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都的冷藏柜怎么样:品水浒之武松是用拳头打死老虎的么?(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53:05
 造成这种硬伤的原因,当然是施耐庵的疏漏。其实,早在北宋元丰三年(1080),就有王存等人编辑出版的、专讲各府州县的地理位置以及相互之间距离的书《元丰九域志》。此书不但是当年"朝廷考定官吏俸给、赋役和刑法的依据",而且各府州县的公人出差,都要以此书作为根据计算里程和出差费用,因此此书印数巨大,至少各府州县的衙门里都有一本或几本。施耐庵考中进士以后,在杭州当了两年官,因为不满蒙古人的欺压,才愤而辞官不做,此后的三十多年,都在惨淡经营《水浒传》这部巨著。他即便买不起这部参考书,但也应该知道有这部书,完全有可能借来查阅,或把山东、河北、河南等与《水浒传》有关的府州县名称及距离抄一份下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如果施耐庵知道阳谷县在清河县的东南面,要让武松到阳谷县去,就很方便了:只要说武松到了清河县以后,得知哥哥已经迁到阳谷县居住,当即就转道到阳谷县去找他。这样,路过景阳冈,打死了老虎,就不会犯"路线错误"这样的硬伤了。打虎之后,阳谷县知县留他当都头,他第二天上街寻找哥哥,正好在街上碰见哥哥挑着担子卖炊饼,从此兄弟相逢,故事也就编圆了。--这就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或者说,施耐庵这个编辑,还不是太老练吧。

  4. 武松是用拳头打死老虎的么?

  武松之所以被称为"英雄",就是因为他"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危害百姓的老虎。

  那么,武松究竟是怎么打虎的?《水浒传》中"武松打虎"这一回书,有两段文字写得相当精彩。先写"三碗不过冈"。不过前面这一段"三碗不过冈",其实是铺垫,绝不是给那里的酒店做广告。作者费了那么多笔墨,写武松前后吃了四斤牛肉、十八碗酒,目的无非是要造成一种英雄豪杰气吞山河的壮士气概,好烘托后面武松的打虎神力。--《水浒传》写武松的勇武,总是和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古人写英雄好汉,除了写他力大无穷、武艺娴熟之外,能吃能喝也是绝不可少的,好像只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才是好汉的行径。后文写他醉打蒋门神之前,一路上喝了三十几碗酒,强调什么"有一分酒,就有一分力,……有十分酒,才有十分力",都是铺垫。实际上,这就叫借酒发威,俗话也叫"酒壮悚人胆"。

  喝酒当然不是"好汉"的专利,古代的文人也和酒结有不解之缘。例如李白就很能喝,号称"斗酒诗百篇"。两者都强调喝酒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两者的喝法大有差异:文人文质彬彬,喝酒不慌不忙,温文尔雅,称之为"细品";武夫粗犷豪放,喝酒大呼小叫,一口一碗,称之为"豪饮"。

  酒这个东西,传说是大禹时代的杜康发明的。一直到三国时代的"煮酒论英雄"和"温酒斩华雄",所谓的酒,其实都是"醪糟",一般都是加温以后才能用筷子扒拉着"吃"的。所以叫"吃酒"而不叫"喝酒"。后来有了黄酒,发现把制酒剩下的酒糟,经过蒸馏,制造出来的白酒更其香醇。因为是从烧锅里蒸馏出来的,所以叫做"烧酒",其中以"头烧"的酒精度数为最高。景阳冈下面"三碗不过冈"酒店卖的"透瓶香",估计就是六十度左右的"头烧"。这种酒,一般人能够喝一两碗的,就算是"海量"了。难怪喝上三碗,就走不过景阳冈去。描写武松一连喝了十八碗白酒,居然不倒,目的是要造成一种英雄豪杰能喝酒才有力的气概,为后面的打虎神力张本。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这样海量的人的。以三大碗一斤计算,十八碗酒大约有六斤。世界上恐怕还没有一个酒鬼能喝六斤六十度白酒的。--后文鲁智深在五台山喝一整桶酒,只能认为是黄酒,不可能是白酒。

  武松一出场,作者就介绍他的性格粗鲁,柴进并不喜欢他:

  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管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