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彩砖效果图大全:不看“书”就一定没文化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16:57
最近接连听说,国外的几家很有传统的连锁书店倒闭或关闭大量分店。走在北京街头,原先熟悉的书店、唱片店,现在也纷纷改成餐饮、服装店,就像朋友说的:如今的街景越来越印证了一句俗话:人生在世,吃穿二字。

难道当代人真的就那么不重视“精神生活”了?其实并非“吃、穿”行业挤垮了书店、唱片店,而是网络营销和电子阅读方式,抢占了传统店面营销和纸媒阅读方式的份额。人们仍然在阅读、听音乐,只不过有一部ipad或上网本就全搞定了,用不着非要去书店买书、买唱片,即便要买,网上商城也更便宜、更方便。其实不仅出版行业,电器、百货等等行业的实体店也都受到网络销售的冲击,只有吃——总不能在网上吃、穿——总要亲自试穿,这两种商品的属性决定其在实体店销售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书店与唱片店的落寞,并不意味着文化的落寞,而是新的文化传播和消费方式演进的过程。

从小就听长辈挤兑我们在音乐学院念书的孩子:看的书少、没文化。当时觉得的确如此:相比起普通中学、大学的学生,音乐院校的学生的文字阅读量的确普遍偏低。于是在和综合类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交往中,我们一直揣着一颗谦卑的心,生怕露出“没文化”的马脚来。但是慢慢的我和我的同学们发现,除了在数、理、化常识方面我们的确无知之外,在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们并不比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差,而且在沟通能力、反应速度、想象力、表达能力等等往往还有些优势。其实,个人实际的文化造诣与文字阅读量没有必然联系。这就像老子、庄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李白、莎士比亚等等古人,他们的阅读量肯定没有20世纪的专业学者多,但是不能说这些先贤的文化素质就不如20世纪顶级大学里的博士后导师们。每个人获取文化素养的途径不同,纸媒体上的文字绝非唯一途径,甚至并不一定是最佳途径。对于学习音乐的人而言,乐谱同样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并不比用文字书写的书籍低;其它艺术品比如绘画、建筑、雕塑等等,同样传承着文化信息和传统,而且可能更丰富、直观、准确。“阅读”这些艺术品同样是文化学习,这就像很多老戏曲、曲艺表演艺术家,他们可能接近于半文盲,但却是文化大家:他们的知识量相比之下可能少的可怜,但是对文化参悟的深度一点也不低于那些“学富五车”的学者。

现在很多家长痛心疾首,担心自己的孩子成天就知道上网,不看正经书。我倒是觉得,这和当年我们上课偷看金庸小说,去地下音像店复制罗大佑、黄舒骏的录音带是一样的:同样是在感受文化、接收信息,只不过感受的方式、接受的媒介与上一代人不同罢了。当然,沉溺在网络游戏中另当别论,那和中老年人沉溺在麻将桌前是一回事,只不过“好玩儿”的东西不同,但是谁又能定论:麻将桌上就没有文化呢?长辈不用担心下一代的“集体堕落”,因为如果下一代人都“堕落”了,那他们会在那个“堕落”的社会生存的很好,互相适应,和谐生活。就像很多学者总是强调阅读纸媒体和电子媒体“不一样”,我想一千多年前纸质书代替竹简和羊皮卷时,习惯了“沉甸甸”手感和“结实”质感的学者们肯定也对“轻薄”、“不耐水火”、“脆不经年”的纸质书充满敌意。“文化”本身玄妙而无形,它“附身”于什么载体并不重要,关键是需要敏感的心和活跃的脑去感受、吸纳。而且在认真对待和尊重文化规律的前提下,效率越高、信息量越大的传播方式,越有利于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论当时的人能否立即适应,下一代人总会适应的。