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五环空压机ec15:贵州农业资源分析、开发对策与农业发展重点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15:05

贵州农业资源分析、开发对策与农业发展重点选择

一、贵州农业资源优势与限制因素

1.优势方面有:

1.气候优越。贵州气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有效性高,属丰产型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温14~18℃是国内降水最稳定的地区。年降水1000~1400mm,最高1600mm,个别达到1700mm。最少的也有800mm,仅3-4个县。且雨日多降水强度小,水分有效性高。日照时数在1100-1700小时,是全国低日照区,主要是冬半年的低辐射造成的,但夏半年热量多,降水丰沛,7-8月辐射丰富,对大秋作物生长有利,农作物以一年二熟为主,旱地也可套作三熟,低热地区可一年三熟,高寒地区一年一熟。黄维秉计算贵阳农作物光合生产潜力可以达到每亩1908.4kg,按50%经济利用系数,一季作物亩产可达954kg,而现在我省水稻、玉米亩产都已出现800kg以上的记录。贵州森林平均生长率9.44%,比全国平均生产率2.26%高3.17倍。贵州草地每年亩产草量728-967kg(干草),比西北牧区草原产草量高得多,发展第一性生产的潜力大,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牧草产量有较大潜力。林、木、竹生长速度较快,对已破坏的生态系统,如已石漠化的土地,只要封禁保护,林草很快长起来就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一般经过20-30年就会自然恢复成林。

2.生物资源丰富。贵州是多种植物区地理成分汇聚地。古代贵州地处较低纬度受冰川的直接破坏小,成为北方植物躲避冰期的避难所,有大量孑遗传植物,加之贵州立体气候明显,具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气候和相适应的植被。广西与贵州南部,湖南与贵州东部,四川与贵州北部,云南与贵州西部的植被交叉汇集于贵州,共有维管束植物5593种。使贵州的植物种类丰富程度仅次于云南、四川、广东,居国内前列。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果树、蔬菜,饲养的畜禽种类,除热带作物类外,全国的农作物、果树、蔬菜、畜禽的种类,在贵州都有。说明贵州气候对农畜生物具有多宜性,调整农业结构的回旋余地大,生物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极具潜力,尤其是中草药资源丰富,贵州有4294种,仅次于云南的5050种,四川的4354种。四川、云南国土面积均大于贵州,按平均国土面积上药用植物种类的数量排队,则居全国第一位。

3.能源矿产资源丰富。贵州是南方煤矿储量最大的省,乌江、南盘江、红水河、清水江等水能资源丰富,为水火互济的国家南方能源基地是西电东送供广东的主力省。磷矿居全国第二位,铝、锑、镁等有色金属居全国第三位,共有64种。能源和矿产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存放开发,将带动地方经济起飞,也改善了附近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带来机遇,贵州的丰富能源和磷肥资源为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用能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氮肥工业、磷肥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促进贵州和为全国农业发展能作出一定的贡献。

4.宜林、宜牧地广阔。全省林业用地761.8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43.25%,是全省农业利用面积最大的地类,比耕地大59%,园地9.97万hm2,牧草地168.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45%,三项加起来为939.87万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53.27%,比耕地大97%,未利用土地272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44%,其中荒草地56.79万hm2,有林业、牧业利用价值,以上四项加在一起为996.66万hm2,占国土面积58.62%,是耕地的1.09倍。此外尚有田坎土108.79万hm2裸岩、裸土地、沙地106.37万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74%,林草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这样大的林业用地、林业产值2003年仅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1%。林业加草食动物两项合计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65%。与其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8.62%是极其不相称的,说明我省广阔的林牧业用地的经济利用率特别低,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我省农业综合开发一个待开发的重要资源。

5.农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贵州被誉为全国的“公园省”,岩溶地貌区占73%,优美的喀斯特风光和茂密的森林,1993-1996年,第二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森林覆盖率达到25.10%,加上灌木林的7.53%,林灌覆盖率达到32.63%。2004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4.9%,尤其黔东南自治州东南各林区县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使贵州有山皆绿,有水皆清,有丰富的民族风情和古朴的农耕文化,宜人的气候是南方炎热夏季中的凉岛,贵阳以西是良好的避暑胜地,六盘水市号称中国凉都。全国第一批七个绿化先进城市,贵州就占据了两个—贵阳市和遵义市。全省有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11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全省建成风景名胜区53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40个,已建成森林公园47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5个,省级森林公园21个,县级森林公园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87.96万hm2,风景名胜区面积88.34万hm2,森林公园17.35万hm2,三项总计面积193.65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10.99%。尤其城镇周边和公路沿线近城市段发展起来的城市居民周末度假休闲农家乐,为该地段农民致富带来了新的经济项目。

6.贵州是全国较重要的自然灾害发生最少的地区。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台风危害,无沙尘暴侵袭,无特大的旱灾,如西北、华北严重的干旱,2004年南方大面积秋冬旱,而贵州不旱,又无特大的洪灾,不会有出现长江、松花江抗洪抢险的悲壮场面。贵州无灾害性的大地震,尤其贵阳的地层很稳定,又远离地层断裂带。从对人的舒适程度来看,它无西北的干热风,无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的闷人天气,无青藏高原和云南、甘肃、新疆的强紫外线。许多全国著名的地方疾病贵州没有发生,如克山病、血吸虫。近年发生震惊全国的非典型肺炎和高致病性禽流感,贵州未受到波及。全国未受2003年非典侵扰的五个省为:贵州、云南、青海、西藏、新疆。但2004年禽流感使云南、西藏均受到冲击。全国性大发生往往造毁性危协的蝗灾,贵州没有发生过。贵州工业化程度低,环境相对较清洁,如全国环境监测站对50个城市饮用水源点的检测,省会城市合格的只有16个,西南区只有贵阳的饮用水源合格,农业部2004年组织的蔬菜农药残留抽样合格排序,第一是上海,第二是贵阳。从贵阳市场抽到的不合格蔬菜是从外省运来的。贵州又处于南方富硒带上,发展富硒食品,发展有机食品具有环境质量优势,也可以说西部地区的一种后发优势。宜人的自然环境,可以把贵州建成度假休闲养老的圣地,把贵阳作为中国省会城市中最宜人居住的自然环境城市的品牌观念树立起来,宣传开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贵州,促进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2. 限制性因素

1.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农业大省。贵州是喀斯化的山地高原地貌为主,山系与水系切割密集,土块小,土层薄。区内山地108740.83 km2, 占61.73%。丘陵区54200.76 km2,占30.76%,山间平坝区13225.85 km2,占7.51%。面积大于10 km2的平坝有285个,累计面积5539.41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14%。全省平均海拔1110m,400m以下占1.88%,400-800m占23.88%,800-1200m占37.57%,1200-1600m占23.38%,1600-2400m占4.10%,2400-2901m占0.61%,其中800m以下的地区为低热地区,占25.76%,800-1600m为贵州中部面积最大的区域占60.95%,1600m以上为高寒地区,占13.29%。山高谷深,毕节地区、铜仁地区、六盘水市、黔东南自治州最大高差超过2000m,黔南州、遵义市、黔西南州超过1700m,高差最小的贵阳市为1234m,安顺市1487m。全省最大高差达到2753m。最低为黎平水口河148m,最高为赫章韭菜坪2901m,全省平均坡度17.80,其中0-60占13.5%,6-150占26.85%,15-250占38.42%,陡坡区25-350占15.97%,最陡坡区35-900占5.26%。平均坡度最大的贵阳市和安顺市在200以上,以黔东南州的6.730为最低。

2003年贵州耕地面积统计数为1778.8千公顷,用亩表示2668.2万亩,人均0.69亩,而1996年统计数为2759.1万亩,7年内减少耕地90.9万亩。若按此速度减少下去,205年内贵州将没地可耕!这样的趋势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2005年是历史长河上的一瞬间,如弄得不好,未来的200年将成为人类历史罪恶的200年。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敲警钟,认真执行保护基本农田的政策,给后代留有可耕之地,杜绝恶梦在200年后变成现实。

土地详查资料表明:2000年全省耕地4770413.11公顷(7155万亩)。土地垦率为27.08%,比1996年的耕地4903499.41公顷(7355万亩)减耕地13086.30公顷(约200万亩)平均每年减少耕地26617.26公顷(约40万亩)。150以上的坡耕地2318573.20公顷(约为3477.8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9.77%,250以上的坡耕地面积898328.24公顷(1347.49万亩)占耕地的8.3%,其中坡耕地为788954.75公顷(约1183万亩),梯田109373.49公顷(约为164万亩)如将大于250坡耕地1183万亩全部退耕,贵州有耕地面积为5972万亩。2003年全省人口3869.66万人,平均耕地1.54亩,如将大于250 的梯田也退下,可保耕地面积为5808万亩,人均耕地1.5亩。贵州耕地还存在质量不高问题,中低产田土占耕地面积的85.6%,其中中产田占55.1%,低产田占20.9%,中产土占39.9%,低产土占50.5%,稻田中望天田的面积占42.5%,这类田土应积极改良,提高肥力。

2.生态脆弱,水土流失较严重。贵州岩溶山地占73%,但在岩溶区内,有喀斯特与沙、页岩相间分布。纯的喀斯特面积为61.92%,则全省尚有沙、页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覆盖地层38.08%,砂页岩区,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只要来自耕地尤其来自旱地,故垦殖率与水土流失成正相关,如毕节旱土垦殖率37.94%,水土流失和旱地垦殖率存在以下关系:

                         V=26.099e0.024975w

式中V为水土流失面积比例v%,W为旱地占该县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R=0.7123,相关显著。

    水土流失与林灌覆盖率成负相关,因为森林灌木林植被完整茂密,抗土壤侵蚀能力强,草地次之,耕地最弱。水土流失还与坡度有关,坡地容易流失。

全省土壤有明显的侵蚀的面积为7.329万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41.6%。无明显侵蚀区侵蚀模数小于500t/ km2·a 。平均流失深度小于0.37mm/a的地区占58.4%。

水土明显流失区中,轻度侵蚀面积4.145万/ km2,占总侵蚀面积的56.56%,平均侵蚀模数为500-2500t/ km2· a,平均流失深度0.37-1.9mm/a。中度侵蚀2.246万km2,占侵蚀面积的30.64%,侵蚀模数为2500-5000t/ km2·a,平均流失深度1.9-3.7mm/a,平均侵蚀深度1.9~3.7mm∕a,强度侵蚀0.8万km2占全省侵蚀面积的10.95%,侵蚀模数5000-8000t/ km2·a,平均侵蚀深度3.7-5.9mm/a,主要集中于乌江下游、赤水河及锦江流域。以毕节地区最严重,次为铜仁地区。极强度侵蚀区1356.79 km2,占1.85%侵蚀模数8000-15000t/a km2,平均流失深度5.9-11.1mm/a。以人沟蚀和崩塌侵蚀为主。主要分布于乌江上游及下游,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最集中的地区仍然是毕节地区,次为铜仁地区。土壤年侵蚀25215.38万吨,河流输沙量比70年代增加50%(乌江)到1.38倍(赤水河),三岔河最高泥啥、沙含量达到47.7 kg/m3,大于黄河的36.7 kg/m3,全省年外泄泥沙量达到1亿吨,河床增高,洪枯变化增大,通航里程比60年代减少58.2%。

3.人口增长较快,资源承载压力大。 贵州1949年人口1416.4万,2003年为3869.66万人,净增人口2453.26万人,增加1.73倍,54年人口递增率为18.612‰,人均耕地统计面积由1.89亩下降为0.69亩,人均粮食占有量1957年达到323.7kg。1985年以前,一直在250kg以下,多数年分为200-220kg,近20年来,贵州粮食总产量由1977年的666万吨上升到1998年的110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00kg,2003年粮食总产量1104.3万吨,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占有粮食285kg。是全国333kg的85.59%,人均肉类40.60kg,是全国53.6kg的5.75%。人均奶类0.9kg,是全国14.3kg的6.3%,农民人均纯收入1565元,为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622元的59.69%,处于全国末位。根据中国耕地生产力研究组的计算,贵州为全国人口超载的9个省市之一(京、津、沪、山西、宁夏、甘肃、青海、西藏、贵州),当时贵州超载人口400万。

4.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结构较单一。2003年贵州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59.03%,林业占5.55%,牧业占29.89%,渔业占1.31%,全国平均的比例分别为50.08%,4.18%,32.13%,和10.57%,我省农业比重比全国高8.95个百分点,牧业低2.24个百分点,渔业低9.26个百分点,四川省牧业比重已上升到46.64%,比我省牧业比重高16.75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低,2003年贵州粮食产量为3658kg∕hm2,是全国平均数4332kg∕hm2的84.4%,其中稻谷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5.18%,玉米为全国单产的96.92%,小麦是全国单产的40.06%,油菜是全国单产的90.08%,薯类是全国单产的6.80%,乡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贵州为3532.9元,全国平均为9498元,仅及全国的37.2%。农村贫困人口有1993年的1000万下降到2003年的289.8万人,但仍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0%。

5. 交通不便,山区闭塞,农民接受外来信息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和落后,文化教育落后,开拓市场能力弱。不仅农民的观念上落后,领导层的观念与沿海地区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6.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刚处于起步阶段,小城镇建设步伐缓慢,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批人口和劳动力仍然滞留在农村。农业人口仍占80%以上(1998年为86%),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2004年为45.7:29.4:24.9,全国为22.3:58:19.7,第二产业大幅度的低和一产大幅度地高说明贵州农村经济收入仍主要集中在农业上。非农产业发展差,除少数大城市附近农村外,仍基本停留在农业社会,农业商品率低,全省农民从出售产品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为29.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9个百分点,比广西低19.7个百分点,比湖南低15.9个百分点,比四川低15个百分点,比云南低4个百分点。从贵州省农村经济调查以调查2000年农民收入构成来看,家庭经济收入占74.91%,打工的收入占20.0%,转移生产收入占4.57%财产性收入占0.51%,而家庭经济经营收入中,农业占85.32%,第二产业占4%。第三产业占10.68%。

二、贵州农业资源开发对策

1.土地资源开发对策

①.贵州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见表8-1,

表8-1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2000年

面积(公顷)

%

1996年

2000年较1996年减少或增加

国土总面积

17615246.61

 

 

 

耕地

4770413.11

27.08

4903499.41

-13386.30

其中灌溉水田

830157.34

17.40

 

-4655.87

望天田

631615.01

13.24

 

-2099.69

水浇地

93.25

 

 

 

旱地

3283861.82

68.84

 

-125653.94

甜菜地

24685.69

0.25

 

-681.34

园地

99702.79

0.75

73242.75

+25960.04

其中果园

47425.77

47.57

 

+17660.55

桑园

2403.79

2.41

 

-129.28

茶园

35303.04

35.41

 

+441.05

其他园

14570.19

14.61

 

+7829.16

林地

7618019.73

43.25

7547033.65

+70986.08

牧草地

1680960.11

9.54

169502.12

-15542.01

城镇、村工矿用地

428114.74

2.43

417511.25

+10603.49

交通用地

93306.27

0.53

83449.09

+9857.18

水域

204623.82

1.16

194675.05

+9948.77

未利用地

2720106.04

15.44

2698833.29

+21272.75

其中荒草地

567851.56

20.88

 

 

裸岩石砾

1055430.64

38.88

 

 

田坎土坎

1087864

39.99

 

 

从表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从用地数量来看,林业用地居第一位,占43. 25%,耕地居第二位,占27.08%,未利用地居第三位,占15.44%,三项合计为85.77%。从用地变化的趋势看,主要特点是耕地减少,牧草地减少,其他类型用地增加。其中以改善生态为目的,林业用地,园地和水域用地加较为突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镇村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增加。

②.对策

A.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贵州现有耕地面积2000年土地资源详查数为7155万亩,土地垦殖率为27.08%,垦殖率过高,>250的坡耕地1347.49万亩,应退耕还林、还草、还药,尚有耕地5808万亩,已建立基本农田894569块,保护区面积394.04万公顷,即5910.6万亩,但其中包涵了园地83820亩,新垦地7065亩和25°以上条件较好的385万亩。如将这三项394.1万亩划除,基本农田保护区为5516.5万亩。保持我省基本农田应以25°退耕后的5800万亩作为第一道警戒线,在2010年前守住这条件,以5500万亩为第二道警戒线,在2030年前守住这条线,在2050年时,我省耕地应守住5000万亩这永久不能退让的警戒线。加强对现有耕地进行综合整治,包括适应机械耕作的耕地平整、去石合并、扩面整形工程,减少田土坎占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配套建设排灌配套工程,提高土壤肥力工程和路网、林网工程,逐步增加设施农业设施的比重,把中低产田土的比例逐渐下降到50%以下,全面提高土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

B.林地。是我省用地面积最大的类型,占全省总面积的43.25%,2004年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34.9%,天然林以次生林为主,人工林以针叶林为主,中幼林比重占81.27%,林分质量不高,产值低,2003年仅占农林牧渔产业的5.55%。发展方向一是要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作为山区省,贵州应在21世纪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建设好长防林、珠防林工程、天然防护林工程、石漠化生态重建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保护效应,为贵州农业与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美的环境条件。二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即以木本植物为主,具有生态保护效益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包括速生丰产用材林、竹林、纸浆林、经济林、木本中药材材林,能源林、风景林、水果、茶叶、花椒、花卉、观赏苗木、草坪,建设森林公园和生态旅游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林产品加工地,如人造板、造纸和松香、桐油等林化工产业,林产食品加工业。

C.牧草地。全省已利用牧草地168.1万公顷,即2521.5万亩,尚有荒草地56.7万公顷,即851.85万亩,合计为3373.33万亩。改良草地仅4352.46公顷,即65287亩,占0.20%,人工草地5483.62公顷,即82254亩,占0.33%。两者合计为9836.08公顷,即14.75万亩。另据业务部门的资料,1996~2000年全省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场改良增加15.95万顷,而土地部的数字仅为这一数字的6%,两数字差异较大,这两数字的差异是否是改良计划与成为草场的实际状况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即使按业务部门的数字,也只占已利用牧草地的9.49%。今后开发的核心是要把适宜种牧草地的贵州高原古夷平面上保留至现在的高海拔台地、面积大的山脊地、大的成片草场和宜人工种草的地,实行耕翻,人工种草,培育成高产的人工草场。对大面积的一般牧草,要进行改良,成为改良牧草地,提高产草量。

 

D.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和农村农民住宅占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用地占到城镇工矿用地的77.82%,全省农业人口平均占用108.5m2。加强土地管理执法的力度,把城市、建设、农民住宅用地以挖潜利用为主,控制在较合理的范围内。

E.开发城镇、 村寨、工矿的零星土地资源,发展农户的庭院经济、发展道路农业、都市农业。如河北著名的葡萄沟村,将道路、农舍全部置于葡萄架覆盖之下,形成特殊的旅游农业。

2.水资源开发对策

贵州处于湿润气候区,水资源丰富,达1035亿m3,有深层地下水储量181亿m3,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水资源58.5万m3,人均2760 m3(2000),比同期全国人均水资源2200 m3多560 m3。主要问题是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多雨,冬春少雨,常形成春旱秋旱。工程蓄水量低,农用的蓄水、引水、提水总量达77.49亿m3,水资源利用率为8.3%,处于全国末位,全国的平均利用率为20%,有效灌溉面积2003年达到1024.07万亩。增加工程蓄水量仍是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问题。在提高水能开发的同时,积极兴建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小型、微型水塘库、水池、水窖的积水功能,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发展旱地节水灌溉农业,改善稻田排灌系统和灌溉方法,节约稻田灌溉用水。

3.气候资源开发对策:

A.充分利用贵州亚热带气候资源,农田发展多熟种植,普及一年二熟制,发展稻菜、菜、麦/玉米/甘薯、马铃薯/玉米/甘薯、冬菜/玉米/秋菜为代表的一年三熟制,大力发展冬季农业,尤其是冬季蔬菜,扩大马铃薯种植。在石漠化治理上,要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的特点,以封山育林为主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

    B.充分利用贵州南亚热带气候资源的冬季天然温室的作用,发展早熟蔬菜、冬果蔬,发展南亚热带优质特色水果,如从江、榕江、黎平的碰柑、沙甜柚、夏橙,罗甸、册亨、望谟、兴义、贞丰、晴隆的黄果、香蕉。

    C.充分利用贵州夏凉气候,又称天然凉棚,在海拔1200—2200m地带,年平均气温9.3—14.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17.5—22.5℃夏秋气温较凉爽的地区,进行反季节种植,冬菜夏种,种植白菜、萝卜、青花菜、白花菜、芹菜、菠菜、莴苣、莲花白、反季节蚕豆、豌豆、秋莴笋、延迟栽培甜椒、番茄、菜豆、黄瓜等。供应华南台风和酷热季节的蔬菜淡季,延长贵州本地市场这些种类蔬菜的上市期,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全省夏秋反季节蔬菜已发展到100万亩以上。

D.充分利用贵州西北部以威宁为主的温带气候,发展苹果、梨、马铃薯、燕麦、荞麦、放牧猪,形成贵州高寒地区特色的特殊果业、保健食品业和优质的放牧猪肉,为威宁火腿的重要原料。

E.充分利用贵州是全国的低日照区的特点,是茶叶品质优良区域,发展喜低日照的茶叶生产,打出高山云雾茶的品牌,发展阴生花卉,如兰花、马蹄莲等。

4.生物资源开发策略:

A.以增加林草资源总量,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

B.以开发贵州中草药资源为重点,发掘苗医苗药和民间有奇效的验方,包括苗医验方作为重大的科研攻关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才真正使贵州中药制药企业在全国中药占得一席之地,如云南的白药和由此带来的连锁效益是很大。所以建议贵州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是GAP,二是GMP,三是中成药组方。只有第三项抓上去了,第一二项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C.野味开发。在人从喜欢天然,喜好回归大自然的时代,野生植物是人们喜好和向往的。野菜、野菌、野果、野花有许多具有开发价值,如蕨菜,贵州的面宽良大,薇菜经济价值高,贵州人喜欢吃的折二根已经在大面积栽培,在餐饮市场上野菜不下20种,野生菌更是受人喜欢,一些餐馆以专经营野生菌为特点。刺梨是贵州很具特色的野生水果,值得进一步开发,近年小叶苦丁茶的成功开发,青山绿水的名声传播全国。野生植物开发利用是一个“锁在深闺人未识”的宝库,现在开发的种类很少,有待人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深入发掘。

5.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旅游资源包括城市和农村两大块,贵州城市旅游在全国排不上队,而贵州农村或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也很有一些特色,如贵州是全国喀斯特面积最大,比重最高喀斯特区,是中国喀斯特的心脏,喀斯特峰、石笋、石牙形态万千,贵州喀斯特锥状体、溶洞、暗河、瀑布、地缝、天坑的可视性很强,有山皆绿,有水皆青和气候宜人的自然环境,成为我国南方夏季热区居民避暑的圣地,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歌舞和民风民俗,构成了贵州乡村旅游丰厚的基础,加上贵州的名山、名水、名瀑、名洞、名湖、名海、名自然保护区、名城、名寺、名人故居、古人类遗址和古生物化石等构成贵州公园省的看点,吸引国内外旅游者来贵州旅游,地处乡村的广大农民,在发展贵州乡村生态旅游的进程中,将会受益,不少的村已成为专业旅游村。

三、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选择。

贵州省的国民经济在全国处于后列,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26位,第一产业产值居22位,第二产业居27位,第三产业产值居全国26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末位,粮食总产量居18位,油菜居12位,肉类总产量居19位,水稻产量居23位,煤和化肥产量居全国第10位,工业销售收入居27位,进出口额居28位,仅6.9亿美元,云南居第8位,四川居14位,重庆居18位,广西居第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末位即第3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居第30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定位,一定要立足于自身的基础,脚踏实地搞发展,不能提虚劲,选择贵州比较有基础,比较有利的领域作为切入点,以满足省内需要为基础,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为辅,进行综合考虑。

1.以粮食生产为基础。贵州在全国粮食布局上不是商品粮食省而是缺粮省,贵州粮食生产从20世纪80年代600—757亿公斤,1996年跨过100亿公斤大关,1998年跨过110亿公斤大关,2000年达到1161.3万吨,2003年为1104.3万吨,粮食生产不足本省消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贵州省农业厅。贵州农业结构调整规划组的计算,全省年外调入粮食60万吨以上,主要缺稻米43.5万吨,小麦28.5万吨,年粮食产销全省净缺口25万吨。年平均人均消费粮食329kg。取整数为330kg。2003年贵州人口已经达到3869.66万,比1978年的2686.4万净增加1183.26人,25年平均每年净增人口47.33万人,平均年递增率为14.59‰。如按每年平均增加40万人计算,2010年贵州将达到4149.66万,人口递增率为9.9‰。假设人均粮食消费量不提高,而且这个假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均消费粮食不可能维持在现有水平上不动而生活质量会提高。就以不科学的假定人均消费粮食长期保持在330kg水平。贵州年需粮食总量2010为1369万吨,2020年达到1501.38万吨,2050年将达到1798.38万吨。假定贵州粮食生产维持在1100万吨水平,2010年粮食缺口为269万吨,2020年扩大为401.38万吨,2050年扩大到698.38万吨,把这个重负完全交中央来解决。或全在国内粮食市场上求得解决是不可行的。首先以中国粮食进出口量来分析,1991—2001年间,出口粮食较多 的年份在1300万吨以上,最高年为1993年的1535万吨。出口少的年份有6年,在900万吨以下,最少的1996年为144万吨,一般年份进口额在700万吨左右。以2020年的贵州粮食缺口401.38万吨,占了中国粮食出口较多年份1300吨的30.8%,占了出口较少年份900万吨的45.0%,占了进口较多年份1700万吨23.6%,占进口较低年份700万吨的57.34%。因此,贵州从战略上忽视粮食是不可取的,要把成百亿吨的粮食运往交通不便的乡镇,再运进千家万户,在经济上也是不划算的。假设以粮基本自给为自给率达到90%,贵州在2010年粮食产量应达到1232.1万吨(省“十五”规划为1220万吨),2020年年应达到1351.24万吨,2050年应达到1618.5万吨。如能把计划生育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如将人口控制在4000万人以下,中期的粮食缺口压力就大大缓解。

据统计口径贵州保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4600万亩以上,确保稻田面积不减少,稳定在统计面积1120万亩,玉米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薯类1100万亩以上,小麦680万亩以上,豆类300万亩,其他作物200万亩。促进粮食总产量增加的唯一出路是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按播种面积计算,2010年平均粮食亩产应达到267.85kg。2020年应达到293.75kg,2050年应达到351.85kg。

2.以畜牧业为发展重点,逐步培育成主导产业。选择畜牧业作为发展重点,是因为在农林牧渔业结构中,除种植业外,只有畜牧业的比重较大,林业和渔业在贵州不具备作主导产业的条件,因为贵州不是重点林区、渔区,全国可以说找不出一个省是以林业、渔业为主导产业的。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发展,由于受耕地面积的限制,作物生长受气候、土壤肥力的限制有气候异常的影响,不可能快速增长,仅管目前占的比重大,只能作为基础产业。畜牧业以室内饲养为主,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小,易为人工控制繁殖、生长快,只要饲料充足,市场需要,可以快速发展,不像粮食那样,一年只能增产2—3%,畜牧业中的养猪、养禽,可以购进饲料、销售生猪、活禽、蛋业等可以大进大出开放式经营,可以快速发展。纵观世界先进国家畜牧业产值一般都超过种植业产值,有高达70—80%。因此,做大做强畜牧业,使其在10年或更多的时间超过种植业产值,是目前的唯一选择。所以省政府决定把贵州建成生态畜牧业大省的决定是正确的。畜牧业是农业链中的第二个环节,前面联种植业,后面联畜产品加工业,联市场,可起到抓中间带两头的作用,它一方面带动种植业发展饲料粮生产,发展青饲料料生产,发展草业生产,改良牧草地。畜牧业发展,扩大了有机肥的来源,可以带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畜牧业可能促进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运销业、生化制药业的发展。畜牧业是农业生产规模化最适宜经营的产业;畜禽饲养为集中饲养,便于改进技术设备,实现规范化、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它比种植业容易产业化,其增值比种植业快,消耗土地、水资源比种植业小,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适合我省耕地资源人均占有数量少的条件下作出这样的选择,而不能像吉林、黑龙江那样把商品粮作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比重最大的,对经济总量贡献最大的产业,逐步把畜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一定要使其对农林牧渔经济总量贡献超过种植业居第一位。2000年畜牧业产值是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7.5%,种植业占66.2%,2010年使畜牧业产值上升到38%,2020年达到50%,超过种植业的比重,2050年达到65%。

我省畜牧业发展方向为稳定发展生猪生产,逐步提高草食动物中的牛、羊、兔的比重,加快发展养禽业,积极推进奶业发展。

①.养猪现排在畜牧业首位,今后仍然应排在首位。全省生猪饲养量2000年为存栏1687万头,出栏1168万头。2002年猪肉产量115.21万吨,占肉类总产量(138.64万能吨)的83%。养猪是农民传统经营的项目,便于户户饲养,带动农民致富面广,致富能力强。以户养为基础,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大户(5~10头),生猪饲养专业户(50~100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现代规模养猪场。在草地广阔的地区,如威宁可适当发展牧猪。在品种上发展瘦肉型的三元杂交猪,尤其是重点推广外三元杂交猪,从江、榕江、雷山等加快作大香猪产业化工程。

②.草食动物。据贵州草地资源调查,有天然牧草地6430万亩,还有500万亩田地坎草和3000多万亩林下草地可供利用,有1100万吨作物秸秆,有300~500万亩冬种绿肥,经测算可养家畜1200万个牛单位。2000年全省存栏658万头,其中黄牛430万头列全国各省的第7位。出栏51.35万头,出栏率7.8%,牛肉产量6.99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5.6%。预计2010年存栏849.88万头,出栏146万头,出栏率17.6%,产肉24.20万吨。2020年达到1040万头,出栏218万头,出栏率20%,产肉35.97万吨。现在役牛为主,逐步提高肉牛的比例,提高肉牛饲养的科技含量,使牛活重在1000㎏以上。羊和兔适当发展,提倡羊舍养,减少对灌木林的破坏。

③.家禽。根据市场情况,加快适度发展,重点发展林下、果园下生态放牧养鸡,积极发展大棚养鸡,有条件时发展机械化工厂化养鸡,鸭、鹅适度发展。

④.奶。 以牛奶为主,以省城、地州市县城郊为主,向县城扩散。中国科学院学部“三农问题”咨询组,提出“中国发展奶水牛业的建议”,联合国粮食组织认为,水牛是最具有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家畜,水牛奶营养价值高,饲料转化率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水牛奶是广大农民“水牛”资产盘活的主要途径,奶水牛适应南方湿热环境能力强、抗病、耐粗饲,易管理、成本低、效益高。广西水牛研究所已取得成熟的技术成果可供推广。奶山羊也是易饲养,产奶量高,奶的蛋白质球较小,易于消化。奶水牛与奶山羊适于农户分散饲养,关键要成片发展,要有鲜奶收购加工企业为龙头,才能带动起来。

表8-2   贵州畜产品占全国的比重     %

年别

肉类总产量

猪肉

牛肉

羊肉

1978

1985

1991

2002

2.15

2.62

2.60

2.10

2.18

2.86

2.51

2.66

1.90

1.71

1.90

1.53

1.30

0.84

1.45

1.42

 

值得注意的是,贵州举生态畜牧业大省的口号是很好的口号,与我省在全国畜牧业的地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2003年全国人均肉类占有量55㎏,贵州40.3㎏。2002年全国40.8㎏,贵州33.7㎏。相邻的四川57.7㎏,云南50.8㎏,重庆43.3㎏,湖南63.6㎏,西藏自治区65㎏,从西南地区比,我省能否建成畜牧业大省,从贵州畜产品占全国的比重,1985年以前有上升趋势,1985年以后,是下降趋势。说明贵州与全国的差距正在拉大。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在发展畜牧业的对策上是否有失误,如策略没有失误,在措施上是否有失误。我们应该面对现实,重新认识建成生态畜牧业应该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3.发展四大支柱产业。也是贵州四大特色农业,包括烤烟、油菜、蔬菜、中药材。

①.烤烟已经是贵州的经济支柱,要计划种植,提高质量,确保我省烟草产业的产品换代升级的需要,提高我省烟草行业在全国的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目前我省烤烟出口居全国第二位,按照省委省政府建立“优质烤烟基地省”的要求,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计划种植主攻单产和质量,调整生产布局,向优质烟区集中。

②.油菜  是贵州主要的油料作物,在季节上和土壤肥力上对水稻、玉米的产量影响较小,是最佳的夏收作物,种植面在600~800万亩之间,2003年播种面积677 .1万亩,居全国第四位,总产量居全国第五位。贵州油菜亩产94 .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 .9㎏。主要是贵州油菜栽培技术在西南部地区较粗放。贵州是双低油菜油研系列等的育成省,双低油菜品质好、产量高,一般大田生产亩产150~160㎏,高产可达300~350㎏。我国是油料进口大国,贵州应尽量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改造油菜加工工艺,提高双低油菜的品牌效应,使北方市场易于接受,减少国家的植物油进口压力,这也可以称为进口替代产业。

③.蔬菜  贵州蔬菜具有立体差异大,气候类型多,适于发展各种类型的反季节蔬菜。低热地区有天然温室的作用,宜发展反季节种植夏果蔬,如番茄、茄子、黄瓜、四季豆。1400m以上的气候凉爽地区,有夏季天然凉棚之称,可反季节种植冬季蔬菜,如白菜、莲花白、西兰花、莴笋、马铃薯、大蒜、大头菜也很适宜。800~1400 m宜种正季菜,也宜种延迟蔬菜。2000年全省蔬菜种植533 .1万亩,其中正季蔬菜394 .5万亩,反季节蔬菜138 .6万亩,分别占74%和26%。贵州蔬菜具有清洁生产优势,名特优蔬菜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冬季稻田种菜,玉米地种菜,成为利用冬闲田,开发冬季农业的作物,发展的空间大,实行菜—稻—菜一年三熟,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又能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蔬菜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仅次于种粮,养猪的第三大选择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蔬菜生产分散,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市场销售渠道狭窄,出口蔬菜还未成气候。宜通过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建成面向大中城市专业蔬菜基地,各特优蔬菜基地,喜凉蔬菜夏季反季节蔬菜基地,喜温蔬菜秋冬春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面向广、深、澳和出口的外向型蔬菜基地,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为外向型蔬菜取得入场券奠定基础。

④.中药材  贵州中国云贵道地药材的主产地,2002年全国中药材面积1248.2千公顷,贵州23.04千公顷,甘肃139.6千公顷,陕西123.0千公顷,四川87.2千公顷,湖北124.1千公顷,河南149.2千公顷,湖南80.8千公顷,安徽76.8千公顷,云南22.7千公顷。贵州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在全国的地位比较低,与云南接近。贵州中药材有4290种仅低于云南和四川,居全国第三位,但两省的面积大于贵州,按每平方公里计,则贵州中药材种类分布高居第一,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国家重要中药品种中,贵州有326种,占89.8%。全省药用资源蕴藏量约6500万吨,有名贵药材上百种,一级常用药上千种,又有民族药上千种(如重楼、地苦胆、八爪金龙等)。中药制药产业83家,2002年实现中成药产值37亿元带动了原料药的需求量增大。2003年全省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107万亩,种植天麻、杜仲、石斛、太子参、金银花等79个品种。贵州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2001年被国家定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贵州人民政府把中药材作为培育的新兴支柱产业。计划到2007年中药材发展到180万吨,重点发展天麻、杜仲、何首乌、丰夏、石斛、头花蓼、艾纳香、黄柏、太子参、吴茱萸、金银花、山慈姑、喜树14种,形成50亿元的产值。以后根据市场需要进一步扩大种植。

4 .发展特色农业群。特色农业就是有贵州特色的农业,提到某种产品,人们就会想到它是贵州的。贵州某些农产品在全国具有产品质量优势,或在全国其他地方出产较少而贵州产出较多的,或是因加工品出名而带动起来的原料生产。它的生产规模一般较小,往往在省内也极富地方性,不像种粮、种菜和养猪养牛那样每户都能经营,而形成具有小范围内区域特色的特色农业。

①.加工产品出名带动的原料生产农业

A.辣椒  贵州辣椒加工制成品主要有油辣椒、发酵辣椒和辣椒风味食品等产品,辣椒油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销往全国主要城市,并出口美国、德国、日本和港澳地区,辣椒碱和辣红素深加工已经起步,带动辣椒种植业的发展。2002年全省辣椒种植面积188万亩。辣椒产量114.7万吨,产值17.1亿元,其中干制品辣椒160万亩,产鲜椒75.9万吨,折干椒17.3万吨,产值11.7亿元。加工用鲜椒10万亩,产量10.6吨,产值2.1亿元,鲜食品种(菜椒)18万亩,产量28.2万吨,产值4.25亿元,全省有近70家辣椒加工企业,辣椒制品产值5亿元。干辣椒代表品种有遵义、绥阳、湄潭一带的朝天椒,独山的皱椒,大方线椒、鸡爪椒、沿河思南的一族椒,花溪、平坝的牛角型平板椒。遵义、绥阳的朝天椒色质好,农业部蔬菜品质检测监督测试中心(重庆)检测,水分含量、灰分、粗纤维远低于国标准,辣椒素1.3-1.8%,脂肪14.01-15.03%,远高于国际标准(0.8%和12%)的要求,未有农药残留超标。目前全国辣椒产销基本平衡,产品主要是质量与市场竞争,关键在于将辣椒占产建成产业化的生产基地,以干制辣椒为主,2010年建立220万亩干制辣椒生产基地,年产干制椒33万吨以上。

B. 酒用高梁  贵州是名酒之乡、国酒之乡。茅台、习酒、董酒、青酒、鸭溪窖酒、小糊涂仙等品牌众多,1998年饮料酒产量达到48万吨。2001年白酒产量12.11万吨,按每生产1公斤白酒需要原料粮2公斤计,年需要原料粮24.22万吨。酒高梁生产是振兴贵州酒业的基础,尤其是国酒茅台,申请注册为有机食品,则茅台酒就必须用有机高梁作原料,生产的酒才是有机酒。2003年全省高梁种植30.15万亩,总产量17.7万吨,平均亩产109.46㎏。全国平均为246.4㎏,贵州高梁大部分从外省购入。仁怀是国酒之乡,有机高梁生产的任务是仁怀及临近县习水、遵义县等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以茅台酒年产万吨计,每生产1kg茅台酒需原料粮5kg。万吨茅台酒需用有机高粱5万吨。以亩产250kg计,需种植有机高粱20万亩。遵义市规划在仁怀、习水两县建立30万亩的酒用高粱原料生产基地。

C.加工专用马铃薯。1999~2001年,全省种植面积仅次于内蒙古居全国第二位,总产量1999年居全国第一位,2000~2001年居全国第二位,但加工专用马铃薯少,2002年脱毒马铃薯已发展到200多万亩,建立加工型马铃薯产业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国际上马铃薯加工以马铃薯全粉、油炸薯片、油炸薯条、冷冻薯条为主要方向。以培育贵州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把现有炸薯条的企业作大,麦当劳、德克士等快餐在贵州的业务扩展。与国内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建立购售合作关系,建设马铃薯全粉加工厂、速冻薯条厂,带动加工型马铃薯原料基地建设。省规划在2007年在威宁等26个县实施300万亩优质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加工专用型脱毒种薯生产供应体系建设,形成年产脱毒微型薯2000万粒原原种,按5000粒种一亩,建立4000亩扩繁基地,生产400万公斤原种,建3.2万亩生产一级繁殖基地,生产4800万公斤一级种薯。再扩大到38.4万亩生产57600万公斤二级种薯。按每亩用种125公斤计,可供400万亩大田种植的需要。

②.贵州特有资源优势,但加工水平较低的待开发的特色农业。

A.香猪产业。香猪为贵州月亮山区原产的特小型猪种,体小、肉质香嫩、皮薄、骨细、早熟、乳猪无腥味等特点,是制作色、香、味俱全的高质量肉制品的优质原料,并耐粗饲、抗病力强。2002年从江县已有香猪存栏12万头,其中基础母猪2.5万头,从江、剑河两县香猪开发公司已制成2类9个品种,如香猪火腿、腊香猪、烤乳猪、香猪腊肉、美味心肝等,已在广州、深圳、湖南和省内建立了销售网络,并出口美国,仅广东和港澳市场对香猪制品年需求在4000吨以上。可以在月亮山区大力发展,2005年争取存栏100万头,出栏100万头以上。2010年存栏150万头、出栏150万头以上,建成年生产香猪肉卷、腊香猪、复合蛋白肉、浓缩氨基酸营养液、肉骨粉、骨油等香猪制品加工能力9600吨。

B.茶叶产业。贵州是全国低日照中心区,以雨日多、日照时数少,漫射光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的气候,最适宜茶的生长。茶叶品质好、风味佳。贵州现有茶园53万亩。有再开发100万亩以上的潜力。关键是贵州茶叶加工能力弱、名牌少,既少名牌又缺乏批量,要整合贵州茶业的优势,以创名牌、发展优势茶为核心,以作大作强高山云雾茶为主攻方向。同时,贵州的小叶苦丁茶在国内声誉日高,青山绿水以其优美的叶型、叶色和黄绿的汤色,并具有保健功能而引人注目,是高附加值产业,应注意培育。

C.刺梨、猕猴桃产业。刺梨是贵州的野生特产,以其维C含量居水果之冠,猕猴桃野生果资源丰富,引进栽培种,已有较大面积,修文已成为贵州的猕猴桃之乡。刺梨、猕猴桃开发曾形成热潮,开发出了老来福公司的SOD口服液,刺梨汁、刺梨饮料,猕猴桃果汁饮料,猕猴桃酒、刺梨酒等产品。目前热潮已经退去,但贵州刺梨和猕猴桃的资源优势依然存在,是有可能东山再起的产业,值得扶持。

D.魔芋、芭蕉芋产业。贵州魔芋适生范围广、品质优良。芭蕉芋在黔西南州已有一定规模和加工能力,已具备产业化的初型。从资源的角度看,两者在贵州均有优势,关键要在加工和占领市场上有所突破,尤其魔芋的主要市场在日本和东南亚,需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E.芸豆。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的芸豆是传统优势产品,出口量比较大,又是本省人民喜食的品种。

F.贵州特色农业保健食品。包括薏仁米、燕麦、苦荞、天星米、百合等。包括3种加工型的干制辣椒、有机高粱、专用马铃薯和资源待开发型的香猪、茶叶、刺梨与猕猴桃、魔芋与芭蕉芋、芸豆和保健食品等9类。随着贵州农业的发展,今后还会增加更多的特色农业项目。

 

5.振兴林业,作大作强生态经济产业。

全省林区占土地总面积43.25%,林业产值仅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55%(2003)。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的生态屏障,也是农业的生态屏障。其生态功能是造福国家、造福人民,改善、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态效益是公益性质的事业,是国家关注的,是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今后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农民虽然也喜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但他们更关注的是切身的经济利益问题,如榕江县八开、以前未通公路的林区,自然环境很好,但农民很穷,我们到贵州的梵净山、雷公山、宽阔水、茂兰自然保护的中心地带的农民家里去看一看,他们过的什么样的生活,优美的森林环境给他们带来了多少利益,近年发展生态旅游,他们才在经济上开始受益。从贞丰县兴北镇顶罈村发展花椒获得收益,到现在发展到4万亩,使花江峡谷的裸岩得以绿化,每亩产值在1000元以上,农户收入最多的在2万元以上,安龙县德卧镇在石灰岩山区种植金银花,既取得了经济效益,又使裸岩换上了绿妆,又有一定的保持水土的效益,普定县的坪上乡农民在裸露的石灰岩山地上种植冰脆李,已形成连片1万亩的规模,阳春三月,从夜郎湖往北沿公路线是满山的李花,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要把农民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以木本多年生植物为主,形成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的生态经济产业是有可能的。生态经济产业可以包括经济林、干果、水果、茶、竹、木本中草药,香料(如花椒、木姜子、八角等)、木本饲料(如饲料桑、木豆、 紫穗槐)观赏林木、草坪、花卉和生态等旅游业、林产业加工业等。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选准一个发展项目,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说这是贵州省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具有较大经济潜力的一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