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能喝红牛吗:作文讲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9:15:36

讲    稿

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永丰中学的沈雪松。今天,老师安排我谈一谈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体会,虽然老师没有提特别的要求,但面对各位仍然深感压力。一来在座各位均是我区语文教学方面的行家里手,不少同志对作文教学有着独到的思考、研究与实践,因此我的发言当为班门弄斧;二来我多年来有负老师期望,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特别是作文教学研究方面,存有侥幸、恐惧心理,思考不够深入,尝试力度欠缺,认识尚很肤浅,所以很不自信,比较紧张。

今天,我想把自己对作文教学的粗浅认识和肤浅的尝试向各位专家同行做一个汇报。

一、       我们应该落实“生活化”这一写作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我们应尽可能让学生积累生活,积累情感,找到写作的源泉,增加写作的感性认识和切己体验。中学生写作不排斥文学性,但文学化不是中学写作的根本方向。中学写作,包括初中写作,本质而言,当是对人生、自然、社会的认识与表达,贴近生活、贴近自己,表达生活,表达自己是中学写作的本来之义。

从操作层面来看,写作基本价值取向就落实在“写什么”的问题上。生活化的价值取向,在于“有意思”“有情趣”的生活体验,在于“有真意”“有见解”的思想表达。

如何加以落实,我的主要做法是让学生写日记。

这一做法比较常见,但落实起来,坚持下去则比较困难。

主要困难有:

时间长了,学生觉得无内容可记;所记涉及内容单一且叙议抒情浮光掠影,单薄,篇幅较短;学生坚持不下来;教师缺少批改点评时间等。

针对以上问题,前两者确实是最大问题,也是根本问题,我首先让学生明白日记究竟可记什么:

日记就是当日所记,就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读书的、观察的、生活的、旅游的、自然的、社会的、人生的等,无不可以作为日记的内容。再进一步举例说,可以记录国内外各种新闻事件,如各国领导人的沉浮,政治制度上的变化,国际交往中的热点话题,重要的战争、灾害、病疫,事关国计民生的政策、法规等,说不定你可以成为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可以记录所在城市、社区、街道的或者乡镇的重大事情,如城市改造,道路扩建等,说不定将来就是撰写市志、县志、镇志的参考资料;可以记好经济生活的流水账,如详细记载自己生活的开支项目,采购物品尤其是学习用品的清单等,说不定几十年后就是当时经济生活的一个掠影;可以记好学校中开展的各种活动,如集会、演讲、比赛、踏青等,说不定就是一段校史的手录珍藏本;可以记录和朋友、同学之间交往的各种对话、活动、场景,特别是自己的心路历程;可以记录自己学习的历程,比如每天的上课、听课、作业、活动、考试等;可以将自己研究某个难题的思维过程、解题方法回忆出来;可以记录每天所读的书籍或者文章,记下作者姓名,抄下精彩语段;可以将自己进行专题学习的研究的步骤、收获经验撮要笔录;可以记录自己观看某部影视的片名、剧名,录下剧中的人物及故事情节,写自己观后的感受与体会;可以把参与网上聊天、跟帖的内容与体验备份下来;可以每周搞一个人物特写,写老师,写同学,写家人,写朋友都可以;可以记录下写在黑板上的每日赠言,以及你对赠言的理解;还可以将每日或每周的演讲的内容进行回放等等。一句话,生活处处是日记。

这样一来,学生清楚了,原来日记可记的内容如此丰富,范围如此宽泛,形式可以如此不拘一格,表达方式也可如此随心。

我认为,这一步的指导非常关键;当一个学生以为日记只能、只是记叙当日与己相关的事情的时候,当然很快就会觉得无事可记,感慨  ‘生活’的单调、重复。当我们发现学生日记内容形式面目可憎的时候,我们可曾想到其实我们有时并没有比学生想的更多。

可举一例,我有一亲戚,儿子上育英二外,各门课成绩优异,小学时读了不少的书,上半年上初一时,这位亲戚找我来了,原因是孩子语文只考了83分,作文得了23分,我说这分数很好了,他说不行,在班上算较差的;语老师让他写随笔,他只能写一点儿,他说没的可写,我就与孩子谈,我说,你要松绑,你被绑住了,我们永丰中学的普通学生都能每天写几百字,你不可能写不出来,我就把上述的文字拿给他看,我说这下你明白了吧,他点点头,若有所获得说,我明白了。再见面时问到他写随笔的情况,这位亲戚说,现在好了。

记日记学生面临的又一大问题是难以坚持,我是这样做的:一、我说,这样,你们写,我也写,我们共同写日记;我不比你们清闲,我能坚持写,你们当然也能,对不对?然后我把我的有些日记,当然是写得还可以的,与同学生活紧密联系的在班上读一读,有时还请同学们就其中的内容议一议,大家无处可逃,兴致颇高。二、我说,你别小看这一天400字,我们可以算一笔账,400乘以360再乘以3等于多少?学生有的口算有的笔算,有的还拿出计算器,一算,多少?四十三多万字。四十三多万字什么概念?我说这本语文书不足20万字,3年下来,要出成书就是整整厚厚两大本,精选一下也是一大本。学生眼中洋溢着光彩,跃跃欲试。

有些话可以经常说:把简单的是做好了,我们就会变得不简单。

坚持写日记,也就是坚持道德长跑,会让灵魂一天天高尚起来。

日记有五大作用:促进人格修炼;培养善于反思的品质;催化韧性品质的形成;锻炼观察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水平。

当然,及时的讲评、展示、鼓励、展览、汇编成册、推荐发表、个别辅导与心理疏导都可尝试,都需去做。

 

补叙一下我写日记的事:一、我并没能天天坚持(大都能),学生真查我,我前面的话就有“忽悠”的大嫌疑,尽管我的初衷美好,我想我要是能坚持天天记,我的学生,我的文章,我的道德长跑,我的学生前的底气,又当如何呢?二、因为我常觉得自己读书少、动笔更少,书面表达的能力偏低,距离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标准甚远;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需要日常教学、生活中的点滴的积累。要说做好这件事的抓手,这恐怕是最重要的抓手。

长此以往,学生每天都在写作;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学生又把那些随意而写的文字逐步“化”成像样的文章。

如此一来,作文不再难,如同吃饭说话一样自自然然,成为一种需要和习惯;作文不用造,它植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率真地流淌着自我的思想和情感;生活与作文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练笔与点拨结合,积累与“发表”结合;可以不再有作文本,而代之以一本本日记本和装点精美的“作品集”;学生写,老师写,学生读,老师读,师生同读同写,案头的日记本日渐厚重了,手下的文字日趋具体、通畅、生动了;学生不再“挤牙膏”,不再“假大空”。不再愁眉不展;回归本真。

这些特性与中考作文“淡化文体,不设审题障碍,强调真情实感,倡导自由表达,强调综合素质,鼓励创新思维”不谋而合。

 一本本日记本记录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成了一部部写作素材集。它好比一个材料库。成为考场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写作时,可以轻松地打开它,随时汲取“活水”,进行筛选、整理、加工,然后修改成文。对学生而言,他们的收获不仅在于作文水平的提高,还在于写作心理和写作态度的良性发展。学生不再厌倦写作,绞尽脑汁,视之如畏途。而是有话可说,乐在其中,甚至欲罢不能:写作不再是作为功利意义上的一门技术学科,而成为生命个体成长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试图构建生活化作文教学的体系

作文一向是没有专门教材的,每学期就在语文课本中作几次提示性的指导,没有完整的体系。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体系是体现生活化作文这一理念的,它以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基本目标,全面优化人的素养,完善人格,增进智慧。其体系按三条线交叉编织。一是生活线:初一年级着重体验生活中的简单事物,初二年级着重体验生活中较为复杂的事物,初三年级着重体验生活中较为深刻的事物;二是思维线:初一年级着重培养观察能力,初二重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初三重培养思辨、评析能力。三是表达线:这条线以锤炼语言为基础,初一重记叙,初二记叙兼说明,初三记叙兼论说。然后细化实化,落实到每个单元的训练中。品格修养,素材积累,情感陶冶,写作方法,语言能力的提高,贯穿始终,在每个训练和日常学习中均有落实。有了这个框架比处于完全无序状态的练习又要方便一些、科学一些了。

具体训练序列(专题)如下:

七年一期   生活→感觉→表达      

(侧重描写能力的培养)

1  静态物体               (观察“标本”或某一静物)

2  动态物体              (实地考察动物)

3  人格化的物体   (实地观察物体,将其进行人格化的描写;寓言、童话)

4  自然景物              (实地考察,描写当地风景名胜或学校的景物)

5  学校中的某个人物      (观察、访问一个同学或老师)

6  家庭中的某个人物      (观察、访问自己家庭中某一成员)

7  社会中的某个人物      (观察、访问某一行业中某一个人)

附练:通知、启事

七年二期   生活→感觉→表达   

   (侧重叙述能力的培养)

1  记学校的活动(学校体育节艺术节中的某一次活动、某一次班会、某一堂课等,侧重感觉活动的全过程——叙述事情的要素:完整性)

2  发生在师生、同学之间的事(侧重感觉事情中人物之间的言行——材料的取舍:根据中心、个人好恶、材料的趣味性、新颖性)

3  家庭的活动(侧重感觉家庭生活的细节——叙述的详略)

4  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事(侧重感觉事情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叙述的人称)

5  社会的活动(侧重感觉社会活动的场面——叙述的顺序)

6  发生在社会成员之间的事(侧重感觉社会成员中人物的关系——叙述的情感倾向)

7  在假定条件下的事(侧重想象的合理性)

附练:计划、总结

叙述的要素、材料取舍、人称、顺序、详略、情感、想象能力

八年一期   生活→感受→表达       

(叙述、描写、抒情能力的培养)

1  个性鲜明的人(观察了解某一对象,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

2  印象深刻的事(观察体验某一事情,抓住印象最深刻的方面)

3  富有情趣的物(观察静物或动物,捕捉或赋予对象以某些情趣)

4  内心深处的情(体验外界人、事、物给自己的触动,升华自己的情感)

5  现实生活中人、事、物的情感因素——褒贬、好恶(观察、体验外界人、事、物,对某一对象作出倾向性的评价)

6  虚拟的人、事、物的情感倾向——褒贬、好恶(提供虚拟的人、事、物,根据平时的生活体验,对其作出倾向性的评价)

7  蕴含创意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体验把握活动过程中的感受)

附练:介绍信、证明信、申请书

八年二期  生活→感受→表达

      (叙述、描写、说明能力的培养)

1  事物的构造及特征(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2  课堂上的科学实验(记录某次实验,将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3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写出情态、解读成因)

4  个人与自然环境(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声音,写环境保护等)

5  科幻世界(奇思妙想,描绘科幻世界的缤纷色彩)

6  艺术世界(走进艺术的殿堂,牵手美的精灵,解说艺术世界的瑰丽)

7  体育世界(对体育盛况进行解说)

附练: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

九年一期  生活→感悟、思辨→表达

      (叙述、描写、议论能力的培养)

1.  由某次生活经历引发的感悟(回忆生活经历,感悟生活——某些启示)

2. 对某次生活经历进行的思辩(回忆生活经历,对人、事、物的特点进行思考辨别,作出异同、优劣、是非的判断)

3.由某次学校活动引发的感悟(回忆学校某次活动,感悟生活——某些启示)

4.对某次学校活动进行的思辩(回忆学校某次活动,对人、事、物的特点进

行思考辨别,作出异同、优劣、是非的判断)

5.由某种社会现象引发的感悟(观察社会某种现象,感悟生活获得某些启示)

6.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的思辩(观察社会某种现象,对人、事、物的特点进

行思考辨别,作出异同、优劣、是非的判断)

7.由某次创造活动引发的感悟和进行的思辩(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体验把

握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进行思考辨别,作出异同、优劣、是非的判断)

附练:简历、自荐函

九年二期  生活→感悟、思辨→表达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能力的培养)

1  由某类事物引发的感悟

2  对某类事物进行的思辩

3  由文学作品引发的感悟和进行的思辩

4  由绘画作品引发的感悟和进行的思辩

5  由多个或多类事物得出一个结论的思辩

6  由一个或一类事物得出多个结论的思辩

7  由多个或多类事物得出多个结论的思辩

附练:调查报告、实验报告

概念界定:

感悟——对某人、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其中某些道理。

思辨——根据人、事、物的特点进行思考辨别,作出异同、优劣、是非的判断。

每一个训练专题基本上按照“本次话题→专题阐释→精段导读→作文活动→范文借鉴→习作评改、资料积累”的程序进行有条不紊的训练。

有人将按知识、技能要素指导作文训练的做法称之为“要素主义”或“技术主义”,我以为有失偏颇。吕叔湘认为:“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而是熟练。要正确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他一再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心理描写训练

第一步:出示以下文字,让学生阅读。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问:你觉得“我”拿到试卷前后心情如何?

生会回答:“紧张得要命” “很是伤心”。

“你怎么知道的?”

文中就是这样说的.

你真觉得他很紧张,很伤心吗?

他只是这样说,但未必如此,因为——

因为什么?

因为我很难感受的到,尽管他是这样说的。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他只是抽象的概述,而没有具体可感的描写。

此处应用何种描写呢?

此处写的是心理,应为心理活动描写。

引出:

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道德品质、个性性格特征所进行的描写。 

让学生回忆课文中出现过的经典心理活动描写。

展示(略)

总结出: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直接的心理描写包括内心独白、幻觉描写等。

间接描写包括环境烘托、用动作、语言、神态加以烘托。

能用于上文的有内心独白、幻觉描写和所有间接描写。

首先学习第一种: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这不同的话就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例如要描写上文中那位同学的紧张心理就可以这样写: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注意:在内心独白之前应加上心想 念叨提示语。

 

学习第二种:幻觉描写。

幻觉描写即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 仿佛听到等。

 

学习第三种:环境烘托。

环境烘托,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紧张的状态下,人会焦虑、烦躁等等,因而对声音、光线会产生与平时不同的感受。把这些经过眼睛选择过的在特定感受笼罩下的景物描写下来就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如: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当堂训练

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现特定的场合下你的失望心理或喜悦的心理或痛苦的心理或悠闲的心理。(任选其一,150字左右)

点评。

一次如未完全达标还可再练习、指导,在综合作文时练习、指导。

 

以上是我的一点陋见,请大家务必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2009-9-16

 

 

附一教学实录:

 

你的生活是大地

——我的一堂作文课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    王栋生

上课了,我没讲话,直接放PPT,速度缓慢。

1、拿出纸来,看屏幕上的话,把第一反应记下来。(也可以用词或短语,只要自己明白就行。)

2、说说今天早上看到些什么?

天气如何?

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

曾经有过那样的天气……

哪一天?那一天……

3、早饭最重要。

早晨吃了些什么?

喝牛奶了吗?

牛奶?!

早餐总是无法很从容……

高中生的早餐没有情调……

4、今天从哪条路上来的?街上乱不乱?

车上遇到谁了?有没有遇上什么好玩的事?

见到什么人了?

今天你最想见到的人是谁?结果第一个见到的是……

 以上这一组问题是每天必经之事,但几乎每个人都不在意,包括我们老师自身。的确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学生如果注意了,有了一点想象,就成了故事;如果没有注意,思维也就没有迁移,就剩下“单调”“枯燥”,老师要我写,我就只得记“流水账”。每天走进校门,看到的总是同学们急匆匆的脚步和那一张张漠然的脸。怎样唤醒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的联想,学生的脑袋就不会“木”,王栋生老师想到了这个问题,我们看他怎样深入启发和点拨学生。

师:和同桌交流,看看各自记下了一些什么。

5、你的注意力可能分散了。

刚才联想什么了?

6、教学楼有几层?

每层有多少级?

想一想:有多少人从上面走过?

……

7、校园里哪幢楼年代最久远?

谁来过这里?鲁迅?袁隆平?……

你的一位亲戚……

你初中的同学(“死党”)在哪个学校?

……

8、每一棵树都有故事。

谁会记得这些故事?

桂花香……

这些树是谁种的?

哪一年种的?……

生活在校园,一般学生不会想到老师会让他注意的问题“6”至“8”,王栋生老师通过这三个看似平常的问题步步为营深入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想象力。

师:和同桌交流,看看各自记下了一些什么。

几位同学先后介绍自己的刚才想到的事,有人提到了树。

师:你们从右边窗户看过去了,那些树最迟是1929年种下的。看,办公楼前的那排水杉,可能是1972年种下的,我大学毕业来这所学校时,最大的一棵直径不过二三十厘米,可现在得二人合抱了……教学楼这边的一棵松树,有印象吗?一棵孤松,不提起它,你甚至会忘记它的存在;小路边那棵树上悬着一截铁轨,看到过吗?1946年学校从重庆迁回,曾以它代钟,上课了,就敲它……

(学生惊奇)

师:我说多了,我想说的是: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的故事。

9、猜一猜,老师这会儿在想些什么?

生:可能也在“琢磨”我们。

师:对了。你也可以想到,老师每带一届新,他会想些什么?谁和上届的谁谁长得像,谁和某某届的谁谁性格相近……你们对老师感到新奇,其实老师对你们也一样……

10、有个人能记得500名学生的姓名。

还有个教师能叫出1700名学生的姓名。

11、刚才那个人不是我。(笑声)

师:你们能记住多少位教师的姓名?你们是因为什么记住他们的?或者为什么会忘了他们?

12、这个班上有谁长得和你以前的同学想像?

他们的姓名有没有引起你的注意?

可能还有两名同学同年同月同日生。

几位同学作简短发言。

13、上午11点对一个学生意味着什么?

食堂。

食堂今天有什么?

14、……它能让你更加感受到父母的爱,

它能让你更加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原谅妈妈的手艺吧。

你们将在这里开始独立的生活。

有可能从此开始你将在食堂……

三位学生发言,分别说了自己对食堂的认识。有位同学对食堂的过高期望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反映出学生对学校教育还存在错误认识。王栋生老师意识到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追求,写作教学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师:在本校106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今天这样豪华的学生食堂。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直到十年前,你们的学长都只能站着吃饭。但是,那些年里,学校出过很多了不起的人。

15、我们是不是需要转移思路?

16、我害怕的一件事,一种动物。

我越是害怕越是会想它。

我这样想已经很久了。

很多同学微微点头。

17、我最尴尬的事是……

目前还不想说,没到时候。

但是会有一天,我说给你听。

18、我做过一件令我后悔的事。

我不想说了。

可是如果把它说出来有可能就解脱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恐惧的时候……

五位同学相继发言,一位说了幼儿园时与小朋友冲突的事,略显低幼儿;令人惊讶的是第二位同学坦然地说出了自己的一件隐私,她的故事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也触动了一些同学的思绪……

师:听了你们的故事,很感动。你们长大了。

19、让我们一同来观察……

让我们一同来想象……

20、你的生活是大地

——打开思维之门

21、让你的思想自由地飞翔!

你的生活很重要,你的想象同样重要!

22、刚才你想到的种种事物,都可以写进文章,只不过需要一些技巧而已。

23、能不能沿着下面的“话头”或话题写点什么?如果不同意,也可以想到什么写什么。

A  怎样做到既能痛快地看小说并且让所有的人为我感动?

B   晚自修时肚子饿。

C   怎样把测验得了65分的事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很安静甚或很高兴?

D   怎样才能做一起引起大家注意也让自己愉快的事?

E   为什么师长总说“不要妨碍别人”?

 

      现在很多学生,说起个人生活,总是埋怨学习生活“两点一线”或“三点一线”,认为这样的生活很单调、枯燥,记写生活,总习惯于记流水账,然后用一两组排比句来“抒情”、“议论”。

      王栋生老师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试图让学生“敢想、会想”,启发学生深入自我心灵,从平凡的生活用品中“细想”出不平常的体会,进而让更多的生活画面展现在自己的思考中,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启示。这节课用一连串的司空见惯的问题来“冲击大脑”,引导学生思考、联想,让学生懂得:比生活更重要的是发现,是真实地展现自我。时下学生和外界心灵沟通也比较少,同学之间的交流也不如以前,如果我们老师能给学生营造这样的机会,他们会在迷茫中豁然开朗,有可能进入新奇的境界。实际上,我们教师应当把写作教学当成了解学生和外界精神联系的重要窗口。我们会在学生的作文中有很多惊喜和发现。老师和学生才感受到作文的乐趣,作文的甜头。

      抛砖引玉,王栋生老师的这节课很多教师尝试过,教师们在尝试中加进了自己的体验,也很成功。希望我区初中语文教师从王老师的这节作文课中得到启示,抓好抓实作文教学,书写作文教学新篇章。

   二、发挥范文的示范功能,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习写作。习字有字贴,练武有套路,初中生写作自然也离不开模仿,这是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也是学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范文学习写作, 是使复杂的思维对象条理化、抽象的写作思维过程具体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有人说范文对于写作来说是“实物教授”。但问题是如何使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与借鉴,领悟到 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而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而不是死搬硬套、作茧自缚。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种“偷”就是模仿。偷其气就是模仿中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范文的示范 功能,就是要指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范文比较,从中找出差距,总结得失,作前指导要用好范文,作后讲评也要用好范文。作前要使学生明确写作要求,打开思路;作后要使学生对照范文, 找出自己的不足,为进一步修改提供方向。我们反对机械模仿,但从范文开启思路触类旁通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往往在作前指导阅读范文时并不在意,但等到作后用范文去讲解,就会使他们从对照中明白差距,找到修改 的路子。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习作要求选好范文,把力气花在发挥范文的示范功能上,要允许并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自选范文加以创造性的模仿。这样做,既沟通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又可以发挥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