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柱独立基础顶部钢筋:中国将成全球战略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9:02:12
中国将要成为全球的战略中心,包括研发。跨国企业在中国经历三个阶段,早期是市场中心,其次是研发中心,再次就是战略中心,从研发、人才、市场、投资到制造,都汇集在中国。

中国将成全球战略中心

作者:本刊记者陈统奎 发自北京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11-08-29  浏览:2463 显示全文     在企业家中,张亚勤是科学家;在科学家中,张亚勤是企业家。他将一个不到10人的微软研究院,发展成为拥有3000个聪明头脑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被比尔?盖茨称为“微软的宝贝”。
  新版张亚勤传记中,这样介绍他的传奇人生:3岁识字,5岁读书,9岁小学毕业,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1978年入学的全国最年轻的大学生,23岁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31岁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33岁回国跟李开复一起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34岁执掌微软亚洲研究院,38岁晋升微软全球副总裁……
  4月份在博鳌亚洲论坛美国前财长保尔森举办的环保主题招待酒会上,记者为张亚勤与姚明拍合影,作为“回报”,最近他在北京微软新办公大楼的办公室接受了本刊专访。尽管微软新大楼耗费20多亿人民币,但位居微软全球副总裁的张亚勤,办公室却躲在一个小角落里,并不大气,也不奢华,简约明快。其中办公间与会客间的隔板是一张被视为微软办公室文化符号的“白板”,上面涂涂写写。张亚勤很有亲和力,专访过程就像喝茶聊天一样平平常常,但平常话语里尽显智慧。张亚勤看上去平和,却是一个很有内涵和想法的人。李开复用“天才”来形容他。
  中国头脑,世界思维,张亚勤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价值。
  
  微博推动社会进步
  《南风窗》:这两年消费者感受最深的是社交网络的崛起,今年3月份我去法国采访,了解到法国政府机关都在用社交网络和公众对话,发布信息,为什么社交网络这么快就变成主流了?
  张亚勤:人和人之间有一个6度分离的理论,就是说任何两个人中间最多通过5个人就能建立联系,这是社交网络的技术或者理论的一个基础。现在通过微博名人,甚至可以变成3度空间,比如某人有上百万的粉丝,通过这个人一下子就可以联系到别人。在传统互联网里其实并没有达到N平方的效应,但有了社交网络之后,能以最短的路径和最快的速度,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社交网络通过人性化的直接沟通方式,把不同爱好的人联系在一起。以前看报纸编辑帮你选择信息,现在等于是你选择可信的人和信息。
  《南风窗》:今年阿拉善生态奖有3个获奖者都与微博有关,一个是南京人保护梧桐行动,一个是番禺人反对垃圾焚烧行动,一个是北京夫妇拍摄北京的“蓝天日记”,都是微博的力量。
   张亚勤:互联网越来越像是映射真实世界的镜子,社交网络把这个镜子放得更大了,让大家都看得很清楚,这增加了信息透明度。
  任何社会都不是完美的,都会有一些不公正的地方,有一些丑恶面在社交网络曝光,对社会的稳定是有好处的。由于大家通过微博有这样的监督行为,对贪官也好,对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也好,都是一种制约。
  当然微博里面也有一些虚假的信息,但是我觉得正面的东西比负面的东西大得多,而且网民也越来越理性,知道哪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哪些东西是不好的。比如我已经学会了看东西之后,不会马上转发,因为转发的时候我是有责任的。
  《南风窗》:以您的经验,哪些微博容易被转发和评论?
  张亚勤:在微博上面写东西,一方面必须有责任,另外一方面必须是真心的。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真,要及时。所有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他一方面有乐观的情绪,也有一些不满的情绪,对于同样一件事情,不满的人往往爱发言。往往会有这么一种倾向,揭露社会不公平的会越来越多,这是一种社会心理。
  但微博和一般论坛比较,微博上大家讲话比较负责,一方面很多人对你有兴趣,另一方面很多是实名的,很少玩假的,而且像微博、人人网、QQ等本身是一种有黏性的东西,比起早一轮的公开博客有更多的黏性和成熟性,而且现在的网民也更成熟了一些。
  
  走向全球战略中心
  《南风窗》:今年采访制造业者,特别是希望做品牌的这些人,特别头疼“山寨”,非常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微软在中国更有切身体会。您怎么看待“山寨现象”?
  张亚勤:我把“山寨”定义成为不尊重知识产权,没有创新,没有专利,完全模仿别人的设计,没有质量保证,这绝对是不可取的。如果模仿的同时也有自己的一些创新,真正是用户的需求,而且吻合市场,是可以的。“山寨”让我们整个社会的品质变得低下,让大家用更多低品质的东西,让大家变得比较懒惰,大家都不想去创新了,拷贝一下就行了。
  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可能让它持续,没有一个机制让其继续下去。中国的“山寨”手机那么多,一下子起来了,一下子下去,没有哪一个手机是一直在的,因为他们都是违法的。而且中国大陆有品牌的手机,也由于创新的成分太少而没有办法持续。
  《南风窗》:像诺基亚这样的全球手机巨头现在都头疼了?
  张亚勤:不仅仅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西门子都在市场中失去主流地位了,三星和诺基亚还算是不错的。创业多是好事,但光创业而不创新是不行的。创新分为两种,一种思路是创新必须创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硅谷的那些Start-up公司),另外一种思路其实在大组织的内部也可以进行创新。
  我们知道,创新有多个维度,既有科学技术的创新,也有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制度与文化、社会与环境的创新。在IT行业来看,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比如互联网,过去的10年我们80%是模仿人家,20%是创新,现在仍然很多都是靠模仿的,比如视频网站和团购网站,这些东西都没有核心的技术,最后都同质化了。
  中国需要更多的专利技术和真正有实用性的技术用于市场,但现在还很少,这也是一个阶段性问题。人都是被逼出来的,创业也是被逼出来的,特别是技术创新。如果有公司能够做到只要是产品,就可以卖出去,自然也就不需要进行技术创新了。比如过去国企就是如此。
  创新靠压力,靠动力,国企有资源却没有动力,而小企业可能没有这个条件。但是中国发展到现在,民营企业起来了,国有企业变得越来越市场化,市场竞争越来越强,它一定会做技术创新的。
  现在一大批人跑到硅谷,研究硅谷已经做成的,然后在中国模仿,比如近几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移动互联网热、社交网络热、微博轻博热,大都如此。但这个模式终究还是不能长久持续的,还是需要有真正的创新。中国人这么聪明,那么多人都可以做一点贡献,其实在ARD的研发人员构成上就能够看出来,80%、90%都是国内的工程师和研究员,都是很有创意的,你只要给他一个条件,给他一个提示,他都可以创新的。
  《南风窗》:10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经济学教授说中国不保护知识产权,因为我在这个阶段还需要模仿别人。现在10年过去了,我还要继续抄袭别人吗?
  张亚勤: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候抄一抄,包括没有经过完全的允许而用一用,过去就过去了。但现在你要想一想,首先是全球化,人家到你这儿卖,你也要到外面去卖,你要到国际市场上用国际的规则从事商业活动,这个时候你就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如果中国想成为创新型的社会,国内自己也要保护啊,比如我们两个都是国内的公司,我们两个相互竞争,我们两个互相抄来抄去都不保护,谁要去创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