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链式输送机设计:《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净明山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7:44:09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净明山人《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净明山人  今天我们讲永嘉大师《证道歌》,《证道歌》就是证道的人从内心流出的智慧,他对道的真实体现的证境的一种表现。那么,什么叫证道呢?就是说他的心灵世界和宇宙的道完全相应,就是证道,解和行一致了就叫证道。而证道的真实的状态,他本来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言说的。这个歌词,是一种流露,是道人对后人的一种方便显示,其实这么多的话在他的内心里面是没有的,所以说这是对后人接引的方便,才作这么一种表达、一种描述的。下面我们讲文字。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这个“君不见”的“君”字就是代表着佛性、代表着道的根本、代表着每个人当下的觉性,能够听、能够说的,当然这个时候,能够听、能够说的,它是不带妄想、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它是很清净。在这个清净本来的状态,无所见、无能见。因为这个地方见不到,没有相貌、没有东西、没有名言、概念、什么都没有,但是他能够知、能够说、能够做。 这个“君不见”这三个字就是悟道证道人的根本。如果有一个东西可以修、有一个境界可以得、有一个相貌可能见,有颜色、有方位、有功能、有什么,这就是外道。比如说,有一个定、一个境界、深和浅、内和外、功夫的高和低、或者光明的大和小,可以去比量的话,这不是道。 因为道的真实的体性就是无相的光明、就是灵妙无相的光明,这是我们宇宙人生里面最奥密的地方,达摩西来就是传这个,它不是言教、不是修证、不是境界、不是神通、不是有相的光明。但是这个灵妙的体性,它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教中所讲的根本也是它,但是它用语言来描述,而宗下以直指而显。所有的修行人的修证也是以它为本,但是他不知道他本来具足、不知道他这个“本”的本来相貌是怎么样,所以他要除妄、除妄来求真,他要用这个心去进入一种状态、一种定,然后他想获得什么。 但是因为在凡夫、在外道的心灵里面他要追求。追求什么?追求一个解脱、追求菩萨的位子、追求佛一样的境界,那么在佛教里面就形成了“三乘次第”了,有很多的修行方法。他要追求一个道果、追求一个境界,但是他不知道,这个道果、这个本性在所有的修行功能的根本处,就在这个地方、就在我们的灵妙觉性当中。这个灵妙觉性,它无始以来都是一样的,它是从来没有变化过,但是众生被无明覆盖;外道被他的知见覆盖;罗汉被他的空性覆盖;菩萨被他的菩提心、着相修行、或者说度化众生的慈悲心覆盖,没有完全找到那个空灵的本性,找不到。 所以达摩西来,它是言教之外,它不立文字,要直指人心,让你见到这个灵妙的觉性,它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的、赤裸裸的体性。在西藏来讲就是“明体”,在我们来讲就是觉性、就是觉性菩提心,它是本具的,而这个“君”是万物之君、是万物之体,它是不可见的、不可知的、不相对性的,它就在当下,你能够说、能够做的就是它,但是你却找不到它、你无法描述它、无法把握它。但是它就在这个地方,从生至死、从凡夫到佛,都是这个东西在作用。 因为六道的轮廻众生,他迷妄之后,成为灵魂或者神识;罗汉偏在空上,这个灵知的妙性,落于空性而不能显现作用;菩萨虽然有作用,他在空有两边动荡、变化、分别、取舍,他不能究竟。而这个觉性的体性它是没有生灭、没有内外、没有来去、没有空有两边、没有作为和不作为,它是自然的、法尔的、本来的。它就是这样,它能显现万物,但是它不是万物之源,万物不是作为它的源头来显现,但是它是显现万物的根本。 我们人类就是因为有了这个佛性、觉性,所以说,他能够一直显现变化,无穷无尽的未来都是它的作用。那么,这个就是《证道歌》永嘉大师证道最根本的地方,他就亲证了这个佛性。所以说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绝学”,就是说,他没有相对事物的那种对立的学习、求知、求学、求一个外在的境界,在这里面已经没有了。“绝学”,就是停止了所有外在的东西的追求和有所得。为什么?它是本具的,在觉性当中具有一切。但是,具有一切不等于说已经拥有了一切,因为它在无尽的时空当中永远在作用、永远在流布着。明天的事情,今天不等于说是具足了,但在原理上、在性上是具足的,但是明天要在明天的时候显现,当然也可以显现明天的境界,但是不等于说已经显现了明天的作用。一本书你没有看过,但是一般对求知的人来讲,他说我要了解它、我要学通它的内容。但对悟道的人来讲,他不是学外在的东西,我要显现它、显现这部书的内容,而这本书的内容是本性所有的,只是我以前没有显现过它,现在我显现它了,就起了它的作用,那么在这种显现情形之下,他不是有所得、有所学的,他不是学东西、积累的,他不是积累了这个文化、知识、经验,他不是积累的,他是显现的,他是活泼体现的一种道。 所以,为什么说‘道无所不在’。因为山河大地、我们人类的文化,一切都是这个我们的灵知觉性显现的,灵知觉性显现了一切,那么一切不就是道么?一切都是道。当然显现的范围、显现的因缘有不同,所以说‘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有差别,不是一致的,不是统一的。他在不同的因缘、不同的众生界,他显现的不同。譬如说,文殊菩萨显现大智、普贤菩萨显现大行、地藏菩萨显现大愿、观音菩萨显现大悲,那么这四位大士,他显现的都不一样,他们在显现的这个作用当中是不能求同,在这个觉性的体上是不能求异,是无异的。 这个“绝学”就是说,你的心灵里面是圆满具足的,不是向外有所学。也就是说,在这以外没有另外的东西要你去关心、要你去学习,而是不断地显现。“无为”就是说,你虽然说话、做事、运作于你的事业,但在觉性体上是没有作为的,它是不作为。为什么?任何时候的作为在它的上面没有增加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没有善、没有恶、没有是非、没有男女、没有高低、没有好坏。在这个觉性的体上,绝对是没有的。因为在这个体上没有任何的染污、任何的增加、任何的变化,所以说它是无为的,它没有作为。而我们一般来讲的作为,只是从那个作用的层面、从那个相的层面、从它体性的层面来说的,这个在佛教里面讲叫妙用、道人的妙用。妙用是没有痕迹的,妙用是随时随地变化的,它是称为机缘。机缘的变化,它没有实在性。为什么?一时、一地、一刹那一刹那都在变化,过而不留,它是无法留在这个法界当中的,无法留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的名言概念、一切的感觉、一切的存在,它是始终在无常地变化,也可以讲始终是空的,因为它没有主体,没有一个永恒的主宰者,这是因为在无为的觉性上能够无所不为的显现,那么在道性来讲,得到了统一。 所以说,这个无为就是它的体性,它等于是摩尼的宝珠,它是空的,它有清净的光、净相。但是如果外面的光照过它的时候,它会呈现颜色、光色,这光色里面可能有很多的变化,但是对它的体性来讲,始终不变,它没有作为,它没有有意地我要造什么颜色、我是什么东西,它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没有这么一个执着,它没有。但是它能够显现,是活的、活泼泼地显现。所以说,能够体悟到“绝学无为”的这个觉性本体的人,他是一个“闲道人”,他没有修、没有证、没有作为什么。虽然他在世上、在别人看来还要工作、还要生活、很多事,但他的这个觉性是闲的。 所以,赵州和尚就讲了这么一句话,有人问他,我悟道以后怎么保护?他说你只要守着闲闲的就可以了,你没有事了。守着闲闲的,你没有什么修证,你就守着你清净的本来,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不要落在有为上:去努力达成一个境界、努力去用一种功夫、要做到什么什么样的程度。比如说,有的人说:我要做到不睡觉、我做到不吃饭、我打坐能够坐到2小时、4小时。这个就是落作为,就和道性违背。 “闲道人”就是在这些地方不作为,让它自然,坐半小时和坐一个小时没区别、打坐和不打坐没有区别、睡觉和不睡觉没有区别、忙和闲没有区别,在你的觉性的体上对整个的事物、整个的人生的生活发展的历程都不作为,让它随缘。在达摩祖师来讲就是说任运,就是说二六时中行,有一个“行”就是随着你的命运而行。你不要求得一定的成果、一定的一种生活状态、一定的要什么时候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或者什么时候退休、或什么什么一定要出家或在家、一定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修、怕红尘的烦恼,等等。这一切你都不能有作为,你要做一个闲道人,就是说,怎么样就怎么样,随其自然,那么你的心灵世界已经和道相应了、已经是真正的修行了,而自然会表现出来。外在的念咒、打坐、气脉,这一切一切只是他的表现,但是他的表现就随他表现吧,因缘不同,他的表现都不一样,自然会表现出来。如果你真的和觉性相应,因为它是宇宙当中最纯净、最灵妙的能量,可以这么讲,是一种灵能、最纯净的灵能。当它显现的时候,一切万物随之而变化,身体在变化,环境、一切因缘在变化,甚至和你相应的人、接触你的人,他都在变化,他的业障在减轻、智慧在开朗,都在变化。因为这是觉性的宇宙,这就是佛。等于说你和佛在一起,你就在佛当中,你是以佛来体现的,那么,怎么不能改变呢?一切一切都在这样的不可思议的变化当中。但是你没有作为,你没有说:我度众生了、我帮了你了、我加持你了。没有这个作为,他是闲道人,什么都没有做。 “不除妄想不求真”,所以没有妄想可以除、也没有一个真可以求,这两个是一个概念,妄和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人都是建立相对的概念,对道人来讲,世上没有一个东西是虚妄的、也没有一个东西是真实的,他没有这两个东西存在。他无可说、不可说的,没有什么一定要给它定义和一定的一种说法,他没有。因为没有妄、没有真的话,那么就是全体,法界没有对立面的时候,法界就是一个整体、就是一合相。当世界分出二边的时候,世界的差别相就出来了、相对的境界矛盾就出来了;当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还有什么可以矛盾呢?真和妄是一体了,男和女、是和非、好和坏,如果都没有对立面的话,不就是一个整体的世界么?非常完整、非常的完整。那么你就没有矛盾的地方、没有执着的地方、没有对立的地方,就超然于万物之外、又显现于万物之中,圆融无碍。 “无明实性即佛性”,无明的实性,众生都是怕,无明实性啊。无明是一种对于缘起、对于本性的不明了,没有智慧,就形成了无明,把一切一切事物当作实有、把自我的感觉当作实有,然后沉湎其中,在这里面起颠倒、生是非、执着、烦恼,等等一切都是无明。而无明的实性,而众生执着为实有,就是叫实性、实在性、主宰性,或者主体意识,我是我,你是你、世界是世界,一个个都是存在的,这就是无明实性。但是我们说无明实性就是佛性,不要在这些以外来求一个佛性,明白道的人,知道一切众生都是道、都是佛,都在佛性当中,不要分开来,这是无明,这是佛性。但是悟道的人知道,你执着了,你执着了我、执着了境界,你的烦恼是这样来的,但是悟道的他并不是把佛性和你对立起来,他知道你还是佛性的作用、还是佛性的显现,只是你不能了知、你不明白而已。那么他的作用并不是要给你一个境界,他要把你的无明实性的执着、你的分别心、执着念化掉,那么在接触当中,他自然的光明、还有相应的一种语言来把你化掉,化掉一点,你回去就轻松一点、就和佛性相应一点,这就是悟道人的作用,在机缘当中把这些解开、化开,他的佛性就浮现出来了。佛性是本来的,就像污浊的水,污浊的水表面很不清净,但是他的水的本质是清净的,只要把污浊化掉了,它的洁净的一种状态、一种透明相就出来了,所以说无明的实性就是佛性。而 “幻化的空身即是法身”,幻化,法身不是孤立的一个存在,就在幻化的空身当中。我们知道这个身体不是实有的,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就是幻化的,它是四大五蕴显现的,而四大五蕴,如果你没有烦恼的话,它是什么呢?它就是法性,法性显现。所以说这个身体是空身,不是实有之身。因为它有不同物质的种子,佛教讲种子,四大种、六大种,现代人讲就是原子、电子,等等的因素组成的,这在宇宙的能量当中是存在的,它是物质世界是由这些构成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它有没有主体,它是不断地变化、能量和质量的不断变化,这里有很多很多的层面、很多的多维世界的空间、很多的变化的。这是无穷尽的变化,而这个觉性和它不是直接的关系,觉性不在它里面,但它在觉性的里面,它是在觉性的里面起变化,但是它不是觉性生出来的,是觉性显现的,觉性是宇宙里面独立的、无量的大的空间,其实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它是永远存在的一种灵知的妙性,非常清净,宇宙万物是它显现,但是它不是直接的关系,但是从显现的角度来讲,这一切万物又没有离开它,但是它不是万物。 这个觉性如果你迷惑在万物当中了,这是无明的关系、幻化的关系。如果一明白过来,它们不是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层面。而觉性广大无量,能够显现万法。而万法在觉性当中,觉性不在万法当中,不会被它所迷,是这个体悟。所以说幻化的空身就是法身。法身在佛教里面怎么讲呢?就是说法身就是无相的清净的光明,就是灵妙的光明觉性,就是法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来无去的那个清净心,明明朗朗、一念不生的就是法身。而这个法身,你的显现、作用都是它,你的感觉、身体、种种变化都它显现的。所以说,幻化、空身也就是法身,不生两边见,当体就是。好,这个是前提,悟道人的一种体悟、总纲,那么下面再进一步了。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法身觉了无一物”,一明白、觉了就是开悟,就是明白:噢,就是这样。叫觉了。觉,就是明白。了,就是通达、就是了知、明了。“无一物”,没有东西,我的心里面的确没有东西,但是又明明白白,找它找不到,但是我知道。在这个时候是什么?你已经悟到法身了,没有另外一个东西可以给你悟,没有一种相貌、没有一种好象爆炸了、脱落、特殊的境界,不需要。过去达摩西来、很多祖师就是直指,明白了:噢,我的本性非常清净,本来无一物,当下就是,没有分别,就是它。所以“法身觉了无一物”,没有东西。 “本源自性天真佛”,这个就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没有修造,没有外面的师父告诉你得到什么理解、得到什么境界才是佛,不需要一种特殊的体验,它本来就现成的、本来具足的。所以说是“本源自性天真佛”。这一段明白之后,你就有一种体会,下面这句话就是告诉你的体会,什么体会呢? “五蕴浮云空去来”,你知道了这个妄想、烦恼等等境界,它们来来去去和我有什么相干啊,我和它们没有相干,我还是在这里、我还是很清净、很明白。外面声音传过来了,我没有一个心念去听它,我这里很明白;我看到一个东西,我没有心去看它、当作实有,只是我知道,东西出现了。我知道东西出现了,这是什么?这就是开悟的人的境界,开悟人的六根当中显现了事物,但是他的心是空的、心是不动的、心是觉了的、明明白白的,这就是体现出来“五蕴浮云空去来。”为什么讲一个“空”字?与你不相干,你不受迷惑、不受影响,它们的来和去与你无关,但是你知道,这就是第一个体悟。第二个体悟, “三毒水泡虚出没”,三毒就是贪瞋痴,贪瞋痴对世人来讲,它是烦恼的根源、造业的根源。但是对明白人讲,他知道,这个贪瞋痴是了不可得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不是真实。只要你不去分别、不去执著,世界的一切境界、我们一切的作为都不是造业。因为我们的觉性当中没有这种分别、没有这种取舍、没有把它当作烦恼、没有落在这个境界上去,你没有落进去。那么这样一来,等于是水上的泡泡一样,它当下出生、当下灭尽,泡就没有了,它是虚的、不是实有的。尽管有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感觉,也是世界尘劳烦恼带来的。譬如说,有男女、有欲望,我们要吃、要睡,或者说等等的现象,但是你看看自己的心,如果对这些现象、对这些作用的过程当中,你那个明白的心、清净的心还没有变样、还是照样,那么这一切显现都是“虚出没。”它的显现和不显现都和你没有关系,它是虚的。虽然在作用当中你似乎是有,这有不是真有、是一种假有、是一种暂时的假相而已,对你的本性还是没有影响。如果你影响了,那么就叫覆盖。如果你不影响,就是妙用。妙用,在尘劳当中而得自在。 在这里面是有工夫的,就是说,刚刚开悟的人,悟到这一点了,知道:啊呀,我烦恼根本就没有了,我也不执着了。但是事情遇到的时候怎么还有动呢?还有感觉呢?这就是习气、人的习惯性,还有外缘的一种影响。别人的愿望、别人的想法会强加于你,你感受到:噢,你需要这个,我要顺着你,因为你需要。顺着的时候自己就掉到别人的那种愿望里面、别人的一种烦恼里面,自己掉在他的感觉里。只要你不掉在别人那里,你还是保持你自己。你不要因为顺着别人而把自己投到别人的境界里去,那你就不会失去。很多时候,因为太慈悲、太照顾人,就是把别人的烦恼背在自己身上了、掉在那里了。这个叫悟后迷,这就是不懂得保护的人的一种过失。自己被他人、本来不属于你的境界迷惑了。这就是说,在作用处不懂得方便、不懂得转化,自己还是要保持,自己没有激动。尽管别人看到你很兴奋,你还是一样,你还是很清净。尽管别人讲的话非常的悲伤、或者非常的快乐,你的心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你知道:你悲伤了,你快乐了,都很清楚,但是你的心没有动。但是你也可以讲悲伤的话、也可以讲开心的话、也可以讲顺他的话,但是你看看你的心还是没有变化、还是没有动,那就是法身、那就是你的本来面目。那这样子的话,叫真用功、真正的修行、真正的用功。 你上班了,你没有去;回家了,你没有来;事情很忙,你觉得里面一点不忙;外面很嘈杂,你里面非常的静,你没有觉得嘈杂。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这是真正的用功。如果外面嘈杂,你起了一个心:烦,你就掉进去了,马上就掉进去。你上班觉得着急:啊呀,我要赶紧上班,你就掉在上班路上了。能够体悟到这里,24小时都在功夫当中,就是牧牛,这就叫牧牛。一下子被东西拉走了、落境界了,马上回来,就知道了。如果牧牛熟了,就没有什么可以动心处,就不会再掉进去。掉进去之前,他一直安住在这个觉性当中,那么这个就起大用了,妙用就大显出来。好,看下面: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在前面悟证当中,从悟到证,到了“证实相”,其实刚才我们讲的就是“证实相”。当你的觉性和万物没有区别的时候、在万物当中你的觉性还是如如不动的时候、还是一样地清净显现的时候,这个境界就叫实相。实相者,若见诸相非相即是实相。诸相,一切缘起的相。非相,你的心不动,没有被相所影响、所迷惑、所动心,这个就是非相了,相就不是相了。比如,见到女的,你不觉得是女的;苦的时候,你不觉得苦;觉得快乐,你的心没有快乐。这叫非相,因为你不落相。若见诸相非相,即是见如来,就是实相。这个时候,你能体现出来,这个就是证实相了、证到实相的境界。 而证到以后,“无人法”,没有人、没有法。刚才我们讲到了,就是说,他没有对立的建立,没有人也没有法。人,就是人和我,主体的建立、主观的意愿、主导的作用等等,这个就是一种人和法的存在了、人我的存在。法,就是缘起、客观的事物、种种的变化、相对的世界、不同的境界体现都叫法。当你证到实相的时候,没有人的执着、也没有法的执着,但你是一个主体。比如说,你有什么感觉么?舒服不舒服么?气脉通了没有么?有没有放光么?等等。这是人、我的感觉。然后,对观的内容、气脉变化,外面有什么境界等等的变化、等等的显现,如果你执着为真、为实有,就是法,就执着了法。在这个当中你没有自我意识感受这个执着、也没有对法的执着,就叫没有人法。没有人法,人依旧存在、法依旧缘起,这就是叫活泼泼的显现一切妙用。我们尽管也在走路、也在说话、等等一切,但是找不到自己。虽然自己说话,但是不会认为这话是我的、不认为这话是我说的,没有这种概念。所以说“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如果你体悟到这一点,这一刹那就灭去了无间地狱的业、无间的业,不但是自己能灭业、和你接近的人都能够灭掉业,阿鼻地狱的业都会灭掉的,是不可思议的。一般讲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的生死大罪,这也是念到相应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你见到本性的一刹那之间,阿鼻地狱都灭掉了。也就是说,任何地狱的业境从此不会在你的心里面显现,地狱的、黑暗的那种境界,永远在你的心里面不会出现,这就是灭地狱的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这两句是永嘉大师讲他自己:如果我所讲的不是这样的话、不是实证到这个的话、用妄语来欺骗众生的话,那么就“自招拔舌尘沙劫”。就是说,拔舌地狱、非常苦难的地方要经尘沙劫,意思说,前面所讲的都是我的体悟、真实证到的地方,的确是这样子的。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觉了”,就是顿悟了、听到了,或者说某一个时候,因缘到了,自己明白了,那么就“顿觉了”。一明白这个本性、一觉了它的这个本来面目的清净性、一旦知道了,那么这个就是“如来禅”、也叫祖师禅,一样的。就是说,在根本上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说 “六度万行体中圆”呢?不是外面的建立。譬如说,布施度,它是什么作用呢?度是度悭贪,人的这个悭贪,就是小气、舍不得布施,所以要通过布施度来度悭贪的心理。但是你的觉性当中有悭贪么?你的觉性里面没有悭贪,已经度了。已经度了,那么你可以施舍一切,是不是?它里面没有东西,什么东西是我的?既然什么东西都不是你的,你一切都布施了,这样的体悟就是“六度万行体中圆”。都是在体性上圆满的,不是外面的建立,不是说你要布施多少才是达到你的功德多少,无论是哪一方面,六度我们不细细分了,都要这样去体会,都在觉性当中圆满的、具备的,要领悟到。这个领悟就是开发差别智,慢慢去体会、在实际当中体会,不是在外面的作为当中、有相当中做到的,那就是着相了。 “梦里明明有六趣”,在无明的大梦的当中、在众生虚妄的颠倒里面,那么他觉得有六趣、六道轮回。有六道轮回所以要修行、所以要做很多的苦行、做很多的布施、诵很多的经、修很多的法。为什么?为了摆脱轮回、为了从这个梦里面醒过来,所以要修很多。因为通过修,和佛菩萨接近了、和善和亲近的面接近了,离开恶。因为恶业越重,对本性的覆盖越利害,所以说有这么一个转变过程。但是有的人根基很深了,他多生以来已经很净很净了,很清净、很善很善,和佛菩萨已经很相应、一致了,他就不需要通过这么多的努力、这么多的修行,他直接从梦里醒过来,不可以么?直接就可以醒过来、直接明白本性,那么这是祖师禅、禅宗的意旨,就是说能够顿悟,顿悟契入我们的本性。所以说“梦里明明有六趣”。但是 “觉后空空无大千”,当你悟了以后,回头一看,当然这个回头是方便说,再照一照你的过去做的一切都是空的、再照一照宇宙的一切都是空的。尽管你过去修了很多法,但是你明白了,都是空的、白修的、等于不要修的。当然有的也感谢自己的过去生:哎,我修了多少生的苦行、出家多少生,我这生才证到。那么,这就是说人类修道走过的路程,这是一种方便说。但是他在觉性当中的时候体悟到,他就明白:我过去修,根本就是冤枉的、根本不要修,但是在过去这种情况下,也必须通过修,才能达到我这一步,如果没有过去修,我这一步哪里来呢?这才是明白的一种话。但是当你明白了以后,知道他本来不用修、本来具备、本来清净的。所以很多开悟的人,一旦开悟的时候,他就有一种第一体会:我原来就是这样的、我本来就是这样的,开悟和不开悟也是一样的,我本来就是这样子。好,这样才是叫明白。如果说,另外有所得、另外一个境界得到了,那反而他是不明白了。很多人开悟以后,他觉得我和佛没有区别,我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但是,如果他退回去的时候,又不是这样子了,如果他再退到烦恼境界当中,他还是照样执着、照样烦恼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这个觉性当中,他是超越时间对立相的、超越烦恼相的,他一旦回到清净的时候,他第一体会:原来就是这样,所以说,叫“原本如此”:呵呀,我就是这样的,也不是从师父那里得到的,我应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有的哭了、有的笑。为什么?哭过去的冤枉、笑现在的明白。有哭、有笑就是从这里来的,所以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都是一个幻相、都是显现,了不可得。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无罪福”,就是在觉性当中,他没有罪福的观念,罪福是我们人伦的道德,人的一种对世界的观念、对人的行为的一种观念、道德观念。在觉性当中是没有罪和没有福的,因为他不会造罪,他没有罪恶的东西、他也没有福报的东西,福的存在也没有,因为他的体性是赤裸裸的,所以说在这个本质上是没有罪福观念的。 那么,你无论怎么修行、怎么持戒、怎么做好事,在这个本体当中是无所得,你不能认为自己修得很好、很有福报、很有成就感,这些是不存在的。甚至佛也不知道自己是佛,越修得相应的人越没有什么,这在禅宗讲就是平常心是道,在尘劳烦恼当中、在随顺众生当中,在别人看来你有染污了、有造业了,或者譬如说请你到酒店喝酒、遇到等等事情,别人觉得你不清净了,在你的觉性当中还是照样清净,没有罪、没有罪恶感,即使和那些非常下劣的人、非常恶劣的人在一起,你也没有觉得犯罪感,你没有这种分别,当然这个到一定力量到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就是说,佛教里面认为入佛和入魔是两个比较难的境界,入佛就是说在佛的境界当中:佛的庄严、佛的愿力、佛的功德、佛的这种言教等等一切的这个当中,你进去了、明白,但是无所住、不执着。入魔就是五欲的境界、尘劳烦恼的境界,众生的颠倒、是非、善恶当中,你还是没有污染、你一样清净。只是入佛容易、理解佛容易、到佛的境界容易,佛堂的庄严、观想佛的境界、宣读佛的经典、礼拜佛的形象,这些都容易做得到,因为他是你的信仰的地方、羡慕的地方、归宿的地方,是你的目标,容易建立。但是入魔,一个学佛的人,本来想超越、想出离,但是要你回过头来,以无所住的心在尘劳烦恼当中不受染污,又能够和他们平等相处,没有障碍,没有分别,这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但是,你在本性当中明白了,你就会有这种体会,就是说,即使显现佛的境界,也没有觉得有所得、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向往的、盼望的东西、追求的东西,没有!即使在很恶劣的这种尘劳烦恼当中、一些凡夫俗子当中,你也没有轻视他们、也没有觉得染污、也没有觉得可怕,你还是照样清净、照样是这么样的自在,那这就是无罪福的境界。 什么叫“无损益”呢?就是你做了好事,你没有得到什么。在烦恼境界当中,你也没有损失什么。在你的心里面显现,譬如说染污的境界,你没有觉得心所受损了。你想到佛、想到好的境界,你没有觉得我庄严了、我得到利益、得到好处了,这个心他不存在。很多时候,禅宗为什么有机锋,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给你显现一个境界、说一些某些话,反面的或者说奇奇怪怪的话,看你的心有没有损和益,你觉得:噢,你损害我了。或者:噢,你赞叹我、说我的好话了,我开心。这个你就有落处了。他的机锋的作用,就是看你有没有罪和福的感觉、有没有损和利益的感觉,有没有产生这种反映。如果你没有这种反映,你是本位不动,你在觉性当中。如果你直接反映出来了,那你就落在圈套里,已经落去了,本性就是迷惑了。或者你根本没有开悟,或者你即使开悟了,这个时候落去了。如果你不回光返照、不回来,那你就是颠倒。那个禅师会提醒你:哈哈,你落处了,你落在这里了。他就明白:噢,我这个时候的确迷惑了。这就是一种机锋的锻炼、考验的地方。所以说 “寂灭性中莫问觅”,在寂灭性中、一念不生处,不要去问,不要去找:这是不是佛性,我要找到什么光明、什么境界。在这个地方不要去问、不要去寻觅。因为这个就是你的家、你的本位,在这个本位当中只有唯一的存在。因为只有一个唯一的存在,所以不可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它、从另一个角度去把握它,因为他就是你全部的自己。因为它是你全部的自己,所以你在这个当中你不知道,你无法去知道、无法去看见它。所以说,为什么有人说:为什么我见不到?因为太亲切了,“只因亲切甚,转向不认识”,好象是不认识了,因为太亲切了。所以 “比来尘镜未曾磨”,“比来”就是过去,过去我在尘劳烦恼当中,我的镜被尘劳覆盖了、染污了。“未曾磨”,还没有磨干净。心,它的体性原来就是这样,但是在没有磨干净之前,他不能照天照地啊!所以说 “今日分明须剖析”,今日我把尘镜磨干净了、已经证悟到觉性了,所以说要分明地显现。“剖析”,就是智慧地朗照,就是要分明的显现,要起大用,而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执着于身心世界、执着于某一种修为的境界、执着于功熏。要把这些罪福损益完全融化掉,不落在这个上面,然后依我们觉性的力量来体现它、分明地体现它。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谁无生”,这个就是剖析的一部分内容,叫你去体会,什么是无生的?什么是无念的?谁无念,这个念就是妄念、分别。而谁能够了达本来无念、本来没有妄念,“谁无生”谁能够了达本来没有生灭,没有显现。就是说,没有这种境界的一种生起,它的体性本来是空寂的,这个“谁无念”,就是灵知的作用。“谁无生”就是空寂的现量。 “若实无生无不生”,这句话就是实相、证道的境界,如果你真的证到了无生的境界、本性空寂的境界,那么是无所不生的。无所不生就是显现,就是能够起一切作用、显现一切境界,不是说断灭空、不是说什么都不知道,而是能够了知万物、能够显现作用。所以说 “唤起机关木人问”,“唤起机关”、“木人”,木头人,就是身体。“机关木人”等于是一个机器人一样、是一个生理结构,如果在这个身体上修行用功的话,那么你是向外求、向外修。所以说 “求佛施功早晚成”,求佛、向外面求佛、在身体上用功,那么什么时候能够成就呢?“早晚成”,什么时候能够得道呢?那是不可能的。这个都是虚妄的东西,不在外面修、不在外面成,是我们的本体,如果你真能够体悟到灵知觉性,那么无生无不生,一切都是现成的,当下都是具备的。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放四大莫把捉”,这就是告诉我们把四大放下,不要执着四大、一定要怎么样修。“放四大莫把捉”,不要把捉它,你要怎么盘腿,单盘还不行,一定要双盘,半个小时不行,一定要一个小时,或者不倒单,怎么怎么样----。那就是你四大放不下。放不下四大,我们的本性就被四大所障碍,就落在这四大上放不开,老是有身体在,我在身体上用功、要坐多长时间。那么就落在这个上面了,所以说要放下它。不但是打坐这样,睡觉也是这样,工作、吃饭一切时候都要把四大放开,不要执着它,随缘。所以下面这句话就告诉我们, “寂灭性中随饮啄”,就是说,在我们的寂灭性当中,随缘生活、随缘吃饭,摆在我们面前什么菜,我们就随便吃;今天遇到什么事情,我们就随缘应付,我们的性还是寂灭不动。那么这个时候,一切的显现是 “诸行无常一切空”,“诸行”我们的行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变化、身口意的流动,这种流动当中都是无常的,什么东西能够停留得住呢?都是刹那刹那的过去了、一天天就这么过去了,一切都是空的,这样叫做空,而不是说有一个停留的空,它是一种运动、变化、生灭当中,它本身是无常的,我们所以称叫空。它没有主宰,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它只是一种幻化的变化、显现。所以你能够领悟到这一点、在寂灭性当中能够随缘生活、又能够知道这一切都是空的、都是无常的生灭,那么这是什么? “即是如来大圆觉”,这就是佛啊!就是如来的大圆觉海,大圆觉海当中,觉性的海,它是空的、它是波浪、随起随灭、随缘变化,它能够运载很多的船只,在这个海上流动着、起变化着,来来去去、生生灭灭。但是觉性的海,它是始终一如不动,在这个地方我们称为什么?就是佛!就是说见性成佛,就是成这样的佛。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顺寻枝我不能。 前面这一段,如果明白的人就到这里就够了,下面不讲也可以了,就是他已经体悟到了,什么是佛?已经够了。下面是对那些还不明白的人,再方便讲一点,其实祖师就是这样子善巧的,他就是把觉性的真正的道表述以后,如果你明白了,就过关了,就这样安住。但是他怕有的人还不明白,就是再从头起、再演绎开来,演绎开来使那些明白、不明白的人,更加彻底地明白、更加彻底地证入,那么在他的见地、在他的那种显示的方面,就更加的圆满。所以,他说 “决定说,表真乘”,“决定说”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对道的领悟、对道的体现,是决定之说,不是方便说,是非常真实地体现了我们本性的大道。而且这个体现的大道是表示什么?“表真乘”,“真乘”就是“一佛乘”,就是佛祖的成就道的地方叫“真乘”,他不是说有二有三的、有次第的方法,他是直接指到本性的,而这个本性人人本具,本来不需要那么多的次第,但是你没有次第,在世间上的人可能领悟不到那个地方,也不会认为那个地方是真实的、无上的道妙,不会领悟到他很殊胜。 因为讲了人天乘、声闻、菩萨、缘觉乘、讲了一乘,到这里,凝聚在这个空灵的觉性上,人才会明白:它太伟大了、太殊胜了、太高深了。因为有下面那些奠基石,一步步走上去的。如果前面都不懂,即使让有人指点你明白本性,你也不会珍惜、也不会觉得这个有什么奇特、有什么奥妙,他觉得这个我都在、我也知道,但他就不会用、他也不会保持他。如果通过这些次第、通过这些世间法、出世间法的了解,才回到这个地方来、才了解祖师的这个本怀、真意:啊,太珍惜了、这太珍贵了。原来修行修来修去就是为了这个,甚至连阿罗汉都证不到这个、甚至有的菩萨都达不到这个,才觉得:噢,这太珍贵了、太妙了。的确是这样,所以他说,我表达的这个就是“真乘”。但是 “有人不肯任情征”,有的人就是“不肯任情征”,不肯在这个地方下手作功夫、在这个地方去参究、去体悟它,他“不肯任情征”。“征”是什么?征问。征问就是参究。“任情征”,就是说,他要随着自己身心的这个作用的地方、身心的这个疑情的地方,能够死心蹋地、全部的精神投入到这个觉性的征问当中、参究当中去体悟它,把一切放下、把一切忘掉,然后提起来、去体悟它。所以说,如果你能够直接地“任情征”的话,那么, “直截根源佛所印”,这就是“直截根源”,这是佛祖的根源、这是大道的根源、也是众生的生命的根源。那么,这是佛所印可的,所以说,是“佛所印”,也就是佛所赞叹的最无上的法门、历代祖师所提倡的就是这个地方。后面一句,就是说,很多人在佛教里面寻求文字,等于是 “摘叶寻枝我不能”,在文字里研究、看很多的知识、了解很多的道理,然后掌握很多的技巧、方法,这些在禅宗来讲都是“摘叶寻枝”,他不得根本,他说“我不能”,我不这么去做。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摩尼珠,人不识”,这就讲“摩尼珠”了。“摩尼珠”我们现代也可形容为水晶。过去摩尼珠叫如意珠,它里面可以起变化,就是说,它有无尽的宝藏在里面,可以随你的需要,都可以化出来的,是很神奇的一颗宝珠。而我们的本性,在佛祖的比喻来讲,他就是摩尼珠,他能够变化一切、显现一切的。但是在这里讲,这个“摩尼珠”就是我们的灵知本性。但是“人不识”,不认识它、不知道它,即使他一直在用它,但是众生总是用自己的执着、分别心,执着于这个外在的世界,然后在这里面起比量,所以说“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它是在如来藏里,就是说,具有的、亲收得,就是说万事万物的显现的源头叫“如来藏”,那么在教下来讲叫“如来藏”,在禅宗来讲就是我们的觉性、或者“摩尼宝珠”。是“亲收得”,收藏在如来藏当中的。如来藏可以说是成佛的因,佛教里面讲成佛的因: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和空不空如来藏,是万物显现的源头。所以说,这里讲“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六般神用”就是六根、根识。我们的觉性在哪里用?就是在六根当中,说话、做事都是它,但是这个“神用”是能说能做的,都是它的体现。所以说“空不空”,空即是不空,六根当中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染污、没有动心处就是空,“不空”他是活泼泼地体现,能够看、能够听、能够作用,非常的清净,从这个觉性的明体上透露出来的智慧光明、方便妙用,就是“不空”。所以说 “一颗圆光色非色”,这一颗圆光,是真色,真色无相就是明,这种明、觉性的明就是“色”,这个“色”就是真色。真色者,非色也,不是颜色、不是光色,它没有颜色,但是这是真色,自己明了、自己明白,这就是一颗圆光。有的人听到这句“圆光”,他会想象到一个圆,其实他是没有范围的、没有一个圆的形状、没有一个内和外的大小,这个“圆光”是形容,就是说,这个圆光的觉性在哪里都是圆的,吃饭、穿衣、睡觉、干活都在这个圆光当中、都在觉性当中,所以说“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眼,得五力。惟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拈争得。 
“净五眼,得五力”,“净五眼”这个名相大家可能知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还有佛眼,这是五眼。五眼都清净,这个更加的表示出什么呢?譬如说,我们的肉眼,觉性在肉眼中起用的时候,肉眼就是清净的妙用;天眼就是现大小、远近等等相的;慧眼就是能够破一切迷惑;法眼通达一切法相、通达一切根机;佛眼就是觉性朗照、圆照万法,就是佛眼。“得五力”,五力就是五根五力,就是信、进、戒、定、慧等五力。那么,这意思是什么呢?如来的这个五眼和修行道上的五种力量都在觉性当中体现,不是外面修行得来的。所以说 “唯证乃知难可测”,只有证到的人,才能了知。没有证到的人,他是无法猜测的,无法了解的。所以“唯证乃知难可测”,因为它是不可思议的、无法理解、不是名相、不是颜色、不是一个东西。所以说,下面就比喻了 “镜里看形见不难”,镜里看形见不难,觉性的镜子里面看到山河大地、万事万物,的确不难,都是显现嘛。但是你要想抓住什么东西,抓不住。所以说 “水中捉月拈争得”,就是说,得不到,没有一个东西实在地存在。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遊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常独行,常独步”,就是说,这是一个道人,意思说他的风格。他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古代的道人,他喜欢一个人寂静的一个山林里面养着道,因为如果他没有世上的缘的话,他就是“独行、独步”,也就是说,佛讲的不求伴侣,这是外在的伴侣。另一种意思说,在觉性当中,他永远是“独行”的,觉性没有伴侣;永远是“独步”的,他在一切作用处,就是说,在当下体现的、体现他的作用,他没有一个对立面、没有一种依赖的、依倚的东西,他是独步的。也可以讲,他的作用、他的智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永远是他自己的作用。所以说 “达者同遊涅槃路”,但是前面讲“独”,这里为什么讲“同”呢?因为证到觉性的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样的这个觉性,所以“达者”就是见性的人、证悟到的人,“同遊涅槃路”,同遊一个涅槃路。但是,虽然“同遊涅槃路”,每一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都在自己的作用当中体现,是这个意思。所以说 “调古神清风自高”,这个“调”是很古,就是从古到今、从诸佛菩萨到历代祖师都是这个调,没有两个调。“神清”就是觉了本性以后,精神是非常的清朗、高雅,所以说“风自高”,风格自然高雅,他自然不会落在五欲尘劳当中自寻烦恼,他是超越一切的。但是,他如果入世、如果度众生当中,虽然觉性不迷,但是他的身体可能会辛劳。所以说 “貌悴骨刚人不顾”,“貌悴”可能他的容貌会很憔悴,因为讲法度众生、在尘劳当中和大家在一起,可能会劳累、身体会劳累。“骨刚”可能他的身体很消瘦。 “人不顾”,“不顾”就是说,不了解、或者说看不起他、或者说他不是和我们一样吗?也这么憔悴、这么辛劳等等。也就是说,不能真地明白他。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穷释子,口称贫”,修道的人、尤其是出家修道的人,他很穷,因为他没有在财富上发展,不是求财。所以说,口里面称贫,“称贫”有两重意思,一个说我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财富;另外说我没有什么智慧、也没有什么功德、也没有什么道、我是很普通的人、我什么都没有,这个就是“口称贫”。这里一个是说,他是一丝不挂的、他没有东西;一个是他的一种谦虚的德,他从来不表现自己。 “实是身贫道不贫”,实际上是身贫道不贫,身上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过去“三衣一钵”嘛,身上没有东西,在家修道也是一样的,他不在财富上追求,但是“道不贫”,就是说,道里面有很丰富的智慧 、很圆满的功德,他具备一切的,是不贫的。 “贫则身常披缕褐”,“贫”身上穿的是粗布的衣,这是指过去。现代人因为物质丰富了,不在于穿什么,就是随缘穿、随缘吃、随缘住,这些对现代人来讲,不是大问题,只是他的心思不应该放在这些方面,不应该放在穿、吃、用或者住的地方,不应该这样子,他没有这些东西。 “道则心藏无价珍”,在道来讲,他心里面藏有:没有价值的、无法评估的这个最珍贵的宝藏,在西藏来讲就是意藏,你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在里面,这就是大智慧光明、大圆满的功德、法报化三身、五大种智慧,都在里面包含着,这是修道人对贫富的态度、他的一种态度。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无价珍,用无尽”,这个“无价珍”是我们心灵中的宝贝,那么是“用不尽”的、尽未来际是用不尽的,一切的作用都是它的体现,而我们的作用是随缘的,自己没有作意、自己没有作为,是应因缘而变化,所以禅中讲了一个字“机”,叫机锋、机缘,就是我们的作用处的,他是随缘而变化、他没有固定的东西,那么所以他“用无尽”,众生的一切就是他的作用、众生的需要就是它应化的地方,他没有说我一定要哪个净土去、我住在什么地方,他是没有的,他是应缘而现的,缘尽了,他就消失了;缘现了、缘来了,他就出现了。所以说,他是 “利物应机终不吝”,“利物”,“物”就是众生世界一切的众生,他利益一切众生应机而用,你需要什么,他给你什么,而给你的都是宝贝,不会把不好的给你,给你的是智慧、是福报、是庄严、是平等、是加持力,给你安心、给你指向正确的道,他给你的是最好的宝贝、是应机的。不是说,我有东西给你,实际上道人是没有东西的,但是他又有无尽的家藏,他自己没有觉得什么,所以说“终不吝”,他不会悭吝,他不会说:噢,这个法是我的、这个功德是我的、能量是我的,我给你可惜了、白白浪费了,或者我有漏掉了、能量损掉了。他不会,他最累最苦,他不会吝惜这个。他是遍施法界众生,你需要就拿去吧,只要你好就可以,道人的态度是这样的。而只有这样的态度他才能成道,成了道了,他自然会这样做。如果他说:这法是我的,我的加持力加持你们了就可惜了、浪费了。他就不是证道的人,他绝对不是。所以说 “三身四智体中圆”,法身、报身、应化身,还有四种智慧,大家都知道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还有一种叫作法界体性智,密宗讲五智。“体中圆”这里的体中圆就包括了法界体性智,“体中”,就是法界的体性中圆满的,这个“圆”既是圆满又是圆明、圆照法界,这里面都包含着。 “八解六通心地印”,“八解脱”是佛教里面八种的解脱,在八个方面获得解脱的,具体的内容有食禅的境界、色背舍的境界等等,还有青黄什么的。“六通”,就是六种神通,六种神通都是解脱之用,都是“心地印”,都在心地当中印现出来,不在别处,不要执着于名相、执着于它的差别,一切一切的功德都是心地的作用、心地中的显现,它没有一点奇特、它能随机而现种种的功德、种种的妙用,但是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学人问:这个印现的“印”,是不是手印的印?)是手印的印,这个印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在你的心地中去印证、去印合;第二种意思是印现,千江映月,印现了月亮,这个印。印章也是印、印合也是印,这里有个回应的意思。这个印是心地与宇宙的道相应了、和众生相应了,它会自然体现出它的功德来。 “上士一决一切了”,上士就是根机相当好的人,有菩提心的、行菩萨道的人叫“上士”,“上士一决”,他只要一决定,他一切了脱,他只要悟到本性、只要明白真实的道,他一切就了了,他就没有后事,没有后面的一些等等的疑虑、等等的障碍、等等的想法都没有了。他不会说:哎呀,我没工作、我没房子住怎么办啊?我将来要不要结婚、我死了到哪里去啊?这些问题就一概没有,如果有的话,他不行,他没有真正的决定、真正的明白。 “中下多闻多不信”,中根下根的人他“多闻”,听了很多,而且他的道理不是他所需要的,都是书里看来的、别人所提出的问题,他都去了解、学他不该学的内容,听了很多东西,但是“多不信”,信不入,因为他的头太多、叉路太多、思想太多,反而不能归一。我们佛教讲“万法归一,消融自性”,那么他就会有个承当的地方。如果你的知见太多、学得太多,就散乱了、理解就散乱了,无法肯定承当,也就是不能圆融归一。不能圆融归一,你就信不下来,老是受别人的影响、受文字道理的影响,定不下来。 所以说,这是讲上根的人就是能够相信、肯定、承当,这样去体会,就可以了。中下的人他没有办法,那么诸佛菩萨出世,他先度上根的人,后来旁带中下。净土宗也是这样的,接引上根、旁带中下的。佛祖都是这样做的,看他们自己的缘份,他跟得上来就上来;跟不上来,就让他慢慢反复变化,但是一生一生当中会提高一点,很慢的。 “但自怀中解垢衣”,修道的人,他只要把自己的烦恼执着化掉,“但自怀中解垢衣”,把自己的脏衣服解开、清洗干净,就是修道人的为人处世、修行用功的下手处,他是这样做的,从来不看别人的缺点、看自己的落处,不把别人的错误放在心上、不谈论是非的。那么 “谁能向外夸精进”,自己身上的脏化掉是应该做的,谁还能说向别人说:我很精进、我很用功、我很了不起。他就没有这样夸奖自己的份,他从来不会这样。谁要是夸奖自己有功夫、有境界、很用功,他就是修行上的一种堕、堕落、修行上的颠倒,他不是正确的智慧。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从他谤,任他非”,“从他谤”,别人毁谤你,随他去,我们不要阻止他,他怎么毁谤就怎么毁谤。那么“任他非”,任他怎么样说你不对、说你的不是,随他去。但是 “把火烧天徒自疲”,他把这火烧天,天能被烧红么?烧坏么?烧不掉,他是会疲倦的、他会很累,而我们很轻松、一点不会累。那么 “我闻恰似饮甘露”,我听到了别人的毁谤,别人的是非,那么好像饮到甘露水一样,很清凉,一点没有感觉,那就对了。所以 “销融顿入不思议”,把这些话、这些语言消融在觉性当中,就是说,顿入不思议境界,没有思想、没有议论、不再提这个话题、不再说这种事情、没有事,这就是道人的态度、对语言毁谤的态度。 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观恶言,是功德”,不好听的话,那么就是我们的功德,为什么?我们听到恶言的话心不动、平等、没有分别,这就是我们的功德。 “此即成吾善知识”,这样的语言就成为我们的善知识、就是增加我们的道力、增加我们的福德、开发我们的平等性、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没有他的恶言,我们还不知道自己修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动心,有了这些话我们知道:哎,我原来不动嘛、原来没什么事嘛。就成了我们的善知识了。 “不以讪谤起冤亲”,不会因为他们毁谤,分出冤和亲来,好人、坏人、是我的亲人或者冤家,没有。 “何表无生慈忍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怎么能够表示无生的慈忍力呢?“无生的”是本性,无生的那种慈悲的“忍”安忍力,就是本体。无生不是修养的,是本性当中的慈悲的忍辱力,它是本具的,它自然不动的,不是克制,也不是通过某一种思维,它是自然而然不动的。  宗也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宗也通,说亦通”,悟道的人透过重重境界、透过文字、透过世界法、透过佛法,那么“宗也通”,“宗”是心地、本性;“说亦通”,就是教理、就是显教。宗也就是密、内在的一种密印,那么“宗也通”,心地通达光明、充满着觉性的智慧。“说也通”,种种譬喻、种种言说,能够对机说法,种种的大乘小乘、各个祖师的那些言语,我们都明白,知道是起什么用,这叫说通。宗通、说通就是佛教的二轮,就是圆满了、圆融了。有的人宗通、说不通,那开口就错;说通、宗不通,不能合于本性、不能印入本性,就会是‘说食不饱’,这没有用。 “定慧圆明不滞空”,这个“宗”体现在定上,定体不动,叫大定。那么,慧体现在说上,慧照,知道众生需要什么、知道佛的讲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他是圆明。所以说,“圆明”我们常常讲,不是说有一个境界很大、很辽阔、很圆、很光明,不是。指你的宗也通、说也通,这是“圆明”。在理、在事、在种种境界当中,你体现了宗说不二的道、体现了定慧不二的道,这个叫圆明、这是真正的圆明。所以说,观音菩萨耳根圆通到后来十方圆明,就是指这个圆明。这个圆明就是道、就是圣人境界。所以“定慧圆明不滞空”,他不会停留在空上。为什么这样讲?他是要活泼泼的去用的、要朗照的、圆明照了、一切无碍的,这就是道用,证到圆明就是道。定慧圆明了就是道。然后“不滞空”,就是用,有无穷无尽的用从这里出来。所以说 “非但我今独达了”,永嘉大师讲,不但我现在独自一个人通达、了悟、了证了这样的境界,而是 “恒沙诸佛体皆同”,都是这样的体、都是定慧圆明的体,恒沙诸佛都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他证到这里和诸佛是不二的、都是如此。  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狮子吼,无畏说”,指佛说法,像狮子吼一样,百兽惊伏,是无畏之说。为什么?因为诸佛或者证道的人,这里他也是表示自己都是从定慧圆明里面说法的,所以说是“无畏说”,决定是没有错的、决定是没有畏惧的、决定能够指出真理、破除邪迷、决定有这样的作用,所以是“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脑裂”就是把他的知见、把他的执着破裂了、破开了,这个也表示很多的含义在里面,就是说,一个悟道的人、证道的人说法,那么能够破人的执着、破他的知见、破他的颠倒、破他的无明,让他开显本性的功德,所以说“脑裂”。(学人问:这里有没有包括“魔也怕”,脑裂的一种?)是的,魔也怕。因为人有大脑,大脑思维都有执着,大脑剖开了是心灵的光明,心灵是不依大脑的、超越大脑的,这也是一个形容、也是一个这样的含意在里面。 “香象奔波失却威”,“香象”是代表着大乘、大乘的菩萨道行,这“奔波失却威”,大象是奔波,为什么?行菩萨道啊!在众生界是奔波、劳累、弘法利生,他本来觉得自己做得很不错,但是在本性的道上来讲,他反而失去威了。为什么?因为他的种种的作为在这个道上被消融了,要你不着相、要你不要取众生世界的种种的功德相、不要认为有所作为,所以说“失却威”,大乘的菩萨道也歇下来了。 “无龙寂听生欣悦”,“天龙”指禅的心,是指禅,不是指天上的龙,他这个“天龙”,指是能够腾空而去的人、指是不依倚的人、三乘都超越的人,就是指“天龙”。“寂听”,无念而听、无生而闻、无所作为,他是寂听,“寂”就是体性,“寂”是无生的体性,“听”是显现:身心,呵,心花开放、非常开心、非常喜悦,自己很相应。所以说,他是脱空而显的一种天龙,所以说“画龙点睛”也是这个意思。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游江海,涉山川”,他是指自己走过很多的江海,为什么?去参学善知识。涉猎了很多的山川,这是古人、修道的人都要去参学的,故百城烟水,寻求善知识。所以 “寻师访道为参禅”,寻师访道,为了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到了广东,见到了六祖大师,得到了六祖大师的印证。这样之后,他是 “了知生死不相关”,生死和他没关系,也就是他证道了,再也不为生死而烦恼了,也不是为了修行而修行了,这一道事情他都了结了、超越出来了。从此之后怎么样呢?  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行也禅,坐也禅”,就是从此以后,“行也禅”走路是禅,这个禅就代表着我们的本性,“坐也禅”就是说它没有固定的修行方法了,他一切都是道、都是禅,和行住坐卧的形式没有关系了、和固定的修行方法没有关系了, “语默动静体安然”,无论语、无论默、无论动、无论静,体性都是安然不动。这个体就是道,证到体性了。所以说 “纵遇锋刀常坦坦”,有人说,你平时在山里面,那么闲闲的是可以做得到,那么到大事来临你怎么办呢?他说“纵遇锋刀”,刀挂在脖子上,心里面也是“坦坦”、也是闲闲、也是无为、也是不动的。那么 “假饶毒药也闲闲”,别人毒药给你吃,也闲闲啊,喝就喝吧,有什么呢?心还是不动,这就是叫考验了。意思说,证道的人,他真正的在这个事情上要这样体现,才是真正的道。 “我师得见燃灯佛”,他这里指的释迦牟尼佛,他说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过去见到燃灯佛,而多劫以来曾为忍辱仙,意思说,也是多劫修过来,作忍辱仙人。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几回生,几回死”,那么,这是指自己了:为了修道,经历了很多人生。前面讲,释迦牟尼佛也是多劫修过来的,他说,我也是这样。 “生死悠悠无定止”,“生死悠悠”不知哪一年哪一天才结束,不知道的。但是我 “自从顿悟了无生”,自从顿悟以后,“了无生”没有生死,只是本性随缘的作用。所以说 “于诸荣辱何忧喜”,对待一切荣誉、污辱,有什么忧、有什么喜?没有了。意思说,世界的世态炎凉、人生的种种变化,对他来讲没有什么影响,这就是道人的体悟、证道的地方。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入深山,住兰若”,他说,我从此之后、证了以后,“入深山”,就是无事人。“住兰若”,住在经舍里面、或者茅棚里面很清静的地方。 “岑崟幽邃长松下”,就是说,山又高、很高峻的一个山;“幽邃”,很深很深,在“长松”的下面、松树的下面,住在那么幽静的地方,没有事情。那么 “优游静坐野僧家”,我非常的“优游”,自在、无牵无挂、无心无事,那么静静坐在野僧家,走也可以、坐也可以,很潇洒、很自在。所以 “阒寂安居实潇洒”,就是寂然无声,心中无念无事,非常清净的道用当中安居。这个“安居”表面上是指深山,其实他也是形容道人的心,就像住在深山里面一样,非常幽静、非常自在。“实潇洒”,实在是很潇洒,是指这样,的确是这样的。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觉即了,不施功”,这是指他自己证道以后,这是指世人,指导修学的人。“觉即了”就是说,你要做功夫,一觉就了,当下就了脱。妄念起来,一觉就了。“不施功”不要再施一个功,“不施功”就是说,不要再想到:我要用功、我要觉照、我要怎么样----。不要再起这个念头了,一照就了,没有了。 “一切有为法不同”,一切有为法很多很多,都是不同的,不要执着于有为法,有为法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永远学不尽、永远做不尽,他是流浪的、他是生灭法。 “住相布施生天福”,比如世人,他要住相布施,肯定会生天福,你执着有我相、有东西相、有对象,三轮不空嘛,那么会生天福。 “犹如仰箭射虚空”,箭射向虚空,最后还会坠下来,还会落轮回,是这样。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势力尽,箭还坠”,势力尽了,箭就要坠下来。 “招得来生不如意”,招得来生反而不如意,一个人,譬如说,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享受惯了,结果变成穷人,下来了,他很苦、非常的烦恼,原来的生活习气带过来,但是又没有条件,所以说“招得来生不如意”,甚至会造业,造业以后会堕三恶道。 “争似无为实相门”,哪里能够比得上无为的实相门呢?不要求有为,只要是无为这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一超就顿入如来之地,和如来是一鼻孔出气.、同一个道证、.同样圆满成就.。其实我们的本性和如来是不二的、一体的。所以说,只有这个“无为实相门”能够顿入顿证。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但得本,莫愁末”,什么是本?就是明心见性、就是体悟到我们的真心、就是寂照不二的体性,定慧圆明这是本。“莫愁末”,“末”是神通、福报、其他的缘分,这些都是“末”。所以说,我们的心要体悟到什么样呢? “如净琉璃含宝月”,清净的琉璃,就是透明的,含着宝月。宝月就有清辉啊。“宝月”是指的是智慧郎照,“琉璃”代表着我们的定体的清净不动、空灵的不动,不动体中空灵而现起朗照的光辉,能够照耀一切。就是这个比喻,这就是证道。(学人问:这个“琉璃”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讲的玻璃一样的、开矿开出来的,和水晶这种类型差不多的,这是指证道人的心是这样的。然后,他照出来一切万物都是这样子的,虚明而显现的。 “既能解此如意珠”,既能够解得如意珠,这个“解”不是理解。“解得”由解脱而证得,“解开”也可以说,是衣里面解开了这个如意珠、就是摩尼宝珠了。那么 “自利利他终不竭”,这是没有止境的。不要为了一生的事:我这一生一定要做到什么。不需要的,这个时间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你这一生证到了,就随缘用吧。这一生用过了、来生再用,他是用不尽的。不要为了一生的事急急忙忙去用,不需要的。有的人说:哎呀,众生可怜啊,我这一生一定要度他。不需要的、不要执着、随缘而度、随缘而用,不要急于一时。如果有缘、他的根基成熟,他自然会相应;如果他不成熟,他还要受点苦难、还要一些反复的。这是不能作意的,不能有意去度众生的。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江月照,松风吹”,这是形容证道人是怎么样的情形,“江月照”,江上的月照下来,那么宁静、透彻,水中映着月亮,夜色当中一片宁静。“松风吹”,松间的风吹过来,象天然一样很清很清、很清凉。 “永夜清宵何所为”,永夜就是清宵,或者夜里到早晨“何所为”,做什么呢? “佛性戒珠心地印”,在佛性当中就是戒珠,没有另外的戒律,佛性清净就是无上的道戒、无上的清净戒。“心地印”,心地光明,映现万物。 “雾露云霞体上衣”,这个大自然的一切,就是你本性体上的衣服,像雾、露水、云、天上的霞,这些都是你体性上的衣服。他也是形容,一切万物都是你的衣服、是你的用,所以说妙用无尽,这是道人所证到的境界,它是形容的。  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降龙钵,解虎锡”,这是指过去如来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有一条毒龙很凶猛的,佛以慈心三昧摄受他,结果龙化作象小蛇一样,就到了佛的钵里面去,所以说“降龙之钵”。“解虎锡”,就是说老虎这些,这个锡杖一响,它们都能够降服,这是指道力,就是很威猛的老虎、很毒的那种龙,以你的慈心的威力、道力,都能降服,意思指道人之用了、道人之大用。 “两钴金环鸣历历”,这是指两谛:真谛俗谛,能够显示一切法、作用一切法,这是道在真俗二边的体现。所以说 “不是标形虚事持”,这不是“标形”,意思说,是标一种形象、或者如来形象怎么样,也不是虚的事情、没有的事。这是 “如来宝杖亲宗迹”,这是如来证道以后,以他的宝杖显示出来的、亲自的踪迹。意思说,道人成道以后,他一定有他的作用、他教化的作用、降服的作用,一定有的。不是说空口讲白话,不是这样的,是真实有用的。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不求真,不断妄”,前面指踪迹,这是指真实相。那么比如说,证道的人,他“不求真”,已经在真当中了;也“不断妄”,没有什么是妄的、没有妄。 “了知二法空无相”,了知真和妄这两个法“空无相”,本来没有相的。 “无相无空无不空”,无相当中无相的光明,“无空”没有空,“无不空”没有什么不空,这就是妙的地方了,没有空,而没有不空。我们觉性的无相光明,他是“无空无不空”,微妙不可思议的、无法说的,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也无法表达的。那个地方 “即是如来真实相”,说不出来的。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心镜明,鉴无碍”,这是指真实相,那么怎么形容呢?以这样的话来形容,“心镜明”,心像镜子一样很明朗、很清澈。“鉴无碍”,“鉴”就是照,照境界没有障碍,照得清清楚楚,这就是说,虽然它里面“无空无不空”说不出来,但是有这个作用,这个作用就知道,所以说本性在作用处、在照用当中。 “廓然莹彻周沙界”,“廓然”很辽阔,心境很辽阔,“莹彻”非常透彻、光明而透彻,“周沙界”就是遍一切处,在什么地方用,就照什么地方,处处无碍是这样子的。所以 “万象森罗影现中”,万事万物都在影现出来一样、镜子里照出来一样,影现在其中。是影现,不是我有一个东西。我没有东西,但是能显现万事万物。所以说 “一颗圆光非内外”,但是要知道这“一颗圆光”,不是内不是外、没有形象也没有大小、不可说、不可说。这你就明白了,我们的道性就是这样,像一颗圆光,不是内不是外、没有颜色、没有大小、不可说,但是自己知道,自己在用处知道,而且尽未来际就是这样用,随缘而显现。  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空著有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豁达空,拨因果”,这是劝戒,有的人说,我们的本性是空的,那么也没有因果,随便怎么做都没有障碍。那就是这种人,他就是偏空了。那么 “莽莽荡荡会招殃祸”,就是莽莽荡荡当中,他愚鲁没有智慧、又是随着境界飘流、被境界所飘荡,这样的话,他会招来殃祸、招来因果的报,(学人:就是说,本性不受因果,缘起中要受因果)是,缘起中仍然有因果,所以仍然要注意。所以说 “弃空著有病亦然”,如果反过来,他弃空、又执着有:处处有相、有为、有因果、落在执着上,又是病,一样的,他还是受束缚、还是受报应。那么 “还如避溺而投火”,他避开了水,但是又投到火上去了。两边都不触,禅宗叫不触犯,不背不触,那就得自在,也不是落因果、也不是破因果,他很明白,知道怎么用,他是空灵觉性的朗照,随机而用,自己没有。在因果中,他不住在因果相上,他本来没有什么,他自然而显现的,显现众生的机缘而用,这一切作用都不落在哪一边,他没有一点落进去。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舍妄心,取真理”,舍去妄心、要取一个真理,这本身就是取舍之心了、妄想颠倒了。那么,这个 “取舍之心成巧伪”,这是很善巧的虚伪、伪装的,伪就是颠倒的。因为在世俗来讲,他都是取舍,是用贪爱成取舍心,修道了以后你还是取舍、还要取一个好的、取一个真的,那么要舍掉不好的,你这个心和凡夫有什么区别?还是一样的、还是这个心态。所以说 “学人不了用修行”,学人不明白,在用这个妄心取舍去修行。那么,他就是 “真成认贼将为子”,用这个虚妄心去修行,等于是越修越颠倒、越修越烦恼。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损法财,灭功德”,因为有取舍之心,用妄想颠倒他就“损法财”,这个“法财”是自性的法财,他会被这个用错的心所损害掉。他还会“灭功德”,本有的功德被他灭掉了。那么,这一切的原因 “莫不由斯心意识”,都是因为心意识的作怪,在心意识当中起颠倒,以心意识去修行。不知道心意识如果能够化掉,不落心意识就是真修行、就是真功德。他就不知道,所以说 “是以禅门了却心”,他的最根本的地方就是“了却心”,只要你悟了心、只要你把心的执着化掉,那么本来就是佛、本来就是道。所以 “顿入无生知见力”,是可以顿入无生的,顿入无生靠什么?靠“知见力”,靠那种禅的一种知见、智慧的见,就是说,超越一切的见、离开心意识的见,然后以这个力量顿入无生的本性当中。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炎。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大丈夫,秉慧剑”,他说,能够有知见力、契入我们本性的这个修禅的人,就是“大丈夫”。“秉慧剑”,他秉持的是慧剑,“慧剑”就是破一切、破尽一切烦恼执着。 “般若锋兮金刚火”,他就是般若的锋,“般若锋”就是智慧的锋茫。“金刚焰”,金刚的火焰,催毁一切。 “非但能摧外道心”,不但是能够摧一切外道的心。 “早曾落却天魔胆”,天魔会怕,怕一个有智慧观照的人、怕一个有这样的和本性相应力的人,他会非常的怕,所以“落却天魔胆”,他的天宫都会震动,一个人见性的时候,天宫震动,他会下来破坏、破坏你的道,他非常的害怕。为什么原因呢?因为契入本性的光明的时候,那么正好是把无明破开,而无明是魔他坚固执着的地方,一旦破无明的时候就和他联系了,他那个地方就震动了,魔宫是无明建立起来的,所以说当你和佛性相应的时候,就和诸佛连在一起了,诸佛的光明有多大!所以说,加持你的力量震动了魔宫,原因就在这里,所以他的破坏也是有他的魔的作用的,因为影响了他,他很难受。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 “震法雷,击法鼓”,“法雷、法鼓”就是说法,代表着大智慧的光明来显示这个道、来体现这个大法。 “布慈云兮洒甘露”,利益众生的时候叫“布慈云”。“布慈云”荫护众生、洒下甘露水,成长众生的善根智慧。 “龙象蹴踏润无边”,“龙象”代表着明心见性的人,就是说体悟到大道,他是利益无边的众生。 “三乘五性皆醒悟”,三乘和五性的人都醒悟,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五性:五种根性,(编者: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证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证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那么,都可以醒悟起来。 “雪山肥腻更无杂”,“雪山”它是纯粹的“肥腻”,都是良草、最好的草,他是没有掺杂不好的草的。所以说, “纯出醍醐我常纳”,雪山大白牛,吃了这个草以后,他出来的都是“醍醐”,它不经过牛奶,它挤出来的都是“醍醐”,无上妙味。禅宗就是无上的妙味,它挤出来的,意思说他悟到道、证到道以后流出的法流、说的法音,都像醍醐妙味一样,都是大智慧光明、都是最殊胜的佛法,所以说“纯出醍醐我常纳”,“纳”就是受纳,意思说这个法流、这样的法的智慧,我是常常受纳的、常常相应的,(学人:就是句意灌顶吧?)对的,还要超过句意灌顶,是诸佛的法界大光明灌顶,超越四灌顶。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性”我们的觉性圆通一切性,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圆通的,都没有差别。 “一法遍含一切法”,一个法当中遍含着一切法,比如说六字大明咒的法、某一句法意的法都是遍含着一切法的。为什么?都是本性流露的、都是不二的体现。 “一月普现一切月”,我们的报身在虚空中都是一个月,报身照下来的一切千江万水是“现一切月”,就是说一个众生思念到你的时候,在报身的光里面他会现起作用,或者以形象见、或者以身心闻、或者以慈悲来救度、或者以威力来加持,这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显现的作用。 “一切水月一月摄”,一切的水月都是一月摄,就是说,都共同归入一个道,诸佛菩萨是不二之道,道人都是一个道。所以说,一切的水月都归到一月当中、一个报身光明,都摄在这个当中。所以 “诸佛法身入我性”,诸佛的法身入我的本性。而 “我性同共如来合”,这句很重要了。证道的人,诸佛的法性都入你的觉性当中,子母光明相会嘛,“我性共同如来合”,这就是西藏密宗最高的法门,也是十方诸佛灌顶的地方,大光明灌顶,就是全体朗照。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祗劫。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一地具足一切地”,一地当中具足一切地,这个“地”就是本性的地、性地,只要性地证得了,一切地都具足了。 “非色非心非行业”,“非色”不落在色相上,“非心”不落在心念上,“非行业”菩萨的六度万行的行业、功德的行业都不是,都超越、都不可得,在这里面都是一个全体。 “弹指圆成八万门”,一弹指八万法门都圆成了,都在里面。 “刹那灭却三祗劫”,一刹那之间,超越了三大阿僧祗劫,已经过去了,不会再落在这个上面,这多圆妙! “一切数句非数句”,“一切数句”代表着所有的法数,一百零八法数、八万四千法数等等,所有的“数句和非数句”都超越,非数句也超越。禅宗讲“离四句,超百非”,也超越。 “与我灵觉何交涉”,和我的灵觉有什么交涉呢?我这个灵觉、摩尼宝珠、圆妙的大道和这些没有关系。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不可毁,不可赞”,这个觉性的光明当中“不可毁”,毁不掉,无法毁灭,无法毁谤。“不可赞”无法赞叹,赞叹不到那个地方。所以说, “体若虚空勿涯岸”,这个体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岸、岸头,他没有一个地方的。所以有的人说:噢,我们的觉性很大。哪里有个边啊!边岸都没有的。所以说 “不离当处常湛然”,“当处”虽然证得这么妙、这么殊胜,但是还是在当处、还是在大家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作用就是他,这个就是禅宗这个道的地方、最微妙的地方。所以说“不离当处常湛然”,“湛然”就是很清净、不动,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说 “觅即知君不可见”,要找,知道它不可见,没有相貌、没有颜色、找不到它,但是活泼泼的,朗照着,具足一切。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 “取不得,舍不得”,这个觉性的光明、无相的空灵,“取不得”,取也取不得,不是一个东西。“舍不得”,舍也舍不得,你想离开它也离不开,他就是这样子。 “不可得中怎么得”,虽然不可得当中,但它依然存在,就在当下显现、当下作用,时时刻刻没有离开他。 “默时说,说时默”,默时就是说、说时就是默。默的时候,就在说法;说得时候也就是默,等于没有说一样。这个时候, “大施门开无壅塞”,这个就是大布施了,你一举一动都在布施法流、法界光明、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加持力,就在这个当中去布施了。所以说“大施门开无壅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有人问我解何宗”,“解何宗”,就是说,你悟到了什么宗?那么 “报道摩诃般若力”,我报道给他说,是“摩诃般若力”,大智慧的光明。 “或是或非人不识”,或者是、或者不是,别人不会认识我,不知道。因为他无相,无相的智慧光谁能认识呢? “逆行顺行天莫测”,或者逆行,“逆行”是什么?反着走叫逆行,别人行善,你偏偏行恶;别人吃素,你偏偏吃荤,----。逆着走,别人不理解。或者“顺行”,别人行善,你也行善;别人赞叹,你也赞叹,等等。顺着众生的心去做、顺着众生的意思去做,这叫顺行。逆行和顺行,“天莫测”天都测不到、天人都测不到,护法神都不知道、不知道你的意境是什么。所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 只是证到道的人,他自然会这样,他自然有一种逆和顺的不可思议的变化力,随因缘而表现,(学人:逆的时候,自己也到逆的里面去透。)这不是透、这里不是透了,这已经透过了。是体现、是应机的体现,众生需要逆,他就用逆法,也可以用世俗法、也可以用五欲、也可以下地狱,下地狱就是逆的。也可以骂人,但是他是慈悲加持你,这是逆的。可以用种种威严、可以做国王、种种变化,他内在的觉性的光明,他是随机缘而变化。如果只会顺、不会逆,道还没有圆满;会逆、也会顺,道才圆满。诸法之王,一切的诸法都是被你用的,但是你是没有的,都被你所用,这是道。但是有的人是已经证到的过来的,他会用这样、自然会用,这不是修的问题、也不是透的问题。如果自己还有障碍、还有东西在、还做不到,那是要透过它。透过它,他就自在了、就证到,证到了以后就会用。那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一世世修过来的。所以说 “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我早年、过去世,也是多劫修过来的、曾经多劫修的。这是永嘉大师讲自己。“不是等闲”,我不是说凭空的这么讲,来骗骗大家、说高超的话,不是的。是脚踏实地的一步步证过来的,证到这一世,遇到禅宗,证圆满了。禅宗为什么会出现于世,就是因为多生多劫很多人修过来,但是他还有着相、还有痕迹、还不能证到这个觉性。那么禅宗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让你把过去的都化掉、回到本性中来、顿悟成佛。如果你没有这个根机,就接不上。但是你遇到禅宗能够相应了,你就会成就、就超越了,禅宗是起这个作用的,禅宗不是次第的教化,他是顿悟的。有的顿悟顿证,顿悟以后保任,再透过他,这是人的根机不同。那么,下面讲,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建法幢,立宗旨”,他说,建立禅宗的法幢、立禅的宗旨。 “明明佛敇曹溪是”,就是说,从二十八代传过来,到后来是曹溪,那么曹溪六祖大师的传承是怎么过程呢?他说, “第一迦叶首传灯”,第一是迦叶尊者首传灯。 “二十八代西天记”,经过二十八代的西天授记,到东土来。所以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后人得道很多,“六代传衣”得道的人很多。下面讲宗旨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门元不着。一性如来体自同。 “真不立,妄本空”,这是祖师禅的宗旨,就是不要对立、不要对治妄。那么 “有无俱遣不空空”,有和无“俱遣”,不着有、不着无,不空而空,空而不空,这是禅的见地、智慧的地方。 “二十空门元不着”,连二十个空门都不着。二十个空门:内空、外空、大空、第一义空、等等都不执着。 “一性如来体自同”,“一性如来”体性本来就相同、本来就是这样,体悟到一性的如来、本元之性,那么连空也不执着,所以说不立空观、不立空见,都不执着,这是祖师禅的宗旨。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心是根,法是尘”,前面讲宗旨,下面讲实际。他说“心是根”,是根本,心起照、起用。那么“法是尘”,显现的一切都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心和法都是镜上的痕迹。心是我们能知能觉的、法是我们所知所觉的。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要双亡,痕也没有了、垢也没有了,光才能显现,光就是本性的光明。所以 “心法双亡性即真”,天台宗也是这样讲的,天台宗讲“能所双亡性即真”,有的地方这样讲。心法双亡,性就是真的,这就是脱落。天台讲:“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性即中”,本性就是中道,这个中道就是真,一样的。这个是他的用功的地方、实际的地方,叫你脱落根尘。所以有的人说,禅宗一切不执着就是了。其实还有实际,“实际”就是说你的痕垢要去掉的,痕垢不去掉,这个光显不来出的、觉性的光明不现,那么就变得豁达空、或者变得狂妄自大、口头禅,就会走偏。  嗟未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嗟末法,恶时世”,嗟叹末法时代,“恶时世”众生的福薄、难以调治,制伏不了他的心。 “去圣远兮邪见深”,离开圣人远了,邪见就深。所以说 “魔强法弱多怨害”,魔很强、法力弱、多怨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魔听说如来顿教法门,这么殊胜。 “恨不灭除令瓦碎”,就想破坏它,用种种的方法来破坏,有的人开悟了,他偏偏讲一些话毁谤他,说你不开悟、说你很坏,很多是这样,然后把你破掉、把正法破掉,是末法时代的特征。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报应到的时候,不要怨了、不要向别人倾诉了:现在嘴歪了、神经病了、生癌症了、什么什么苦了----。不要“尤人”,不要说某某人给我造成的、别人怎么怎么样----。 “欲得不招无间业”,你要想不招无间业的话, “莫谤如来正法轮”,这很重要。 旃檀林,无别树。郁密森沉师子住。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旃檀林,无别树”,“旃檀林”是很香的,代表着觉性的光明的林。“无别树”,觉性的丛林,没有别的树。也就是说,开悟证到本性的人,他的周围没有小乘的、也不是为世间法求而来的,他来的人都是这种人、都是本性上的开智慧的人、见性的人。所以说 “郁密林沉师子住”,这个“郁密林沉”是说功德丛林很密、很深沉,是狮子住的地方,也就是只有相应的人在一起、不相应的人不接的,不说那些小乘法、人天法,不说这些的。 “境静林间独自游”,境很静在林间独自游,不求伴侣,独立无依,是这样的一个道人。 “走兽飞禽皆远去”,那些走兽飞禽都会远去,我们不要拉他们,不是根基的、不对机的,不要在那里作用,让他们远去。不然的话,会染污,对他来讲可能会毁谤、他会有障碍。  师子儿,众随后。三岁即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狮子儿,众随后”,“师子儿”比喻刚刚开悟的人。“众随后”,有很多很多的人跟在后面,意思说,你是一个开悟的禅师、证道的人,周围跟着也都是开悟的人、都是见性的人,不见性的人你不会接引、不用带他们。 “三岁即能大哮吼”,“三岁”有的说是代表“三谛”,有的说是很短的时间、不用太长,即能“大哮吼”,很短的时间,“三岁”就是三年,保护三年就能够开大智慧、就能够大哮吼、就能够破灭外道、降服魔怨,他就能起大作用。“大哮吼”,吼得很响的声音,意思说,他一开口一说话是会惊动天地的、惊动众人心的,说话是有威力的、威力很大的。 “若是野干逐法王”,“野干”就是一种野兽,它很像狮子,但又不是狮子,是野干。“逐法王”,它随逐法王。反过来讲,野干都是被法王所逐、逐出去的。 “百年妖怪虚开口”,百年的妖怪开不了口,“虚开口”没有开口的机会、没有他说话的余地,。所以说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圆顿教,勿人情”,“圆顿教”这就是禅、大圆满最高地方,“勿人情”,是不要执着人情、没有人情的,一个不是根基的人,你不要说话。 “有疑不决直须争”,如果有根基的人,他“有疑”,有疑点、不通达的地方,那么你一定要给他指点、一定要讲清楚。“不决”,不明白、不决定。“直须争”,要说个清楚、要给他指点明白。不然的话,会有落处、会有障碍的、会搞不清楚。 “不是山僧逞人我”,不是说我有本事、我有智慧,不是这样。 “修行恐落断常坑”,恐怕你会落在断见常见的坑里面出不来,那就冤枉了,就很苦了。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非和不非、是和不是,这个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差一点点都不行。所以 “是则龙女顿成佛”,是的话,龙女能够顿成佛,七岁的龙女就能够成佛。 “非则善星生陷坠”,非的话,善星比丘一念起了执着,那么他退失了道心。因为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说“生陷坠”,身体就陷入地狱去了。在修行上这点很重要,讲法是一点不能错,但是个人的习气,有错难免,习气照破就是了,不能在这里比较、不能看外表的,要看见地、要修正的法正不正,这很重要。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吾早年来积学问”,他说,我早年来也是积学问的。 “亦曾讨疏寻经论”,研讨疏抄、寻求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不知道歇下来,因为名相他是指一种表现、一种道理,道理是指一种根本的东西。根本的东西、根本的真实是唯一的,根本认识了,名相就超越了,所以当时是不知休啊。 “入海算沙徒自困”,就入海算沙一样,被困住了。 “却被如来苦呵责”,被如来苦苦呵责。 “数他珍宝有何益”,数他珍宝有什么用?数别人家里的账薄有什么用?不是你家里的。 “从来蹭蹬觉虚行”,就是说,世事难进,走不进去,失意、困顿、潦倒,不是自己的东西。“觉虚行”就是白白地浪费时间、白白在外面研究、寻找,所以 “多年枉作风尘客”,“风尘客”就是生死轮回中的风尘客。所以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二乘精进勿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种性邪,错知解”,种性要是邪了,他知解错了。就 “不达如来圆顿制”,什么叫圆顿制?就是不能了悟顿悟成佛之宗旨。 “二乘精进勿道心”,二乘虽然很精进,为了了生死、断烦恼,非常用功。但是他没有真正的道心,就是没有菩提的觉悟的心,没有。 “外道聪明无智慧”,外道虽然很聪明,但他没有智慧,这个聪明是分析的、是知识性的、是外在观察性的、是一种利智,但不是真正的智慧、不是本性的智慧。所以说,这些都是种性邪了,他不会见到本性,都走了偏差的路。 亦愚痴,亦小呆。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亦愚痴,亦小呆”,“亦愚痴”就是说,二乘外道,他知见偏差、邪了以后,非常地愚痴。“亦小呆”就是很呆板。那么,在 “空拳指上生实解”,如来一切的言说、一切的道理、一切的方法都是“空拳”,里面没有东西。但是他们生出实有东西的解。“实”,里面有东西、里面有宝贝,其实宝贝在自己心里,不在文字、不在道理上、不在方法上。所以说 “执指为月枉施功”,“执指为月”,把如来的“手指”就是言教当成月亮,白白地浪费时间,有的法师研究几十年,就是研究道理、研究那些文字、写出很多东西,其实本性不明白。所以说 “根境法中虚捏怪”,这都是根境法,心的了解和文字境界在“法中虚捏怪”,搞来搞去的很多的内容、很多的道理。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因须还宿债。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 “不见一法即如来”,就是当你悟到了不见一法、一切法都不可得,“不见一法”就是心中清净明朗、一点东西都没有,这就是如来。 “方得名为观自在”,这个不见一法,不是打座的时候才是这样,一切的作用处都是这样,那么叫作观自在菩萨。 “了即业障本来空”,你能够了悟、证到本性,你就知道业障是本来空的。业障是我们的执着、分别来的。那么 “未了因须还宿债”,没有了,还要还宿债。 “饥逢王膳不能餐”,你饿了,碰到皇帝吃的餐,但是你不能吃,就是你不会吃。 “病遇医王争得瘥”,就是你有病了,遇到医王,你怎么能够治得好,为什么呢?就是说,你有东西在、有执着在,你不能体会自己、不能悟到自性。所以说,你还是不能了、不能好。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在欲行禅知见力”,“欲”就是五欲世界,在五欲世界里面行禅、体现我们的觉性光明,这就是靠“知见力”,就是智慧力、就是本性朗明的力量。 “火中生莲终不坏”,火中的莲花是经过锻炼、在境界上磨练过的、透脱出来的,他是不会坏的,不是水中养着的莲花,是火中的莲花。意思说,你的道不是说,我要持戒、我要避开五欲、避开世间法,然后我养着清净。这不是。要在欲望的海里面、在烦恼的世界里面、在种种的是非善恶当中,你清净无碍、你没有分别执着,这就是火中莲花,是不会坏的。任何地方、碰到任何事情,你不会动摇的、不会染污的,这是真正的莲花。(学人:以前说,出家人比喻为白莲花,在家人就是火中莲花。)这个也不能这样比喻,这个比喻不是很当。出家人也是火中莲花,出家人当中也有是非烦恼。不能以身份来分,意思说,你不要求一个离开欲望、离开世俗以外的清净。要在世俗当中、烦恼的海当中、生死当中得自在,在这里面透出来无碍,能够随缘随机地去变化应用,不能落身份,大道是没有形象、不落身份的,不分在家、出家的,要在作用处体现,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境界,要看自己的心有没有障碍、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染污,然后活泼泼地去体现它。 “勇施犯重悟无生”,就是过去二比丘犯了一个杀戒、淫戒,维摩经里讲的,维摩居士一给他指点,就悟到无生了,罪性是空的,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所以 “早时成佛于今在”,他早已经成佛了,那是悟到无生以后,他说后来他就成佛了,“早时成佛于今在”就是现在。  师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玩皮靼。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师子吼,无畏说”,就是说,佛有师子吼、作无畏说,悟道证道的人体现了一切无碍的境界、自性清净的境界。但是 “深嗟懵懂玩皮靼”,嗟叹他没有智慧、不明白。那么 “只知犯重障菩提”,只知道犯了重戒,障了菩提。但是 “不见如来开秘诀”,“如来开秘诀”,就是说,你透过这些罪性、透过戒律,证到了本性,在本性当中哪里有罪、哪里有戒?这是如来的秘诀,不要从相来看。所以下面就讲,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就是二比丘犯了淫杀,那么波离的智慧只有一点点莹光、萤火的光,反而增加他罪结,你这样犯的罪、将来什么报、什么报,罪结很深。但是 “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维摩诘居士给他一指点,疑惑就没有了,就像太阳一样,照见霜雪就溶化了,这是大智慧。任何一个人到我们这里来,不要增加他的忧虑和罪障,要消融他,让他一身轻松地回去,非常清净,过去的做了、任何的罪都消融了,这样子就获得了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心灵,他就不一样了,一定要这样体会,信心就出来了。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销得。粉身碎骨难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不思议,解脱力”,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力,任何人来了,都能化解。所以说 “妙用恒沙也无极”,这个妙用,恒河沙也没有穷极。 “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也销得”,就是四事供养:饮食、床坐、衣服、医药,“四事供养敢辞劳”,就是说,可以受用得起,“万两黄金也消得”,无碍的。所以 “粉骨碎身未足酬”,像对这样的善知识,是粉身碎骨无足以酬劳、酬报他的恩德。因为什么呢? “一句了然超百亿”,一句了然了,就超百亿劫的生死重罪,是这样的意思。这个就是大家都一样的、都是平等不二的,要体悟到这里,都能起这样的作用。  法中王,最高胜。河沙如来同共证。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法中王,最高胜”,这是法中之王,禅、大圆满、大手印、我们的觉性的这个光明就是法中之王、是最高最殊胜的。 “河沙如来同共证”,河沙如来都是共同证到这里、都是这样证过来。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我现在已经解得“如意珠”,就是说,证到了,永嘉大师讲的。信受的人他都会相应,信受永嘉大师的人、信受这个道的人,都会相应。  了了见,无-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了了见,无一物”,他讲真实的地方了。“了了见”,很清楚、明朗、分明的很。但是“无一物”,没有一个东西、没有一点东西。 “亦无人,亦无佛”,这里没有人相、也没有佛相、不执着于任何相,但是圆明之光遍照着、在当下体现着。所以说 “大千世界海中沤”,大千世界就像一个水泡泡,你没有分别它、执着它,它都是在你觉性当中像一个水泡泡一样,大千世界。也就是说,任何事物,怎么广大、怎么重要,但是到了你这里都是一个水泡泡、显现的一个作用。 “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圣贤到了你这里,就像闪电一样,一闪就过了。意思说,你也不会把圣贤放在心里、执着在心里,只是作用像闪电一样,光过去了、不停留、不会停留在心上。 “假使铁轮顶上旋”,就是遇到灾难,铁的轮子在顶上旋,很恐怖。但是你的 “定慧圆明终不失”,定慧圆明、如如不动、不会失去,遇到危险的这样的境界也是如此,这是道人的体悟,真实的体悟到这里的。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象驾峥嵘漫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 “日可冷,月可热”,日可以冷,月也可以热。意思说,但是这个真理是不会变化的、这个道是不会变化的、不会被破坏的。所以说 “众魔不能坏真说”,一切的魔不能破坏真正的道上的一种智慧、真正的一种《证道歌》的言说、或者《六祖坛经》的言说,这些是不会破坏的。 “象驾峥嵘漫进途”,“象”,证道的人就像大象,驾在峥嵘的路上,就是歪歪曲曲的山路上。就是说,人生的路是峥嵘的、有高有低的、有变化,但是你是大象。“漫进途”,就是说走向未来,走向未来的广大的空间、广大的世界,是没有边际的、永远无止境的、是漫漫进途。但是 “谁见螳螂能拒辙”,谁能够见到螳螂能够抗拒这种巨大的车轮?它是抗拒不了。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象”,大智慧的人、大道的人,他“不游于兔径”,他不会走兔径的,他不会被那些小事、小人、小见所拘束。意思说,不会落你的套套去做人的,他有大丈夫气概的,他顶天立地、无所畏惧的,是不受你的拘束的。 “大悟不拘于小节”,大悟不会拘于小节、不会被小节所拘,他是很透彻,他是根据机缘、缘起去做,他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法、有不同的体现。所以说 “莫将管见谤苍苍”,“管见”,一管之见,很小的一个孔里面见,不要以你的管见谤“苍苍”,道人的智慧、他的境界像苍茫的天空广大无边;而世俗的人,他是“管见”,只看到一个孔,他说:我看到是真的,哪里有天啊?没有那么大,不可能的。他不相信,不要毁谤。为什么?毁谤会有罪的、会堕落的。所以 “未了吾今为君诀”,如果你不明白、不了达,我可以为你决定、可以为你作一个说明。而这个《证道歌》就是这个道的说明,你不要不相信真正的道,真正的道是存在的,所以说“未了吾今为君诀”。 《证道歌》的内容就是这样了,他体现了道人的真正的证悟到的地方。那么,证悟到的地方的确什么都没有,道不远人而人远道,他什么都没有,但是明明了了。形容的话有很多,实际的是一个字都找不出来的、一句话都没有的,他就是当下的。但是用的时候,他是随机变化的,他应有尽有、变化莫测。  所以说,如果明白到这里,你不要想什么时候成道,你要体悟到:道在目前、在作用处,能安心在道上体现他、在道上去转化、在种种的境界当中去消融。那么,你就是自在的人,你念咒也可以、念佛也可以、你做家务也可以、做事情等等、种种变化,都可以的。 你要知道:我的作用在哪里、我该怎么用。不被人牵着走,自己有自己的智慧、有自己的方便。作用处要用活它,不拘泥于过去,不会说:昨天我是这样的,我今天也要这样。不能落这个。或者说:这个地方是这样子的,我也要这样。 没有固定的东西,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这就是你的锻炼的地方。你每天发现的都是新的东西、没有过去的东西,你见到任何人都是你的体现,不要立人相,同时也不要落在自己的感觉上:我怎么样。不要老是想到:我怎么样、我对不对。不要落在这些地方。 你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没有的。没有人、没有我,没有好、没有坏,就是说“不见一物”。一切诸法的宝藏都在里面。你看经是“照”,照出里面自己的智慧来。跟人讲话就是智慧的流露,你的话在作用处,就是说,在别人的地方,别人需要什么,你就讲什么。但是你不要注意别人,只注意自己的当下。注意自己,不要注意别人,注意别人是执着了、有对立了。自己的当下明明朗朗、不动的,别人都反映过来、显现过来。而且要把自己的那些执着性、坚强性,或者说拖泥带水的、不好的成份,发现它然后照破、化掉。一定要这样体会:哪里自己有落处了,就照破他。这是真正用功的地方。 然后,在机缘当中要用他。不能守着他,如果你退、一直守着他,就不活了,适当的要用的,越用会越活、越有智慧,越会发现自己有些作用处的不够。因为道的真正意义,是在作用处。道性是不可知、不可见的,见不到的,只有作用才知道。而作用是无量无边的,不要把自己局限起来,要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君子能小人,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作用,不要建立自己固定的形象:我是什么人。这里面没有男女相、没有高低相、没有修行的相,一切相都找不到,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有一个东西在用,就是说,在作用处体现、在用。知道活泼的用、有这个用的力量,其他都不知道,想不起自己是什么人,知道名字是空的、相貌是空的、身体的感觉是空的,一切都是不可得的,要这样子体会。 古时根基利的人,他一体会到就达到了、就证到了。现在的人,聪明却心乱,能体会到,但在实际当中有时还会有落处、会失照,这时就要再做悟后的功夫,在失照的地方转过来,这就叫回来、回家。 就是这样,在常常的觉照当中,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殊胜,人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道上的变化。一直到最后证到和佛是一样的、和佛是相应的,特别是到了临终之时,就直接契入法界的光明,不生不死。然后显现一切佛的功德,真正的净土也在这里面显现。 真正的净土是我们觉性的光明的功德,有相的净土是应众生需要而体现的。根基不够的人,我们也不破他,要他建立净土的功德,让他去回向。智慧够的人,他要体现自性的功德,自性的净土和佛的究竟圆满的功德显现不二、体现出不二来。然后,自然而然的就圆明了,定慧圆明,古人的道就在这里。(学人问:等于说,到最后就是一个开发,所有的都是你的开发,看你怎么去开发自己。)对对。此外,有两点要注意,修道的人力量不够,要多亲近有道力、有成就、有智慧的人,帮助你更加明朗,你的那些不够的地方、落处的地方,会慢慢照掉、扫荡掉的,业障也会改变、清除。 另外,不要在不修行的人的面前显示自己的修行、不要谈论修行,不要老是记挂着:我在修行,叫你们也修行。不要这样,要平平常常、无心无事、随缘。这样的话,别人觉得你特别亲切,觉得你这个人不是烦恼的人、不会给他增加麻烦,还会照顾他的心态,他需要什么,你会照顾到他,他就特别欢喜。就这样,你的智慧光明已经照进他的心了,他已经在修行、在转变了。是这样的,不要给任何人一点压力。你不要吃的东西,不要说:叫你们也不要吃。你没有一点东西强压给人,别人有什么要求,你随顺而转,不要说:我不吃的,你偏还买这个东西。不能这样讲的,要随顺而行。(学人:不能在任何的事情上面要求别人怎么样,不能这样。不拘形式的。)是的,不拘形式的。这样的话,你在世上、在别人的一种因缘当中,是最融洽、最自然、最亲切、最好的缘。然后大家都跟着你转变,大家都变得很清净、很自然、人性会变化的,这就是最好的修行了。 有的人虽然一直讲法,也一直诵经、修行,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一直对世俗有排斥,对自己也有压力,还有追求,烦恼不断、执着不断,很矛盾的东西。悟道的人,对自己没有矛盾,对别人没有压力,没有固定的执着,这个是最殊胜的。 自己有落处被世俗人抓到,也不要反驳他,自己化掉。世俗人他不愿意看到你怎么样的,不让他看到。譬如说,有的人说:我穿破烂的衣服不要紧,我修行人嘛。但是别人看到你不舒服,你就要注意了:我要穿得好一点,不让他不舒服;他闻到香不舒服,他在的时候我就不点香,不让他不舒服。(学人:就是根据众生的需要,没有你自己固定的东西。)是的,你不要让任何众生看到你不舒服,这很重要的。 而且还要作游戏,在这个基础上,别人需要什么,你都能回应他。不论在物质上,还是感情上。你没有感情,但是你有大悲之情,你回应他,他要一句好话听的,你不妨讲句好话给他听,他听了开心、心花怒放。这事也需要回应的。(学人:哄小孩)对对,哄小孩,这都要做的。处处这样体现,别人就会觉得和你在一起特别好、特别开心、特别亲切。那么,你的心灵都是光明,身体上都是大乐,跟你在一起很亲切、舒畅、氛围很好。但是你内心很清净、没有动。做到这样子,其实你已经是菩萨了,或者就是佛,是不二的,虽然力量有时候还不够、还差一点,但是你的成份、你的作法、你的智慧和佛一样。这样做,对众生有无穷尽的利益,是这样来的。(学人:太好了!) 还要提高自己的一种自然的修养性,譬如说,直接、柔和、圆融、安祥、等等。有一种修养性要出来,使自已不让众生感受到一点不舒服,别人觉得你讲话太快他受不了,你就慢一点;觉得你讲话太干、太吵,你就轻轻的讲。要适应众生,这才是大慈悲。使众生安心,使众生遇到你就觉得特别好、特别亲切,但是又不让他生执着,不要让他生情爱,你没有情爱,那是大慈悲。到了这一步,再体现出来,就是能够“俗路无碍”了,到哪里去都没障碍。维摩诘居士就是这样,俗路的境界他都没有障碍的。对不同的人,你都可以跟他对话、可以跟他讲话,讲了对他有利益,这样做不是和佛一样、和大菩萨一样么,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然后,年龄大的人没有其他大的事业,就是在家里自自然然的体现,照顾家里的亲戚、朋友,做一个很安祥、很亲切的老人,别人想到你就很舒服,在家里就温暖。如果是年轻人,就在事业中体现,做某一个人物、做一个有用的人物。  弘法的事业不是我们有意的,是自然而然的。不在法的语言上,是在机的作用处。别人需要什么,我给他什么,就可以了。不是我要给别人什么、我们要给别人什么,(学人:老师讲过,是道上的艺术。)对对,道上的艺术。不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否定别人,也不要过分的称赞别人,要恰到好处。别人需要什么,你要知道,你就给他讲什么,这样会有一种亲切。如果你的话讲得相应,别人就跟你很亲切、没有距离,如果你一句话讲得不好,就马上分离了。你能知道,他有一种感觉出来跟你对着。自己任何时候不要跟别人对着,(学人:我这两天看看,来的人都欢欢喜喜、开开心心走的。)是的。到后来会有这个功德出来:任何人想到你就快乐。不一定要见面,想到你这个人、或者念到你这个名字就快乐,甚至会有加持力出来。菩萨就是这么来的,有加持力,会消除你的障碍。因为他平时就这么做,做久了以后,法界的当中有这么一个力量、这么一个功德力会出来的,自然而然的。然后,哪里众生需要你,你转世也好、在空中显现也好,自然和他会有缘份、自然会出现。 所以说,道在作用处,做好每一步,一点一滴地要做好,在这里起照用。(学人:太好了!谢谢老师!)  好,就讲到这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