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奥鑫空调设备:告别李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1:38:03
《告别李敖》
  作者:曾赞军
  
  昨天,陪伴了我们两年多的《李敖有话说》节目播完了最后一集,就此结束了。
  在这两年零十个月里,总共731集的节目我几乎一集不落地坚持看完,可以说是该节目的忠实粉丝。如今曲终人散了,我也不免落寞,就如同告别了一位相处数年的朋友。有些感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大约在八年前,我买到了李敖的第一本书。从此知道在海峡对岸有一位桀骜奔放的思想狂人,除了他的犀利文字,更打动我的是他那些强悍与机智的传奇经历。
  他是非常善于运筹及发挥影响力的思想者。在我眼中,李敖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更应该是一位懂得抓住甚至制造一切机会传播其思想影响力的行为艺术家。正如他常常在节目中所说:一般人仅仅看到他表面的狷狂而轻看了他,真实的李敖是怀抱高远俯瞰大地的雄鹰——是一个翱翔于苍凉的高度超脱现实束缚的精神贵族!
  随着2004年3月《李敖有话说》节目在凤凰卫视开播,李敖这个名字被更多的大陆观众读者所知晓。一时间他的著作在大陆兴起,其知名度也在2005年当他回到祖国大陆在清华北大复旦的三场演讲后到达顶峰。
  可以说,喜欢他的人和不喜欢他的人一样多。不喜欢他的人理由主要是看不惯李敖总是桀骜张扬自夸的表演,这与他们观念中中国传统的“大儒”修养行为规范严重不符。就如陈文茜文章所说:“李敖的反伪善,使他真正的价值长期被低估了”;而欣赏李敖的人却偏偏喜欢上李敖这种卓尔不群敢说敢当的强悍个性。虽然喜欢李敖的人各有各的道理,但这世上原本就有人看热闹,有人看门道,不妨碍各有各的看头。
  李敖曾经在在节目中引用宋朝的咏梅诗自寓:姑射神游阅九关,水晶宫殿不胜寒,下窥人世生尘想,顾作梅花与俗看。(意指一个仙人下凡而玩兴大起故意变作梅花给世俗人看)
  我有时候并不把李敖当一个正统的作家看待,而常常将他当作一个展示思想的行为艺术家来欣赏。因为要想充分了解像李敖这样常常离经叛道光芒四射的人,仅仅看他的文字是不够全面的,有许多他不敢、不想或还来不及着墨于文字的东西需要从他的行为和履历上补缺。我以为,真正看懂李敖的人,是那些能够不流于表象,不介怀于浮藻而直观其思想精髓的会意者。犹如拈花微笑,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
  无疑,李敖今天在大陆的知名度非常高。欣赏他的人当然包括了许多学者。我敢说,佩服和支持李敖的学者们并不仅仅因为他学识文章的高度,其实更有一处不便明说的心理折射——李敖可以张牙舞爪的活着就代表了大陆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遥远的梦想。就像笼子内的囚鸟看见高空中的雄鹰在自由翱翔,于是心中暗自感慨:假如我在外面,必定有不逊色于它的羽毛光彩和矫健的肌肉线条。。。。。。
  对于囚鸟而言,除了继续每天在笼子内扑腾的生涯外,看看笼外的雄鹰展翅也是不错的排遣——毕竟咱们还有同类在外面潇洒自在。自由的气息可以经由想象感染囚鸟,于是活着还有所期待。
  可是经过371集的表演之后,这只雄鹰说他老了也累了,不再每天到囚鸟们面前活蹦乱跳了。
   “见有一匹灰色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做死”。这是李敖多次在节目中引用《新约启示录》中的话。李敖老了,这种感觉从他去年至今的节目中随处可见。临近终点的心境对他的人生规划必定有重大的影响。从去年开始,他就在节目中多次谈及他对死亡的思考和面临终点的态度。
  他常常说,台湾对他而言太小了;甚至政治对他而言也太小了。只有文化的建树才是长久的,更有隽永意义的。如今将近耄耋之年的他,已时日无多,死神随时可能降临。生命之烛所剩不长,更加促了他的紧迫感。李敖是充满历史抱负和使命感的人,在他的内心,早已将自己看作身躯暂放当代,精神存于时空的思想家。这样的人不会畏惧死亡,只会遗恨蹉跎时光。
  为了确保自己在中国的思想殿堂上将有一席之地,他打算最高效率地使用最后的光阴。在告别的节目中,他说自己不再做系列电视节目,打算全情投入到写作中。只有文字才是最能细腻清晰地表达他思想的载体。他希望在剩下的时间里,潜心写下几本传世经典之作。在他人生学识最炉火纯青、声名最巅峰的时刻,他要闭关创作,燃烧生命最后的精华。
  看李敖最后阶段的节目,仿佛在向我们作生命的告别。人生瞬息万变,到了这个年龄,那匹灰色马随时会来。他在镜头面前,从容地向大家作一次面对面的谢幕!
  灯光渐渐暗去,他的影像从眼前消失。就像雄鹰飞去,囚鸟们的日子照样继续。只是在这371集的表演中,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我狂”。你还没有离去,我已开始思念。
  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大师凋零的时代;在我们的生态环境里,没有鲁迅和铮铮铁骨存活的土壤。是的,在我们的时代中,庆幸有你同行过。
  李敖先生,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