听到了奔腾的雨声。

初 相 遇

——席慕容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

我喜欢那样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胸怀中满溢着幸福,只因你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如当年。

我真喜欢那样的梦,明明知道你已为我拔涉千里,却又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象你我才初初相遇。

有的答案,我可以先告诉你,可是,我爱,有些答案恐怕要等很久,等到问题都已经被忘记。

到那个时候,回不回答,或者要回答些什么都将不再那么重要,若是,若是你一定要知 

若是你仍然一定要知道,那么,请你往回慢慢地去追溯,仔细地翻寻,在那个年轻的夜里,有些什么,有些什么,曾袭入我们柔弱而敏感的心。

再那个年轻的夜里,月色曾怎样清朗,如水般的澄明和洁净。

乡村教师

       ——岳 勇

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讲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摘自《青年文摘》2001年第5期)

【附】:

无私的爱催人泪下

          ——《乡村教师》赏析

——丘苑芬

无私的爱,震撼人心,催人泪下,感染他人,如甘甜泉滴,润人心田。

农村里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但快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这让我们都感到疑惑和不解。

当娟子说出了一个故事,我们明白了,也会因此掉下眼泪。

娟子的决定并不是目光短浅的体现,恰恰相反,这是感人至深的神圣使命的召唤。为了能给落后的农村教育做出贡献,娟子的老师,即那位可敬的乡村教师,选择在大巴山深处一所学校里教13个学生,日日夜夜,年复一年,无怨无悔,无私奉献。13个学生能够成才是老师的愿望。在灾难面前,老师心中挂念的是这13个学生的安全,他们可是农村的希望,国家的栋梁。老师的镇静和不言放弃,是他那无私的爱的见证。当老师和最后一位学生即他女儿再也没有从大火中出来时,我们似乎听到了生命的声音,爱在空中回荡着,轻舞翩翩。这时,我们早已是泪流满面。老师全部的爱,犹如一株君子兰,生根,发芽,枝繁茂盛。这位老师是平凡的,却又是伟大的。他对学生的爱是无私博大的,正如大海这般深沉浩淼,正如碧空那般广袤无垠。

无言的爱深深地撞击人心灵,感动每一个人。娟子的抉择,其他三姐妹的抉择,都是无悔的抉择,都是那位乡村教师无私的爱的无限延伸。

诗意情感

——张宝同

诗意情感是一种纯净如水、超然无我的内心情感,一种从容而流畅、平实而宽厚的处世风格。它像一股清纯与温热的暖流,滋润着人们去营造至善至美、至纯至真的心境,并为沐浴他人与自我的生命之光而由衷地欣喜和感激。

诗意情感的极致是道德操守的心灵自律。这种自我约束的内心品质是一切道德和美德的根本,是社会教化与自身文明的显著标志。一个人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到达自我理想的境地。

诗意情感中流动的是纯真的良知和理性。它不会因为盲目的情绪冲动而放弃道德上的约束,更不会因为一时的焦躁和激怒而失之过甚,铸成大错,而是会用一种宽容与自律的心境审时度势,洁身自守,去做精神的强者。

走在繁华与喧闹之中,我们眼前总有太多的诱惑。期望着物欲的满足和精神的享受,我们忍不住要设计起自我的拥有。也许我们无法拥有许多的物质财富,但我们却能拥有一个平和美好的心境。而这种平和与美好的心境就是幸福与快乐的秘诀。

在梦中也好,不在梦中也好,我们总是渴望着浪漫与新奇,但生命的追求却有种种的遗憾。也许你会在花前月下失去梦中的橄榄树,也许你会在稍纵即逝间错过久盼的风景,但失去的美丽仍会在我们的心中酿造着美妙的诗情。

心怀诗意的情感,就不会为生活的艰辛而颓丧,也不会为生活的无奈而忧伤;看着和风丽日中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谢,你就会觉得生活依然很美好。

心怀诗意的情感,就不会为名利地位改变自己,也不会趋炎附势、曲意逢迎地委屈自己,因为依靠人格与道德的力量,你就能光明磊落地活着;因为只要付出了汗水和心血,你就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与人为善是诗意情感的品格。你宁愿深深地委屈自己,也不肯去轻轻地难为别人。你从不涉足他人的心灵禁地,也决不强人之所难,背人之心愿。你追寻的是心灵的默契与沟通,即使对待仇人,你也会在密密的雨中为对方撑起一把温馨的红伞。

你也许成不了一个伟大的人,但你却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人活着,就该体现生命的价值。尽管生活中仍有艰辛与丑恶,但世界依然美好,生命弥足珍贵,唯有采天地之正气,蓄生活之美好,珍藏于心,传达于人,生命才会充实绚丽、珍贵无比。

鼾 声

——马一刀

因公因私,我已好几年没回故乡了。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乡村老屋里的老父。

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我的泪水滚了出来,连忙推去所有事务,一刻不敢停留地往故乡赶。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地笑着。

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唠过一阵子平平常常的家常,窗外夜风起处虫鸣渐深。

我打了个呵欠说:“爸,咱睡吧。”

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嗯,睡吧。”随后又站起身往门外走。“我爱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我拦住他笑说:“爸,我是你的崽,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枕着一双臭脚。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摇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亲切的鼾声。

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

我在这头应道:“睡吧。”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上仍然没有那亲切的鼾声。记得从前与父亲同寝时,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沾枕头就睡过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眠,就恼怒异常地用脚踹醒他,叫他熬着等我睡去后他再睡……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于是,就装作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深。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暖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鼻子一酸,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着答道:“睡吧。”

手比头高

——陈兆庆

常记起父亲发脾气的样子:眼睛直直地瞪着你,高声数落。在我顶嘴拒不认错的时候,他甚至会粗鲁地攥紧老拳,连眉毛都竖起来,样子可怕极了。

记得刚参加的那些日子,面对盛怒的父亲,我伤心又沮丧。我默不作声,心里却在说:不要再像小孩子一样管着我!

那时对生活、对工作都有许多自以为得意的想法。我讨厌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对父亲给予我的“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之类的评价嗤之以鼻。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家人,我拥有许多听众,我的同学、同事和新交的朋友都愿意听我演讲。我眉飞色舞地对家人说:“在快捷奏的现代生活中,演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拥有听众就拥有成功。”父亲朝我一瞟:“这么说,你的知音可多了?”我愈发得意起来:“那还用说,当然啦!”我忘情地等待着父亲更热烈的赞扬。

可是我想错了,我抬头看见坐在我对面的父亲正一脸怒气地盯着我。他眉头拧起来,脸绷得紧紧的,把筷子放到一边。我感到惊愕,避开父亲的目光,自言自语地轻声说:“我哪儿说错了吗?”

“你以为你很对?”父亲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你对个屁!”

我忍不住叫了起来:“不,我是对的。不对的是你那么粗鲁,这么简单,这么不理解人。你真让我受够了!”

“闭嘴!”父亲的手似乎有些颤抖,他腾地站起来,挥着胳膊大声命令我:“把手举起来!”

我无法理解他,觉得他非常可笑。家人都不知怎么回事,只有母亲附和着也叫我把手举起来。我再也咽不下这口气,拔腿走出房间。

父亲在身后高喊:“给我回来!”

可我没听,我想以出走迫使他明白自己过分了。

然而,没等我跨出房门,就被父亲一把抓住了。他紧紧握着我的胳膊,使劲让我转身。我看见父亲已鬓发花白,愤怒使他的脸涨得紫红紫红的。我从对峙中软下来,让他把我拽会餐桌旁。

他把我按到椅子上坐下,口气严厉地说:“叫你举手,不服气?你把手举起来,我要你好好看看,手比头高!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干总是第一重要的。不管你想得多好,讲得多好,你都的要干,要动手干!夸夸其谈,只能一事无成,你难道想作那样的人?”父亲一口气说下来,在他的眼中我看到有泪花闪动。

“手比头高!”父亲的这一席话如同掠过平岗的疾风,一下子启开了我的心智。我终于悟出了自己的浮躁与浅薄。望着父亲因激动而泪光盈盈的眼,我感受到了他急切却深沉的期盼。那是父亲对儿子才会有的期盼!我浑身一热,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几年过去了,当时最想对父亲说的那句话一直在心头:“父亲,错怪您了,我不知错怪了您多少回!”

擦净心灵

——李含冰

伯父病危时,让儿子拿来一个旧皮箱,从皮箱里拿出一件黄色的旧呢子大衣,撕开衣角的线,取出一块银元。

六十年前,伯父在县城开书店。一日,一个年轻人来买书;因为柜台上只剩一本,所以伯父便向买书人多要了一块银元。从此,这块银元常被伯父托在手上,沉重得如同托着一座大山。开了五年多书店,伯父只做了这么一件亏心的事,而且只是一块银元。尽管如此,仍让他日夜不安,决心退回这块银元。然而,六十年过去了,他无缘了却这桩心愿。

“生命终结之际,伯父给儿女留下的遗嘱是:一定要找到那个买书人,买书人不在了,找到他的后人也行,务必把这块银元退回。这样他才能安睡九泉之下。

离开人世时,伯父的最后心愿是擦掉心灵上的那一丝灰尘。

三个儿女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坐下来研究怎样实现老人的遗愿。他们惊讶地发现这竟是一块无法退回的银元,因为父亲没有留下那个买书人的姓名,或许父亲也不知道?深陷悲痛中的三个儿女此时才深刻地悟出老人留下的又一个遗愿——让儿女在世上干干净净地做人。人生在世,需要不断地为心灵除尘,自省、自责、自悟、自重……擦净心灵,既是一种自我重塑,也是一种品德纯化;既是对从前的一种跨越,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追求。

传说著名高僧一灯大师,藏有一盏“人生之灯”,灯心镶着一颗历时五百年在千尺海下育出的硕大的夜明珠。得灯者,受到珠光普照,便会品性高洁,备受世人敬重。有三个弟子跪拜求救,怎样才能得此稀世珍宝。一灯大师说,世人可分三品:时常损人利己者为下品,因其心灵已落满灰尘;偶尔损人利己者为中品,心儿红、白相浸,如立悬崖之边;终生不损人者为上品,情清心洁,为世人所敬。人心本是水晶之体;容不得灰尘蒙蔽。所以,红尘之人常要擦抹,方可进得品位。

大师给三个弟子各发一本“良知薄”,嘱其分头下山化斋,与世人交往时凡做损人利己之事都要详记下来,每记一笔视为心灵除尘一次,二十年后持“良知薄”回来见他,由他亲自审阅评定宝灯得主。二十年后三人回来见大师,被告知说大师出游需耐心等待,在等待大师回来的日子里,三人不断地看自己的“良知薄”,回味上面记下的大大小小的损人利己的行为。后又相互传阅,相互评鉴,进而反思,自责。终有一日,三人忽然醒悟,那盏“人生之灯”本就挂在自己的心里。心灵没有灰尘,就能华光璀璨……

人的心灵是一座“库房”,每个人的所言所得,不管是否愿意,都要一次不少地真实地存放在里边,面对世人,敢敞开自己心灵“库房”的门窗,经得起他人的察看,这个人的一生就能高挺着自己的脊梁,活得堂堂正正。

人生最完美的结束,不是拥有多少财物,也不是创下多少家业,更不是如何地威名远扬,而是在走的时候,能带着一颗干净的心。那久,生命之灯便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